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大鼠的长期毒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郭竹英 佘佳红 +4 位作者 姜华 张淑英 张晓东 陈黛影 袁伯俊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3期186-188,共3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Fc)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4组,各30只:TNFR-Fc低剂量组(5 mg.kg-1)、中剂量组(15 mg.kg-1)和高剂量组(45 mg.kg-1)和溶媒对照组(溶媒2.0 mL.kg-1)。每只大鼠每... 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Fc)对大鼠的长期毒性。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4组,各30只:TNFR-Fc低剂量组(5 mg.kg-1)、中剂量组(15 mg.kg-1)和高剂量组(45 mg.kg-1)和溶媒对照组(溶媒2.0 mL.kg-1)。每只大鼠每100 g体重给药的容量0.2 mL。途径:sc,给药期:180 d。每周给药2次。给药90,180 d和停药后30 d,分别观察一般临床体征,检测11项血液指标、10项血液生化指标和24项器官或组织病理检查,测定抗体和抗体中和能力。结果一般体征和血液学及临床生化指标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明显改变。实验组自第4周开始有大鼠产生抗体,第8周所有用药大鼠均产生抗体,各剂量组均未产生中和抗体。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给药各组动物的肝、肾有轻重不等的瘀血和轻度细胞水肿;可能为受试大鼠自身感染性病变或动物处死及组织处理过程产生的人为性损害。肺脏病变有灶性或片块分布的肺泡腔内出血,是由于动物处死挣扎所致。结论各剂量组大鼠均未出现明显的由药物导致的生理生化改变和病理损害,也未发现明显的毒性反应,各组大鼠抗体均无中和TNFR-Fc活性能力,大鼠皮下注射TNFR-Fc的安全剂量为45 m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 毒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3期胃癌CD34与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圣济 郭竹英 +2 位作者 董胜翔 殷晓璐 朱长青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研究T_3期胃癌CD34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癌手术标本41例,其中T_3N_0M_020例,T_3N_1M_021例,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胃癌组织CD34微血管密度... 目的研究T_3期胃癌CD34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癌手术标本41例,其中T_3N_0M_020例,T_3N_1M_021例,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胃癌组织CD34微血管密度(MVD)和其他相关抗体(CD44、Ⅳ型胶原、层黏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34MVD计数(CD34表达强度),在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分别为43.10±18.22和56.24±28.3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D44、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的表达强度,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34与T_3期胃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密切,可作为诊断T3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3期胃癌 CD34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