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向VEGF基因siRNA对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的增强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盛世乐 韩源 +1 位作者 覃文新 黄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29-1234,共6页
目的建立特异性靶向VEGF基因表达的siRNA质粒,在肿瘤细胞内诱导RNA干扰,抑制VEGF表达,观察siRNA对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的增强作用。方法构建针对人VEGF mRNA干扰质粒载体pRNAH-VEGF和对照载体pRNA-Ctr并转染人乳腺癌的MCF-7细胞株。采用R... 目的建立特异性靶向VEGF基因表达的siRNA质粒,在肿瘤细胞内诱导RNA干扰,抑制VEGF表达,观察siRNA对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的增强作用。方法构建针对人VEGF mRNA干扰质粒载体pRNAH-VEGF和对照载体pRNA-Ctr并转染人乳腺癌的MCF-7细胞株。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VEGF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抑制作用。用放射性核素32P胶体作为放射源照射细胞24h,采用克隆形成实验分析siRNA对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的增强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转染了pRNAH(VEGF的MCF-7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质抑制率均明显下调,细胞培养液上清中VEGF浓度下降了60.6%;siRNA和放射性核素联合使用组细胞克隆数量明显少于各自单独使用组;联合使用组细胞凋亡率也高于单独使用组。结论针对人VEGF mRNA干扰质粒载体有效地抑制内源性VEGF表达,增强了放射性核素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VEGF表达可作为肿瘤放射治疗中的辅助治疗,以增加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SIRNA MCF-7细胞株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素心肌显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程旭 黄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11期104-107,共4页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早期的诊断以及评价目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心肌灌注显像、亲心肌梗塞显像、缺血心肌代谢显像等核医学的显像手段不仅能早期对急性胸痛病人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分选 ,同时还有助于判断...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早期的诊断以及评价目前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心肌灌注显像、亲心肌梗塞显像、缺血心肌代谢显像等核医学的显像手段不仅能早期对急性胸痛病人进行准确的诊断从而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分选 ,同时还有助于判断缺血和梗塞灶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危险度分层为判断病人的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急性冠脉综合征 核素心肌显像 病人 早期 缺血心肌 危险度分层 准确 手段 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骨显像 被引量:5
3
作者 焦松 黄翼然 +3 位作者 邱丰 薛蔚 袁济民 吴家骏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02-203,共2页
总结1994年1月至1997年1月59例前列腺癌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部位、伴随症状、骨转移的分级,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关系。资料显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程度与 PSA 间有显著相关(P<0... 总结1994年1月至1997年1月59例前列腺癌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分析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部位、伴随症状、骨转移的分级,及其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关系。资料显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程度与 PSA 间有显著相关(P<0.01。核素骨显像简便、安全和灵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骨转移 核素显像 骨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的质量控制和日常维护 被引量:12
4
作者 万良荣 黄钢 +2 位作者 孙晓光 刘建军 施一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通过对GE Discovery LS PET/CT使用两年来的常规质控和维修工作的分析,掌握故障的发现和排除方法。方法空扫描的好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Well counter(检测放射性流体的计数器)质控好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严格质控规程能及时发现... 目的通过对GE Discovery LS PET/CT使用两年来的常规质控和维修工作的分析,掌握故障的发现和排除方法。方法空扫描的好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Well counter(检测放射性流体的计数器)质控好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严格质控规程能及时发现故障。结论必须对仪器的各项质控做严格的控制,才能及时发现故障,排除故障,使图像保持良好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扫描 井形校正 单光子校正 归一化校正 光电倍增管模 质量控制 日常维护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和容积 被引量:8
5
作者 程旭 黄钢 +3 位作者 陶如琦 刘建军 刘建平 孙晓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9-501,531,共4页
目的评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SPECT)与超声心动图在测定左室功能和容积方面的相关性。方法65例不同诊断的患者在15d内分别接受99TcmMIBI门控SPE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种方法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容积(EDV)和收缩末容积(ESV... 目的评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SPECT)与超声心动图在测定左室功能和容积方面的相关性。方法65例不同诊断的患者在15d内分别接受99TcmMIBI门控SPECT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种方法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容积(EDV)和收缩末容积(ESV)的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将所有病人分为Ⅰ组(EDV<90mL,n=31)和Ⅱ组(EDV>90mL,n=34),比较两组之间两种方法测量结果间的关系。结果门控SPECT测得的LVEF、EDV和ESV与超声结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在Ⅰ组中,与超声心动图结果相比,门控SPECT测定的LVEF要高(P<0.05),而测量的ESV要低(P<0.05),测量的EDV间无明显差异。在Ⅱ组中,两种方法测量的各结果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门控SPECT与超声心动图在测定LVEF和左室容积方面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对于心室腔较小的病人,门控SPECT可能会由于低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而对LVEF产生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 左室功能 ^99TC^M-MIBI 门控SPECT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超声心动图检查 LVEF 左室射血分数 相关性分析 统计学差异 左室容积 ESV EDV 测量 测定 心室腔 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54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药敏实验、Mdr1、MRP表达以及^(99m)Tc-MIBI摄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史德刚 黄钢 +1 位作者 苗积生 林祥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A54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表达,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摄取结果能否预测化疗效果。方法①血浆高峰浓度的化疗药物顺铂(DDP)、长春花碱酰胺(VDS)、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5-FU)、羟... 目的探讨A54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基因表达,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摄取结果能否预测化疗效果。方法①血浆高峰浓度的化疗药物顺铂(DDP)、长春花碱酰胺(VDS)、氟尿嘧啶(5-氟尿嘧啶,5-FU)、羟喜树碱(HCP)、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阿霉素,ADM)分别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②单层贴壁细胞培养。96孔板1个,每组4孔,2×104细胞/孔。③MTT检测观察疗效。细胞加化疗药后培养48h,然后加MTT5mg/mL,每孔20μL,4h后用酶标仪(490nm)测量吸光度值。④RT-PCR检测A549细胞和MCF-7耐药株的mdr1和MRP表达,β2-MG作内参照。⑤96孔板内每孔一个球体,每孔掺入99mTc-MIBI9.25×104Bq(2.5μCi),分别于60和120min结束掺入并测量γ计数。结果①A549细胞药敏实验对DDP不敏感,对MMC、VDS、ADM、5-FU、HCP敏感。②MCF-7长春新碱耐药株(MCF-7/VCR)对DDP、VDS不敏感,对MMC、ADM、5-FU和HCP较敏感。③A549细胞及球体的Mdr1/β2-MG为0,MRP/β2-MG分别为0.76和0.62;MCF-7耐药细胞的mdr1/β2-MG和MRP/β2-MG分别为35和4.36。④A549多细胞球体对99mTc-MIBI120min的摄取值高于60min摄取值(P<0.05)。结论A549多细胞球体的mdr1和MRP表达水平较低以及MIBI摄取阳性提示无多药耐药性产生,与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基本一致。A549细胞对DDP耐药说明除mdr1和MRP之外,还存在与转运蛋白间接相关的其他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MIBI 多细胞球体 药敏实验 Mdr1 MRP 肺腺癌 摄取 A549细胞 β2-MG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RT-PCR检测 MCF-7 药物敏感性实验 化疗药物敏感性 mdr1 多药耐药基因 血浆高峰浓度 长春花碱酰胺 5-氟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造影剂对胃肠道^(18)F-FDG摄取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晓光 修雁 +3 位作者 刘建军 施一平 万良荣 黄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探讨在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对胃肠道^(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1.模型试验:在10个直径2cm的玻璃瓶中充满不同浓度的泛影葡胺注射液,将其固定在充满2.5kBq/mL^(18)F-FDG溶液的聚乙烯圆柱体模型中,在PET/CT上进行2D显像... 目的探讨在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对胃肠道^(18)F-FDG摄取的影响。方法1.模型试验:在10个直径2cm的玻璃瓶中充满不同浓度的泛影葡胺注射液,将其固定在充满2.5kBq/mL^(18)F-FDG溶液的聚乙烯圆柱体模型中,在PET/CT上进行2D显像。在横断面图像上的玻璃瓶位置勾画感兴趣区(ROI),求出各ROI内的CT值和标准摄取值(SUV)。2.临床研究:对行PET/CT检查没有腹部异常摄取灶的7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32例未使用任何造影剂,46例在显像前40min口服1000mL1%泛影葡胺溶液。在冠状面图像上的胃、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部位分别勾画ROI,求出ROI内的CT值和SU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模型试验表明,泛影葡胺浓度与过校正误差间存在线性关系(P<0.01)。口服造影剂的患者,升结肠、横结肠和直肠部位的平均SUV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P<0.05)。升结肠和横结肠部位的CT值经校正后,服造影剂组该两个部位的SUV仍明显高于未服造影剂组。结论PET/CT检查过程中使用口服造影剂会导致结肠^(18)F-FDG摄取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 ^18F-FDG PET 口服造影剂 泛影葡胺 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PET/CT显像在正常人各器官的SUV与CT值分布 被引量:7
8
作者 施一平 黄钢 +3 位作者 万良荣 孙晓光 刘建军 陈虞梅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50-1252,共3页
目的对正常人体各器官的标准化摄取值(SUV)与CT值进行界定。方法对各种实质性脏器勾画感兴趣区(ROI),测定SUV与CT值,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正常人体各脏器的SUV和CT值与其生理及结构特性有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PET/CT图像评价及半定量分... 目的对正常人体各器官的标准化摄取值(SUV)与CT值进行界定。方法对各种实质性脏器勾画感兴趣区(ROI),测定SUV与CT值,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正常人体各脏器的SUV和CT值与其生理及结构特性有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PET/CT图像评价及半定量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人体 标准化摄取值 CT值 ^18F-FDG 人体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骨显像与PSA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程光华 顾红 黄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870-871,共2页
目的 为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浓度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 (PC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6 3例PCa、2 4例骨显像分级 2级以上患者治疗后行骨显像及血清PSA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PCa患者血清PSA... 目的 为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浓度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 (PC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6 3例PCa、2 4例骨显像分级 2级以上患者治疗后行骨显像及血清PSA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PCa患者血清PSA测定阳性率高 ,对临床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而骨显像对于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4例骨显像分级 2级以上的患者骨转移程度与血清PSA含量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骨显像与血清PSA浓度联合检测对于PCa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抗原 骨转移 骨显像 P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敷贴、微波和冷冻治疗寻常疣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玉波 孙晓光 +3 位作者 刘怡文 陈美娟 陆平 黄钢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84-1287,1295,共5页
目的探讨^(32)P敷贴治疗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并结合微波和冷冻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门诊选择寻常疣患者460例,根据病史及其典型皮损特征明确诊断。随机分成微波治疗组153例,冷冻治疗组153例,^(32)P敷贴治疗组154例。经治疗... 目的探讨^(32)P敷贴治疗寻常疣的临床疗效,并结合微波和冷冻治疗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门诊选择寻常疣患者460例,根据病史及其典型皮损特征明确诊断。随机分成微波治疗组153例,冷冻治疗组153例,^(32)P敷贴治疗组154例。经治疗后均随访3个月以上,观察其临床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远期副作用和并发症。结果微波组临床治愈率、复发率、副作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60.8%、39.2%、52.3%、38.6%;冷冻组分别是51.6%、48.4%、77.1%、35.3%;^(32)P敷贴组分别是92.2%、7.8%、18.2%、13.6%。^(32)P敷贴组疗效与另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32)P敷贴后疣体凝固性坏死,细胞内病毒包涵体消失。随访4年内,除瘢痕外,三组均未发生全身和远期毒副作用与并发症。结论^(32)P敷贴治疗较微波和冷冻治疗,方法简便安全,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副作用及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乳头瘤病毒 微波疗法 冷冻治疗 ^32P 敷贴治疗 吸收剂量 寻常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H-脱氧葡萄糖掺入判断高能X线照射A549肺腺癌多细胞肿瘤球体的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史德刚 黄钢 +3 位作者 苗积生 林祥通 贺晓东 苏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3-337,共5页
目的 用3H-脱氧葡萄糖(3H-DG)掺入判断6MV X线照射A549肺腺癌多细胞肿瘤球体(MTS)的疗效。方法 MTS分别作低剂量分割和单次照射,中等剂量单次照射。MTS消化成单个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比率。96孔盘每孔1个MTS,加37 kBq ... 目的 用3H-脱氧葡萄糖(3H-DG)掺入判断6MV X线照射A549肺腺癌多细胞肿瘤球体(MTS)的疗效。方法 MTS分别作低剂量分割和单次照射,中等剂量单次照射。MTS消化成单个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比率。96孔盘每孔1个MTS,加37 kBq 3H-DG后掺入60 min,吸出MTS抽滤后测量β计数。结果 2~8 Gy低剂量照射后未见明显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分割照射组MTS的摄取减低,4.84 Gy单次照射后的摄取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15~30 Gy照射后,细胞G2-M期阻滞百分率增加,各照射组3H-DG摄取均小于对照组(P<0.05),随照射剂量递增,MTS摄取3H-DG的能力降低;15 Gy照射后第10天有活细胞增殖,25或30 Gy照射后第40天有活细胞增殖。结论 用3H-DG可以监测高能X线照射A549肺腺癌MTS的疗效,不同剂量照射后球体细胞的再增殖时间对于设计放疗方案和安排18F-FDG显像时间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细胞 肺癌 3^H-脱氧葡萄糖 高能X线照射 多细胞肿瘤球体 疗效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P敷贴治疗尖锐湿疣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怡文 陆平 +2 位作者 马玉波 黄钢 陈美娟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68-169,共2页
目的探讨核素32 P治疗尖锐湿疣的机理 ,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 方法尖锐湿疣患者 3 4例 ,在每cm2 面积上采用放射性活度为 9.2 5MBq的核素32 P敷贴 ,1次 /周 ,平均保持 5h ,以清水冲洗。 结果痊愈率 10 0 % ,复发率 8.82 %。 结论 32 ... 目的探讨核素32 P治疗尖锐湿疣的机理 ,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 方法尖锐湿疣患者 3 4例 ,在每cm2 面积上采用放射性活度为 9.2 5MBq的核素32 P敷贴 ,1次 /周 ,平均保持 5h ,以清水冲洗。 结果痊愈率 10 0 % ,复发率 8.82 %。 结论 32 P治疗尖锐湿疣疗效显著 ,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复发率 磷32 敷贴 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探讨 被引量:5
13
作者 康宏庄 马菊珍 +4 位作者 束木娟 查健忠 李冰冰 武耀龙 向祖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7-137,共1页
为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可靠性,对52例4~13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作^(13)C-UBT检测,并与HP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13)C-UBT检测HP阳性39例,阴性10例,敏感性100... 为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可靠性,对52例4~13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作^(13)C-UBT检测,并与HP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13)C-UBT检测HP阳性39例,阴性10例,敏感性100%,特异性76.92%。其中^(13)C-UBT诊断HP感染与胃粘膜3种检测HP方法完全符合33例(63.46%),与胃粘膜两种方法完全符合44例(84.61%),胃粘膜一种方法完全符合49例(94.23%)。结论提示:^(13)C-UBT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对确诊儿童胃内HP感染状态是一种可靠、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幽门螺杆菌感染 呼气试验 碳13-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放射治疗生物靶区轮廓确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建军 黄钢 +2 位作者 万良荣 孙晓光 施一平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利用体外模型实验,确定PET/CT图像中生物靶区边界的阈值及不同PET图像采集条件下对阈值的可能影响,为放射治疗计划中应用生物靶区奠定方法学基础。方法利用Flanged Jaszczak Ect Phantom及等比稀释法建立不同直径与靶本比浓度的热... 目的利用体外模型实验,确定PET/CT图像中生物靶区边界的阈值及不同PET图像采集条件下对阈值的可能影响,为放射治疗计划中应用生物靶区奠定方法学基础。方法利用Flanged Jaszczak Ect Phantom及等比稀释法建立不同直径与靶本比浓度的热区模型,应用Profile曲线软件,将在CT图像上显示的热区边界准确复制到PET图像中,通过最大阈值法计算勾画生物靶区体积的阈值;并研究在不同总计数率、靶本比浓度、直径大小和采集模式下对热区边界阈值变化的影响。结果靶本比对PET图像中靶区边界阈值大小的确定存在明显差异,当靶本比分别为2∶1和≥4∶1时,其阈值分别为0.54±0.10和0.41±0.09(P<0.05)。热区直径、总计数率及采集模式对靶区边界阈值的计算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使用PET/CT图像确定生物靶区体积时,应当根据图像中靶本比大小选择合适的阈值进行勾画,可近似准确地计算靶区体积;总计数率、直径大小与采集模式对靶区边界的确定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靶区 PET/CT 放射治疗 阈值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骨显像与定量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程光华 顾虹 黄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5-65,共1页
关键词 骨显像 定量分析 R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54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32)P内照射和高能X线外照射后放射生物学效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德刚 黄钢 +3 位作者 苗积生 林祥通 贺晓东 苏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2-636,共5页
目的 探讨A5 4 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内照射合适的3 2 P吸收剂量 ,以便临床对肺癌实体瘤作间质治疗选择核素内照射吸收剂量时给予参考。方法  96孔盘每孔一个球体 ,15Gy3 2 P内照射 2 4h后当天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 6MV高能X线作另外一组... 目的 探讨A5 4 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内照射合适的3 2 P吸收剂量 ,以便临床对肺癌实体瘤作间质治疗选择核素内照射吸收剂量时给予参考。方法  96孔盘每孔一个球体 ,15Gy3 2 P内照射 2 4h后当天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 6MV高能X线作另外一组球体的连续 15Gy外照射 ,剂量率 2Gy/min。照射结束后第 8和第 15d用3 H 脱氧葡萄糖 (3 H DG)和3 H胸腺嘧啶核苷 (3 H TdR)摄取实验 ,流式细胞仪、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① 15Gy内、外照射结束 8d后3 H DG摄取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外照射组低于内照射组 (P <0 .0 5 ) ;3 H Tdr摄取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内、外照射组比较P =0 .736 ;15d后 ,内、外照射组和对照组3 H DG摄取比较P >0 .0 5 ,照射组的3 H Tdr摄取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照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995 )。②内、外照射结束 1周后 ,外照射组的G2 M %和凋亡率高于内照射组 ,2周后比较两者差别不大。③内照射后球体未明显生长 ,外照射组略大于内照射组 ;电镜观察到坏死和凋亡 ,外照射多于内照射。结论 同等剂量照射时外照射的杀伤力更大 ,为3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照射 内照射 对照组 摄取 ^32P ^3H-TDR 多细胞球体 高能 电镜观察 差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与肿瘤精确放射治疗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钢 刘建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09-1212,共4页
放射肿瘤学目前已经进入到精确放射治疗时代。PET/CT作为一种集解剖影像与生物功能代谢影像为一体的先进影像设备,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相结合,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信息的显示和勾画、放射治疗计划的优化以及放射治疗疗效的评价... 放射肿瘤学目前已经进入到精确放射治疗时代。PET/CT作为一种集解剖影像与生物功能代谢影像为一体的先进影像设备,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相结合,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过程中靶区信息的显示和勾画、放射治疗计划的优化以及放射治疗疗效的评价等方面中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PET/CT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放射治疗 肿瘤 生物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日太 朱洪生 +3 位作者 连锋 郑家豪 黄钢 刘建军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5-477,524,共4页
目的研究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梗死区心肌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抽取香猪骨髓,体外分离MSCs,经5-氮胞苷(5-aza)转化。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经LAD和梗死区注射MSCs;对照组注射培养液。3周和6周后,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目的研究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梗死区心肌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抽取香猪骨髓,体外分离MSCs,经5-氮胞苷(5-aza)转化。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经LAD和梗死区注射MSCs;对照组注射培养液。3周和6周后,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显像检查。结果SPECT显像,对照组心肌有明显的充盈缺损;实验组细胞移植3周后在梗死区内有岛状的灌注显像区,6周后这些区域相互之间以及与正常心肌之间发生融合。心肌灌注显像,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SC移植可再生心肌组织和血管。经LAD注射结合多点局部注射的方法可使移植细胞均匀分布于整个心梗区,促进再生的心肌组织与宿主心肌组织之间产生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心肌再生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 SPECT显像 心肌灌注显像 心肌组织 MSCs 5-氮胞苷 梗死区 对照组 血管再生 体外分离 左前降支 冠状动脉 显像检查 充盈缺损 正常心肌 SC移植 均匀分布 移植细胞 局部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8)Re液体充盈球囊防治冠脉支架植入后血管再狭窄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旭 黄钢 +6 位作者 王庆胜 李殿富 柳东田 陶如琦 刘建军 刘建平 孙晓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80-1283,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188)Re液体充盈球囊防治支架植入后冠脉血管再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7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者进行^(188)Re液体充盈球囊冠脉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并在支架植入及幅射治疗前1周内、治疗后1周内和治...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188)Re液体充盈球囊防治支架植入后冠脉血管再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7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者进行^(188)Re液体充盈球囊冠脉内近距离放射治疗,并在支架植入及幅射治疗前1周内、治疗后1周内和治疗后6个月时行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利用核素心肌显像对血管再狭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7例患者接受幅射治疗时间为(6.20±1.55)min,以保证距离血管内壁0.5mm处的组织辐射吸收剂量为17.5~20Gy。全部患者在术中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球囊破裂、^(188)Re放射性溶液进入血循环及泄漏等事件。6例随访核素心肌显像示灌注异常均较术前改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4.3%(1/7)。结论^(188)Re液体充盈球囊防治冠脉血管再狭窄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良好的可行性,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狭窄 近距离放射治疗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188Re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_3期胃癌CD34与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龚圣济 郭竹英 +2 位作者 董胜翔 殷晓璐 朱长青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35-1238,共4页
目的研究T_3期胃癌CD34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癌手术标本41例,其中T_3N_0M_020例,T_3N_1M_021例,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胃癌组织CD34微血管密度... 目的研究T_3期胃癌CD34与胃癌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胃癌手术标本41例,其中T_3N_0M_020例,T_3N_1M_021例,分别进行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Image Pro Plus5.0图像软件分析数据,计算胃癌组织CD34微血管密度(MVD)和其他相关抗体(CD44、Ⅳ型胶原、层黏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34MVD计数(CD34表达强度),在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分别为43.10±18.22和56.24±28.3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D44、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的表达强度,T_3N_0M_0和T_3N_1M_0肿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34与T_3期胃癌组织新生血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密切,可作为诊断T3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3期胃癌 CD34 淋巴结转移 免疫组织化学 新生血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