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释义: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本土化类型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姚勤华 陈兰馨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3,共9页
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了三种本土化类型,分别是延续型本土化、吸纳型本土化、融合型本土化。三种本土化类型的划分涉及对传统文化、客位文化、主位文化变迁的态度,以及对主客文化关系的评价。融合型本土化更多发生在新... 近代以来,中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形成了三种本土化类型,分别是延续型本土化、吸纳型本土化、融合型本土化。三种本土化类型的划分涉及对传统文化、客位文化、主位文化变迁的态度,以及对主客文化关系的评价。融合型本土化更多发生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经历了短暂的思想启蒙,不再是对主位文化一味崇拜或对外来文化全盘吸纳,而是用批判的方式审视传统文化和异域文化,并通过融合的方式使外来文化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融合型本土化的一种典型,其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文化评估的范式转变、文化价值的整合重塑及文化自觉的逻辑转换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本土化类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技巧的提升——基于实践探索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凯锋 夏斌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4-129,共6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多样中求主导、多变中求主动的现实挑战,也迎来了实践与理论良性互动的历史机遇。新形势下,要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斋搬到社会各个角落",需着力克服传播形式刻板、政治说教味浓、理论与实际脱...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多样中求主导、多变中求主动的现实挑战,也迎来了实践与理论良性互动的历史机遇。新形势下,要把马克思主义"从书斋搬到社会各个角落",需着力克服传播形式刻板、政治说教味浓、理论与实际脱节、工作手段落后等毛病,积极有效地探索传播艺术,包括:坚持底线,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群众听得懂的理论诠释新问题,提高传播技巧和解疑释惑的话语水平;注重精准投放,优化传播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传媒 话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康德式疑难与维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解答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祥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4,178,共16页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有着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两大理论传统。这两大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领域的重演:前者涉及历史作为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涉及历史作为经验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它们各自所... 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有着思辨的历史哲学和批判的历史哲学两大理论传统。这两大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历史领域的重演:前者涉及历史作为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涉及历史作为经验科学如何可能的问题。它们各自所遭遇的问题甚至也是康德式的:思辨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理性在超验领域面临的辩证幻象问题;批判的历史哲学遭遇的是知性在经验领域面临的自在之物问题。要化解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所遭遇的康德式疑难,就应当回到维柯-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传统,重演历史哲学的批判议程,从而给出合理性的回应或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康德哲学 维柯-马克思 历史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本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五四前后李大钊思想的解读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起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115,182,共10页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都曾受到其自身既有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问题的影响,相应地,这种影响又会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形成一种不同于经典文本的中国表达。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也同...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理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都曾受到其自身既有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问题的影响,相应地,这种影响又会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形成一种不同于经典文本的中国表达。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也同样经历过这一思想历程,并在同时代人中具有典型性。李大钊思想中的民本主义及其所派生的大众观念、民族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等,在其接受和解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究竟产生过何种影响?它们之间如何会通?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讨论,有助于更深一层地理解五四前后李大钊的思想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传播的思想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民本意识 民族主义 社会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价值观
5
作者 姜佑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37,共8页
价值观问题的兴起,是西方现代性社会生成的理论后果,是对西方社会古今之变的一种理解和解释的努力;价值观领域具体观点的纷争和分歧,本身又是现代性的个人主义和差异性等原则的理论表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时也是马... 价值观问题的兴起,是西方现代性社会生成的理论后果,是对西方社会古今之变的一种理解和解释的努力;价值观领域具体观点的纷争和分歧,本身又是现代性的个人主义和差异性等原则的理论表现。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价值观,其价值观上的突出意义在于对现代性社会生成和演变的批判性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既有利于"祛"现代性生存方式之"魅",又有利于"祛"与这种现代性生存方式相适应的种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规范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之"魅",同时又有利于我们在充分重视现代性世界历史"天命"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制约作用基础上看到中国独特发展道路可能具有的超越一般现代性发展方式的世界历史意义,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充分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性批判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碎片化”到“空无”: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祛弊之路
6
作者 马蕾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126,共11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经历了从对意识形态“碎片化”中介的批判到对“空无”主体重建的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汲取马克思思想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立场,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而有意搁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革命...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经历了从对意识形态“碎片化”中介的批判到对“空无”主体重建的历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汲取马克思思想时,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认识论哲学立场,仅强调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而有意搁置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革命实践向度,这导致了他们非但无法走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窠臼,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资本所造就的“抽象”社会人格。唯有恢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实践原则高度,我们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才能根植于社会总体结构并超越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精神分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百年变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正图 张申 陈祥勤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18,共16页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从理论传播开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战时经济体制的创建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和运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从理论传播开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战时经济体制的创建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和运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完善和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百年变迁。这一百年变迁,之所以能够形成既定的历史逻辑,是因为始终在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破解基本矛盾与基本任务、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客观演进过程基础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作用。这一百年变迁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百年变迁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百年变迁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理路论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马丽雅 陈祥勤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31,共10页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完善“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 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完善“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离不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离不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离不开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后半程的现实所需。完善“中国之制”和推进“中国之治”两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充分理解和把握两者关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 “中国之制” “中国之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 被引量:4
9
作者 姜佑福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26,共6页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体系化构建的努力,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命名。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充分肯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体系化构建的努力,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命名。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充分肯定,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性创新的重要前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党的十九大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是迄今为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几次重要尝试。作为宣传学习材料来说,这些尝试已经相当完备,但作为真正的思想体系则尚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理论阐释与具体工作部署相混杂。真正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首先要对作为概念基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完整的把握,其次要依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概念呈现新思想的逻辑结构,从根本上把握住成熟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总体,亦即在思想中重构这个具体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主义的根本旨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佑福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46,共9页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qu...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前景的纲领性描述,是共产主义学说的凝练表达。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理论,其根本的立脚点是作为"人类史前史"终结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人类"新开端的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感性意识"及其理论表达,一方面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系统解答,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创造新世界的行动纲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及其晚年关于东方社会和俄国公社前途命运的审慎思考,对我们深入理解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回顾共产主义的根本旨趣和展望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和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类解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脉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当今人类进步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也有着自身发展阶段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人的自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社会意识形态叙事结构、话语生态与认知安全
11
作者 李庆云 张韦恺镝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1,共9页
在数字时代,人容易被抽象为符号、数据或“数字人”,丰富多彩的个性和面貌受数字资本宰制;数字零工的“自主劳动”“乐享劳动”在情感上高度信任和依赖数字平台;数据变成能被提取、编码和使用的生产要素。这些数字资本逻辑变化对主流意... 在数字时代,人容易被抽象为符号、数据或“数字人”,丰富多彩的个性和面貌受数字资本宰制;数字零工的“自主劳动”“乐享劳动”在情感上高度信任和依赖数字平台;数据变成能被提取、编码和使用的生产要素。这些数字资本逻辑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结构、话语体系、传播路径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产生重大挑战:意识形态叙事面临资本逻辑的冲击,话语生态受制于传播路径的异化,认知安全则因教育引导的滞后而面临困境。因此,需要推动以人本逻辑导向超越资本逻辑,以数字共享机制彰显具有人民性与先进性的叙事逻辑;建设积极宽容的数字社会环境,构建健康的数字社会关系。数字零工是重要的话语使用者和内容生产者,需要发挥其特长,优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和传播体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需要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数字生态环境,强化创新文化传播;借助认知科学的工具和方法,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和运用数字平台来提升传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叙事 认知安全 话语生态 数字生态 数字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理”下的公共正义——中国式正义的一种解读方式
12
作者 张园园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3,共9页
说理是中国人寻求正义的基本途径,说理代表了对正义价值的基本追寻。说理能够达成正义的原理是人们对同一个故事可以达成共同的感受,即共通感共识,它具有规律、文化、历史和生命历程表达的合理性,说理在社会中能够行之有效是因为说理是... 说理是中国人寻求正义的基本途径,说理代表了对正义价值的基本追寻。说理能够达成正义的原理是人们对同一个故事可以达成共同的感受,即共通感共识,它具有规律、文化、历史和生命历程表达的合理性,说理在社会中能够行之有效是因为说理是基于人们普遍朴素的正义感。说理要达成正义价值必须遵循无知之幕原则、感受正义原则以及争论原则,这些原则的发挥使说理达成实践可行的公共正义,这种正义模式具有中国式的特征。中国式叙事模式达成的正义融合了“义”“理”两个方面的价值,包容了不同文明、不同圈层的表达,在社会公共空间中逐渐形成群体性的正义价值精神,影响并相互构建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正义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正义 说理 话语 叙事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层次跃迁以及语境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梅敬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2,共6页
在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中,存在复杂的理论层次问题。就道德理论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而言,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道德关切;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建构下的道德遮蔽;第三层次是追求人类幸福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 在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中,存在复杂的理论层次问题。就道德理论在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而言,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道德关切;第二层次是唯物史观建构下的道德遮蔽;第三层次是追求人类幸福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未来实现。就马克思道德思想理论层次的语境而言,包括三重语境:日常生活层面的道德语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道德批判;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维度。正是在这些不同层次上和不同语境中,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才出现了或明或暗、或显或隐的变动性。这一变动性还体现在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理论层次跃迁,以及马克思对不同层次道德的不同态度上。从理论层次视角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会发现一个丰富的马克思道德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道德思想 理论层次 层次跃迁 语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辩证认识孝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凯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1-46,共6页
弘扬包括孝道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之一,应合理肯定孝文化的价值与当代传承的必要性。但孝道的范围仅限于家庭层面,属于私德,虽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但明显不宜推己及人,也不... 弘扬包括孝道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之一,应合理肯定孝文化的价值与当代传承的必要性。但孝道的范围仅限于家庭层面,属于私德,虽也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但明显不宜推己及人,也不足以上升为核心价值的标识性范畴。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古代传统家族制已有很大差异,不能简单套用家国同构的思路。从儒家核心思想的本意来看,是以仁义治天下,而非单提孝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恰恰是超越血缘、家庭的最根本的文化理想。如何以赡养义务为底线,加强感恩教育,实现代际"反哺"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实践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己及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村治权威的历史演化及类型探析——以国家—社会关系为视角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兰馨 姚勤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79,共11页
在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语境中,传统地方精英、国家行政系统和政党组织构成了村治权威的主体,共同把持着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力。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进程贯穿了乡村权威演化的历史主线,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直接影响了村治权威的形... 在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语境中,传统地方精英、国家行政系统和政党组织构成了村治权威的主体,共同把持着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权力。由国家主导的现代化进程贯穿了乡村权威演化的历史主线,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直接影响了村治权威的形成、更替及作用方式。一定程度上,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构成了划分中国村治权威类型的一个重要基础。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视角及马克斯·韦伯的权威理论,中国的乡村权威可划分为内生型、外嵌型、复合型三种理想类型。从中国的村治历史看,乡村权威基本从内生型向外嵌型、复合型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社会 乡村政治 乡村治理 权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建立早期拒腐防变制度化演进研究
16
作者 孙新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5期18-26,共9页
新中国建立早期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探索深化期。针对全国执政后腐化现象大幅增加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将整风整党运动与执行纪律、整顿干部、清理组织、反对腐败结合,深化了延安整风运动模式;相继建立纪委、监委等反腐败专门机构... 新中国建立早期是中国共产党拒腐防变制度化的探索深化期。针对全国执政后腐化现象大幅增加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将整风整党运动与执行纪律、整顿干部、清理组织、反对腐败结合,深化了延安整风运动模式;相继建立纪委、监委等反腐败专门机构,其组织机构、职责范围、领导体制、工作规则与程序等为1978年后纪委恢复重建提供了基本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等为群众监督及参与反腐败提供了制度化途径。但对党内贪污腐化特别是科层化管理体制滋生的官僚主义等隐性腐败,中央领导层在反腐败是以自上而下的制度化方式为主还是以自下而上的群众参与为主上分歧越来越大,拒腐防变制度化和群众参与的张力逐步凸显,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为群众参与制度化和反制度化的分水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败 拒腐防变 制度化 群众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争论的问题域与旨归
17
作者 张宜强 徐清泉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3-161,共9页
中西方学界从各自视域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深入研究与分析。价值立场的相异性和视域的差异无法让研究视域走向共融,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相关研究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由于文化差异、价值立场和研究背景的不同,西方学者对于践行社... 中西方学界从各自视域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深入研究与分析。价值立场的相异性和视域的差异无法让研究视域走向共融,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相关研究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由于文化差异、价值立场和研究背景的不同,西方学者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复杂国情难以深入把握,并形成其特定视域中的理论解读、评判标准与发展走向。中国学者应当在厘清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不同问题域基础上,深入分析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理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本质 问题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劳动新形态与新型数字劳动关系的构建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莉 张韦恺镝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性使用和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数字技术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工具和以数字平台为典型结构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凝结的数字生产力,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数字劳动已成为当...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性使用和生产力诸要素的优化组合。数字技术创造了全新的生产工具和以数字平台为典型结构的生产组织形式。由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凝结的数字生产力,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形态。数字劳动已成为当下人类劳动方式的最新样态,具有劳动工具数字化、劳动对象非物质化、劳动主体多样化、劳动与闲暇界限模糊化等鲜明特征,数字劳动关系中的雇佣关系、分配关系与薪酬关系具有不确定性。数字劳动者是数字生产力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数字劳动松绑了劳动的主体与时空限制,但在数字资本权力的支配下,出现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场域扩大、劳动者工具化等问题,挤占了劳动者的思考与学习时间,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全面发展,并可能触及社会伦理风险,削弱甚至摧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基础。以数字生产力的发展构建新型数字劳动关系,要从观念、体制与市场层面入手,规范数字资本运行,保护和尊重数字劳动者合法权益,提升社会数字素养,倡导创建数字共同体和数字文明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劳动关系 数字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 数字资本 数字共同体 加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个时态”
19
作者 上官酒瑞 陈琳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7,共8页
基于历史的总体性,研究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在时间序列上将其理论主张与实践取向概括为“三个时态”。“过去时”坚持发展要尊崇人民创造的历史与创造历史的人民;“现在时”主张发展要顺应民意、实现民利、保障民权,满... 基于历史的总体性,研究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在时间序列上将其理论主张与实践取向概括为“三个时态”。“过去时”坚持发展要尊崇人民创造的历史与创造历史的人民;“现在时”主张发展要顺应民意、实现民利、保障民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来时”强调要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基础。“三个时态”既有显著区别,也相互贯通,全景式呈现了该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并将“人民的选择”与“历史的选择”统一起来,对巩固党长期领导与执政基础有着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三个时态” 理论主张 实践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大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浩然 刘社建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32,共10页
城乡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的突出障碍。农业具有弱质性特点,生产周期长、易受传统生产要素制约、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不及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创造的效益高。因此,农业在破解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未被充分重视。大农业循环经济是... 城乡差距是推动共同富裕的突出障碍。农业具有弱质性特点,生产周期长、易受传统生产要素制约、初级产品附加值低,不及工业文明和数字文明创造的效益高。因此,农业在破解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未被充分重视。大农业循环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生物为中心,融合生态与社会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从事农业生产的体系。文章深入阐释了大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及其对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并从塑造新型循环农业生产关系,构建政府、市场、科技“三元”协同联动机制,培养大农业循环经济人才队伍,深化大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大农业 循环经济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