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地区汉人瘦素受体基因G1n223Arg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蓉 郑以漫 +3 位作者 项坤三 贾伟平 陆俊茜 唐峻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35-437,共3页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变异与肥胖的关系。方法359例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汉人及66例白种人运用PCR-RFLP方法(Msp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瘦素受体基因Gin223Arg变异的基因型。结果中国人中GG、GA及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89,0.200... 目的探讨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变异与肥胖的关系。方法359例无亲缘关系的上海地区汉人及66例白种人运用PCR-RFLP方法(MspI限制性内切酶)检测瘦素受体基因Gin223Arg变异的基因型。结果中国人中GG、GA及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89,0.200及0.011;G及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89及0.111,与本研究组中白种人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差异(P=2.98×10-16,3.46×10-18)。在中国人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间该基因变异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P=0.369,0.344)。结论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变异,在中国人肥胖的发病中可能无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受体 肥胖 基因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prifusor靶控丙泊酚输注系统用于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江伟 谢抒 徐惠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研究Diprifusor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全凭静脉麻醉(TIVA)的可行性及诱导、维持和苏醒期丙泊酚靶浓度(C1)的半效浓度(ED50)。方法 102例ASA Ⅰ-Ⅱ级、行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分为三个年龄组(n=34):A组19-45岁、B组46-64岁、C组65-8... 目的 研究Diprifusor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全凭静脉麻醉(TIVA)的可行性及诱导、维持和苏醒期丙泊酚靶浓度(C1)的半效浓度(ED50)。方法 102例ASA Ⅰ-Ⅱ级、行全麻择期手术的患者,分为三个年龄组(n=34):A组19-45岁、B组46-64岁、C组65-88岁。术中以Diprifusor TCI系统推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单次静推行TIVA。根据手术需要及患者生命体征调节Ct。每组随机抽取15例于麻醉的九个时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Cm)。结果 该TCI系统运作中位误差(MDPE)=-9.43%,绝对运作中位误差(MDAPE)=25.29%。诱导期A、B、C三组患者的丙泊酚CtED50别为3.48、2.82和2.50 μg/mL;维持期为2.39、1.96和2.01 μg/mL;苏醒期为1.02、0.90和0.79 μg/mL。除维持期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各项C1ED50都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且都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 Diprifusor TCI系统用于TIVA的可控性和准确性较好,较之诱导期和苏醒期,维持期Ct更准确。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对丙泊酚的敏感性增加,所需丙泊酚Ct降低,老年患者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prifusor 靶控丙泊酚输注系统 全凭静脉麻醉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不同年龄人群ACE基因多态性的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徐瑾 翁青 +1 位作者 龙昌敏 项坤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5期432-434,共3页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人群中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年龄变化。方法运用PCR技术对上海地区312例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insertion,I)/缺失(deletion,D)(I/D步态进行检测。结果研究人群ACEI/D多态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人群中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的年龄变化。方法运用PCR技术对上海地区312例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insertion,I)/缺失(deletion,D)(I/D步态进行检测。结果研究人群ACEI/D多态D、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5、0.55。基因型频率男女间无显著差异(FisherP=0.315)。DD频率随研究人群的年龄增加而降低,DD型与非DD型有显著差异(Mantal-HaenszelX2=10.04,P=0.002)。结论在进行ACEI/D多态与各种疾病的研究时,年龄匹配是组间比较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基因 多态性 年龄化 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汉族人解偶联蛋白3基因的变异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蓉 郑以漫 +2 位作者 项坤三 贾伟平 方启晨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P3(UCP3)基因IVS6g→a +1变异与中国汉族人肥胖及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 30 6例无亲缘关系的中国人和 6 6例白种人 ,运用PCR -RFLP方法检测UCP3基因IVS6g→a +1的变异情况。 结果中国人与白种人中均未发现这种变...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P3(UCP3)基因IVS6g→a +1变异与中国汉族人肥胖及糖尿病的关系。 方法选取 30 6例无亲缘关系的中国人和 6 6例白种人 ,运用PCR -RFLP方法检测UCP3基因IVS6g→a +1的变异情况。 结果中国人与白种人中均未发现这种变异。 结论该基因变异不是中国汉族人肥胖与糖尿病发生的重要遗传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偶联蛋白3基因 基因变异 肥胖 汉族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Ⅳ型胶原检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5
作者 潘钰卿 奚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6期464-465,共2页
对14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Ⅳ型胶原检测,结果慢性活动型肝炎组与肝炎后肝硬化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急性黄疸型组(P均<0.05)。提示血清Ⅳ型胶原检测对肝纤维化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血清 IV型胶原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肩胛筋膜瓣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张忠润 金一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35-137,共3页
以旋肩胛动、静脉为蒂的游离肩胛筋膜瓣移植术用于6例次手与足部的修复,5例全部成活,1例大部成活。并讨论了筋膜瓣的优缺点,手术要点及术后监护等。
关键词 筋膜瓣 移植 游离肩胛筋膜瓣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素单抗对裸鼠胃癌转移抑制的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陈金联 章月星 +3 位作者 储榆德 周同 许惠敏 李明烈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1期30-32,共3页
晚近发现的粘附分子P-选择素.能介导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粘附介导作用。该文用人胃癌细胞株原位移植方法建立动物模型.术后分别注射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或PBS液体。结果发现.PBS对照组肿瘤转移率... 晚近发现的粘附分子P-选择素.能介导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粘附介导作用。该文用人胃癌细胞株原位移植方法建立动物模型.术后分别注射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或PBS液体。结果发现.PBS对照组肿瘤转移率为54.5%。单抗组仅1例有肿瘤转移。ELISA法测定显示,肿瘤转移裸鼠血浆P-选择素含量显著高于非转移裸鼠。表明P-选择素与肿瘤转移相关,其单抗对肿瘤转移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选择素 单克隆抗体 抗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洪 何鹤皋 +1 位作者 曾炳芳 眭述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6期509-511,550,共4页
目的 研究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的关系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血管吻合技术良好组与吻合技术差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测通过提睾肌第一... 目的 研究血管吻合技术与微栓子形成的关系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血管吻合技术良好组与吻合技术差组,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测通过提睾肌第一级微动脉的微栓子数量、面积和毛细血管灌注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微栓子的组成及变化。结果 吻合技术良好组微栓子的平均数量和面积均明显比吻合技术差组少(P<0.01);吻合灌注后3h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降到基础值的57.6%;微栓子内的血小板出现显著脱颗粒。结论 血管吻合后产生微栓子的数量与吻合技术的优劣密切相关;微栓子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降低微循环的灌注;吻合技术通过微栓子改变功能毛细血管的密度而影响组织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栓子 微循环 提睾肌 血管吻合技术 动物模型 毛细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关节镜下治疗 被引量:8
9
作者 王琦 蒋垚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 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2例Schatzker 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的复位加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无... 目的 研究关节镜技术在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12例Schatzker Ⅰ-Ⅲ型的胫骨平台骨折老年患者行关节镜监视下的复位加经皮螺钉内固定术。术后随访患者并发症并用Rasmussen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无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平均随访13.5个月,Rasmussen评分平均为27.3分,所有患者疼痛缓解和关节稳定性评分为优。 结论 关节镜技术应用于老年人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地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膝关节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胫骨外侧平台骨折 关节镜 术后并发症 内固定术 半月板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巴胺对外源性羟自由基致兔心肌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莉 周冠杯 +1 位作者 邱瑜 金正均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15-318,共4页
目的明确儿茶酚胺与缺血性损伤心肌间作用的病理生理影响。方法在外源性羟自由基所致家兔心肌损伤的模型上,观察心功能、心肌超微结构和血中脂质过氧化物(MDA)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巴胺的影响。结果多巴胺加重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并且... 目的明确儿茶酚胺与缺血性损伤心肌间作用的病理生理影响。方法在外源性羟自由基所致家兔心肌损伤的模型上,观察心功能、心肌超微结构和血中脂质过氧化物(MDA)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巴胺的影响。结果多巴胺加重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并且有加重心肌脂质过氧化的倾向,与羟自由基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多巴胺会延迟自由基损伤的心肌恢复,因而为评价多巴胺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功能低下状态的远期效果提供了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 心肌损伤 羟自由基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超微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建广 顾玉东 李继峰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3年第5期396-398,420,共4页
目的 研究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建立双下肢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电刺激右下肢腓肠肌,观察肌细胞直径、截面积、超微结构、Na,K-ATP酶和Ca-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电刺激能延缓肌细胞的线粒体... 目的 研究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进程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建立双下肢失神经支配腓肠肌的实验模型,电刺激右下肢腓肠肌,观察肌细胞直径、截面积、超微结构、Na,K-ATP酶和Ca-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电刺激能延缓肌细胞的线粒体、肌质网退变。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电刺激侧较对照侧肢体下降速度明显减慢;Na,K-ATP酶活性下降速度,电刺激侧较对照侧慢15.59%和27.38%;Ca-ATP酶活性下降速度,电刺激侧较对照侧慢4.83%和21.64%。结论 电刺激对失神经支配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是延缓肌肉萎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经支配骨骼肌 电刺激 超微结构 NA K-ATP酶 Ca-ATP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TEN和TPN对创伤后免疫和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惠芳 王学敏 +1 位作者 江伟 周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10-312,共3页
目的观察创伤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机体免疫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复合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观察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代谢和免疫指标的变化。 结果较之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组营养前后前白蛋白变化明显 ,淋巴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创伤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机体免疫和代谢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复合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观察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代谢和免疫指标的变化。 结果较之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组营养前后前白蛋白变化明显 ,淋巴细胞增殖率增加显著。而肠外营养组每日氮损失量明显小于肠内营养组。两组间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 结论创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而肠外营养更有利于纠正负氮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全胃肠内营养 全胃肠外营养 免疫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单抗对肝缺血再灌注时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金联 储榆德 +3 位作者 周同 许蕙敏 李晓 张明钧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探讨P选择素及其单克隆抗体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法检测有或无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肝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及凋亡细胞。 结果大鼠肝... 目的探讨P选择素及其单克隆抗体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原位DNA片段末端标记法检测有或无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肝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及凋亡细胞。 结果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时 ,肝组织出现显著病理改变及细胞凋亡 ,且P选择素在肝组织中表达 ;P选择素单抗作用组肝组织无明显病理变化且细胞凋亡减少 ,肝组织中未见P选择素表达。 结论P选择素介导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确炎舒松长程镇痛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惠芳 王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 评价镇痛治疗中神经阻滞应用小剂量确炎舒松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颈椎或腰椎疾病患者行局部神经阻滞镇痛治疗。“确炎舒松4mg/10ml+维生素B128mg/10ml+0.1%布比卡因”混合液,每周一次... 目的 评价镇痛治疗中神经阻滞应用小剂量确炎舒松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例颈椎或腰椎疾病患者行局部神经阻滞镇痛治疗。“确炎舒松4mg/10ml+维生素B128mg/10ml+0.1%布比卡因”混合液,每周一次进行脊神经、局部神经或痛点阻滞,每次平均注射剂量为17.5±3.5ml(确炎舒松6.5±3.0mg),疗程30±78周(24~260周)。治疗开始和结束时分别采血测钙、磷、AKP、甲状旁腺素(PTH)以及皮质醇含量,以双能X射线(DEXA)骨矿分析仪测颈椎和腰椎的骨密度(BMD)。结果 所用“混合液”行神经阻滞镇痛治疗效果好,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结束后1.患者血Ca2+、P、AKP无明显波动;2.血中甲状旁腺素无升高趋势,皮质醇也无下降倾向;3.骨密度测定显示研究对象无骨矿物质丢失征象。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镇痛治疗中以小剂量确炎舒松+维生素B12+0.1%布比卡因,每周一次,每次激素剂量不超过10mg,安全有效,不引起骨矿物质丢失,也不会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炎舒松 骨质疏松 糖皮质激素 甲状旁腺素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巨细胞瘤组织发生和免疫组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智铭 张惠箴 +1 位作者 周建华 蔡瑞霞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98-100,共3页
25例骨巨细胞瘤,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PCNA阴性,梭形或圆形单核细胞vimentin、CD68,actin阳性,PCNA阳性细胞比例5%~15%,提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是由CD68阳性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后者... 25例骨巨细胞瘤,破骨细胞样巨细胞CD68阳性,PCNA阴性,梭形或圆形单核细胞vimentin、CD68,actin阳性,PCNA阳性细胞比例5%~15%,提示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是由CD68阳性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后者是肿瘤主质细胞,能向组织细胞、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分化。骨巨细胞瘤可归入纤维组织细胞起源的肿瘤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组织发生 免疫组化 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NA对兔局灶脑缺血后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16
作者 田恒力 高文伟 +4 位作者 徐涛 顾斌贤 赵卫国 张天锡 孙青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0期882-883,共2页
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即是在某些弱的或亚致死量刺激下,诱发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本实验探讨脑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及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n-nitro-l-arginine,L-NNA)对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 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即是在某些弱的或亚致死量刺激下,诱发的一种细胞死亡形式.本实验探讨脑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及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N-亚硝基-L-精氨酸(n-nitro-l-arginine,L-NNA)对缺血晚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NA 局灶脑缺血 脑细胞凋亡 神经细胞凋亡 晚期 影响 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 刺激 L-精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后囊膜混浊的Nd∶YAG激光治疗
17
作者 邹俊 陈国辉 +1 位作者 马晓昀 杨冠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58-159,163,共3页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的疗效。 方法对 5 0例 (5 0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患者采用Nd∶YAG激光进行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经一次激光治疗后视力均恢复...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的疗效。 方法对 5 0例 (5 0眼 )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的患者采用Nd∶YAG激光进行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经一次激光治疗后视力均恢复至白内障术后的最佳视力 ,其中 1眼因术中眼球转动 ,激光误伤人工晶体后表面产生一小凹。术后 1周、1月复查 ,均未见虹膜炎、眼压升高、玻璃体前界膜破裂、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后囊膜混浊行Nd∶YAG激光治疗是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囊膜混浊 ND:YAG激光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激光治疗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去硫酸肝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18
作者 陈金联 陈维雄 +5 位作者 朱金水 陈尼维 周同 王锋 宋巍 耿建国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用N-去硫酸肝素对其进行阻断治疗。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肝组织P选择素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细胞显著水肿、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用N-去硫酸肝素对其进行阻断治疗。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肝组织P选择素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肝细胞显著水肿、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出现大片状坏死灶,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和天冬氨酸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P< 0.01),且P选择素在肝组织中表达。而再灌注前5min静脉注射N-去硫酸肝素,则仅见部分肝细胞轻度水肿、变性及少量的散在点状坏死或局灶性坏死灶伴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未见片状坏死灶,血清酶水平明显减低,肝组织未见P选择素表达。且发现N-去硫酸肝素对凝血指标(PT和KPTT)无明显影响。结论 N-去硫酸肝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但对PT和KPTT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去硫酸肝素 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毒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原位凋亡的诱导作用
19
作者 李晓 浦权 +3 位作者 周艳贞 杨梅如 刘薏芝 陶英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57-59,87,共4页
目的观察细胞毒化疗对急性白血病原位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用碱性磷酸酶 -抗碱性磷酸酶 (APAAP)免疫酶标和DNA末端原位标记 (ISEL)双重染色方法检测 38例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前后骨髓涂片中细胞凋亡程度及细胞类型 ,初治组 17例与 2 1... 目的观察细胞毒化疗对急性白血病原位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用碱性磷酸酶 -抗碱性磷酸酶 (APAAP)免疫酶标和DNA末端原位标记 (ISEL)双重染色方法检测 38例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前后骨髓涂片中细胞凋亡程度及细胞类型 ,初治组 17例与 2 1例经治病例对照。 结果化疗后凋亡明显增加 ,与化疗前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0 1) ,凋亡指数 (AI) >5 %者平均原始细胞下降指数 (MBDI)为 2 8.6 % ,AI<5 %者平均MBDI仅为 4.9%。凋亡细胞大多数为白血病细胞。非白血病细胞凋亡亦有增加。 结论细胞毒化疗的主要机理之一为促进细胞凋亡。化疗后全血细胞下降与正常造血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药物 凋亡 急性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肿瘤切除术中听诱发电位的监护
20
作者 倪关森 钱惠根 +2 位作者 陈玉琰 于佶 徐启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52-354,共3页
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也是神经中枢的“中枢””’,该部位肿瘤手术风险大,治疗效果差。随着显微外科和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现在脑干肿瘤手术取得很大的进展。如何在尽可能切除脑干肿瘤的同时,及时察觉和避免损伤正常脑干组织,... 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也是神经中枢的“中枢””’,该部位肿瘤手术风险大,治疗效果差。随着显微外科和影像学等技术的发展,现在脑干肿瘤手术取得很大的进展。如何在尽可能切除脑干肿瘤的同时,及时察觉和避免损伤正常脑干组织,使手术更加安全,除了应用显微外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肿瘤 听觉诱发电位 监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