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1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模型辨识方法的建筑供暖系统能耗预测研究
1
作者 曲明璐 杜尚赫 +2 位作者 张欣林 于震 李怀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0,166,共7页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深入分析楼宇产生的时间序列历史数据,基于黑箱模型竞争寻优的算法,开发了一种通用的模型辨识方法,通过多项式回归、人工神经网络、极端梯度提升3种机器学习方法竞争寻优确定最终的辨识模型。以北京市某近零能耗办公建... 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深入分析楼宇产生的时间序列历史数据,基于黑箱模型竞争寻优的算法,开发了一种通用的模型辨识方法,通过多项式回归、人工神经网络、极端梯度提升3种机器学习方法竞争寻优确定最终的辨识模型。以北京市某近零能耗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历史数据和TRNSYS供暖系统仿真模型数据,通过开发的模型辨识方法建立了建筑的负荷预测模型和设备能耗模型,在部署期间预测R 2值和总能耗误差值分别为0.87和5.18%。通过该模型辨识方法建立的预测模型精度较高,为后续系统能耗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辨识 机器学习 TRNSYS 近零能耗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评估 被引量:7
2
作者 黄蓓佳 赵凤 +4 位作者 赵娟 印月 许照莹 谷超群 陈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9-936,共8页
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开发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负荷.以上海市为案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北京工业大学和Ecoinvent数据库中的建筑材料生产数据,采用Re Ci Pe法对上海市建筑物的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开发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负荷.以上海市为案例,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基于北京工业大学和Ecoinvent数据库中的建筑材料生产数据,采用Re Ci Pe法对上海市建筑物的材料隐含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并对未来的环境影响潜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上海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所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中人类毒性、金属损耗最为突出,约占总环境影响的45%和20%;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钢筋和木材的生产,对各类环境影响贡献度分别约为47%、17%;高层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中的工厂建筑物化环境影响在各自类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按现有趋势发展,2020年上海市居住建筑开发规模和环境影响潜值均将达到2014年的1.52倍,非居住建筑则可达到2014年的1.14倍.针对上海市建筑材料环境影响分析结果,为有效减轻上海市建筑物的环境影响,需重点关注钢筋、铝材、木材以及混凝土的生产,识别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转移环节进而改进工序;在设计阶段考虑选择环境影响负荷低的绿色建材,如混凝土砌块、高性能混凝土等,从而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应重点关注隐含环境负荷高的高层居住和工厂建筑类建筑,通过降低建材使用量等方案降低环境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材料 环境影响 上海 居住建筑 非居住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核算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黄蓓佳 崔航 +1 位作者 宋嘉玲 俞海勇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3-350,共8页
为有效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对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研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层面的建筑碳计算模型,并以上海市住宅及非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核算出上海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比上海市住宅建筑及非住... 为有效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对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进行研究。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层面的建筑碳计算模型,并以上海市住宅及非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核算出上海市建筑领域碳排放。对比上海市住宅建筑及非住宅建筑碳排放量,研究上海市建筑碳排放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上海市建筑领域碳排放持增长态势,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和建筑运行阶段是对建筑总体碳排放量贡献最大的两个阶段。从不同建筑材料碳排放量占比来看,钢材的碳排放量是建材碳排放量中最高的,所占比例超过了50%,其次是水泥、铝材。在建筑减碳路径方面,结合建筑各生命周期阶段的碳排放核算结果,提出了对应的减排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碳排放 核算 生命周期评价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某超限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及其措施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嫣 陈有亮 陈瑛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96,共6页
超限高层结构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存在与抗震概念设计不相符合的情况.塔楼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塔楼偏置等问题,属于超限高层.本项目采用SATWE和PMSAP两个不同力学模型,对上海浦东新区某高层建筑的塔楼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 超限高层结构在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存在与抗震概念设计不相符合的情况.塔楼存在扭转不规则、楼板不连续、塔楼偏置等问题,属于超限高层.本项目采用SATWE和PMSAP两个不同力学模型,对上海浦东新区某高层建筑的塔楼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构指标基本一致,刚重比、周期比、剪重比等均满足规范要求,并针对塔楼扭转不规则、偏心布置、楼板不连续、体型收进、超长结构等超限情况给出了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限高层建筑 结构体系 扭转不规则 塔楼偏置 楼板不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垃圾碎末和石灰粉对上海黏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朱墨沙 璩继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8年第5期229-235,共7页
上海地区黏土普遍具有强度低、易变形的特点,为了改良这种特性,将建筑垃圾碎末和石灰粉以不同的质量加筋率加入到上海黏土中,并在不同的养护龄期下对各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建筑垃圾碎末和石灰粉对上... 上海地区黏土普遍具有强度低、易变形的特点,为了改良这种特性,将建筑垃圾碎末和石灰粉以不同的质量加筋率加入到上海黏土中,并在不同的养护龄期下对各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研究建筑垃圾碎末和石灰粉对上海黏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垃圾碎末对土的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但能有效地提高土体的延性;石灰粉能够有效地提高土体的抗压强度,但土体的脆性增加明显;在同时添加建筑垃圾碎末和石灰粉的情况下,土体的抗压强度和延性均有明显提高。其中,当加筋率为4%石灰粉和20%建筑垃圾碎末时,土体的抗压强度提高达到最适宜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 加筋土 建筑垃圾碎末 石灰粉 抗压强度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西南某工业区夏季臭氧污染时期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曹想 李跃武 +6 位作者 赵梦飞 易家林 陈喆 黄蓓佳 段玉森 修光利 段炼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6-802,共7页
于2020年8月1—31日在上海金山区省界工业区附近设置观测点,对空气中10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_(x))和臭氧(O_(3))水平进行观测。观测期间,O_(3)小时质量浓度为17~262μg/m^(3),平均值为83μg/m^(3),期间出现两次O_(3)污染... 于2020年8月1—31日在上海金山区省界工业区附近设置观测点,对空气中10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_(x))和臭氧(O_(3))水平进行观测。观测期间,O_(3)小时质量浓度为17~262μg/m^(3),平均值为83μg/m^(3),期间出现两次O_(3)污染时段,O_(3)时均值分别为119、110μg/m^(3);观测期间总VOCs(TVOCs)体积分数为66.67×10^(-9),VOCs呈白天低、夜间高的变化趋势,各VOCs组分的日变化趋势与TVOCs一致;VOCs的总臭氧生成潜势(OFP)为578.85μg/m^(3),烯烃对OFP的贡献最大;源解析结果表明,两个污染时期的VOCs均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及涂料溶剂使用有关,应加强两个VOCs来源的管控;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两污染时期VOCs高值气团均来自于海上,除周边城市的区域输送外,海上排放源也需加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污染 臭氧生成潜势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研究
7
作者 陈有亮 肖鹏 +2 位作者 杜曦 王苏然 RAFIG A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 准确描述岩石蠕变行为的各阶段特征对岩石力学与岩体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经典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较好地描述岩石蠕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及Kachanov蠕变损伤演化规律,通过改进传统的Kelvin模型和村山体模型,建立起能够描述岩石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的非线性函数。将弹性体、线性Kelvin体、非线性Kelvin体、损伤黏弹塑性体进行串联,建立能够同时描述岩石瞬时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弹性应变、非线性黏塑性应变和黏性应变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采用Origin软件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最后通过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砂岩单以及三轴压缩蠕变试验,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的吻合度较高,所建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岩石的瞬时弹性应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的蠕变曲线特征,而且能够较好地描述衰减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蠕变曲线的非线性特征,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损伤 非线性 加速蠕变 黏弹塑性蠕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8的低气压燃气火焰状态识别方法
8
作者 赛庆毅 赵进 +1 位作者 严永辉 毕德贵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77,共9页
高原低气压环境下,燃气火焰检测面临识别精度不足与实时性下降的双重挑战。本研究提出改进的YOLOv8n轻量级算法,通过多维度优化,实现性能提升。首先,在backbone中构建GhostConv模块,减少模型计算参数;其次,重构C2f模块为C2f_RepGhost结... 高原低气压环境下,燃气火焰检测面临识别精度不足与实时性下降的双重挑战。本研究提出改进的YOLOv8n轻量级算法,通过多维度优化,实现性能提升。首先,在backbone中构建GhostConv模块,减少模型计算参数;其次,重构C2f模块为C2f_RepGhost结构,在保持特征表达能力的同时简化推理过程;最后,结合卷积块注意力模块(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注意力机制,强化火焰细粒度特征提取,并采用WIoU损失函数提高定位精度。基于机理实验台数据的实验表明:改进模型的参数量降低12.64%,计算量减少12.2%,准确率提升21.2%,检测帧率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该方法为低压环境下的火焰状态识别提供了有效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气压 火焰检测 深度学习 YOLOv8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内注浆对盾构隧道竖向沉降的影响
9
作者 魏纲 李航 +3 位作者 齐永洁 张治国 朱成伟 韩凯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233,共12页
为治理因下方新建隧道穿越或上方堆载等产生的隧道不均匀沉降,常采用隧道洞内注浆技术对沉降区域进行抬升。为研究洞内注浆对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轴线处附加应力的影响,首先,根据2个实际工况提出了隧道下方注浆圆柱模型;其次,考虑了注浆... 为治理因下方新建隧道穿越或上方堆载等产生的隧道不均匀沉降,常采用隧道洞内注浆技术对沉降区域进行抬升。为研究洞内注浆对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及轴线处附加应力的影响,首先,根据2个实际工况提出了隧道下方注浆圆柱模型;其次,考虑了注浆土体的体积膨胀作用及浆液的空间流动性,提出了非均匀体积膨胀注浆圆柱力学计算模型;最后,基于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注浆引起的隧道竖向抬升位移及轴线处的附加应力计算公式,研究了既有隧道沉降及轴线处附加应力在不同注浆参数(注浆量V、注浆体顶部与隧道底部距离H、注浆角度α)及不同纵向注浆方案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洞内注浆对隧道进行了有效抬升,计算所得抬升结果与工程实测结果较为吻合;随着注浆量V提高,既有隧道沉降变形逐渐减小,但当注浆量V过大时,将会导致既有隧道发生隆起变形;随着注浆圆柱顶部与隧道底部距离H增大,抬升量逐渐减小;随着注浆角度α增大,抬升量不断增大;沿隧道纵向采取非等量注浆方案并在沉降最大区域集中注浆能有效提高最大抬升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不均匀沉降 洞内注浆 附加应力 竖向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热镀锌钢丝的腐蚀行为
10
作者 张菊辉 吕刚 +1 位作者 衣存浩 管仲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通过人工配置海水溶液,对超高强热镀锌钢丝(USHGSWs)开展干湿循环盐雾实验,以模拟热带海洋浪花飞溅区环境。基于失重法、腐蚀深度评估钢丝腐蚀程度,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及能谱确定腐蚀产物的晶体结构及元素含量,分析镀锌钢丝在... 通过人工配置海水溶液,对超高强热镀锌钢丝(USHGSWs)开展干湿循环盐雾实验,以模拟热带海洋浪花飞溅区环境。基于失重法、腐蚀深度评估钢丝腐蚀程度,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镜及能谱确定腐蚀产物的晶体结构及元素含量,分析镀锌钢丝在模拟海洋飞溅区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腐蚀实验初期,镀锌钢丝表面出现点蚀坑,之后点蚀相连并不断扩展,腐蚀产物主要为NaZn_(4)(OH)_(6)SO_(4)Cl·6H_(2)O、ZnO、Zn_(5)(OH)_(6)(CO3)_(2)。钢丝质量损失率与腐蚀天数符合二次函数,平均腐蚀深度与时间满足幂函数关系。与现有实验结果对比发现,加速腐蚀实验造成的钢丝质量损失及腐蚀深度均较大,相同时间下的质量损失率约为本实验的20.7~25.4倍,腐蚀深度约为本实验的36倍。本研究基于实验建立的海洋飞溅区镀锌钢丝腐蚀动力学模型及生成的腐蚀产物均与实际海洋环境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镀锌钢丝 人造海水 盐雾实验 腐蚀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耦合过程中岩体缝间扰动规律
11
作者 饶平平 宁肯 崔纪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0,共11页
为了研究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岩体缝间扰动及裂缝扩展规律,以弹性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为基础,采用扩展有限元法对高压电脉冲在水压(3 MPa)下的放电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岩体裂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5 kV放电电压下,高压电脉... 为了研究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岩体缝间扰动及裂缝扩展规律,以弹性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为基础,采用扩展有限元法对高压电脉冲在水压(3 MPa)下的放电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岩体裂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5 kV放电电压下,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较传统水力压裂的最大裂缝宽度提高了35%,且随着放电电压增大,裂缝的最大裂缝宽度和起裂压力均增大,缝间干扰能力增强。此外,岩体中缝间干扰还与主应力差、注入速率、裂缝数量有关。具体而言,在相同的电压下,注入速率越快,裂缝长度越长,应力阴影效果越明显,缝间扰动越强;在注入速率相同的情况下,主应力差越大,裂缝朝最大主应力延伸的方向性越明显,起裂压力和最大裂缝宽度均随着主应力差的增大而减小;多个裂缝分支可以同时扩展并相互交叉,3条裂缝的应力阴影区比2条裂缝的影响区范围更广。研究结果可以为水下高压电脉冲压裂和煤层增透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并且为实际工程人为控制裂缝奠定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脉冲 水力压裂 岩体 多裂缝扩展 应力干扰 扩展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矿渣/粉煤灰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冻性能
12
作者 阚黎黎 戴伟 +1 位作者 甘元巧 戴澜青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63-168,共6页
纤维增强碱激发复合材料具有低碳环保、高延性、高耐久性等独特性能,在抗震、抗腐蚀、抗冻等多种工程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常规的碱激发复合材料的抗冻性研究都是基于未裂的完整试件,而季节性冻土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极易造成混凝土... 纤维增强碱激发复合材料具有低碳环保、高延性、高耐久性等独特性能,在抗震、抗腐蚀、抗冻等多种工程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常规的碱激发复合材料的抗冻性研究都是基于未裂的完整试件,而季节性冻土地区气候条件恶劣,极易造成混凝土开裂。鉴于此,本工作研究了预损和未损碱矿渣/粉煤灰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AASFC)在氯盐和水环境下的抗冻性能。分析了经冻融循环后材料的抗压强度、相对质量、氯离子侵蚀程度及扩散系数、微观结构、截面孔结构和可持续性。结果表明:AASFC具有良好的抗冻性,预损试件在水环境和氯盐溶液中经300次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分别仅下降14.3%和16.6%,质量损失率仅为5.75%和4.9%;预损试件的氯离子渗透深度和扩散系数均较小;不同冻融环境下预损试件的表观孔隙率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氯盐溶液中的孔径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激发复合材料 冻融循环 氯盐 预损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聚合物联合纤维固化黄土的耐久性研究
13
作者 倪静 朱莉莉 耿雪玉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2-2232,共11页
为提升黄土在不同环境下的工程耐久性,本文采用生物聚合物联合纤维对黄土进行固化处理,开展了无侧限抗压试验,探讨了生物聚合物联合纤维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及其受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影响的变化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未固化黄土比... 为提升黄土在不同环境下的工程耐久性,本文采用生物聚合物联合纤维对黄土进行固化处理,开展了无侧限抗压试验,探讨了生物聚合物联合纤维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及其受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影响的变化规律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未固化黄土比,生物聚合物和纤维混掺时,土体的抗压强度、延性都明显提高,当2.0%(质量分数)生物聚合物和1.00%(质量分数)纤维混掺时,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6.47 MPa。在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下,固化黄土与未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且干湿循环10次后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是未固化黄土的7.40倍,冻融循环10次后固化黄土的抗压强度是未固化黄土的2.30倍。综上所述,生物聚合物联合纤维固化黄土能够有效提升黄土在干湿和冻融环境下的工程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黄原胶 椰壳纤维 干湿循环 冻融循环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第一类边界条件数值模拟具有开口的大空间建筑室内速度场与温度场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晨 李美玲 +1 位作者 左涛 叶剑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24,共5页
本文以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夏季空调工况下室内速度场与温度场。采用对流辐射耦合热平衡方法,考虑平面辐射热源修正Gebhart吸收系数,以求得的各壁面温度作为数值模拟第一类温度边界条件。计算用软件为PHOENICS。数值模... 本文以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为研究对象,数值模拟夏季空调工况下室内速度场与温度场。采用对流辐射耦合热平衡方法,考虑平面辐射热源修正Gebhart吸收系数,以求得的各壁面温度作为数值模拟第一类温度边界条件。计算用软件为PHOENICS。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类边界条件 速度场 温度场 PHOENICS 空气流动 壁面温度 大空间建筑 室内热环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加筋上海黏土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璩继立 李贝贝 +2 位作者 李陈财 刘宝石 魏天乐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42-148,共7页
采用棕榈作为加筋材料对上海黏土进行直剪慢剪试验,通过改变筋材的加筋率及尺寸研究棕榈对上海黏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1)与素土相比,加筋土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明显提高,但内摩擦角的变化较小;(2)加筋土的最优加筋率为0.6%;(3)... 采用棕榈作为加筋材料对上海黏土进行直剪慢剪试验,通过改变筋材的加筋率及尺寸研究棕榈对上海黏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表明,(1)与素土相比,加筋土的抗剪强度和黏聚力明显提高,但内摩擦角的变化较小;(2)加筋土的最优加筋率为0.6%;(3)棕榈尺寸为6mm×12mm的抗剪强度优于6mm×6mm和6mm×18mm的抗剪强度;(4)垂直压力为100kPa时,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软化型,随着垂直压力的增加,应力-应变曲线呈应变硬化型;(5)与素土相比,加筋土残余强度降低幅度减小,土体的抗变形能力提高,同时分析了加筋的抗剪强度作用机制,阐述了棕榈加筋材料在黏土中的作用,棕榈可作为加固上海黏土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 上海黏土 剪切试验 强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空间建筑室内垂直温度分布的计算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晨 李美玲 +1 位作者 左涛 叶剑军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30,共6页
本文对采用分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在垂直方向上划分成等温空调区、对流主区域、顶部热滞留区域,利用热平衡微分方程推导得出对流主区域及顶部热滞留区域的垂直温度分布计算式。
关键词 大空间 建筑 对流主区域 温度分布 热环境 室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人工冻结黏土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30
17
作者 尹珍珍 陈有亮 王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792,共5页
对3种不同含水率的上海冻结黏土进行了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可知,单轴抗压强度受温度、加载速率、含水率及干密度等因素影响;温度越低、加载速率越大,冻土强度越高。得到了抗压强度与温度的指数函数模型参数和... 对3种不同含水率的上海冻结黏土进行了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可知,单轴抗压强度受温度、加载速率、含水率及干密度等因素影响;温度越低、加载速率越大,冻土强度越高。得到了抗压强度与温度的指数函数模型参数和抗压强度与加载速率的幂函数模型参数,建立了以温度、加载速率、含水率(干密度)为变量的强度模型方程。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冻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加载速率、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黏土 单轴抗压强度 加载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基础框架建筑受邻近基坑开挖影响简化分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治国 杨轩 +2 位作者 赵其华 费思异 贾延臣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2期224-227,共4页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将框架结构、条形基础、地基的共同作用简化为弹性地基上的剪弯梁模型,研究了不同施工距离等影响因素下,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基础沉降变形和内力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随着建筑物与基坑开挖面距离的增大,建筑基础梁...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将框架结构、条形基础、地基的共同作用简化为弹性地基上的剪弯梁模型,研究了不同施工距离等影响因素下,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基础沉降变形和内力的影响。算例结果表明:随着建筑物与基坑开挖面距离的增大,建筑基础梁的相对挠曲将依次呈现为下凹形态、"∽"形态以及上凸形态。当基础梁跨越坑外土体沉降槽最低点和上凸挠曲曲率最大点位置时,基础梁下凹和上凸形态的相对挠曲,以及其正、负弯矩、剪力均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浅基础框架建筑物 简化分析 弯矩 剪力 相对挠曲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空间建筑夏季喷口送风工况下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蔡宁 王梦迪 +2 位作者 李志浩 张东亮 黄晨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0-606,共7页
为了研究大空间建筑在分层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对某大空间建筑在夏季工况不同喷口送风下的室内温度进行了试验测试。通过对喷口高度、送风量、室外综合温度等参数的分析,获得了室内空气垂直和水平温... 为了研究大空间建筑在分层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该文对某大空间建筑在夏季工况不同喷口送风下的室内温度进行了试验测试。通过对喷口高度、送风量、室外综合温度等参数的分析,获得了室内空气垂直和水平温度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喷口高度和送风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度分层面升高和垂直温度分布不均匀,且导致较大的对流转移热负荷,但水平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室外综合温度与非空调区的温度及梯度密切相关。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喷口送风的气流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空间建筑 喷口送风 气流组织 室内空气 垂直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无线环境温湿度测量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43
20
作者 王欢 黄晨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13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准确测量室内热环境是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热环境的依据。根据大空间室内热环境测试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结合其测试形式提出一种新的温湿度测试系统构架和硬件解决方案。并针对外围电路本身发热对测量系统工作的干扰以及外加保护措施对于传... 准确测量室内热环境是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热环境的依据。根据大空间室内热环境测试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结合其测试形式提出一种新的温湿度测试系统构架和硬件解决方案。并针对外围电路本身发热对测量系统工作的干扰以及外加保护措施对于传感器测量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分别提出了传感器与处理电路分开布置、软件拟合标定修正的改进方案。最后对整个系统精度进行实验验证,其温度测量精度达到±0.2℃,湿度精度±2.5%RH结果表明,其该系统具有精度良好、性能稳定和布置灵活的特性,同时适合于一般室内热环境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湿度 测量 高精度 无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