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在骨关节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克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27-228,共2页
影像引导下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当今骨关节系统疾病治疗中地位日益突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皮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一系列微创技术,有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在该文中作者总结了介入治疗在经皮骨关节疾病活检术、经皮类固醇激素治疗、经... 影像引导下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当今骨关节系统疾病治疗中地位日益突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皮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包括一系列微创技术,有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在该文中作者总结了介入治疗在经皮骨关节疾病活检术、经皮类固醇激素治疗、经皮椎间盘造影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治疗椎间盘突出和经皮骨样骨瘤毁损术等技术上的观点和意见,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 骨关节疾病 临床应用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病变动态增强MRI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汪登斌 谭令 +7 位作者 展颖 潘自来 倪根雄 沈军 刘建军 丁蓓 江浩 陈克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768-770,共3页
目的 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82例疑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动态增强MRI研究。女 81例 ,男 1例。分别从病灶形态学、强化模式及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诊断 ,评估动态增强MRI的综合价值。结果 ... 目的 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的综合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 82例疑有乳腺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动态增强MRI研究。女 81例 ,男 1例。分别从病灶形态学、强化模式及时间 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诊断 ,评估动态增强MRI的综合价值。结果  82例中恶性肿瘤 5 6例 ,良性病变 2 6例。根据上述三个方面及三者综合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2 .9%和 76.9%、70 .7%和 65 .4%、87.8%和 80 .8%及 92 .7%和 92 .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动态 造影增强 MRI 乳腺 诊断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的MRI诊断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蓓 江浩 +3 位作者 张华 倪根雄 刘建军 沈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55-757,共3页
关键词 脊柱结核 NMR 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面CT测量胰腺组织血流量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晓珠 缪飞 +2 位作者 董海鹏 施卫平 陈克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采用多层面CT灌注成像技术无创性测量胰腺组织血流量。方法采用GELightspeedQX/i对 5 0例胰腺正常的患者行上腹部CT灌注扫描 ,原始数据经专业软件CTperfusion2处理和计算。结果正常胰腺头部和体尾部组织血流灌注量分别为(2 86 .70 1... 目的采用多层面CT灌注成像技术无创性测量胰腺组织血流量。方法采用GELightspeedQX/i对 5 0例胰腺正常的患者行上腹部CT灌注扫描 ,原始数据经专业软件CTperfusion2处理和计算。结果正常胰腺头部和体尾部组织血流灌注量分别为(2 86 .70 1± 89.2 70 4 3)mL·10 0g-1·min-1和 (315 .4 95 2± 91.995 5 3)mL·10 0g-1·min-1,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用多层面CT灌注成像测量正常胰腺头、体部组织血流灌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面CT 正常 血流量 胰腺组织 灌注成像 血流灌注 上腹部 结论 显著性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小脑角区肿瘤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32
5
作者 缪飞 展颖 +3 位作者 沈天真 陆勇 陈克敏 陈星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81-84,共4页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MRI的表现及特征。材料和方法 :分析 193例资料完整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 ,其中听神经瘤 135例 ,三叉神经瘤为 30例 ,脑膜瘤 12例 ,胆脂瘤 4例 ,蛛网膜囊肿 2例 ,动脉瘤 1例 ,血管母细胞瘤 4...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MRI的表现及特征。材料和方法 :分析 193例资料完整 ,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 ,其中听神经瘤 135例 ,三叉神经瘤为 30例 ,脑膜瘤 12例 ,胆脂瘤 4例 ,蛛网膜囊肿 2例 ,动脉瘤 1例 ,血管母细胞瘤 4例 ,脉络丛乳头状瘤 3例 ,海绵状血管瘤 1例 ,转移瘤 1例。结果 :桥小脑角区肿瘤中 ,脑外肿瘤 95 .3% ,脑内肿瘤 4.7% ;良性肿瘤占 98.4% ,恶性肿瘤占 1.6%。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的前三位肿瘤分别为听神经瘤 69.9% ,三叉神经瘤 15 .5 % ,脑膜瘤 6.2 % ,该区肿瘤大部分有特征性MRI表现 ,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10 0 %、96.4%。结论 :MRI是检查桥小角区肿瘤的首选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小脑角区肿瘤 MRI诊断 鉴别诊断 颅内肿瘤 MRI表现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血管造影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6
作者 凌华威 潘自来 +5 位作者 陈憩 张仲伟 施卫平 吴振芳 江浩 何国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5-327,共3页
目的在于探讨CT血管造影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及SCTA取代常规血管造影的可能性。方法25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人中23例接受了SCTA和常规血管造影。2例单独经SCTA诊断后直接手术治... 目的在于探讨CT血管造影及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以及SCTA取代常规血管造影的可能性。方法25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病人中23例接受了SCTA和常规血管造影。2例单独经SCTA诊断后直接手术治疗。结果25例动脉瘤中,SCTA准确检出了23例另2例小于3mm的动脉瘤未被SCTA检查发现。与传统血管造影相对照,S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2%。对于检测血栓性动脉瘤SCTA优于传统血管造影。结论本组研究表明SCTA结合MIP图像重建技术能较准确地诊断3m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并判断其大小,形态,瘤颈以及瘤内血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螺旋CT 血管造影 最大信号强度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影像学 被引量:23
7
作者 丁晓毅 杜联军 +3 位作者 陆勇 江浩 朱晓雷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71-377,共7页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骨原发性肿瘤,本文通过对文献的复习,系统地介绍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X线、CT和MRI的表现特点,认为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管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皂泡样、达关节软骨下骨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典型的CT表现为骨端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连续性完整或栅栏状中断,肿瘤的边缘可有程度不等、断续的骨质硬化,肿瘤内可见有短小的骨嵴;典型的MRI表现为长骨骨端偏心性、达关节软骨下骨的异常信号区,T_1WI为中等信号,T_2WI为中、高信号混杂,可出现液-液平,肿瘤的边缘有一相对比较规则的、由于周围骨质硬化引起的T_1WI及T_2WI均为低信号的线状影;影像学检查对于骨巨细胞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瘤 影像学 骨原发性肿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内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 被引量:13
8
作者 丁晓毅 陈克敏 +3 位作者 陆孟莹 陆勇 杜联军 江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636-639,共4页
目的:分析关节内骨样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关节内骨样骨瘤临床、X线、CT及MR的表现特点。结果:髋关节13例,膝关节1例,肘关节1例,肩关节1例,椎间关节1例。5例具有典型的夜间疼痛加重。17例中... 目的:分析关节内骨样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关节内骨样骨瘤临床、X线、CT及MR的表现特点。结果:髋关节13例,膝关节1例,肘关节1例,肩关节1例,椎间关节1例。5例具有典型的夜间疼痛加重。17例中X线显示瘤巢6例,周围骨质硬化7例,关节肿胀9例。CT显示瘤巢17例,周围骨质硬化12例,关节肿胀11例。14例行MR检查,显示瘤巢6例,关节肿胀11例。结论:关节内骨样骨瘤以髋关节好发,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以显示瘤巢而关节积液明显是X线和MR误诊、漏诊的原因。CT能最好地显示瘤巢,是能获得准确诊断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瘤 骨样 放射性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MRI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汪登斌 谭 令 +9 位作者 江 浩 展 颖 潘自来 陈憩 倪根雄 沈 军 刘建军 丁 蓓 宋 琦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的综合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和(或)乳腺钼靶片疑有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系列MRI检查,将其中58例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女性57例,男性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分别从病灶的信号特点、... 目的:探讨MRI对乳腺癌的综合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和(或)乳腺钼靶片疑有肿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系列MRI检查,将其中58例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女性57例,男性1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分别从病灶的信号特点、形态学、强化模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诊断,并评估MRI的综合价值。结果:58例乳腺癌中浸润性导管癌48例,导管原位癌3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小叶原位癌1例,髓样癌2例及纤维腺瘤恶变1例。根据乳腺癌病灶的信号及形态学、强化模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各因素的综合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9.7%,77.6%,79.3%-91.4%和94.8%,病灶的检出率达100%。结论:MRI检查对乳腺癌检出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乳腺癌 强化模式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10
作者 童国海 黄蔚 +1 位作者 陈玮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87-289,共3页
目的 对CT引导下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于1 998年5月~2 0 0 4年3月,对一组1 8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坐骨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 目的 对CT引导下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于1 998年5月~2 0 0 4年3月,对一组1 8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坐骨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进行评估。结果 对1 1 2例患者行治疗后1~6年随访,89例患者(79.5 %)有较好的远期疗效,80例患者(71 .4 %)对疗效表示满意。结论 CT引导下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可显著缓解患者腰背痛及放射痛症状,是坐骨神经痛保守治疗无效后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硬膜外皮质类固醇注射 治疗 坐骨神经痛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栓塞治疗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华 胡锦清 +4 位作者 林东 吴达明 汪登斌 杨燕敏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显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MRI和DSA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行MRI和脊髓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栓塞治疗。分析其MRI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中,MRI显示脊髓内弥漫性长T2信号影11例,脊髓斑片状强化2例,脊髓背侧异常血管影6例。脊髓血管造影均能显示其瘘口和引流静脉,并反映其病变范围、供血状况及特征。4例行栓塞治疗患者其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主要确诊方法。MRI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 动静脉瘘 影像诊断 栓塞治疗 硬脊膜动静脉瘘 影像学特点 MRI DSA 脊髓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梯度回波T_2加权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凌华威 童国海 +4 位作者 潘自来 倪根荣 刘建军 沈军 江浩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1-102,共2页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自旋回波 (SE)序列和梯度回波T2 WI(准T2 序列T 2 )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显示能力 ,以探讨T 2 技术对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CA病人采用SE和T 2 序列进行MRI检查 ,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自旋回波 (SE)序列和梯度回波T2 WI(准T2 序列T 2 )序列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CA)的显示能力 ,以探讨T 2 技术对C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8例CA病人采用SE和T 2 序列进行MRI检查 ,观察两者对CA病灶的检测能力。结果 SE序列共检出 2 3个CA病灶。而T 2 序列则比前者多发现 2 0个CA病灶。T 2 序列能更准确识别邻近蛛网膜下腔的皮层下和缺血灶附近的小CA病灶。结论 CA病人MRI检查时 ,常规SE序列与T 2 相结合 ,能更全面准确地提供诊断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 海绵状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准T2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检查对胃癌术前TNM分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潘自来 张欢 +3 位作者 宋琦 凌华威 丁蓓 陈克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在胃癌术前分期检查中的价值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对45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内镜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和内镜超声检查的术前T、N、M和综合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 目的: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在胃癌术前分期检查中的价值比较研究。材料和方法:对45例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多层螺旋CT和内镜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和内镜超声检查的术前T、N、M和综合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8%、84%、97.2%、70%和75.0%、75.0%、87.1%、60%,前三者参数间均无统计学差异而综合TNM分期中多层螺旋CT与内镜检查之结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检查两者结合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对于中晚期病例多层螺旋CT存在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内镜超声检查 胃癌 术前 TNM分期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骼破坏性病变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方法比较与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陆勇 丁晓毅 +1 位作者 杜联军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96-298,共3页
目的 比较骨骼破坏性病变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不同活检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经X线和MR发现的89例骨骼破坏性病变,在CT导引下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①穿刺负压抽吸法;②1 8~2 0G半自动活检切割针取样法;③1 1~1 3G骨钻+半自动活检切割... 目的 比较骨骼破坏性病变在CT导引下经皮穿刺不同活检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经X线和MR发现的89例骨骼破坏性病变,在CT导引下采用不同的穿刺方法:①穿刺负压抽吸法;②1 8~2 0G半自动活检切割针取样法;③1 1~1 3G骨钻+半自动活检切割取样法。对组织样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75例获得完整病理学标本或培养出结核杆菌,穿刺准确率84 .3%(75 / 89) ,假阴性率1 5 .7%(1 4 /89) ,未出现假阳性。骨钻+活检切割法准确率高于其他方法,3种穿刺方法准确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CT导引穿刺活检对骨骼破坏性病变诊断有很大帮助;②根据病灶类型合理选择穿刺方法可提高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破坏性病变 CT引导 经皮穿刺活检 穿刺负压抽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CT诊断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杨文洁 江浩 陈克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确定CT对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n=17)和单纯性梗阻(n=19)患者术前腹盆部CT检查资料,对肠梗阻的CT征象进行逐一分析,以判断梗阻性质。结果CT对单纯性小肠梗阻组诊断正确率达9... 目的确定CT对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n=17)和单纯性梗阻(n=19)患者术前腹盆部CT检查资料,对肠梗阻的CT征象进行逐一分析,以判断梗阻性质。结果CT对单纯性小肠梗阻组诊断正确率达95%,而绞窄组诊断正确率为82%。梗阻肠段肠壁增厚对于诊断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74%;靶征为12%、100%;肠壁强化异常为12%、100%;肠壁积气为29%、100%;肠系膜积液为94%、58%;肠系膜血管水肿47%、100%;漩涡征为12%、100%;鸟嘴征为18%、100%;腹水为59%、84%。结论CT是一种诊断急性绞窄性肠梗阻有效、快速的方法。梗阻肠段肠壁强化缺如、肠壁积气、缆绳征、靶征、漩涡征和鸟嘴征,为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较为特异性的征象;而梗阻肠壁增厚、肠系膜积液、腹水等征象,对于急性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小肠梗阻 绞窄性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诊断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晓玲 丁晓毅 +1 位作者 郑晓华 陈克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诊断的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表现。结果9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3例为混合性骨质破坏与软组织肿块,除2例发生... 目的分析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诊断的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表现。结果9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有软组织肿块;3例为混合性骨质破坏与软组织肿块,除2例发生在胸椎和1例发生在髋臼的病灶较小外,其余病灶都较大,最大平均直径为10cm。其中6例可见细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低于邻近正常肌肉密度,多以替代和(或)推移邻近结构方式生长。2例软组织肿块中可见散在小点状钙化。1例可见邻近淋巴结转移。结论pPNET的CT表现为非特异性,典型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肿瘤以替代邻近结构方式生长,肿瘤钙化与邻近淋巴结转移少见。CT能较好显示病变内部结构,明确病变范围及与邻近结构关系,有助于术前分期、手术方案的确定、有无远处转移和治疗效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胚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诊断 肿瘤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TA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柴维敏 陈克敏 +6 位作者 丁小龙 李磊 谭令 曹艳 沈加林 姚秋英 朱震娅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2-594,611,共4页
目的评价MR断层血管成像(MRTA)在原发性面肌痉挛(EHF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2例确诊单侧EHFS患者和70例正常志愿者,接受双侧面神经MRTA检查,每侧面神经均获取横断面、斜冠状面及冠状面三个断面的图像。结果MRTA显示,患侧面神经血管... 目的评价MR断层血管成像(MRTA)在原发性面肌痉挛(EHF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2例确诊单侧EHFS患者和70例正常志愿者,接受双侧面神经MRTA检查,每侧面神经均获取横断面、斜冠状面及冠状面三个断面的图像。结果MRTA显示,患侧面神经血管接触及压迫的阳性率83.33%明显高于健侧13.22%(P<0.01);综合三个断面进行判断,可较任何单一断面获得更高的敏感性(83.33%)、特异性(86.78%)、准确性(85.76%),以及与临床症状的一致性(Kappa=0.672)。结论血管明确接触/压迫面神经征象与临床发生EHFS症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平面MRTA成像有助于提高MRI检出血管接触或压迫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面肌痉挛 MRTA 临床价值 双侧面神经 临床诊断 血管成像 神经血管 临床症状 冠状面 敏感性 特异性 准确性 志愿者 横断面 阳性率 压迫 一致性 MRI 多平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假性动脉瘤的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凌华威 丁蓓 +3 位作者 董海鹏 杨燕萍 李磊 陈克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99-100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假性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拟诊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获得三维容积数据在图像工作站上以多平面重建(MPVR)、最大强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 目的探讨分析假性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拟诊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获得三维容积数据在图像工作站上以多平面重建(MPVR)、最大强度投影(M IP)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进行血管图像重建。结果16例假性动脉瘤MSCTA诊断均被手术(9例)或血管介入治疗(7例)证实。假性动脉瘤发生部位包括颈动脉2例,胸主动脉2例,腹腔脏器动脉5例,髂动脉2例,股动脉5例。16例中9例瘤颈得到清晰显示(56.3%),3例形成动静脉瘘(18.8%),6例对周围组织结构造成压迫推移(37.5%)。结论MSCTA是一项简便、微创而有效的影像检查技术,能够有效显示假性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体层摄影技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 被引量:4
19
作者 凌华威 管永靖 +3 位作者 胡锦清 潘自来 张欢 陈克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ultislice 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4 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 CTA检查 ,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 (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Multislice CTA显示...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Multislice 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4 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 CTA检查 ,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 (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 (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Multislice 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 ,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 ,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Multislice 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 ,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肿瘤 血管成像 多层螺旋CT 术前评估 CTA WILLIS环 大血管 结论 情况 透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淋巴瘤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杜联军 吴达明 +1 位作者 丁晓毅 陈克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深部病灶确诊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患者在CT引导下用16~20G活检枪穿刺取材,穿刺部位包括纵隔、肺部、后腹膜、胃肠道、脾、肾、肾上腺及骨骼肌肉深部肿块。病理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深部病灶确诊淋巴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患者在CT引导下用16~20G活检枪穿刺取材,穿刺部位包括纵隔、肺部、后腹膜、胃肠道、脾、肾、肾上腺及骨骼肌肉深部肿块。病理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 CT引导下穿刺活检确诊恶性淋巴瘤47例,诊断阳性率8l%,假阴性Il例;其中4例重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穿刺确诊病例中,89.4%(42/47)获得淋巴瘤的组织学分型,另5例因组织少,仅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未做出具体分型。本组病例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深部病灶穿刺活检术对淋巴瘤诊断有确诊率高,并发症少,快速、安全的优点;对恶性淋巴瘤的确诊及组织学分型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活检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