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研究
1
作者 陈有亮 肖鹏 +2 位作者 杜曦 王苏然 RAFIG A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建立起能够描述岩石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函数。将弹性体、线性Kelvin体、非线性Kelvin体、损伤黏弹塑性体进行串联,建立能够同时描述岩石瞬时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塑性应变和黏性应变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采用Origin软件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最后通过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砂岩单以及三轴压缩蠕变试验,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的吻合度较高,所建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岩石的瞬时弹性应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的蠕变曲线特征,而且能够较好地描述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蠕变曲线的非线性特征,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损伤 非线性 加速蠕变 黏弹塑性蠕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工程实例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周奎 林杰 祝文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5-140,共6页
增量动力分析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是一种以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为基础的参数分析方法,而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指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或超过某种极限状态的概率。文章基于IDA分析方法,通过选取一定数量... 增量动力分析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是一种以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为基础的参数分析方法,而建筑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是指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结构达到或超过某种极限状态的概率。文章基于IDA分析方法,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地震动记录,指定地震动强度指标并做归一化处理,利用OpenSees软件平台向结构碰撞数值模型输入地震动数据,计算得出结构倒塌概率,以地震动参数为随机变量,对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建立倒塌概率易损性曲线,验证IDA方法的可靠性以及Opensees软件对于该类问题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动力分析法 地震易损性 易损性曲线 OPENSEES 工程实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体流变的新旧混合群桩变刚度调平研究
3
作者 崔纪飞 吴祯祯 +1 位作者 李林 饶平平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7-1906,共10页
与新桩共同承载,形成新旧混合群桩基础是处理场地旧桩的有效方法。基于黏弹塑性模型,分析了旧桩长期服役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力学性质演化,并引入拟似超固结比表征土体剪切模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引入桩间相互作用系数,建立不等长新旧群桩... 与新桩共同承载,形成新旧混合群桩基础是处理场地旧桩的有效方法。基于黏弹塑性模型,分析了旧桩长期服役过程中桩周土体的力学性质演化,并引入拟似超固结比表征土体剪切模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引入桩间相互作用系数,建立不等长新旧群桩基础相互作用模型,提出新旧桩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并通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旧桩服役30 a后,土体流变使孔隙比减少了10.5%,剪切模量增大至原来的3.04倍;原位超固结比的增加、次固结指数的减小和流变时间的增加都会使调平所需桩长增加;新桩桩长从30 m增加至37.8 m的过程中,短桩对长桩的相互作用减小,沉降差由2.07 cm减小至0.09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旧混合群桩 流变 差异沉降 变刚度调平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作法一柱一桩新型调垂系统及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鹏 郑七振 +1 位作者 龙莉波 李成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6年第6期186-189,共4页
竖向支承立柱的调垂问题是逆作法施工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调垂系统难以同时保证某些工程所需要的高精度和简单高效的操作。以采用逆作法的上海某工程为例,介绍一种用于"一柱一桩"形式的新型调垂系统及其应用效果。实践表明:... 竖向支承立柱的调垂问题是逆作法施工的核心问题之一。现有调垂系统难以同时保证某些工程所需要的高精度和简单高效的操作。以采用逆作法的上海某工程为例,介绍一种用于"一柱一桩"形式的新型调垂系统及其应用效果。实践表明:该新型调垂系统的应用能够提升施工精度、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作法 一柱一桩 调垂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层土中吸力锚沉贯施工力学特性
5
作者 陈玉新 王飞阳 +2 位作者 陈有亮 黄瑞达 孙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7978-7985,共8页
在深水赋存环境中,吸力锚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形式。不同于均质土,受成层土土质变化及分界面的影响,吸力锚在成层土中的力学沉贯特性极其复杂。因而,需开展成层土中吸力锚沉贯力学行为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模拟吸力锚沉贯... 在深水赋存环境中,吸力锚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形式。不同于均质土,受成层土土质变化及分界面的影响,吸力锚在成层土中的力学沉贯特性极其复杂。因而,需开展成层土中吸力锚沉贯力学行为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模拟吸力锚沉贯过程,利用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分析吸力锚在成层土中的力学沉贯特性。结果表明:受成层土力学特性影响,在沉贯过程中竖向应力逐渐增大,并在锚端部处形成竖向应力拱,且土体强度越强,竖向应力越集中;当吸力锚从淤泥质黏土贯入粉质黏土时,土体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侧摩阻力和端部阻力迅速增大。该研究运用试验与数值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吸力锚在成层土中沉贯施工的力学行为,可为深水吸力锚成层土沉贯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力锚 成层土 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 土塞现象 侧摩阻力 端部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对上海潮土和黄泥土耕作性能改良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璩继立 赵冬雪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6期202-206,共5页
采用硅藻土对上海两种农业土进行改良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硅藻土体积比对上海潮土和黄泥土稠度指标、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击实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塑、液限值与硅藻土含量相关系数为0.981*、0.971*,并且硅藻土对塑、液限的影响与... 采用硅藻土对上海两种农业土进行改良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硅藻土体积比对上海潮土和黄泥土稠度指标、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击实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塑、液限值与硅藻土含量相关系数为0.981*、0.971*,并且硅藻土对塑、液限的影响与土的粘性聚合体含量成反比;硅藻土可以明显增加两种土中粒径大于0.25 mm的大团聚体的含量;硅藻土可以显著提高两种土的最优含水率并降低最大干密度,且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93*、-0.999**。由此说明,硅藻土可以提高上海农业土的疏松度和保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塑限 液限 最大干密度 最优含水率 水稳定性大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质斜坡坡顶沉桩对指定滑动面安全系数影响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饶平平 崔纪飞 赵琳学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20-1726,共7页
利用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球孔弹塑性扩张理论,研究了沉桩力、桩端塑性区以及桩体抗滑作用对沉桩过程中滑动面安全系数的影响。通过算例,对沉桩全过程中滑动面安全系数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桩径,边坡角度以及沉桩距边坡顶点距离对沉... 利用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基于球孔弹塑性扩张理论,研究了沉桩力、桩端塑性区以及桩体抗滑作用对沉桩过程中滑动面安全系数的影响。通过算例,对沉桩全过程中滑动面安全系数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桩径,边坡角度以及沉桩距边坡顶点距离对沉桩过程中边坡滑动面安全系数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桩力及桩端塑性区对滑动面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使安全系数降低;当桩体穿过滑动面之后,桩体起到抗滑作用,显著提高滑动面安全系数。桩径越大,沉桩前期安全系数下降速度越快,但桩端穿过滑动面后安全系数提升也更加显著;边坡角度越大,沉桩后边坡安全系数越小;沉桩离边坡顶点越远,在沉桩前期由于沉桩力导致的安全系数下降速度越慢,塑性区对安全系数的影响也逐渐减缓,当沉桩远离边坡顶点距离达到一定值后,沉桩将不再对滑动面稳定性产生影响。分析结果对邻近边坡沉桩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桩 球孔扩张 边坡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港温室主楼抗震性能分析
8
作者 唐玉 郑七振 +2 位作者 鲍永亮 王东 康伟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6-142,共7页
上海港温室主楼建筑造型新颖、结构体系独特,使其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十分复杂。为了给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研究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并应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分别对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进行了分析。同... 上海港温室主楼建筑造型新颖、结构体系独特,使其结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十分复杂。为了给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研究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并应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分别对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时程响应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对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响应及推覆过程中塑性铰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构不存在明显的扭转不规则现象,且满足现行规范提出的各项抗震设防要求和既定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具有可靠的抗震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主楼 自振特性 弹塑性静力(推覆)分析 地震响应 塑性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氯盐侵蚀混凝土预测模型 被引量:1
9
作者 崔纪飞 柏林 +2 位作者 饶平平 康陈俊杰 张锟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47,共9页
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输电塔桩基混凝土氯离子浓度预测模型,通过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绝对平均误差和方差比对模型进行检验,并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分析,同时基于海马优化器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 本文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输电塔桩基混凝土氯离子浓度预测模型,通过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绝对平均误差和方差比对模型进行检验,并根据蒙特卡洛模拟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分析,同时基于海马优化器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和梯度提升树(GBDT)模型都可以准确预测输电塔桩基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相关系数R^(2)均大于0.880,均方根误差小于0.009,绝对平均误差小于0.006,方差比大于0.890。根据误差和稳健性分析结果,建议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的预测计算优先使用GBDT模型和SVM模型。根据优化结果,海马优化器能显著提升模型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算法 氯离子浓度 预测模型 稳健性 海马优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法施工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57
10
作者 徐前卫 朱合华 +2 位作者 廖少明 郑七振 周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49-1857,共9页
我国沿海地区以及许多内陆城市的地下广泛分布着很深的软黏土沉积层,目前该区域的许多城市都已兴建或正在筹建地铁。为确保在这种软弱地层中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盾构工法、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降低工程造价,以上海地铁M8线某区间隧... 我国沿海地区以及许多内陆城市的地下广泛分布着很深的软黏土沉积层,目前该区域的许多城市都已兴建或正在筹建地铁。为确保在这种软弱地层中能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盾构工法、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降低工程造价,以上海地铁M8线某区间隧道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进行了土压平衡盾构针对软土地层的适应性试验研究。为此,首先根据相似理论和模型试验方法建立了土体–盾构机器之间的相似系统;随后,针对上海地区特定的软土地层,进行了人工模型土壤的配制和模型试验方法的设计,并利用直径400 mm的模型盾构机模拟直径6340 mm的原型盾构机;最后,进行盾构不同工作参数组合的掘削试验,并记录下试验过程中机器工作参数及土体内应力和变形变化的有关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得出了软土地层中土压平衡盾构法施工的一些有用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模型试验 土压平衡盾构机 土体-盾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区超深基坑变形特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马险峰 张海华 +2 位作者 朱卫杰 郑宜枫 徐前卫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71-1377,共7页
以上海某挖深38m的超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两组类似工况下超深基坑的围护结构变形、土压力变化、地表沉降等性状,同时也探索了主要工程性状的内在联系,并与现场施工实测数据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两组... 以上海某挖深38m的超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两组类似工况下超深基坑的围护结构变形、土压力变化、地表沉降等性状,同时也探索了主要工程性状的内在联系,并与现场施工实测数据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两组类似工况下超深基坑的开挖性状近似,其中,围护结构变形随开挖的进行而加大,在开挖后期水平位移最大值不再增大,只是最大值点下移,最大值点基本位于开挖面附近;围护结构后侧的土压力的变化值较好地吻合围护结构自身的变形状态;地表位移呈沉槽状,槽底随开挖的进行而逐渐加深并外移,试验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基坑 离心模型 地墙变形 土压力 地表沉降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桩承式路堤中土拱形态与成拱过程中土拱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涛 王刚刚 +1 位作者 闫业强 李国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1-735,共5页
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模拟土拱形成过程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桩承式路堤中的土拱形态,分析了影响土拱高度的主要因素和土拱形成过程中桩帽与桩帽间地基土之间的荷载分担特性。研究表明:平面应变条件下土拱的形态为半椭圆,填土内... 建立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模拟土拱形成过程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桩承式路堤中的土拱形态,分析了影响土拱高度的主要因素和土拱形成过程中桩帽与桩帽间地基土之间的荷载分担特性。研究表明:平面应变条件下土拱的形态为半椭圆,填土内摩擦角和凝聚力的变化对土拱高度的影响较小。土拱高度随桩帽净距的增加先增大后逐渐减小,随路堤高度的增加先线性增加后稳定不变。完整土拱形成时土拱效应发挥程度最大,桩帽间地基土承担的路堤荷载不再向桩帽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承式路堤 土拱形态 差异沉降 平面应变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质地层中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刀盘切削扭矩分析 被引量:46
13
作者 徐前卫 朱合华 +2 位作者 丁文其 吴祥松 于宁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4,共8页
在盾构的掘削过程中,刀盘切削矩是一个重要的施工参数,它不仅决定着施工的难易程度,而且还影响着盾构顶进推力、推进速度、刀盘转速、驱动功率等参数。应用数学和力学方法,从土压平衡盾构刀盘的切削工作机理入手,研究刀盘扭矩的计算方... 在盾构的掘削过程中,刀盘切削矩是一个重要的施工参数,它不仅决定着施工的难易程度,而且还影响着盾构顶进推力、推进速度、刀盘转速、驱动功率等参数。应用数学和力学方法,从土压平衡盾构刀盘的切削工作机理入手,研究刀盘扭矩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随后,开展了土压平衡盾构的掘削模型试验,研究在不同埋深、不同刀盘开口率、不同转速以及不同推进速度时刀盘扭矩的变化规律,对前述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验证,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 盾构机:切削扭矩 模型试验 地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软质地层条件下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合理顶进推力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徐前卫 朱合华 +2 位作者 廖少明 郑七振 周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9-85,共7页
应用数学和力学方法,从土压平衡盾构的掘削工作机理入手,研究顶进推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土压平衡盾构的掘削模型试验,研究在不同埋深、不同刀盘开口率以及不同土性时的千斤顶顶进推力的变化规律,并对前述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验... 应用数学和力学方法,从土压平衡盾构的掘削工作机理入手,研究顶进推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土压平衡盾构的掘削模型试验,研究在不同埋深、不同刀盘开口率以及不同土性时的千斤顶顶进推力的变化规律,并对前述理论研究成果加以验证。结合地铁隧道工程实例,应用推导的推力计算公式预测盾构推进过程中的顶进推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 盾构机 顶进推力 模型试验 地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在化学溶蚀和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陈有亮 王朋 +1 位作者 张学伟 杜曦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26-2235,共10页
通过研究花岗岩在不同化学溶液(水、Na OH溶液和HNO3溶液)中浸泡并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分析了花岗岩在不同化学溶液中溶蚀及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在单轴压缩作用下基本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微观力学和化学机理出发,探讨了化学溶... 通过研究花岗岩在不同化学溶液(水、Na OH溶液和HNO3溶液)中浸泡并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分析了花岗岩在不同化学溶液中溶蚀及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在单轴压缩作用下基本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从微观力学和化学机理出发,探讨了化学溶蚀和冻融循环对花岗岩的损伤机理;通过定义损伤变量,定量分析了花岗岩的损伤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水、Na OH和HNO3溶液中,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花岗岩的相对杨氏模量呈指数函数减小,峰值应力损失率呈幂函数增加;轴向峰值应变按Guass函数变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HNO3溶液中的花岗岩初期损伤劣化较大,后期损伤劣化较小,而Na OH溶液中的花岗岩初期损伤劣化较小,后期损伤劣化较大。岩石冻融损伤的过程本质上是温度产生的应力,使岩石损伤劣化的过程;同时化学溶蚀对岩石产生化学损伤作用,与冻融损伤相互促进,共同影响岩石的损伤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化学溶蚀 冻融循环 力学性能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33
16
作者 周奎 李伟 余金鑫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对于预测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加固和维修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对近几十年来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领域内的重大发展做全面综述,并对易损性分析方法的类别和优缺点及其应用作了总结和讨论。
关键词 地震易损性 抗震性能 地震风险评估 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膨胀应力和剪胀的深埋隧道弹塑性解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有亮 刘耕云 +2 位作者 杜曦 RAFIG Azzam 吴东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25-2535,共11页
基于湿度应力场理论,推导了考虑膨胀应力和剪胀特性的圆形隧道开挖后围岩力学响应的弹塑性解。将隧道软弱围岩遇水膨胀现象视为湿度-应力耦合过程,基于Fick第二定律,推导了圆形隧洞围岩内湿度扩散非稳态解。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获得了... 基于湿度应力场理论,推导了考虑膨胀应力和剪胀特性的圆形隧道开挖后围岩力学响应的弹塑性解。将隧道软弱围岩遇水膨胀现象视为湿度-应力耦合过程,基于Fick第二定律,推导了圆形隧洞围岩内湿度扩散非稳态解。采用非关联流动法则,获得了隧道高膨胀势区的应力和位移解答。以两种不同质量岩体开挖的隧洞为例,分析了膨胀围岩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膨胀应力(取决于围岩含水率变化和湿度膨胀系数)时,塑性区扩大,松动圈厚度增加,应力收敛变慢。当膨胀应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塑性区将出现拉应力区。膨胀岩隧洞开挖遇水作用,膨胀应力增加的围岩变形远大于地应力引起的围岩变形。同时,应力剪胀对膨胀性围岩的变形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支护抗力较小的情况下,洞壁处径向位移增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隧道 湿度应力场 膨胀应力 剪胀 弹塑性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花岗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蒋立浩 陈有亮 刘明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319-323,共5页
高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的力学特性是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试验研究了花岗岩在不同温度幅值的高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变形、应力-应变曲线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并基于Loland损伤力学模型... 高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的力学特性是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试验研究了花岗岩在不同温度幅值的高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变形、应力-应变曲线随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并基于Loland损伤力学模型,推导出岩石类材料损伤变量表达式,揭示了花岗岩力学性能劣化与循环次数、循环温度幅值的关系,为高低温冻融循环条件下岩石力学性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试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冻融循环 花岗岩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荷载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和下卧层土固结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涛 杨欢 +1 位作者 阮一舟 李国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330,共8页
基于悬浮不排水桩复合地基超静孔隙水压力解答,建立了变荷载条件下复合地基桩间土和下卧层土平均固结度的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元解答的对比,证明了解析解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利用解析解对桩间土和下卧层土的固结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基于悬浮不排水桩复合地基超静孔隙水压力解答,建立了变荷载条件下复合地基桩间土和下卧层土平均固结度的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元解答的对比,证明了解析解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利用解析解对桩间土和下卧层土的固结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桩间土的固结速率远大于下卧层土,并随置换率和桩土模量比的增加而增大。在工程设计采用的置换率范围内,桩的贯入比较小时,下卧层土的固结速率受置换率和桩土模量比的影响很小;桩的贯入比较大时,下卧层土的固结速率随置换率和桩土模量比的增加而增大。桩间土和下卧层土的固结存在临界置换率和临界桩土模量比,超过临界值后,桩间土和下卧层土的固结速率不随桩土模量比和置换率的增加而增大。桩间土和下卧层土的固结速率随加荷速率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排水桩 复合地基 固结 桩间土 下卧层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及不同加热时间作用后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邵伟 陈有亮 周有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48-252,共5页
采用液压伺服试验系统对经历不同温度、不同加热时间作用后的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应力—应变关系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升高... 采用液压伺服试验系统对经历不同温度、不同加热时间作用后的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应力—应变关系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劣化,表现为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加热时间的延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降低,峰值应变逐渐增大。此外,还探讨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应力—应变关系随温度和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了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随温度和加热时间变化的回归公式,比较回归曲线与试验曲线的结果表明,回归曲线能够很好地模拟试验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应力—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