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跖背动脉与第一趾底总动脉在趾蹼处吻合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博 原林 +8 位作者 陈子华 程军平 韩震 钟世镇 顾玉东 吴敏明 郑忆柳 杨东岳 李鸿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2期69-71,共3页
观察了100侧成人足标本的第一跖背动脉与第一趾底总动脉在趾蹼处的分支与吻合类型。共分5型:Ⅰ型占45%;Ⅱ型占34%;Ⅲ型占15%;Ⅳ型占4%;Ⅴ型占2%。讨论了各种类型在移植第二足趾时的临床意义。提出手术时务必保护好跖背动脉与趾底总动脉... 观察了100侧成人足标本的第一跖背动脉与第一趾底总动脉在趾蹼处的分支与吻合类型。共分5型:Ⅰ型占45%;Ⅱ型占34%;Ⅲ型占15%;Ⅳ型占4%;Ⅴ型占2%。讨论了各种类型在移植第二足趾时的临床意义。提出手术时务必保护好跖背动脉与趾底总动脉间的吻合支,保证游离移植的第二趾有充足的血供,是防止出现危象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动脉 趾关节 分支 趾蹼 第二趾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足趾第二套血供系统的探讨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博 原林 +8 位作者 陈子华 程军平 韩震 钟世镇 顾玉东 吴敏明 郑忆柳 杨东岳 李鸿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在第二足趾移植时,所使用的血管蒂为第一跖背动脉,当第一跖背动脉出现变异时,往往造成足趾移植后血循危象及失败。据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200例足趾移植的经验,对足趾移植中血管变异处理时采用第二套血供系统取得良好效果。为此,... 在第二足趾移植时,所使用的血管蒂为第一跖背动脉,当第一跖背动脉出现变异时,往往造成足趾移植后血循危象及失败。据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200例足趾移植的经验,对足趾移植中血管变异处理时采用第二套血供系统取得良好效果。为此,本文用80只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观测了第二跖背动脉,第一跖底动脉和第二跖底动脉的起源、行程、位置及第二跖背动脉与第二趾底总动脉在趾蹼处的分支吻合类型(外加13侧足部动脉铸型标本),对提供第二套血供系统作了解剖学的研究。提出第二套供血系统应首选第二跖背动脉。第一、二跖底动脉的位置深,在跖趾关节附近与周围结构紧密愈着,不易剥离,易遭损伤,作为第二套血供的血管蒂时,手术操作的难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背动脉 足背动脉 第二趾 第二足趾 足底弓 血供 第三趾 动脉干 第二足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腿外侧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遥良 鲍国正 +4 位作者 朱继明 郑秉学 顾玉东 吴敏明 李鸿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4年第4期208-212,共5页
研究了52侧成人下肢,提出一种新的皮瓣区——小腿外侧皮瓣。供区的血管蒂为腓动脉(管径3.7mm),在小腿后肌间隔发出4—8支皮动脉,灌注面积约32×15cm。供区的静脉有深、浅两组:即两条腓静脉(管径4.0 mm),一条小隐静脉(管径3.3mm)。... 研究了52侧成人下肢,提出一种新的皮瓣区——小腿外侧皮瓣。供区的血管蒂为腓动脉(管径3.7mm),在小腿后肌间隔发出4—8支皮动脉,灌注面积约32×15cm。供区的静脉有深、浅两组:即两条腓静脉(管径4.0 mm),一条小隐静脉(管径3.3mm)。皮瓣内含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该供区可作游离皮瓣或作带蒂的倒转皮瓣。临床应用,已获得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外侧皮瓣 肌间隔 成网 皮动脉 小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手术治疗前后的康复锻炼 被引量:1
4
作者 范振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4-37,共4页
施行适当手术重建或平衡肌力、稳定关节、矫正载重力线或平衡下肢长度是矫治脊髓灰质炎后遗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但手术本身和手术后的固定造成新的创伤和肢体的废用性改变,导致组织粘连,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骨脱钙,进一步损害肢体功能... 施行适当手术重建或平衡肌力、稳定关节、矫正载重力线或平衡下肢长度是矫治脊髓灰质炎后遗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但手术本身和手术后的固定造成新的创伤和肢体的废用性改变,导致组织粘连,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骨脱钙,进一步损害肢体功能,可使手术的预期效果不能充分实现,甚至得不偿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后遗症 手术 康复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康复
5
作者 范振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26-130,共5页
我国脊髓灰质炎(灰髓炎)的流行已基本控制,但某些地区仍有散发,且数十年前发病的后遗症患者为数不少,其中很多未经妥善的康复治疗,故除必须继续加强预防工作外,灰髓炎的康复仍为我国当前康复医学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后遗症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香冲剂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分析
6
作者 邬祥惠 钱冠珍 +3 位作者 杨佩珍 赵耀基 杨宝英 徐肇玥 《中成药》 CAS 1984年第1期17-18,共2页
连香冲剂内含马尾连即大叶唐松草(Thalictrum faber ul br)及金锦香(osbeckiachinensisL.)。经临床治疗慢性肝炎31例,以双盲法试验考核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71.0%(22/31例);降酶有效率为61.3%(19/31例);25例慢肝患者治疗前HBsAg阳性... 连香冲剂内含马尾连即大叶唐松草(Thalictrum faber ul br)及金锦香(osbeckiachinensisL.)。经临床治疗慢性肝炎31例,以双盲法试验考核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71.0%(22/31例);降酶有效率为61.3%(19/31例);25例慢肝患者治疗前HBsAg阳性,治疗后2例转阴,4例HBsAg滴定度下降;对5例免疫球蛋白异常患者,治疗后IgG、lgA、lgM下降者3例,提示对体液免疫亢进患者可能有抑制作用。但本组病例较少,有关临床疗效、作用机制还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剂 患者 空白对照 马尾连 剂型 慢性肝炎 治疗后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