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汪建华 王振堂 +4 位作者 左长京 邵成伟 陈炜 吕桃珍 董爱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合理的穿刺进针路径。结果①本组17例中,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内动脉鞘之前进针4例;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间进针11例;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2例。本组17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②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7.24±1.01)分,术后第1天降至(3.24±1.09)分,术后1周降至(2.4±0.80)分,术后3个月降至(1.82±0.53)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76.5,P<0.01)。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评价分别为E级4例,D级7例,C级4例,B级2例,术后分别为E级l0例,D级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χ2=4.52,P=0.033,P<0.05)。③术后即时复查CT,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35.3%(6/17),但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随访3~17个月,82.4%(14/17)骨转移病灶稳定,未见扩大。结论①穿刺路径的选择:一般上颈椎病变宜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下颈椎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动鞘之前或者于颈动鞘与椎动脉之间进针均可;附件病变可从后侧方进针,但具体穿刺路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②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颈椎转移瘤患者,CT引导下PVP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稳定颈椎以及延缓骨转移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转移瘤 放射学 介入性 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