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域外监管经验研究
- 1
-
-
作者
邹亚文
陶应时
-
机构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6-1153,共8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可遗传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问题研究”(23FZXA012)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基于科学测量学的人类基因编辑伦理和监管问题研究”(2023EZX004)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项目“基因技术的生态风险及其治理研究”(XSP20YBZ078)。
-
文摘
研究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域外监管经验对于完善中国基因编辑治理框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英国和美国在监管机构、法律法规及多团体参与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做法。英国通过人类受精和胚胎学管理局(HFEA)将生殖系基因编辑纳入辅助生殖的监管范畴,而美国主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两机构负责监管。两国的经验表明,人类生殖系基因编辑的监管框架需要有明确划分职责的监管机构,也需要分类的管理和及时调整修订滞后的法律法规来应对技术的发展和伦理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借鉴国际和国家各种组织的咨询,增加公众参与对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建议中国应明确机构监管职责,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条款,并促进多方对话和公众参与等。
-
关键词
人类生殖系
基因编辑
域外监管
-
Keywords
human germline
genome editing
extraterritorial regulation
-
分类号
R-052
[医药卫生]
-
-
题名《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之谜
- 2
-
-
作者
曾誉铭(译)
-
机构
美国波士顿学院政治学系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6,193,共14页
-
文摘
《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阐明了卢梭思想的主要论题,它为如何向公众辩护一种令人费解的生活方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20世纪60年代以前,它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理解这部作品的三个谜团是认识其内在统一性及文本进展的关键。第一个对话关注“怪物之谜”,它引出了一条根本性的法律原则:需要让被告自己为自己辩护。第二个对话关注构成其思想体系基础的“自然善之谜”,它试图提出新的人性和道德理论,以替代基督教和现代反基督教的理论。第三个对话是“阴谋之谜”,它解释了卢梭被误解的原因和这种误解的本质,从而说明了驯服并控制舆论变化的做法所涉及的重大利害关系。
-
关键词
卢梭
《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
-
Keywords
Rousseau
Dialogues:Rousseau—Judge of Jean-Jacques
-
分类号
B5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
-
题名从试管婴儿到基因编辑婴儿:展望我们的人类未来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邹亚文
-
机构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
出处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19,共6页
-
基金
2021年上海科技大学教研启动经费项目(2021F0208-000-07)。
-
文摘
基因编辑婴儿被认为是人类未来社会重要的技术手段。辅助生殖技术中从试管婴儿到基因编辑婴儿,面临了四个共有的争议:“自由主义优生学”与技术民主化、自然与人性和人类尊严的关系、“扮演上帝”与人类理性、亲子权利矛盾与人权。梳理了生物保守主义和生物自由主义针对这些问题的立场,指出上述争论有些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式微,如“扮演上帝”的争议;另外一些反而越加尖锐,如对于人性、人权、人类尊严以及人类理性的激辩。建议要完善基因编辑的监管框架,并且采用后人类主义的新颖哲学视角反思前沿技术作用于人类自身时呈现的普遍规律。
-
关键词
基因编辑婴儿
试管婴儿
生物保守主义
生物自由主义
后人类主义
-
Keywords
gene-edited infant
in vitro fertilization
bio-conservatism
bio-liberalism
posthumanism
-
分类号
R-05
[医药卫生]
-
-
题名祛魅的启蒙限度——马克思反思宗教批判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1
- 4
-
-
作者
乔戈
-
机构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36,共9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正义观念的古典政治哲学遗产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YJA720007)。
-
文摘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
关键词
祛魅
泛神论
化减论证
拜物教
宗教启蒙
-
分类号
B2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自我史”初探
- 5
-
-
作者
陈茂华
-
机构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5-153,212,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新传记史学研究”(17BSS005)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自我史”这一术语来自法国著名学者诺拉发起并主编的《自我史论文集》,最初特指战后法国7位著名历史学家以自我反思的方式书写的个人史,旨在重新发现历史学家的主体性。从目前一些英语国家和意大利已有一定出版数量的“自我史”文本来看,“自我史”融合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历史学家亲历亲感的个人生活史、历史学家所见所思的社会—时代变迁史,以及历史学家所选所为的个人从业史。从叙述策略来看,一方面以作为个人的自我为主题,通过叙述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时代的互动关系,建构个人主体性的历史;另一方面则以作为历史学家的自我为主题,通过叙述以史学为业的个人学术经历,探讨历史学家主观性的效用。
-
关键词
自我史
自我反思
主体性
元自传
-
分类号
K09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海德格尔和阿伦特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的解读
- 6
-
-
作者
王寅丽
-
机构
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
-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23年第2期67-78,197,共13页
-
文摘
海德格尔的《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和阿伦特的《爱与圣奥古斯丁》都以对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的解读为重点,都是从“事实生命经验”的角度来解读第十卷,并通过奥古斯丁论幸福生活的阐释,分别引向对“诱惑”和“爱”的现象学阐明;海德格尔的“诱惑现象学”强调诱惑是真实经验生活的本质,而阿伦特的“爱”重视记忆带来的反思和自我构建。阿伦特在奥古斯丁论文中显示出的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差异,为她“爱世界”的政治思想作了准备。
-
关键词
奥古斯丁
诱惑
爱
世界
-
Keywords
Augustine
temptation
love
world
-
分类号
B51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