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儿童乳糜胸、腹水11例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励楚刚 冯一 +1 位作者 徐卯升 施诚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67-469,共3页
关键词 乳糜胸 营养支持治疗 儿童 肠内营养支持 1995年 2004年 1998年 乳糜微粒 17世纪 乳糜腹水 诊治方法 机制分析 胸导管 淋巴管 91年 国内外 病死率 腹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体外循环中内生性一氧化氮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伟 朱德明 +3 位作者 陈虹 黄惠民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5期428-429,共2页
目的一氧化氮 (NO)是内皮细胞分泌的扩血管因子 ,测定NO代谢产物及NO合成酶的浓度可反映内生性NO的变化。 方法分别于手术前、体外循环降温结束、升温开始和停体外循环时测定两者的浓度。 结果术前NO代谢产物及NO合成酶的浓度分别为 5... 目的一氧化氮 (NO)是内皮细胞分泌的扩血管因子 ,测定NO代谢产物及NO合成酶的浓度可反映内生性NO的变化。 方法分别于手术前、体外循环降温结束、升温开始和停体外循环时测定两者的浓度。 结果术前NO代谢产物及NO合成酶的浓度分别为 5 0 .2± 1 0 .6 μmol/L和 34 .5± 8.9μmol/L ,降温结束时 ,两者浓度均显著降低。此后略有升高 ,升温以后都显著增加 ,分别达 6 0 .8± 2 0 .4μmol/L和45 .3± 1 3.2 μmol/L。  结论本实验显示 ,体外循环中内生性NO升高 ,特别在升温阶段升高明显。这同升温阶段炎症反应加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性一氧化氮 体外循环 儿童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脊髓纵裂诊治的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诸静其 金惠明 施诚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关键词 小儿 脊髓纵裂 病因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影像学诊断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 h食管pH监测诊断儿童胃食管返流病临床意义
4
作者 吴燕 施诚仁 +1 位作者 陈其民 沈涤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7-368,共2页
目的总结胃食管返流病患儿行24h食管pH监测的回溯性检查结果,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方法对收治的150例无消化道梗阻患儿进行24h食管pH监测,男64例,女8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45岁。按吞钡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将患儿分... 目的总结胃食管返流病患儿行24h食管pH监测的回溯性检查结果,分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方法对收治的150例无消化道梗阻患儿进行24h食管pH监测,男64例,女8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45岁。按吞钡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4组:A组18例,为不明原因呕吐、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B组80例拟诊为胃食管返流病,C组47例为食管裂孔疝患儿,D组5例,表现为夜间有突然呛咳、胸痛。其中A组和D组食管吞钡检查均无异常。结果A组患儿存在明显的胃食管返流;B组有65例存在胃食管返流,15例不符合胃食管返流病的诊断标准,检查结果与食管吞钡不一致;C组41例滑疝患儿存在胃食管返流,而6例食管旁疝无返流;D组患儿有胃食管返流病,以睡眠期返流为主,且返流的出现与其症状发生相一致。结论通过24h食管pH检查可明确症状与返流的关系、返流程度及返流与体位、进食、疼痛的关系;24h食管pH监测特异性、敏感性较高,对检查者无损伤,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与食管吞钡检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返流病 PH监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经肛门一期拖出术的评估 被引量:8
5
作者 余世耀 施诚仁 +4 位作者 励楚刚 王捍平 葛莉 许德棣 张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1,88,共3页
目的观察经肛门一期拖出术(TAS)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近、中期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3例行TAS治疗,随访51例(81%),随访时间3月-4年结果术后1周内有肛周炎38例,小肠结肠炎5例,肛门黏膜外翻2例,吻合口狭窄2例,排... 目的观察经肛门一期拖出术(TAS)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近、中期并发症,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先天性巨结肠患儿63例行TAS治疗,随访51例(81%),随访时间3月-4年结果术后1周内有肛周炎38例,小肠结肠炎5例,肛门黏膜外翻2例,吻合口狭窄2例,排便失禁2例。术后6个月,大便次数>5次/d有45例,1-3次/d有6例,随术后时间推延,大便次数逐渐减少。结论TAS的优点虽多,但仍存在小肠结肠炎、肛周炎、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肛门Ⅰ期拖出术 术后并发症 治疗 患儿 肛门黏膜外翻 小肠结肠炎 肛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乐氏四联症术后早期低心排趋势的防治 被引量:9
6
作者 史珍英 朱丽敏 +3 位作者 陈玲 徐卓明 苏肇伉 丁文祥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B10期49-51,共3页
目的 研究法乐四联症(TOF)患者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术后低心排趋势的监测方法与防治措施。方法 TOF患者20例,平均年龄(3.35±0.43)岁,均接受一期根治手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多巴胺和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抑制剂... 目的 研究法乐四联症(TOF)患者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术后低心排趋势的监测方法与防治措施。方法 TOF患者20例,平均年龄(3.35±0.43)岁,均接受一期根治手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多巴胺和磷酸二酯酶Ⅲ(PDE-Ⅲ)抑制剂(米力农)改善心功能。通过热稀释法监测血流动力学,于术后3、9、24、48h测定心排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及体、肺血管阻力,以术后3h数据为基础值。结果 术后9h多巴胺组心指数下降12.4%(P<0.01),米力农组心指数下降7.0%(P<0.05)。术后24h二组心指数接近基础值(P>0.05)。术后米力农组心排量改善优于多巴胺组(P<0.05),其体循环、肺循环阻力指数低于多巴胺组(P<0.01,P<O.05)。结论 TOF患者术后早期存在不同程度低心排趋势,PDE-Ⅲ抑制剂米力农的使用将有利于防治术后低心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四联症 术后 早期 低心排趋势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皮样囊肿合并枕后皮肤窦道继发后颅凹脓肿3例报告 被引量:4
7
作者 金惠明 孙莲萍 +1 位作者 鲍南 施诚仁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1,共2页
小脑皮样囊肿合并枕后皮肤窦道继发后颅凹脓肿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为呕吐、头痛等颅高压症状,处理较为棘手.自 Mount( 1949)首次报道至 1987年文献仅见 11例 [1].我科 15年间收治婴幼儿该病种 3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皮肤窦道 皮样囊肿 后颅凹 脓肿 继发 小脑 1987年 临床表现 首次报道 颅高压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研究现状 被引量:7
8
作者 鲍南 施诚仁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系统中能够增殖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特定原始神经细胞 ,它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低免疫源性、多潜能分化、迁移功能及良好的组织融合性等特性。目前已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发现并分离出神经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是神经系统中能够增殖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特定原始神经细胞 ,它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低免疫源性、多潜能分化、迁移功能及良好的组织融合性等特性。目前已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发现并分离出神经干细胞用于动物模型治疗 ,如作为基因或药物治疗载体、脑瘤等 ,细胞替代治疗以替代某些因细胞死亡或凋亡引起的疾病 ,如帕金森氏病、Huntington病、脑卒中后、脱髓鞘病及脑、脊髓损伤等 ,为今后临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细胞替代治疗 HUNTINGTON病 免疫源性 脱髓鞘病 帕金森氏病 脑瘤 哺乳动物 自我更新能力 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流量改良超滤法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伟 朱德明 +3 位作者 黄惠民 陈虹 张蔚 付惟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B10期64-66,共3页
目的 评估高流量改良超滤法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机体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2例,体重均<10kg,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进行高流量改良超滤(10~50ml·kg^(-1)·min^(-1)),记录血液浓缩指标和循环指标。结果 超滤开始流... 目的 评估高流量改良超滤法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机体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2例,体重均<10kg,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进行高流量改良超滤(10~50ml·kg^(-1)·min^(-1)),记录血液浓缩指标和循环指标。结果 超滤开始流量13ml·kg^(-1)·min(-1)左右,最高达(41.05±5.92)ml·kg^(-1)·min^(-1),大部分患儿超滤最高流量达到了50ml·kg^(-1)·min^(-1),超滤时间为(8.13±1.68)min,滤出液量为(353.70±58.72)ml。在整个超滤过程中,血细胞比容提高了40%;循环指标显示在左房压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血压显著上升,心率有所下降。结论 采用高流量进行改良超滤可以缩短超滤时间约1/3,且同样可达到满意的血液浓缩效果,不影响患儿的循环稳定性,并能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流量 改良超滤法 临床应用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和Ki-67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诸静其 施诚仁 金惠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0期870-873,共4页
脑胶质瘤是比较常见的脑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认识逐渐深入。增殖细胞核抗原和Ki-67都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标志物,可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评估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状态,较传统的病理学分级客观,且简... 脑胶质瘤是比较常见的脑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认识逐渐深入。增殖细胞核抗原和Ki-67都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标志物,可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评估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状态,较传统的病理学分级客观,且简便易行,存分析和判断胶质瘤的生长、分化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但两者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对于患者的预后,还需结合年龄、肿瘤位置、病理分级以及其它标记物等进行综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增殖细胞核抗原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体外循环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波 苏肇伉 陈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B10期12-14,42,共4页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体外循环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尾动脉插管灌注,右颈静脉插管引流,建立常温大鼠体外循环模型。转流1h,比较体外循环大鼠与对照大鼠的生理学指标。结果 现有条件下能够建立常温大鼠体外循环模型,...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体外循环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尾动脉插管灌注,右颈静脉插管引流,建立常温大鼠体外循环模型。转流1h,比较体外循环大鼠与对照大鼠的生理学指标。结果 现有条件下能够建立常温大鼠体外循环模型,较高流量(200ml·min^(-1)·kg^(-1))转流1h,转流期间保持存活,但容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动脉血压降低;转流结束后因血液过度稀释不能够长期存活。结论 无血预充常温大鼠体外循环模型可以成功建立,但是不能长期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体外循环 动物模型 可行性 尾动脉插管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低温低流量转流对颅内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12
作者 李力 徐志伟 +1 位作者 仇黎生 陈恩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418-420,共3页
目的观察深低温下不同程度低流量转流前后颅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变化 ,以探讨深低温低流量下脑损害发生的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 方法取幼猪 1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2 5ml·min- 1 ·kg- 1 流量和 5ml·min- 1 ·kg- 1 ... 目的观察深低温下不同程度低流量转流前后颅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变化 ,以探讨深低温低流量下脑损害发生的可能机制及影响因素。 方法取幼猪 18头随机分为对照组、2 5ml·min- 1 ·kg- 1 流量和 5ml·min- 1 ·kg- 1 流量组。于转流前 (A)、深低温低流量转流 1h后 (B)及复温至肛温 36℃再常温转流 2h后 (C) ,经颈内静脉逆行穿刺至颅底水平置管取血样 ,测血浆兴奋性氨基酸浓度。 结果谷氨酸与甘氨酸在三组B点均有显著升高 ,且在C点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 5ml·min- 1 ·kg- 1 组与对照组比较B、C点升高无差异 (P <0 .0 5 ) ,5ml·min- 1 ·kg- 1 组与对照组在B、C点相比升高显著 (P<0 .0 5 )。天冬氨酸在三组中B点时均有升高 ,5ml·min- 1 ·kg- 1 组B点浓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 (P <0 .0 5 ) ,2 5ml·min- 1 ·kg- 1 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转流后颅内静脉血中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 ,以 5mlmin- 1 kg- 1 流量组为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低温低流量转流 颅内 兴奋性氨基酸 脑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