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横术在近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运用
1
作者 狄霞晨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7,共8页
纵横家在战国时期曾盛极一时,秦汉以后虽趋于沉寂,却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近代以来,在章太炎、刘师培等国粹派学人的大力倡导下,纵横学再度引人关注并焕发生机,纵横文也形成了一定的声势。鲁迅、钱锺书、朱自清等现代文学家对纵横... 纵横家在战国时期曾盛极一时,秦汉以后虽趋于沉寂,却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近代以来,在章太炎、刘师培等国粹派学人的大力倡导下,纵横学再度引人关注并焕发生机,纵横文也形成了一定的声势。鲁迅、钱锺书、朱自清等现代文学家对纵横术多有吸收,并将其成功应用于杂文、小说、散文等文体之中。纵横术被中国文学深度吸收,历久弥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横 国粹派 鲁迅 揣摩 反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立国家主体理念 改进抗战文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青生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5期87-92,共6页
对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学术界,存在两个审视系统和两种述评结论,原因在于各自秉持"革命斗争"理念或"反共斗争"理念,从而造成各自研究成果在所难免的种种缺陷与偏颇。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反抗... 对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学术界,存在两个审视系统和两种述评结论,原因在于各自秉持"革命斗争"理念或"反共斗争"理念,从而造成各自研究成果在所难免的种种缺陷与偏颇。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是中国捍卫民族生存、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避免人民遭受异族奴役命运的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国家要求。因此,研究抗战文学应当树立国家主体理念,科学、完整、准确地展示中国抗战文学的伟大辉煌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家行为 抗战文学研究 国家主体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研究及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饶先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0-122,共3页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具有针对现实和中西理论整合与重构的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文学批评出现了“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倾向。而加强原创精神和理论创新是建设中国理想形态的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形态 理论的批评化 批评的理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信仰与近代上海城市移民社会适应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云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194,共9页
开埠以后,外省移民将家乡的民间信仰带入上海,城市原有的信仰也因不同人群的需要而产生按地域籍贯、行业等划分的倾向。移民通过同乡、同业等关系进入上海,家乡地域神、行业神等成为他们共同的信仰,从而据此搭建起连接移民社会关系网络... 开埠以后,外省移民将家乡的民间信仰带入上海,城市原有的信仰也因不同人群的需要而产生按地域籍贯、行业等划分的倾向。移民通过同乡、同业等关系进入上海,家乡地域神、行业神等成为他们共同的信仰,从而据此搭建起连接移民社会关系网络的纽带。在此过程中,民间信仰渗透到地方戏、民间舞蹈、民间传说等文化形式中,帮助移民适应陌生的城市环境。以民间信仰为链接,相同社会特征的群体更倾向于居住在同一区域,并通过迎神赛会等社会活动构建起了特殊的城市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近代上海 移民文化 社会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意识研究
5
作者 饶先来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5-118,共4页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界凝聚着一种反思意识。这种意识催动了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向的深入反省。批评的反思不仅唤起了批评创造和理论建构的热情,而且重新凸现了批评界对批评的学科意识和批评的价值担当的关注和强调,为... 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界凝聚着一种反思意识。这种意识催动了我们对文学批评的现实处境和发展趋向的深入反省。批评的反思不仅唤起了批评创造和理论建构的热情,而且重新凸现了批评界对批评的学科意识和批评的价值担当的关注和强调,为批评的本体建设及批评的当代形态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文学批评 危机 反思意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祖先创世神话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6
作者 毕旭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30,181,共12页
祖先创世神话的形成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当狭隘的血缘祖先崇拜转变为内涵深广的文化始祖崇拜,祖先创世神话就产生了。文化始祖崇拜所显示的伦理认同,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创造了伦理动因。以文化始祖为叙事主体的神... 祖先创世神话的形成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当狭隘的血缘祖先崇拜转变为内涵深广的文化始祖崇拜,祖先创世神话就产生了。文化始祖崇拜所显示的伦理认同,为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发生创造了伦理动因。以文化始祖为叙事主体的神话起到了增强各族群民众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成为起源不同的族群走向统一的重要精神和文化动力。祖先创世神话中的文化始祖非常多,但神话叙事并没有因此显得散乱无序,主要是因为其中存在一条以炎黄世系为核心的叙事线索。以炎黄世系为核心的叙事线索显示了家族繁衍与族群演化同构的逻辑认同,为中华文明统一性发生创造了逻辑动因。祖先创世神话还是中华文明统一性早期实践的重要载体,商周曾通过神话建构,利用伦理动因与逻辑动因继承前朝传统,使夏商周三代连接为整体。中华文明早期积淀的伦理与逻辑、理想与道德、知识与技术等在祖先创世神话中得到了传承传播,因此必须加强创世神话研究参与中华文明探源的广度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统一性 祖先创世神话 伦理动因 逻辑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欧洲文化之都”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慰 巫志南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83,共12页
随着"文化之都"评选机制在国际上兴起以及诸多城市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欧洲文化之都"的理念、目标和经验逐步显现,尤其是"欧洲文化之都"建设对城市公共文化... 随着"文化之都"评选机制在国际上兴起以及诸多城市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欧洲文化之都"的理念、目标和经验逐步显现,尤其是"欧洲文化之都"建设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推动更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欧洲文化之都"建设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之间呈现出良性互动关系:在满足市民基本的和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方面相互契合,在扩大全社会文化参与、发展民众文化能力方面相互一致,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供给改善方面相互带动,在扩大区域间、国际间文化交流融合方面相互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文化之都 文化城市 公共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供给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巫志南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1-40,共10页
精准供给是所有公共服务的本质要求,也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本质要求。在我国传统文化事业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跨越的转型期,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供给水准摆在重要位置。公共文化产品和... 精准供给是所有公共服务的本质要求,也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本质要求。在我国传统文化事业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跨越的转型期,满足公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供给水准摆在重要位置。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供给,关键在于围绕公民基本文化需求,明确工作主线,发挥好公共文化引领社会风尚、提高国民素质的核心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国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以需定供、供需对接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实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化发展战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同时还应大力加强数字网络技术应用,搭建平台、优化管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 精准供给 文化需求 文化产品 文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各州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冯佳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20,共11页
从理事会名称、组织架构、与政府的关系、与州图书馆馆长的关系、与辖区内图书馆的关系等几方面着手,概述美国州层面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并从职能角度将美国各州的图书馆理事会分成议事决策型、决策监督型、咨询建议型和多职能联合治理... 从理事会名称、组织架构、与政府的关系、与州图书馆馆长的关系、与辖区内图书馆的关系等几方面着手,概述美国州层面的图书馆理事会制度,并从职能角度将美国各州的图书馆理事会分成议事决策型、决策监督型、咨询建议型和多职能联合治理型等四种类型。对美国各州图书馆理事会制度中的外部理事制度、当然委员制度、内设委员会制度、例行会议制度、经费代拨制度等常规制度,以及会议开放制度、交替更迭制度、教育合作制度、中间人制度和社区发展制度等特殊制度进行梳理,为我国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的实践探索给予诸多启示,包括灵活的治理结构、固化的法律制度、细化的操作规章、紧密的各方协作、明晰的理事制度等,以期为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从"人治"走向"法治"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理事会制度 现代治理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民俗学视野下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程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9,共9页
遗产旅游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性经济,靠宣扬同一观念将人们汇集到一起。遗产是被主观选择的结果,以表述形式而存在,在反复的表述与被表述中,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才得以呈现。在从遗产地到世界遗产再到遗产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叙事发挥了... 遗产旅游本质上是一种认同性经济,靠宣扬同一观念将人们汇集到一起。遗产是被主观选择的结果,以表述形式而存在,在反复的表述与被表述中,遗产的价值与意义才得以呈现。在从遗产地到世界遗产再到遗产旅游地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叙事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俗叙事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和极强的解释性,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可感知性,可以建构地域形象,增强群体认同,提升遗产地的价值,并促进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在当下的遗产旅游中,民俗叙事存在着缺失与异化的问题。如何实现民俗与遗产和谐发展,从而发挥民俗叙事的最大作用,还需要从旅游民俗学的视野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旅游民俗学以民俗叙事研究作为学科基础,对于探究文化认同、遗产保护等问题具有独特优势。从遗产旅游的民俗叙事入手展开研究,不仅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建设性意见,还可以为景观生产、演艺策划、影像拍摄建言献策,同时在学理上也可以促进民俗学、旅游学和叙事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旅游 民俗叙事 认同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创新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巫志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116,共7页
本文从现行公共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生产供给、设施建设管理、流通和投融资四个关键环节,从理论角度确立"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这一逻辑起点,提出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公共文... 本文从现行公共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生产供给、设施建设管理、流通和投融资四个关键环节,从理论角度确立"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这一逻辑起点,提出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主体群落,探索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的理事会制度,创建政府统筹、扩大社会参与的宏观投融资体制,以及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建立先进可靠的内容配送系统等,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创新进行分析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体制 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主体群落 公共文化产品 公共文化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佛浮海”神话与上海地域形象建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毕旭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3-109,154,共7页
"石佛浮海"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神话,发生于六朝时期的上海地区。相传有石佛浮于沪渎海滨,后被安置在苏州通玄寺。这一神话为梁简文帝亲自撰文鼓吹,唐代宫廷遣人前来观摩以在长安复制,其神话还被图画到敦煌洞窟,并远播海外,... "石佛浮海"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神话,发生于六朝时期的上海地区。相传有石佛浮于沪渎海滨,后被安置在苏州通玄寺。这一神话为梁简文帝亲自撰文鼓吹,唐代宫廷遣人前来观摩以在长安复制,其神话还被图画到敦煌洞窟,并远播海外,使沪渎地域的神话变成了国家的神话。宋代以来,古代上海地区也开始对这一神话资源展开了争夺。《云间志》借此神话构筑起静安寺的早期历史,发展出石像首先被安置于沪渎重玄寺(静安寺)等情节。南宋《寺记》、元代《静安八咏集》及历代地方志都不断借助这一神话建构上海地域社会的神圣历史,石佛浮海神话话语权渐为上海掌控。静安也由一个寺庙名称成为上海中心城区的地名,"石佛浮海"神话诞生地"沪渎"成为上海的地标和代名词。石佛浮海神话的发生演变过程,体现了神话资源对于地方社会建构的独特价值,也体现出上海地方社会对于神话资源的执着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佛泛海 神话传说 上海地域 文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背景下“文化服务圈”的建设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佳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0-68,共9页
“文化服务圈”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满足了中央层面的政策要求,也在地方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作为将高品质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服务圈”使公众就近即可享受到较高品... “文化服务圈”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满足了中央层面的政策要求,也在地方层面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作为将高品质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服务圈”使公众就近即可享受到较高品质的文化设施空间、文化资源配置、文化智慧服务。面对当前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工作推进落实困难、社会力量参与存在风险、文化服务功能弱化等突出问题,建议加强政府主体责任和制度保障标准,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城市更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文旅融合和文教结合等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和场馆空间品质,强化“圈”内各类阵地职能,推动在公共文化中融入科技,切实使文化与生活互融。参考文献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服务圈 公共文化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总结与出新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伯海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76,共3页
《全史》是祁志祥长期从事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是古代文论研究出身,在钻研古代文论时就已开始酝酿对美学问题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初,他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心得写成《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书出版,里面即已包含其美学思想的... 《全史》是祁志祥长期从事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是古代文论研究出身,在钻研古代文论时就已开始酝酿对美学问题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初,他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心得写成《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书出版,里面即已包含其美学思想的胚芽。21世纪伊始,他将攻读复旦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整理成专著《中国美学原理》,由此跨进了美学研究领域。2008年,他出版《中国美学通史》三卷本,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美学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史研究 古代文论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古代美学 美学研究 美学问题 文学原理 硕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文学的商品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4-29,共6页
时下商品化大潮冲击着社会各个角落,冲击着文化,也冲击着属于文化的文学。面对这一冲击,欢呼者有之,骂娘者有之。只是赞成与反对的大多是以自身的处境和感觉出发,要深入剖析商品化对文学发展的利弊。
关键词 商品化 文学研究 文学作品 艺术价值 市场机制 士大夫文学 职业作家 创作 读者 文学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学史的建构及其发展(上)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伯海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8-14,共7页
中国文学史研究有两千年的传统渊源、一百年的学科演进和晚近二十来年的创新与突破,在这基础上建立一门中国文学史学史,对文学史研究的历史进程加以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可能,亦很有必要。中国文学史学史是广义的文学史学科发展... 中国文学史研究有两千年的传统渊源、一百年的学科演进和晚近二十来年的创新与突破,在这基础上建立一门中国文学史学史,对文学史研究的历史进程加以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可能,亦很有必要。中国文学史学史是广义的文学史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中介环节,从文学史到文学史学史再到文学史学原理,构成了文学史学科的层级结构。研究中国文学史学史,要致力于把握其内在联系,即由史料史、史观史和史纂史三者结合而成的有机建构,还要认真梳理其演化脉络,探索其由传统向现代发展、转化的历史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学史 有机建构 发展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难·融合·共生:上海沦陷期的犹太难民画家群体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57,I0002,I0003,共9页
本文以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租界的犹太难民画家群体为对象,从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域文化视角综合分析上海成为犹太难民画家理想家园的缘由,探讨犹太难民画家“艺术移民”的五条路径,并从图像学角度解析这一画家群体所描绘的上海民生... 本文以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租界的犹太难民画家群体为对象,从社会学、历史学以及地域文化视角综合分析上海成为犹太难民画家理想家园的缘由,探讨犹太难民画家“艺术移民”的五条路径,并从图像学角度解析这一画家群体所描绘的上海民生图景以形塑群体形象,藉此补遗近现代中犹美术交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犹太难民画家 艺术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复兴”的中国面孔——以《国粹学报》、“整理国故”与《学衡》为中心
18
作者 狄霞晨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4-204,共11页
文艺复兴为欧洲带来了新生,也为近代以来中国文人学士寻找民族文化复兴之道提供了思路。晚清国粹派率先将“Renaissance”阐释为“古学复兴”,视先秦诸子为中国的古希腊先贤,在保护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前提下探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胡适... 文艺复兴为欧洲带来了新生,也为近代以来中国文人学士寻找民族文化复兴之道提供了思路。晚清国粹派率先将“Renaissance”阐释为“古学复兴”,视先秦诸子为中国的古希腊先贤,在保护中国古典文化精华的前提下探求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胡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视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并将“整理国故”作为实现中国文艺复兴的关键步骤。吴宓、梅光迪等白璧德的中国弟子发刊《学衡》,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旨推动另一种带有新人文主义色彩的“文艺复兴”。虽然都是对“中国文艺复兴”的本土化探索,晚清国粹派、胡适及学衡派却展示了中国文艺复兴三张不同的“面孔”。三派虽然互有差异,却不乏互动,其观点也具有相互补充性。回顾近现代中国知识人对“中国文艺复兴”的多元思考,为我们在当代语境下转化这份思想学术资源进行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艺复兴 《国粹学报》 “整理国故” 《学衡》 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姚村图》的鉴藏、流播与沈周画史形象的构建
19
作者 吴晗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I0002,共11页
《大姚村图》为米友仁代表作之一,自元至明中叶,题跋吟咏不绝,记载中出现多重声音,结合跨文本材料,探究书画被夺背后的问题。首先,画作丢失非因宦官检括,而是被地方长官阴夺,显示中央与地方间的复杂权力博弈。其次,著录真假、正仿混杂,... 《大姚村图》为米友仁代表作之一,自元至明中叶,题跋吟咏不绝,记载中出现多重声音,结合跨文本材料,探究书画被夺背后的问题。首先,画作丢失非因宦官检括,而是被地方长官阴夺,显示中央与地方间的复杂权力博弈。其次,著录真假、正仿混杂,是时人有意为之,以增加该图文化与经济双重价值。再者,沈周仿作上的众多题跋,呈现“今与古敌”“尤物惑人”及诗书画一体的综合审美趣尚,可借此揭橥画家地位生成之过程、吴中文人强烈的地方意识及地域文化建构的微观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姚村图》 艺术史 文人笔记 文学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近代对文学本体的认识
20
作者 袁进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4期82-90,共9页
关键词 文学观念 王国维 《文学兴国策》 中国近代 梁启超 文学本体 西方近代 周作人 中国传统 近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