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慈善事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制度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楼军江 王守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51-154,共4页
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民间化转型和壮大,民间组织参与震后重建,更显示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力量。但理性地看,由于现代慈善事业被看作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与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慈善事业还处在从传统恩... 汶川地震见证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民间化转型和壮大,民间组织参与震后重建,更显示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力量。但理性地看,由于现代慈善事业被看作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与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慈善事业还处在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发展的转型阶段。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慈善恩赐观如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父爱主义,等级观念,单位主导的社会慈善组织及系列制度正在重建,新的公民权利观、财富观正在形成,现代公益观、组织形态和公益性制度正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 传统恩赐 现代公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被引量:9
2
作者 李玲芬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3,共2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举措,寻求在教育方式、内容上的时代视角转换,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举措,寻求在教育方式、内容上的时代视角转换,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收入差距与公平分配——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楼军江 王守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2-56,共5页
和谐社会的含义就是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治理收入差距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项世界性难题,而在经济持续增长与财富的公平分配方面,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与相对独立的慈善组织的充分发展起着很大... 和谐社会的含义就是在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治理收入差距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项世界性难题,而在经济持续增长与财富的公平分配方面,公平竞争的市场体制、服务型的有限政府与相对独立的慈善组织的充分发展起着很大的平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公平分配 有限政府 收入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文学进化的现代成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介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2-87,共6页
文学中的荒诞,因其形式与内容更趋统一而使形式成真;因其对读者权利的承认而更有人性;因对叙述主体自主意识的强调和叙述、客体障碍的设置而强化了文学的语言属性。从而促成了文学的现代进化。
关键词 荒诞 真实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人文精神 语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风险及治理方略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家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4-87,共4页
和谐与风险是一对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的矛盾,对其内涵的当代性解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认识前提。和谐与风险的同一性表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与风险结伴而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治理风险的过程。客观分析中国目前遭遇的... 和谐与风险是一对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的矛盾,对其内涵的当代性解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认识前提。和谐与风险的同一性表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与风险结伴而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治理风险的过程。客观分析中国目前遭遇的社会风险及其特征,明确风险治理的责任主体,完善风险治理的制度体系,增强风险治理的现代意识,发挥制度和观念两种力量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风险 治理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义赈募捐机制探析——以1931年江淮水灾救助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孔祥成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0,共4页
1931年的江淮水灾对国民政府与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在政府救灾缺位与不足的情况下,民间力量展开了大规模的自救与援助灾区的义赈活动。此次义赈募捐,在机制方面多所创新:组织了纵横交错、辐射力很强的募捐网络,成功运用了各种... 1931年的江淮水灾对国民政府与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在政府救灾缺位与不足的情况下,民间力量展开了大规模的自救与援助灾区的义赈活动。此次义赈募捐,在机制方面多所创新:组织了纵横交错、辐射力很强的募捐网络,成功运用了各种新式传媒,发动了企业界营业助赈,开展了社会的义赈与慈善公益教育活动,展现了全民参与式的动员广泛性,收到了明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1年江淮大水 义赈 募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1年江淮水灾对江苏省发展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孔祥成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9-104,共6页
在1931年江淮大水中,按照大的经济地理区域划分,苏南与苏北二者由于受灾先后、频次、成灾原因以及抗灾能力的迥然差异,导致水灾损失及影响的结构与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再加上苏北与苏南经济、人文、地理、自然等条件的差异,使1931年江... 在1931年江淮大水中,按照大的经济地理区域划分,苏南与苏北二者由于受灾先后、频次、成灾原因以及抗灾能力的迥然差异,导致水灾损失及影响的结构与深度、广度各不相同,再加上苏北与苏南经济、人文、地理、自然等条件的差异,使1931年江淮大水的影响在生态、社会发展、生存方式与习惯、风俗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流变,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并逐渐奠定了目前区域文化色彩鲜明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1年江淮水灾 苏南 苏北 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1931年江淮大水农赈机制——以江苏省为中心
8
作者 孔祥成 刘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1-166,共6页
在1931年江淮大水救助中,国民政府突破了传统荒政以"维持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在防止因灾害而引起政治波动的同时,注意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大规模的工赈与农赈,组织了官义合作、多重牵制的管理体制,设计并成功... 在1931年江淮大水救助中,国民政府突破了传统荒政以"维持统治秩序"为出发点的思维模式,在防止因灾害而引起政治波动的同时,注意到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大规模的工赈与农赈,组织了官义合作、多重牵制的管理体制,设计并成功运作了多种形式的农赈项目,为灾后农村的恢复建设,尤其是全国经济委员会主导的中国合作社运动奠定了基础,并由此发轫而成为国民政府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1年江淮水灾 农赈机制 以助代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风险的哲学解读
9
作者 黄家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7,共4页
从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正面与负面的关系上对风险的属性、趋势、指向、效应等进行哲学层面上的解读,是一种研究风险的新视角。关注风险的偶然性、不确定性有助于超越传统的必然性、决定论观念束缚;关注风险的潜在性、... 从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正面与负面的关系上对风险的属性、趋势、指向、效应等进行哲学层面上的解读,是一种研究风险的新视角。关注风险的偶然性、不确定性有助于超越传统的必然性、决定论观念束缚;关注风险的潜在性、可能性有助于利用人的理智优势使风险损失最小化;关注风险的未来性、不可逆性有助于培育人的前瞻性和预警性反思的习惯;关注风险的影响力、作用力有助于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属性 趋势 指向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进程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妮利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09-213,共5页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和党对"三农"政策的嬗变,两者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证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生产资料——土地与劳动者——农民的最佳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殖效应,才是...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化和党对"三农"政策的嬗变,两者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证明,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生产资料——土地与劳动者——农民的最佳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增殖效应,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指出实行土地资源资本化,是当前实现农民脱贫致富,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所有权 土地资源资本化 脱贫致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