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民社会中的宗教:罗伯特·伍斯诺的多维分析模式述评
1
作者 黄海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4,151,共7页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宗教社会学研究逐步突破了世俗化理论的桎梏,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考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公民社会视域下的宗教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与偏重于政治角度的研究不同,...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宗教社会学研究逐步突破了世俗化理论的桎梏,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考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公民社会视域下的宗教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与偏重于政治角度的研究不同,以罗伯特·伍斯诺为代表的一类学者主张对这一主题进行多维度分析,这些维度主要包括构成公民社会外部压力的政治、经济维度以及体现公民社会内部挑战的多元化与共同体维度。在大量经验研究基础上,伍斯诺对作为公民社会要素的宗教在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的角色和结果作了深入分析,中立客观地揭示了宗教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影响。目前,这位重要学者的思想理论,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因此较完整地介绍伍斯诺的宗教-公民社会理论,可以为当前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公民社会 多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宗教学价值
2
作者 王宏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21-29,共9页
本文据笔者在上海、江西的田野调查资料,考察民间信仰与儒、道、佛互动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从妈祖与中国海洋和平开拓、黄道婆与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等典型个案的分析中,探究民间信仰的形态、特征、功能与文化基质,论证新时期民间信仰应当... 本文据笔者在上海、江西的田野调查资料,考察民间信仰与儒、道、佛互动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从妈祖与中国海洋和平开拓、黄道婆与上海海派文化的形成等典型个案的分析中,探究民间信仰的形态、特征、功能与文化基质,论证新时期民间信仰应当成为中国宗教学重要领域的必要性。提出:只有将有悠久历史、信众众多的民间信仰纳入宗教学研究领域,才有可能从中考察出中国宗教信仰形态的特征与运动规律,构建出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的中国宗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部分复兴 文化基质 互动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怖主义与民族、宗教问题论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余建华 晏可佳 《国际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51,共4页
恐怖主义是当代国际社会不稳定的一大因素,“9·11”事件更是凸现出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的一大公害。我们这里所说的恐怖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有组织的政治性恐怖主义。它是指行为者对非战斗目标(特定的... 恐怖主义是当代国际社会不稳定的一大因素,“9·11”事件更是凸现出恐怖主义已成为威胁全球人类的一大公害。我们这里所说的恐怖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范围内有组织的政治性恐怖主义。它是指行为者对非战斗目标(特定的公私机构、设施、交通工具、非战斗人员尤其是无辜平民等)采用暴力或暴力威胁的极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怖主义 民族问题 宗教问题 社会稳定 极端民族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汉译及其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吴雅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93,共10页
卢梭思想在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契约论》更是从1898年开始在中国得到翻译和绍介,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中国学人眼里的福音书,一时人人谈自由平等,必言卢梭及其民约思想。本文从《社会契约论》的早期汉译情况入手,通过分析、... 卢梭思想在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契约论》更是从1898年开始在中国得到翻译和绍介,在20世纪初期成为中国学人眼里的福音书,一时人人谈自由平等,必言卢梭及其民约思想。本文从《社会契约论》的早期汉译情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中江兆民、杨廷栋、马君武等汉译本,试图理清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卢梭民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社会契约论 汉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上海女性基督教信教者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罗伟虹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对上海的女基督教信教者的调查发现 :1 )女信教者中中老年人居多 ,总体文化水平较低 ,退休、无业、待业人员占较大比例 ;2 )信教时间较短 ;3 )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主要有 :解脱危机或困惑 ;受家庭影响 ;寻求人生归宿 ;精神追求等 ;4 )在基... 对上海的女基督教信教者的调查发现 :1 )女信教者中中老年人居多 ,总体文化水平较低 ,退休、无业、待业人员占较大比例 ;2 )信教时间较短 ;3 )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主要有 :解脱危机或困惑 ;受家庭影响 ;寻求人生归宿 ;精神追求等 ;4 )在基督教“三自”爱国教会的引导下 ,不少人的信仰层次有所提高 ,并能积极参加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妇信教者 信教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中国视域下宗教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翠翠 李向平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1,共9页
学术界曾经热议的"宗教生态失衡"现象,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问题之一。表面上,这一问题源自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它实际上却是宗教信仰方式以及神人关系与社会结构间彼此互动机制... 学术界曾经热议的"宗教生态失衡"现象,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问题之一。表面上,这一问题源自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之间的竞争关系,但它实际上却是宗教信仰方式以及神人关系与社会结构间彼此互动机制的差异造成的。正是这些差异影响到了不同宗教及其信仰方式、不同信仰行动者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同宗教的发展程度。以往学界基于制度宗教与扩散宗教的概念之争、集中在民间信仰与基督教强弱大小之间宗教生态关系的讨论,实际上掩盖了中国宗教信仰方式的社会本质。以法治化的处理方式来平衡或协调不同宗教间的互动关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依附主义 宗教制度 宗教关系 重叠性制度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仪式·信仰——“人间佛教”现代图景的社会学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翠翠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4-104,共11页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视情感、仪式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信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之间,仪式的功能极为重要。在特定的仪式展演过程中,信仰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共享与感召也会得以强化或渐次增强,从而将个人的价值观念或宗教情感转变为...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非常重视情感、仪式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信仰与情感的互动关系之间,仪式的功能极为重要。在特定的仪式展演过程中,信仰者的情感流露及其共享与感召也会得以强化或渐次增强,从而将个人的价值观念或宗教情感转变为一个群体或社会大众的共享内容。特别是仪式性的宗教活动包含了丰富的情感、信仰,进而构成宗教自身的神圣性与社会性,整合了人群、资源和关系。运用宗教社会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可从情感、仪式、信仰三个维度,考察人间佛教的现代图景,从而揭示人间佛教的行动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佛教 仪式展演 宗教情感 行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发展中穆斯林群体的公共安全——以上海及长三角城市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葛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7-27,共11页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穆斯林群体的公共安全不容忽视。从上海伊斯兰教的临时礼拜点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外来流动穆斯林融入都市主流社会所呈现的困难和引发的矛盾;义乌的中外穆斯林宗教... 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穆斯林群体的公共安全不容忽视。从上海伊斯兰教的临时礼拜点及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外来流动穆斯林融入都市主流社会所呈现的困难和引发的矛盾;义乌的中外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问题上产生的安全隐患及处理;伊斯兰教的清真文化与城市食品安全的关系以及社会上对清真饮食文化缺乏了解所导致的冲突等内容,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穆斯林群体如何不断调适与社会的关系并重新定位,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 穆斯林群体 公共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济贫法中的教会法元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博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63-69,共7页
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济贫法与中世纪教会济贫法之间有着明显的延续性,而非是与前代全然割裂的新系统。中世纪教会济贫法为英格兰济贫法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济贫法中的教会法元素体现在堂区济贫职能的沿用、强调对... 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济贫法与中世纪教会济贫法之间有着明显的延续性,而非是与前代全然割裂的新系统。中世纪教会济贫法为英格兰济贫法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济贫法中的教会法元素体现在堂区济贫职能的沿用、强调对济贫责任的承担、实施差别救济、强制布施等方面。然而,中世纪晚期的教会法学家们在他们前辈们创立的济贫理论之上停滞不前,对于一些急需解决的济贫实践问题也视而不见。中世纪教会济贫法由于逐渐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僵化,英格兰济贫法在继承其精髓的基础上,克服了这一缺陷,因而得以取而代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贫法 英格兰 教会法 贫困 中世纪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布·优素福公共财政思想研究
10
作者 马玉秀 曹庆锋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0年第5期55-60,共6页
受熊彼特"大缺陷理论"的影响,"间断"论断在许多文献均有反映,这一论点认为,圣·托马斯·阿奎那之前的五百年没有任何关涉经济及其他知识的追求。事实上,伊斯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在文化科学上的... 受熊彼特"大缺陷理论"的影响,"间断"论断在许多文献均有反映,这一论点认为,圣·托马斯·阿奎那之前的五百年没有任何关涉经济及其他知识的追求。事实上,伊斯兰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在文化科学上的成就深刻影响了欧洲文艺复兴,对经济思想的探索也有诸多精辟之处,中世纪早期著名的伊斯兰经院哲学家艾布·优素福对经济议题的精辟论述即为突出的代表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布·优素福 公共财政 经济思想 伊斯兰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式个人主义——当代儒家伦理践行方式的个体化特征
11
作者 赵翠翠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7,167,共11页
如何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难题,成为儒学不断适应社会人心并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契机。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使中国社会从家庭主义进入了新家庭主义、个体家庭的新时代,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深陷家族利益与情感纠葛的... 如何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难题,成为儒学不断适应社会人心并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契机。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使中国社会从家庭主义进入了新家庭主义、个体家庭的新时代,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深陷家族利益与情感纠葛的家族式个人主义。这种家族式个人主义受到关系结构及其私人化逻辑的深层影响,通过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结构性私人化过程,大致形成了依附性、控制性和策略性三种行动逻辑,维系和强化着儒家伦理及其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却悬置了自我意识与人格神圣。如何从传统伦理型人格走向现代平等式个体,在完善个体中建设个体与家庭神圣、个体与国家社会之良好的中介机制及其文化心态,关系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与道德自觉,更关系儒家价值振兴、中国精神建设及中华文明进程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儒家 家族式个人主义 关系结构 现代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西俄德《神谱》中的提坦神族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雅凌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0-112,共3页
赫西俄德的《神谱》有近一半篇幅与提坦神族有关,赫西俄德在500多行神谱诗中悉心成就提坦神族形象的含糊性。重新解读长期困惑西方学者的文本疑点,能深入领会诗人隐藏于神话诗歌背后的道德教诲。
关键词 《神谱》 提坦神族 含糊性 文本解读 道德教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乌阿拉伯穆斯林的文化调适之剖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葛壮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60-66,共7页
在浙江义乌,绝大多数的外商是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该群体除从商外,其实还面临着文化上的调适问题。而在社会管理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压力和难度。本文认为,汲取中国古代王朝曾经实行过的"蕃坊制"中的历史经验,以及吸... 在浙江义乌,绝大多数的外商是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穆斯林。该群体除从商外,其实还面临着文化上的调适问题。而在社会管理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压力和难度。本文认为,汲取中国古代王朝曾经实行过的"蕃坊制"中的历史经验,以及吸收新加坡、日本等国在管理外籍穆斯林方面的做法,提供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和配套措施,将有助于来华居住的阿拉伯穆斯林较快地完成文化上的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乌现象 阿拉伯穆斯林 文化调适 跨文化交际 文明交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空间重构--以S省花园社区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翠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128,172,共11页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重构文化生活空间,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当代乡村现代化建设及城乡关系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作为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重要构成的民间信仰空间及其仪式性...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重构文化生活空间,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当代乡村现代化建设及城乡关系融合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作为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之重要构成的民间信仰空间及其仪式性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帮助搬迁民众适应新社区生活,并在城市生活中重构其文化空间、身份归属与意义认同。基于对花园社区管理民间信仰相关举措及其现状特征的深入考察,集中论述村落神像被集中安置于城市道观空间后大众精神生活及其秩序的异地重构与心态适应问题,可以发现基于乡村地域崇拜的民间信仰从乡村文明进入城市文明之后,其空间灵验及神圣性所面临的消解弱化以及重构的可能。这些空间重构,说明大众文化需求及其偏好的多元化转向、家庭关系及其代际差异等个体化变迁,对于重塑民间信仰及其乡村现代价值、重构大众精神文化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文化空间 精神需求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宙斯的天平——试论荷马与赫西俄德之争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雅凌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23,共6页
本文从古希腊流传至今的"荷马与赫西俄德之争"出发,以赫西俄德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叙事为例,结合荷马在《伊利亚特》卷八中宙斯决定特洛伊战争定局的相关篇章,揭示宙斯与普罗米修斯的纷争真相,从而... 本文从古希腊流传至今的"荷马与赫西俄德之争"出发,以赫西俄德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中的普罗米修斯神话叙事为例,结合荷马在《伊利亚特》卷八中宙斯决定特洛伊战争定局的相关篇章,揭示宙斯与普罗米修斯的纷争真相,从而探究两位诗人阐释古希腊神王宙斯的正义精神的异同,以及隐藏在赫西俄德反荷马背后的政治哲学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西俄德 荷马 宙斯的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专家的身份特征及其困境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翠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59,共5页
一、问题的提出民间信仰即中国信仰在民间的实践方式,是“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兼具“社”、“会”的特点,既是具有自愿性质的民间信仰共同体,又是具有强制性的信仰组织。当代民间信仰经过了从“迷信”-“文化”-“非遗... 一、问题的提出民间信仰即中国信仰在民间的实践方式,是“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传统民间信仰兼具“社”、“会”的特点,既是具有自愿性质的民间信仰共同体,又是具有强制性的信仰组织。当代民间信仰经过了从“迷信”-“文化”-“非遗”的历史变迁,已成为地方社会建构文化资本及社会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特征 民间信仰 困境 专家 仪式 中国社会 实践方式 历史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析伊斯兰教的平等观 被引量:3
17
作者 葛壮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4-27,共4页
伊斯兰教的平等思想,不仅体现在伊斯兰教义与安拉的个人榜样中,还直接从其传统的经济制度实践上得到显现。在教义上,伊斯兰教认为信徒不管种族、贫富、贵贱的差异都是安拉的子民,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时,伊斯兰教也主张对异教徒"卡... 伊斯兰教的平等思想,不仅体现在伊斯兰教义与安拉的个人榜样中,还直接从其传统的经济制度实践上得到显现。在教义上,伊斯兰教认为信徒不管种族、贫富、贵贱的差异都是安拉的子民,都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时,伊斯兰教也主张对异教徒"卡非尔"、甚至不遵从真主戒律的纵欲者和行为不端之人,给予谅宥和宽恕,并提倡和睦共处。在社会经济制度实践中,伊斯兰教在历史上还将平等观念直接运用于"乌玛"(意为"公社")的建立上。在"乌玛"中,穆斯林成员彼此视同手足,社会地位相互平等,共享生活资源,体现了穆斯林民族的平等追求与和谐社会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兰教的平等观 “乌玛”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伊斯兰金融的实践与挑战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玉秀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6,共7页
伊斯兰银行诞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目前,全球已有近80个国家开办了伊斯兰银行及相关业务,伊斯兰金融体系已颇具规模,欧美国家也相继推出了打造全球伊斯兰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以伊斯兰银行为主体的伊斯兰金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此... 伊斯兰银行诞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末。目前,全球已有近80个国家开办了伊斯兰银行及相关业务,伊斯兰金融体系已颇具规模,欧美国家也相继推出了打造全球伊斯兰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以伊斯兰银行为主体的伊斯兰金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经济体系在全球经济中极具威权性,占据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伊斯兰金融体系在与西方经济体系的碰撞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因此,如何实现与异质经济系统的成功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伊斯兰金融理念 伊斯兰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教育与日本明治初期的武士阶层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永广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6-229,共4页
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制与领导的机会。武士阶层之所以接受基督教教育,一方面在于传教士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在于基督教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同明治... 明治初期日本基督教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为处于衰落期的中下层武士提供了重掌对社会控制与领导的机会。武士阶层之所以接受基督教教育,一方面在于传教士所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另一方面则在于基督教所承载的西方文明同明治日本所追求的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大量武士皈依基督加快了近代日本基督教的本土化进程,而这也与同期的中国形成了强烈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教育 武士阶层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佛教神圣性建构的“社会机制”——南北传佛教社会学的比较视角
20
作者 赵翠翠 李向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8,共7页
亚洲文明体系之中,佛教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但亚洲的佛教信仰并非单一体系,它具有南传、北传与藏传三大佛教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义理解、修持体系、佛教仪式等等。同时,亚洲还是一个没有主导宗教的地缘文明体系,南北传佛教在其间... 亚洲文明体系之中,佛教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但亚洲的佛教信仰并非单一体系,它具有南传、北传与藏传三大佛教系统,各自具有不同的教义理解、修持体系、佛教仪式等等。同时,亚洲还是一个没有主导宗教的地缘文明体系,南北传佛教在其间虽然很重要,但也不是主导宗教。梵巴语系的佛教如何再度与汉传佛教整合,这就需要一个普遍性的神圣价值核心。一个"中国佛教"的概念及其价值观,很难直接走进巴梵语体系的佛教领域。所以,"一带一路"及其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设计,为亚洲佛教普遍神圣性的建构提供了历史契机,但是如何抓住契机,这就需要佛教信仰普遍实践的社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传佛教 命运共同体 普遍神圣性 社会机制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