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角系统的城市道路交叉口综合安全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晓芳 高艺芳 +1 位作者 付强 崔鑫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8-93,共6页
为解决用传统方法评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时存在主观不确定性、评价点单一、资料数据统计周期长等问题,从交叉口交通构成者入手,将交叉口安全因素分为3大类,分析影响交叉口交通安全的相关因素,建立相应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评... 为解决用传统方法评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时存在主观不确定性、评价点单一、资料数据统计周期长等问题,从交叉口交通构成者入手,将交叉口安全因素分为3大类,分析影响交叉口交通安全的相关因素,建立相应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实际调查,应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和指标值,建立基于三角系统的交叉口安全评价模型。应用此方法分析上海市5个交叉路口安全状况。结果表明:5个交叉口安全系统均对应锐角三角形,其中周家嘴路-军工路交叉口系统安全性最优,但各方面的安全程度还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道路 平面交叉口 安全评价 指标体系 三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典型重车行驶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付强 李晔 +1 位作者 杨晓芳 石心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90-1195,共6页
通过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实际调查,得到了不同比功率、不同装载情况下的重车行驶性能曲线.研究发现,当坡度为2%、坡长为800m时,空载、实载、超载的重车速度分别下降5,13,20km·h-1;坡度为3%时,对应的数值分别为5,25,44km·h-1.... 通过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实际调查,得到了不同比功率、不同装载情况下的重车行驶性能曲线.研究发现,当坡度为2%、坡长为800m时,空载、实载、超载的重车速度分别下降5,13,20km·h-1;坡度为3%时,对应的数值分别为5,25,44km·h-1.与美国通行能力手册中的典型重车行驶曲线对比发现,在相同的比功率、坡度为2%情况下,我国重车的速度比美国重车小10km·h-1,而超载车辆的速度则较美国重车小30km·h-1;在坡度为3%情况下,对应的数值分别是11,36km·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车 行驶性能曲线 车辆折算系数 全球定位系统 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裂缝病害图像增广方法
3
作者 蒋盛川 钟山 +1 位作者 吴荻非 刘成龙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158,共13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检测模型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进行训练。针对特定交通设施场景下多种形态的裂缝样本图像难以获取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Pix2PixHD模型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病害图像增广方法。首先,基于收集的少量裂缝... 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检测模型依赖于大规模的数据进行训练。针对特定交通设施场景下多种形态的裂缝样本图像难以获取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Pix2PixHD模型的交通基础设施裂缝病害图像增广方法。首先,基于收集的少量裂缝图像数据,利用Pix2PixHD模型建立裂缝病害的真实图像和标注标签之间的空间映射关系;然后,编辑标签域中的对象,通过迁移其他数据集标签、人工编辑、图像形态学膨胀操作、随机叠加操作等生成表征多种形态的裂缝轮廓;最后,将编辑后的标签域通过Pix2PixHD模型转换回图像域,以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裂缝数据集的自适应增广。文中考虑了主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材料和结构(沥青路面、隧道衬砌和混凝土材料结构),选取GAPS384、Tunnel200和DeepCrack数据集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增数据集训练的U-Net模型,检测精度更高,更易于跳出局部最优解;相比于DCGAN模型,文中方法能够控制裂缝的形态且保证骨架的连续性,可以有针对地提高原有裂缝数据集的形态多样性,使检测模型在特定交通基础设施场景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图像生成 裂缝检测 生成对抗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交叉口通行轨迹离散性的交通流模型参数标定方法 被引量:4
4
作者 殷宇婷 赵靖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63-2573,共11页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交叉口内部通行轨迹的离散性,基于车辆轨迹模型,提出了基于聚类的多变量分布交通流模型参数标定方法。首先,基于上海市5个交叉口的高精度视频轨迹数据,对各通行车辆轨迹模型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400组驾驶行为参数数据...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交叉口内部通行轨迹的离散性,基于车辆轨迹模型,提出了基于聚类的多变量分布交通流模型参数标定方法。首先,基于上海市5个交叉口的高精度视频轨迹数据,对各通行车辆轨迹模型的参数进行拟合,得到400组驾驶行为参数数据。随后对数据在不同交叉口和不同流向上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确定标定的分组。进而,提出基于聚类的多变量分布法,采用聚类方法先将驾驶人分类,再通过多变量分布法标定每一类驾驶人行为参数。同时为了反映标定效果,将其与采用传统的边际分布法和多变量分布法的标定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分别利用上述3种标定结果对参与驾驶行为标定的交叉口和新交叉口各流向车流轨迹进行仿真,并采用轨迹重合度指标评价模拟结果与现实的吻合程度,对所提出的模型参数标定方法效益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行为参数取值与流向的相关性显著,所提出的基于聚类的多变量分布法能较好地描述交叉口的轨迹分布现象,对于参与驾驶行为标定的交叉口,轨迹分布的重合度可达到90%以上;对于未参与驾驶行为标定的新交叉口轨迹分布的重合度也能达到88.5%。相比于以往的交通流参数标定方法,所提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转向车流通行轨迹离散性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仿真 参数标定 聚类分析 轨迹离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公交多模式调度与沿线信号控制协同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韩印 唐煜 +1 位作者 赵靖 王经纬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574-2582,共9页
为了提升快速公交的运行效率,并适应客流需求分布情况,提出一种多模式调度与沿线交叉口信号配时协同优化方法。采用数学规划的建模方法,首先基于快速公交调度模式与沿线交叉口信号配时关联性的考虑,采用递推思想,描述快速公交车辆运行... 为了提升快速公交的运行效率,并适应客流需求分布情况,提出一种多模式调度与沿线交叉口信号配时协同优化方法。采用数学规划的建模方法,首先基于快速公交调度模式与沿线交叉口信号配时关联性的考虑,采用递推思想,描述快速公交车辆运行状态和公交乘客出行状态。进而以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考虑信号控制、交叉口饱和度、快速公交调度模式选择、乘客候车时间等实际运行约束条件,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将发车时刻、停站策略和交叉口信号配时构建在一个统一的模型中进行同步优化。模型考虑了信号配时调整对社会车辆的负面影响,包括保持现存的线协调控制以及饱和度的上限,保障社会车辆的服务水平不显著恶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优化效益,较单独使用多模式调度和信号控制优化,乘客总出行时间分别减少约7.5%和15%,公交车辆在交叉口延误分别减少约15%和45%。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模型可根据客流分布情况调整快速公交停站策略,并将信号配时与公交通行和驻站相协调以减少交叉口延误。公交调度和信号控制的协同优化可在更大的可行域范围内搜索最优解,从而提升快速公交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公交 协同优化 多模式调度 信号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影响的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被引量:4
6
作者 赵靖 周溪召 杨毅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360-2363,共4页
为了更为准确地计算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在HCM2010方法的整体框架下,针对交叉口上游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运用交通流理论,分析了在不同到达时刻条件下,单辆公交车停靠对所在车道绿灯损失时间的影响。在此... 为了更为准确地计算信号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在HCM2010方法的整体框架下,针对交叉口上游直线式公交停靠站对通行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运用交通流理论,分析了在不同到达时刻条件下,单辆公交车停靠对所在车道绿灯损失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分别建立了公交停靠站所在车道为直右共用车道、右转专用车道和右转与公交共用车道三种情况的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交停靠站与交叉口的间距以及公交停靠站所在车道的车辆到达率对通行能力起主要作用,实践中应保证公交停靠站与交叉口的间距能满足该车道红灯期间车辆排队长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通行能力 概率论 公交停靠站 信号控制交叉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车通信合流影响区外侧车辆决策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晓芳 郭倩 付强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2-1119,1126,共9页
在入口匝道合流区,驾驶员通过观察运行环境及估计周边车辆行驶特征,做出的相应的驾驶决策,常会使车流紊乱。针对该问题,从车车通信环境下获得的周边车辆运行全信息入手,建立上匝道合流影响区车辆决策机制模型,并更新了新决策机制情况下... 在入口匝道合流区,驾驶员通过观察运行环境及估计周边车辆行驶特征,做出的相应的驾驶决策,常会使车流紊乱。针对该问题,从车车通信环境下获得的周边车辆运行全信息入手,建立上匝道合流影响区车辆决策机制模型,并更新了新决策机制情况下运行规则。数值试验分析车辆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的时空轨迹图、合流区及上游换道情况、平均行程速度。结果表明:在车车通信环境及决策机制模型条件下,合流区只有很低水平的换道;平均行程速度最大提高了32.4%,在不同车辆输入情况下速度波动降低了76.7%,通行能力提高了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车通信 合流区 决策机制模型 运行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流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19
8
作者 赵靖 徐海军 +1 位作者 高幸 汪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8-186,共9页
为了提升连续流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消除其主信号处左转非机动车与直行机动车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左转非机动车优化设计方法.优化模型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考虑了信号相位相序、周期时长、绿灯时长等约束条件,建立线性规划优化模型... 为了提升连续流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消除其主信号处左转非机动车与直行机动车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左转非机动车优化设计方法.优化模型以机动车通过量最大为优化目标,考虑了信号相位相序、周期时长、绿灯时长等约束条件,建立线性规划优化模型.通过案例和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优化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在高流量情况下显著提升交叉口通行能力,使得原本处于过饱和状态的交叉口变为不饱和,而且在高流量或低流量情况下,都有助于减少交叉口延误.进一步发现,左转非机动车流量每增加100辆/h或直行机动车流量比例每增加1.5%(直行机动车流量比例大于40%),优化设计对机动车最大通过量的提升比例增加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设计 线性规划 连续流交叉口 左转非机动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行程时间波动的干线信号协调控制鲁棒优化模型 被引量:7
9
作者 赵靖 徐竞琪 +2 位作者 严佳超 殷宇婷 刘心雨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1269,共9页
为提升城市干线交通运行效率,针对以往协调控制模型中未考虑路段行程时间波动性的不足进行改进,建立考虑行程时间波动的干线信号协调鲁棒优化控制模型。首先利用车牌识别数据,根据不同流向,提取不受信号延误影响的车辆路段行程时间分布... 为提升城市干线交通运行效率,针对以往协调控制模型中未考虑路段行程时间波动性的不足进行改进,建立考虑行程时间波动的干线信号协调鲁棒优化控制模型。首先利用车牌识别数据,根据不同流向,提取不受信号延误影响的车辆路段行程时间分布。在此基础上,以路段行程时间构建情景集,以绿波带宽作为条件风险值指标,建立基于情景的鲁棒优化模型。该模型将行程时间分布通过情景发生概率融合在模型中,以绿波带宽条件风险值最小为目标函数,并考虑绿波带宽计算、周期时长、信号相位差、配时参数相互关联和参数非负性等约束条件。在模型求解中,通过增加辅助变量,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将模型转变为混合整数线性模型,从而可采用分支定界法进行求解。在情景数量为100条件下,优化求解时间不高于3 min。最后通过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街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可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鲁棒优化模型在平均绿波带宽、最小绿波带宽、90%位绿波带宽上均优于传统MAXBAND方案。90%位绿波带宽和最小绿波带宽分别提高了17.4%和19.0%,条件风险值降低了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干线 信号协调控制 鲁棒优化 行程时间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过渡期车道变换影响模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晓芳 丁深圳 付强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3,共6页
现有对车道变换过程进行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变道车辆进入目标车道以后的过程.基于NGSIM数据发现,在半过渡期,目标车道后车的驾驶行为同时受到本车道前车和变道车辆的双重影响.针对此,本文把车道变换过程分为4个阶段,然后把共同组成过渡... 现有对车道变换过程进行的研究,一般集中在变道车辆进入目标车道以后的过程.基于NGSIM数据发现,在半过渡期,目标车道后车的驾驶行为同时受到本车道前车和变道车辆的双重影响.针对此,本文把车道变换过程分为4个阶段,然后把共同组成过渡期的半过渡期和松弛期区别开来,单独对变道车辆进入目标车道之前的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引入了随变道车辆横向位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关注度平衡因子,对现有的变道模型进行了完善,以期准确把握车道变换对目标车道后车的影响.最后,利用车辆轨迹线法对模型进行校检,模型校检结果标准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都充分体现了此模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车道变换行为 NGSIM数据分析 换道模型 半过渡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信号交叉口人行横流与车辆冲突干扰仿真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鑫 杨小芳 《森林工程》 2014年第6期129-132,136,共5页
针对现有行人元胞自动机对行人之间作用力考虑不足的问题,在元胞自动机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模型,将机动车、行人行为划分为策略层及执行层两子模型。分别对自由流、限制流和饱和流三种交通状态下对冲突区域的行人和车辆的运动进行仿真研... 针对现有行人元胞自动机对行人之间作用力考虑不足的问题,在元胞自动机的基础上,引入社会力模型,将机动车、行人行为划分为策略层及执行层两子模型。分别对自由流、限制流和饱和流三种交通状态下对冲突区域的行人和车辆的运动进行仿真研究,模型解决了现有模型存在的行人障碍物之间的碰撞与震荡现象及行人重叠穿透现象。仿真结果表明,在限制流下,行人聚集特性最为明显。在行人量较小时,几乎不会影响交通流量,而随着小汽车数量的增加,行人疏散量没有减少,但行人的等待时间变长,则慢慢会出现限制流现状直至拥堵。车速较低情况下,行人会以小团体或者单独过街,如车速较快,行人聚群效应会更为明显。而在高峰,大量车与行人达到时,会出现混沌现象,行人聚集现象反而不是特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 元胞自动机 交叉口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