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澳门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史述评
1
作者 杨青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澳门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历史自20世纪30年代发端,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再到建设的三个阶段。从对古近代文学和旧体文学、汉语新文学、外语文学三类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澳门文学的作品辑集与文学研究两个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澳门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历史自20世纪30年代发端,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再到建设的三个阶段。从对古近代文学和旧体文学、汉语新文学、外语文学三类文献的梳理中,可以看到,澳门文学的作品辑集与文学研究两个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因为澳门文学本身的复杂性,还存在若干值得反思和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同时,应当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澳门文学研究融入当代中国文学学术体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文学 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卉》工笔画写生
2
作者 巫极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I0002-I000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文化遗产与提升城市形象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曹福然 马雨墨 熊威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运动日趋深化,与城市形象、品牌紧密绑定的数字化文化遗产突破地域、国界和阶层的限制,在不同情境下均可发挥出良好的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文创作为城市文化经营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迅猛,也成为创建城市品牌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文化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数字文创丰富城市形象的内容、通过文化唤醒促进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通过"数字接入"推动城市形象的重构和价值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文化遗产 数字文创 数字接入 城市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士族的谱系建构与北朝隋唐胡汉认同——以韦氏墓志的追祖方式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马建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3-169,共7页
以韦氏墓志所见,追祖至华夏炎黄这类上古神话人物作为中古士族谱系建构中攀附先祖的方式之一,集中出现于北朝。这不仅仅是胡汉家族追求世系源远流长的心理需求所致,更是北朝民族融合中胡汉认同的不同心理在谱系建构方式上趋同的结果。... 以韦氏墓志所见,追祖至华夏炎黄这类上古神话人物作为中古士族谱系建构中攀附先祖的方式之一,集中出现于北朝。这不仅仅是胡汉家族追求世系源远流长的心理需求所致,更是北朝民族融合中胡汉认同的不同心理在谱系建构方式上趋同的结果。对于汉化的胡人而言,只有认同了华夏族最具标识意义的神话人物——炎黄,才算是认同了华夏文化;对于“土著汉人”而言,只有证明了自己是黄帝后裔,才是正宗的汉人;对于被赐以胡姓的汉人士族而言,虽有表面的荣光和对胡族政权的认同,但在文化上还不能对其形成完全的认同,遂以墓志的形式建构其谱系以表示对胡化的拒绝,这是历史上民族认同的必经阶段。隋唐以后,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和胡人汉化程度的提高,汉人士族对胡人的认同不断加强,谱系建构中追祖至炎黄神话人物的方式总体上已渐行渐远,趋于淡化,甚至直接被抹去。即使在一些墓志中还保留了这种追祖方式,其价值和意义也已不是如北朝时期是为区别胡汉,而是满足追求家族世系源远流长的需要,历史上民族认同与谱系建构的互动关系,不失为更深入全面地去分析中古士族谱系建构的另一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氏墓志 谱系建构 北朝 胡汉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