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ycobacterium sp. BFZ304转化植物甾醇产9α-羟基雄烯二酮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柳相鹤 张瑞婕 +2 位作者 赵树欣 张保国 史吉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72-177,共6页
本研究以Mycobacterium sp.BFZ304作为实验菌株,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磷酸盐等培养基成分对Mycobacterium sp.BFZ304发酵转化植物甾醇生产9α-羟基雄烯二酮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9α-羟基雄烯二酮的产量为衡量指标,采用响... 本研究以Mycobacterium sp.BFZ304作为实验菌株,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磷酸盐等培养基成分对Mycobacterium sp.BFZ304发酵转化植物甾醇生产9α-羟基雄烯二酮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9α-羟基雄烯二酮的产量为衡量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转化培养基的组成,并建立了玉米浆、葡萄糖、硝酸钠、磷酸氢二铵变化的二次回归方程,探讨了各因子对9α-羟基雄烯二酮产量的影响。最终确定最适宜的转化培养基为葡萄糖10 g/L、玉米浆40 g/L、硝酸钠6 g/L、磷酸氢二铵0.7 g/L。在此条件下,底物植物甾醇添加量为10 g/L时,9α-羟基雄烯二酮的产量可达到4.86 g/L,底物植物甾醇的转化率比优化前提高了近40%,具有极好的产业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COBACTERIUM sp.BFZ304 植物甾醇 9α-羟基雄烯二酮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的发酵品质、菌群演替及关键菌群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静娴 杜桂林 +4 位作者 史吉平 马治国 袁辰阳 刘相岑 张保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0-102,共13页
【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 【目的】研究甘蓝尾菜与干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群落变化,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尾菜与干水稻秸秆在30℃条件下混合贮存30 d,分别在发酵的第0,3,7,15,30天取样,分析样品的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研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使用Mothur 1.30.2分析细菌和真菌的Alpha多样性指数(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Chao1指数),结合BugBase和FUNGuild数据库分析细菌和真菌群落的表型功能,再利用共现性网络、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菌群互作以及理化指标与优势物种相关性。【结果】与发酵前相比,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结束后pH、干物质(DM)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下降(P<0.05),有机酸(乳酸、乙酸、丁酸)和乙醇显著积累(P<0.05),其中铵态氮含量在贮存结束时低于10%,pH降低到4.0;粗脂肪(CF)、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素(ADF)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中性洗涤纤维素(NDF)含量显著上升(P<0.05)。细菌和真菌群落的Coverage指数为0.99~1.00;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于发酵第3天之后均显著下降(P<0.05),真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发酵过程中,优势细菌(相对丰度(RA)>5%)由初始的非理想菌群转变为乳酸菌和肠杆菌类,真菌群落中致病型菌群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9种细菌表型和12种真菌表型被注释,其中需氧型(aerobic)、形成生物膜(forms biofilms)、革兰氏阴性(gram negative)、潜在致病型(potentially pathogenic)细菌和动物致病型(animal pathogenic)真菌相对丰度均显著下降(P<0.05),在30 d时相对丰度分别为8.0%,31.5%,31.8%,31.3%,15.46%。基于物种属水平相对丰度构建的微生物共现性网络由38个点(代表细菌属或真菌属)和91条无向的边(代表相连细菌属或真菌属之间的相关性)组成。与发酵前相比,乳酸菌(片球菌属Pediococcu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未分类的乳杆菌科unclassified_f__Lactobacillacea)和腐生型真菌(节担菌属Wallemia和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作为关键物种抑制了病原菌富集;片球菌属Pediococcus、unclassified_f__Dipodascaceae是甘蓝尾菜和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改善青贮品质的关键物种。RDA结果显示,pH、WSC、CF是影响微生物优势物种演替的关键理化因子,其中pH、WSC与优势物种镰孢菌属、曲霉属、泛菌属、肠杆菌属呈正相关关系,与片球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呈负相关关系;CF与优势物种肠球菌属、节担菌属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混贮发酵过程中,干物质含量被有效保存,真菌优势物种显著富集,有效抑制了病原菌菌群的积累,可知混贮发酵是资源化处理甘蓝尾菜与干水稻秸秆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贮发酵 甘蓝尾菜 水稻秸秆 微生物群落演替 共现性网络 关键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渣降解高温菌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枭嘉 李立 +2 位作者 马新新 史吉平 赵志军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179,共8页
为了在高温条件下降解豆渣,从马粪、猪粪、豆渣以及生活污泥中筛选分离高温菌,初步筛选后获得7株可在70℃条件下利用豆渣生长的细菌,通过16S rDNA鉴定确定其分别属于Geobacillus toebii、Geobacillus sp.、Methylobacterium sp.和Thermu... 为了在高温条件下降解豆渣,从马粪、猪粪、豆渣以及生活污泥中筛选分离高温菌,初步筛选后获得7株可在70℃条件下利用豆渣生长的细菌,通过16S rDNA鉴定确定其分别属于Geobacillus toebii、Geobacillus sp.、Methylobacterium sp.和Thermus thermophilus 4个类别的属种,其中Geobacillus toebii(G.T1)对豆渣的降解率最高(4.8%)。研究表明,高温菌株G.T1的最佳增殖培养条件为生长温度65℃,初始培养基pH值7.5,菌株24 h内可达到生长稳定期。将菌株G.T1转接至豆渣(含5%的黄浆水污泥)中保温70℃好氧发酵5 d,结果表明,发酵5 d后,试验组的碳氮比(C/N)降低至14.43,低于空白(CK);试验组的种子发芽指数为135.00%,远高于CK(86.42%);此外,作为有机肥重要营养指标的氮、磷、钾元素含量,在试验组中分别是27.72、7.69、17.92 g/kg,比CK分别提升了18.46%、25.04%、22.74%。因此,高温菌株G.T1不仅能加快豆渣的腐熟进程,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有机肥产品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高温菌 筛选 Geobacillus toebii 有机肥 好氧发酵 氮磷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 聚赖氨酸复合保鲜剂对鸡毛菜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扬 朱成志 +4 位作者 李沁雨 李立 马新新 赵志军 包怡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05-212,共8页
该研究拟考察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复合肉桂提取物(cinnamon extract,CE)对鸡毛菜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为嫩叶类蔬菜采后保鲜提供参考依据。响应面试验对ε-PL-CE保鲜剂进行配方优化,检测理化指标并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该研究拟考察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复合肉桂提取物(cinnamon extract,CE)对鸡毛菜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为嫩叶类蔬菜采后保鲜提供参考依据。响应面试验对ε-PL-CE保鲜剂进行配方优化,检测理化指标并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的最佳配方为ε-PL质量浓度0.57 g/L、CE质量浓度0.62 g/L、作用时间19.00 min。此条件下,可将4℃贮存13 d的鸡毛菜菌落总数控制在5.42 lgCFU/g,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损失量仅为17.00%,感官评分达83.50分,延长鸡毛菜的货架期6 d。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复合保鲜剂改变了鸡毛菜的微生物菌群结构,有效控制了对照组中的优势菌属甲基杆菌属。相关性分析表明AsA含量与甲基杆菌属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比较分析,ε-聚赖氨酸复合肉桂提取物通过抑制甲基杆菌属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有效保障了鸡毛菜的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毛菜 Ε-聚赖氨酸 肉桂提取物 贮藏品质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