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外科肿瘤学发展之五十年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言箴 郁宝铭 +2 位作者 尹浩然 朱正纲 郑民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S005-S008,共4页
关键词 胃肠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燕敏 陈尔真 +2 位作者 曹伟新 费旭峰 陈雪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5期268-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膳食纤维在结肠中的酵解产物丁酸(butyrate)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人传代结肠癌细胞株SW 1116经不同浓度(0、2、3、4、7和10 mmol/L)丁酸处理后,在不同时段(6、24、48和72 h)分别收集细胞,用RT-PCR和W estern ... 目的:探讨膳食纤维在结肠中的酵解产物丁酸(butyrate)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人传代结肠癌细胞株SW 1116经不同浓度(0、2、3、4、7和10 mmol/L)丁酸处理后,在不同时段(6、24、48和72 h)分别收集细胞,用RT-PCR和W estern B lotting检测肿瘤细胞bcl-2和bax基因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法分别测定其p53蛋白浓度和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实验过程中,肿瘤细胞的bc l-2 mRNA及其蛋白均无表达,但随着培养液中丁酸浓度的不断增加和培养时间的延长,其bax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则逐渐增强,同时伴有p53蛋白浓度和caspase-3活性的增加。结论:丁酸以p53依赖方式通过上调肿瘤细胞bax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而诱导SW 1116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 结肠癌 细胞凋亡 BCL-2/BAX MRNA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rG1特异反应性T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
作者 陈雪华 李宁丽 +3 位作者 刘炳亚 朱正钢 Annie Cartman 张一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9-21,30,共4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软骨抗原凝集原 (rG1 )体外诱导建立的 1 1株rG1特异性T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直接标记免疫荧光法对rG1特异性T细胞株进行表型分析 ;采用QuantikineELISAKits定量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 -γ与IL - 4;采用RT -... 目的分析重组人软骨抗原凝集原 (rG1 )体外诱导建立的 1 1株rG1特异性T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直接标记免疫荧光法对rG1特异性T细胞株进行表型分析 ;采用QuantikineELISAKits定量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 -γ与IL - 4;采用RT -PCR方法分析其BV的限制性取用。 结果所建细胞株均表现为CD3阳性 (98.6 %± 1 .5 % ) ,大部分细胞株 (9/ 1 1 )为CD4阳性 (97.1 %± 2 .5 % ) ,而其余 2株为CD4和CD8混合表达 ,其中CD4阳性为 82 .95 % ,CD8阳性为 36 .5 0 %。 8株分泌IFN -γ(5 44± 390 pg/ml) ,而IL - 4阴性 ,为Thl细胞 ;1株同时分泌IFN -γ和IL - 4,为Th0细胞 ;2株细胞未测出IFN -γ和IL - 4分泌 ;无Th2细胞株出现。所有T细胞株均选择性取用αβ(97.4%± 2 .4% )TCR受体。 结论所建立的rG1特异性T细胞株经表面鉴定为纯度很高的CD3阳性T细胞 ,多表现为CD4阳性 ,细胞因子分泌类型多属Th1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抗原凝集原 重组G1特异性T细胞株 表型分析 细胞因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REX方法鉴定胃癌肿瘤相关抗原基因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运伟 朱正纲 +4 位作者 顾琴龙 李建芳 陈雪华 刘炳亚 林言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采用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法(SEREX法)寻找胃癌相关肿瘤抗原的编码基因。方法抽提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1例胃癌组织标本PolyA+RNA,分别构建2个胃癌cDNA表达文库,用含有抗体的胃癌患者血清对2个文库进行筛选,并对筛选所得到的... 目的采用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法(SEREX法)寻找胃癌相关肿瘤抗原的编码基因。方法抽提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1例胃癌组织标本PolyA+RNA,分别构建2个胃癌cDNA表达文库,用含有抗体的胃癌患者血清对2个文库进行筛选,并对筛选所得到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测定2个原始文库滴度分别为1.6×106pfu和2.5×106pfu,重组率为95%和98%。2个文库经3轮筛选共获得14个胃癌肿瘤相关抗原编码基因,其中一个为未知基因。13个已知基因编码产物包括代谢酶、RNA转录和翻译调控蛋白、蛋白代谢相关分子、自身免疫疾病相关抗原及未知功能蛋白分子。结论 胃癌相关肿瘤抗原编码基因的筛选和鉴定,为胃癌的临床诊断和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了靶点,有助于对胃癌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相关抗原 SEREX 癌肿瘤 编码基因 CDNA表达文库 肿瘤抗原 原基 重组率 阳性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对结肠癌细胞株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燕敏 陈尔真 +2 位作者 曹伟新 费旭峰 陈雪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4年第5期274-278,共5页
目的 :观察膳食纤维在结肠中的酵解产物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株细胞凋亡的影响 ,探讨其预防结肠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 :人传代结肠癌细胞株SW 1116经不同浓度 (2、3、4、7和 10mmol/L)丁酸处理后 ,在不同时段 (6、2 4、4 8和 72h)收集细... 目的 :观察膳食纤维在结肠中的酵解产物丁酸对人结肠癌细胞株细胞凋亡的影响 ,探讨其预防结肠癌的作用机制。 方法 :人传代结肠癌细胞株SW 1116经不同浓度 (2、3、4、7和 10mmol/L)丁酸处理后 ,在不同时段 (6、2 4、4 8和 72h)收集细胞 ,分别用四唑蓝法检测肿瘤细胞生长的增殖率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变化 ,以及用电镜观察其形态学改变。 结果 :随着培养液中丁酸浓度的不断升高和培养时间的延长 ,SW 1116细胞的生长逐渐受到抑制 ,最高抑制率达 5 9.19%。同时G1期细胞明显增多 ,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 ,而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 ,最高达 30 .6 2 % ,电镜观察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改变。 结论 :丁酸既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增殖 ,又能诱导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细胞 细胞凋亡 丁酸 电镜观察 形态学改变 癌细胞株 流式细胞仪检测 四唑 产物 酸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上皮细胞IL-6和IL-8的表达 被引量:3
6
作者 汤葳 陈雪华 +1 位作者 张奕 邓伟吾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94-697,共4页
目的以支气管上皮细胞株BEAS-2B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在Th2型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下,IL-8和IL-6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RT-PCR方法测定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以及促炎症因子TNFα单独和协同刺激下BEAS-2B... 目的以支气管上皮细胞株BEAS-2B细胞为研究对象,观察在Th2型细胞因子和促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作用下,IL-8和IL-6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RT-PCR方法测定Th2型细胞因子IL-4、IL-13以及促炎症因子TNFα单独和协同刺激下BEAS-2B细胞IL-8和IL-6的基因表达;通过ELISA方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在IL-4、IL-13和促炎症因子TNFα的单独刺激下,IL-6和IL-8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均较未刺激组显著增高;但IL-4、IL-13和TNFα协同刺激后,IL-8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进一步增高,而IL-6反而降低。结论支气管上皮细胞在TNFα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协同刺激下,通过调节IL-6和IL-8的表达,进一步调节嗜酸粒细胞性和非嗜酸粒细胞性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IL-8 肿瘤坏死因子-Α 支气管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旋甲硫氨酸对胃癌细胞作用初探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冀红 曹伟新 +5 位作者 纪玉宝 张轶 刘炳亚 朱正纲 燕敏 林言箴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5年第1期20-23,28,共5页
目的 :探讨右旋甲硫氨酸 (D Met)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用两种培养液培养 6株胃癌细胞 ,含D Met的培养液为实验组 ,含L Met的培养液为对照组。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 目的 :探讨右旋甲硫氨酸 (D Met)对胃癌细胞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用两种培养液培养 6株胃癌细胞 ,含D Met的培养液为实验组 ,含L Met的培养液为对照组。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 结果 :实验组各株胃癌细胞的吸光度 (A值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且其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加大。实验组SUN 16、NCI N87和SGC 790 1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其余细胞株的实验组凋亡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KATO Ⅲ细胞的G0 /G1期比例显著增高 (P <0 .0 5 ) ,NCI N87、AGS、MKN4 5、SGC 790 1细胞的S期比例显著增高 (P <0 .0 1)。 结论 :这 6株胃癌细胞都具有Met依赖性。用D Met替代L Met培养胃癌细胞 ,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抑制 ,这可能是通过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或 (和 )周期阻滞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细胞 对照组 凋亡率 NCI SGC-7901细胞 甲硫氨酸 实验 初探 结论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硫氨酸环境加化疗药物对人胃癌原代细胞生长的阻抑 被引量:4
8
作者 欧敬民 曹伟新 +2 位作者 朱正纲 尹浩然 纪玉宝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1年第2期80-83,共4页
目的 :探索人胃癌原代细胞在体外去除甲硫氨酸 (Met)但含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培养基 (Met-Hcy+)中能否正常生长和去Met状态是否增加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 :将 40例新鲜人胃癌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 ,分别置于Met-Hcy+和Me... 目的 :探索人胃癌原代细胞在体外去除甲硫氨酸 (Met)但含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培养基 (Met-Hcy+)中能否正常生长和去Met状态是否增加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方法 :将 40例新鲜人胃癌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 ,分别置于Met-Hcy+和Met+Hcy-(含Met不含Hcy)的培养基中培养 48h ,利用MTT等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以及在不同培养基中分别加入ADM、DDP、5 FU、MMC和MTX化疗药物后对各组细胞增殖的抑制程度。 结果 :①人胃癌原代细胞在Met-Hcy+培养基中表现为细胞总数减少 ;②Met-Hcy+培养基分别与ADM、DDP、5 FU、MMC和MTX联合时 ,可显著提高各化疗药物对胃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论 :①人胃癌原代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表现出对Met的依赖性 ;②Met-Hcy+培养环境联合应用各化疗药物 ,可提高对人胃癌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 ;③MTT法是检测“Met饥饿法”联合个体化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硫氨酸依赖 胃癌原代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胃癌小鼠自杀基因治疗后宿主免疫功能观察
9
作者 顾琴龙 纪玉宝 +2 位作者 姬舒荣 郭善禹 林言箴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94-496,共3页
目的研究自杀基因疗法是否能诱导肿瘤宿主产生免疫应答。 方法将小鼠前胃癌细胞株 (MFC)接种于小鼠背部制作肿瘤模型 ,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HSV -tk)和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氧基酶基因 (CD)注射于瘤体内 ,并于瘤体周围注射mIL - 2... 目的研究自杀基因疗法是否能诱导肿瘤宿主产生免疫应答。 方法将小鼠前胃癌细胞株 (MFC)接种于小鼠背部制作肿瘤模型 ,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HSV -tk)和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氧基酶基因 (CD)注射于瘤体内 ,并于瘤体周围注射mIL - 2和mGM -CSFDNA及向腹腔内注射前药 9-丙氧乌苷 (GVC)和 5 -Fc。治疗第5周取肿瘤消退小鼠的脾细胞测自然杀伤细胞 (NK)和LAK活性 ;第 12周取PBL和脾细胞测NK和细胞毒细胞(CTL)活性。 结果在TK/CD基因联合细胞因子及前药治疗后第 5周 ,实验组脾细胞NK和LAK活性均明显高于荷瘤鼠对照 (P <0 .0 1)。 12周后 ,实验组PBL的NK和CTL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而脾细胞NK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自杀基因疗法能较长时间提高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基因治疗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旋甲硫氨酸与紫杉醇联合应用治疗胃癌
10
作者 刘冀红 曹伟新 +3 位作者 纪玉宝 刘炳亚 朱正纲 林言箴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6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研究右旋甲硫氨酸(D-Met)与紫杉醇联用治疗胃癌的效果。方法:选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5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然后再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达96h后,添加紫杉醇继续培养24h,用氮四唑(MTT)法检测其吸光度(A490)... 目的:研究右旋甲硫氨酸(D-Met)与紫杉醇联用治疗胃癌的效果。方法:选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5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然后再用D-Met培养液培养7株胃癌细胞达96h后,添加紫杉醇继续培养24h,用氮四唑(MTT)法检测其吸光度(A490)。另设L-Met培养液组为阴性对照组,Met-培养液组为阳性对照组,不添加紫杉醇组为平行对照组。结果:与L-Met组相比,D-Met培养液组中除NCI-N87细胞的S期比例显著增高(P<0.01)外,其余6株胃癌细胞的G2/M期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Met-培养液组的7株胃癌细胞的G2/M期比例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添加紫杉醇的D-Met和Met-培养液中,各株胃癌细胞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同种培养液不加药组(P<0.05)和添加紫杉醇的L-Met培养液组(P<0.01);D-Met培养液加紫杉醇组对MKN45细胞的抑制率显著高于Met-培养液加紫杉醇组(P<0.05)。结论:D-Met环境作用于胃癌细胞5d,可将大多数胃癌细胞阻滞于G2/M期,其效果与Met-环境相似;D-Met与紫杉醇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对于MKN45细胞D-Met与紫杉醇联用的效果大于Met-与紫杉醇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甲硫氨酸 胃癌 紫杉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