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圳 袁华荣 +4 位作者 冯雪 陈钰祥 舒黎明 陈丕茂 余景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6-1955,共10页
【目的】探究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为南海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外伶仃岛设置10个调查站点,分别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温度、盐度和p... 【目的】探究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分布的环境效应,为南海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增殖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外伶仃岛设置10个调查站点,分别于2020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调查。温度、盐度和pH分别采用温度计、盐度计和pH计现场测定,溶解氧浓度使用碘量滴定法现场测定。溶解无机氮浓度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和镉柱还原法测定,磷酸盐浓度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浓度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采用全片计数法进行定量计数并结合水体体积换算得到浮游植物密度,以个体数表示浮游动物密度。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底拖网单拖渔船进行。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IF)对环境因子进行共线性检验,剔除高共线性变量,并进行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和模型评价,分析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结果】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盐度、温度和溶解氧浓度VIF>10,存在严重共线性,最终保留叶绿素a浓度、溶解氧浓度、深度、pH、溶解无机氮浓度、磷酸盐浓度、浮游植物密度和浮游动物密度用于构建GAM模型。影响因子筛选结果显示,溶解氧浓度是影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最主要因子,贡献率为25.3%,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24.5%)和浮游动物密度(16.3%),深度对CPUE的贡献率最低(6.3%)。GAM分析结果显示,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溶解氧浓度6.700~8.100 mg/L,叶绿素a浓度0.500~1.200 mg/m^(3),浮游动物密度230.000~450.000 pcs/m^(3),深度6.500~10.000 m的海域。CPUE随溶解氧浓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CPUE随叶绿素a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CPUE随浮游动物密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CPUE随深度升高逐渐降低。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在春季和秋季渔业资源空间分布均表现出一定规律性,主要集中在岛礁东部与南部海域,且秋季的CPUE高于春季。春季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外伶仃岛近岸南部和东部海域。秋季渔业资源则更多集中在近岸东部海域,该区域的CPUE水平较高。【结论】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受各项环境因子的协同调控,溶解氧浓度是最关键的驱动因子,其次为叶绿素a浓度、浮游动物密度和深度。珠海外伶仃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在秋季高于春季,主要聚集于岛礁东部与南部海域。渔业资源存在季节性变化趋势,伏季休渔制度对牧场生态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伶仃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 环境效应 广义可加模型(GAM) 共线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洋短期和中长期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2
作者 查宇凡 张瑜 +1 位作者 陈长胜 徐丹亚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6,共19页
北极海洋系统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文变化及海洋环流会对北极乃至全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北极海洋正在发生快速变化,而数值模式在预报和预估北极海洋的未来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 北极海洋系统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文变化及海洋环流会对北极乃至全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北极海洋正在发生快速变化,而数值模式在预报和预估北极海洋的未来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同数值模式之间的设置存在分辨率、初始场条件、驱动力和大气强迫等相关因素的差异,导致各个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数值模型间存在的上述差异性,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北极海洋短期和中长期预报模型的研究进展,重点探索了海水温度、盐度、海洋环流以及水位等因素的精度及其未来预估变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对未来数值模型在北极海洋预报和预估方面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地区 海洋 预报 预估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牧场建设效益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华荣 章守宇 陈丕茂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人工鱼礁通过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殖放流则直接补充... 建设海洋牧场是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策略,旨在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环境修复。人工鱼礁和增殖放流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手段,人工鱼礁通过改善海域生态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栖息地,增殖放流则直接补充特定的海洋生物种群。文章综述了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及效益评价方法,分析了人工鱼礁的水下物理状态、流场效应、规模效应及其渔业增殖效应,强调了科学布设的重要性;总结了增殖放流标记回捕、统计量分析和模型分析等效应评估方法。尽管中国在这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人工鱼礁建设规模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不明确、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准确度有待提升以及缺乏成熟的定量评估模型等挑战。此外,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建议,包括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技术创新、构建定量评估模型以及加强政策和管理指导等,以期推动海洋牧场科研和实践的发展,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 增殖放流 效果评估 生态动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维特征的互花米草入侵遥感精准分类方法——以上海市南汇新城镇滨海湿地为例
4
作者 栾奎峰 游心怡 +6 位作者 王洁 陆雪骏 朱卫东 何雍 何文慧 涂辛茹 吴松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9,共12页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二次入侵的严峻威胁,为实现高分辨率精细化动态监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多维特征融合的互花米草入侵精准遥感分类方法──多维特征融合分类法(Multi-feature Fusion Classi...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二次入侵的严峻威胁,为实现高分辨率精细化动态监测,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多维特征融合的互花米草入侵精准遥感分类方法──多维特征融合分类法(Multi-feature Fusion Classification,MFC)。该方法首先利用大疆Mavic 3M无人机获取空间分辨率为5 cm的多时相无人机遥感影像(包括多光谱影像和可见光影像);其次,基于基尼指数特征优选策略,从植被指数、光谱和纹理多维特征中筛选出15维关键特征;然后,训练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模型,并对多时相无人机遥感影像进行分类。文章以上海市南汇新城镇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基于MFC方法,系统解析了互花米草的二次入侵时空动态变化;将MFC方法中的RF模型分别替换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春、夏、秋季的特征重要性最高分别为第1个主成分的均值(PCA MEA_1,6.69%)、近红外波段的高斯高通滤波(HIGH_NIR,5.78%)、第2个主成分的均值(PCA MEA_2,7.82%),体现在不同季节中主导互花米草识别精度的关键特征存在差异性;RF模型在不同季节的总体精度(OA)均值为96.47%,显著优于SVM模型和ANN模型;研究区内互花米草面积占比由春季的55.23%升高至夏季的62.13%,随后在秋季下降至49.48%,呈现“局部爆发、边缘扩散”的典型时空特征,其二次入侵与物候变化、潮汐和人为干预显著相关。研究证实,基于多维特征融合动态适配机制的MFC方法可有效提升复杂生境下的分类鲁棒性,为滨海湿地入侵物种的精准监测与斑块化治理提供高分辨率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无人机 随机森林 特征优选 季节动态 滨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生态地质资源特征
5
作者 卢薇 易顺民 +2 位作者 黄爱琳 尹小玲 李鑫华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60,共14页
坝光银叶树湿地园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价值。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坝光银叶树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研究旨在为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的建设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 坝光银叶树湿地园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发现保存最完整、树龄最长的天然古银叶树群落,具有重要的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价值。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坝光银叶树林的生态环境被破坏。研究旨在为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的建设管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生态地质资源方面的理论支撑。通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利用地质钻探、采样检测、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富集系数法和元素迁移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分析了研究区的生态地质资源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池塘水质为Ⅳ类水,盐灶水下游河口的水质为Ⅱ类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水质均为Ⅳ类水;土壤母岩中Hg、Se、Cl、I和Cr元素富集;表层土壤中Mn、Ni、Mo、Zn、Pb、Cu等元素总体相对贫乏,Se相对富集,Org、N和S较丰富,而P、B等较缺乏;土壤污染等级以清洁为主;在岩石-土壤-植物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As强烈富集,而银叶树对Cd和B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强。研究区银叶树叶片营养元素丰富,表示土壤营养元素的缺乏和重金属污染并不是研究区银叶树生长的最大限制因素。为了维护银叶树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长环境,应扩大景观面积,加强园区管理,减少垃圾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光银叶树 生态地质资源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富集系数 元素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发育顶界模拟——沉积物毛细管作用影响
6
作者 曹运诚 周海玲 +1 位作者 郑子涵 陈多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9-1238,共10页
【目的】海洋沉积物孔隙内部的毛细管作用可以升高水合物—水二相甲烷的溶解度,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确定毛细管作用对水合物发育顶界的影响,可以为水合物的成藏演化研究及水合物勘察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考虑毛细管作用,根据甲... 【目的】海洋沉积物孔隙内部的毛细管作用可以升高水合物—水二相甲烷的溶解度,影响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确定毛细管作用对水合物发育顶界的影响,可以为水合物的成藏演化研究及水合物勘察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考虑毛细管作用,根据甲烷的质量守恒,建立了基于海底沉积物孔隙水硫酸根浓度计算水合物发育顶界深度的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布莱克海台ODP994站位沉积物孔隙毛细管作用影响下的甲烷浓度分布和水合物发育顶界。【结果与结论】模拟计算显示考虑实际孔径计算的ODP994站位水合物发育顶界为194 m,与实际的水合物发育顶界深度一致。毛细管作用可以增大水合物—水二相甲烷溶解度,使生成水合物所需甲烷浓度升高。毛细管作用升高流体溶解的甲烷浓度,有利于甲烷运移到更浅的深度,可以使水合物发育顶界更浅。水合物顶界附近的局部的最大孔径沉积层具有更小的水合物-水二相甲烷溶解度,是水合物发育顶界优先发育位置。因此,确定水合物稳定带内的沉积物孔隙特征,是评估天然气水合物顶界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作用 硫酸根甲烷界面 甲烷通量 水合物发育顶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体系甲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旭东 庄光超 冯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5,共14页
由地质过程与微生物作用共同塑造的地球环境,当前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其中甲烷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0%。海洋沉积物是地球最大的甲烷储库,在海洋富甲烷环境,微生物参与的产甲烷、甲烷厌氧氧化和... 由地质过程与微生物作用共同塑造的地球环境,当前正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其中甲烷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0%。海洋沉积物是地球最大的甲烷储库,在海洋富甲烷环境,微生物参与的产甲烷、甲烷厌氧氧化和甲烷有氧氧化过程广泛存在,是研究错综复杂的甲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理想实验室。本文从地质微生物学角度解析了含微量元素的酶或辅酶介导的甲烷循环过程,梳理了微生物潜在的微量元素需求,并重点综述了近年来主要涉及海洋甲烷循环过程研究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由于参与甲烷循环过程的微生物纯培养相对困难,而地球化学研究又难以实现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精细刻画,微生物学与地球化学的学科交叉研究优势明显、前景广阔。阐明海洋富甲烷环境微生物活动与微量元素的耦合关系,对于探索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甲烷循环过程和全球甲烷排放的调控至关重要,也有望为解析地质历史时期的甲烷排放事件及其全球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独特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体系 甲烷循环 微生物活动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流域尺度的临港新片区陆海联通水系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8
作者 王鑫 莫子龙 +3 位作者 尹杰 焦俊鹏 何文辉 李娟英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6,共11页
临港新片区作为典型陆海联通区域,陆域水系经农田、商业区、居民区、湿地等区域携带污染物经南汇东滩湿地汇入海洋,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为了解临港新片区从陆到海的生态环境状况,本研究开展了水环境、沉积物... 临港新片区作为典型陆海联通区域,陆域水系经农田、商业区、居民区、湿地等区域携带污染物经南汇东滩湿地汇入海洋,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容小觑。为了解临港新片区从陆到海的生态环境状况,本研究开展了水环境、沉积物环境以及生物生态群落结构调查,采用多种指数模型对临港新片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总氮(TN)为水体的主要营养元素,与施用氮肥等农业活动、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建筑施工导致的点源污染有关;总磷(TP)是影响滴水湖区水质的主要指标;水体中重金属整体污染水平较低。沉积物中TP是主要营养元素,重金属含量呈现出Cd>Cu>Cr>Pb的规律。虽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研究区域整体处于低风险水平,但Cd导致的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仍值得关注。从陆到海的种类多样性指数(H′)逐渐升高,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总体来看,从陆到海水体生态质量整体呈现波动变好的趋势,但营养元素N、P及重金属Cd污染需重点关注。对研究区域进行的风险预警评价表明,陆域水体为较安全状态,近岸海域为安全状态,N、P元素可能引起的富营养化是临港新片区现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性地确定生态优化与恢复策略以提升临港新片区的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海联通 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风险预警体系 临港新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杨杰青 孙涛 +11 位作者 俞锦辰 王悦恺 李森 李烜金 周进 史赟荣 陈烁 陈朗 田伟 付婧 李磊 胡浩鹏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9,共11页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的次级生产者,对维持渔业资源的丰富性和海洋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为阐明西北印度洋海域浮游动物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种类组成和丰度,采用优势度指数确定优势种,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分析优势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7门129属241种(含未定种),桡足类(108种)占据绝对优势。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种类数、总种类数和平均丰度随经度变化不明显;平均丰度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优势种类群主要为桡足类、介形类和毛颚类,优势种平均丰度也呈随水深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深水种分布广泛,2.5°N—5.5°N各站位深水种种类数较多,0.5°N—1.5°N各站位深水种丰度较高,深水种对该区域上升流具有指示作用。影响优势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温度、无机氮和叶绿素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深水种 空间分布 环境因子 印度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城市洪涝风险评估——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
10
作者 陈丽慧 陈洁 高郭平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3,共10页
开展滨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对滨海城市加强灾害风险管理、降低灾害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开展的研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洪涝风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是对于上海市郊区特别是位于东南沿海的临港新片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 开展滨海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对滨海城市加强灾害风险管理、降低灾害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已开展的研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洪涝风险已经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是对于上海市郊区特别是位于东南沿海的临港新片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且评估存在缺乏全面性及精度较低的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明确。基于指标体系法,以上海市临港新片区为例,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暴露度和承灾体脆弱性3个方面选取9个指标,构建30 m×30 m的栅格评估单元,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ArcGIS对研究区进行精细化的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上海市临港新片区洪涝灾害风险主要受脆弱性、暴露度的影响,综合风险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10.34%的高风险区、17.97%的较高风险区、27.59%的中风险区、27.03%的较低风险区和17.07%的低风险区,风险总体呈东南部最高、中部城镇地区次之、中西部农村地区较低的空间分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洪涝灾害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临港新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球股窗蟹的生态学与生物学研究进展
11
作者 邓亚卓 袁林 +1 位作者 吴惠仙 薛俊增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3-134,共12页
圆球股窗蟹Scopimera globosa是典型的以沉积物为食的滤食性蟹类,为潮间带常见种。近年来,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并被列入区域性红色名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基础生态学方面,并取得一定的基础认知。本文系... 圆球股窗蟹Scopimera globosa是典型的以沉积物为食的滤食性蟹类,为潮间带常见种。近年来,其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并被列入区域性红色名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物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和基础生态学方面,并取得一定的基础认知。本文系统回顾了圆球股窗蟹的分类地位,并总结了其地理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重点综述了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适应性行为,包括摄食行为、掘穴和领域行为、繁殖行为以及种群的聚集和迁移游荡行为等内容;圆球股窗蟹的种群动态主要受环境因子的调控,其中盐度、有机质含量及沉积物粒度等非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而生物因素的影响相对有限。目前,针对该物种在不同栖息环境下的行为学研究仍较为匮乏,尤其在种-境关系方面。因此,亟需开展圆球股窗蟹与其栖息环境相互关系的系统性研究,以深入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以期为该物种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同域分布的滤食性蟹类的保护及其栖息地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球股窗蟹 毛带蟹科 环境因子 行为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污染特征及溯源分析
12
作者 徐嘉楠 田亚雄 +2 位作者 尹杰 王茜 李娟英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4-704,共11页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品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过程监测,明确了水产品和养殖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Ps)的污染特征,并基于物料守恒...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品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对凡纳滨对虾进行为期3个月的全过程监测,明确了水产品和养殖环境中有机磷农药(OPPs)的污染特征,并基于物料守恒和PCA-MLR模型,识别了OPPs的主要外部来源,为养殖过程有效管理和提升对虾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成虾(以湿重计)体内ΣOPPs浓度范围为227~261 ng·g^(-1),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养殖周期内上覆水、沉积物(以干重计)和悬浮物(以干重计)中OPPs浓度范围分别为89~417 ng·L^(-1)、140~445 ng·g^(-1)和217~555 ng·g^(-1),均处于中等污染水平,且各环境介质中乐果均为主要单体。基于物料守恒原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环境中OPPs主要来源为饲料和进水,降雨和地表径流的贡献相对较低。基于PCA-MLR分析OPPs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表明,悬浮物中OPPs受饲料影响显著,水源对养殖水体和沉积物中OPPs的贡献不容忽视。此外,仍存在其他未知途径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关注池塘饲料品质和进水水质,对提升养殖池塘水质和对虾品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养殖池溏 OPPs 物料守恒 PCA-MLR模型 溯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华岛海域海藻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3
作者 孙佳宁 王玉清 +1 位作者 章守宇 王凯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35,共17页
为深入探讨影响绿华岛海域大型海藻及底栖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现场生态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方法,... 为深入探讨影响绿华岛海域大型海藻及底栖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现场生态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方法,结合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长时期,即幼苗期(2021年8—9月)、生长期(11—12月)和茂盛期(2022年5—6月),分析了绿华岛及其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及与种群变动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绿华岛及邻近海域海藻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13种,包括49种底栖动物和64种大型海藻,分属九大门类。其中软体动物门和红藻门的种类数最多,红藻门在各生长时期均表现出种类优势。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铜藻(Sargassum horneri)、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和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主要优势种。九大门类在三个生长时期的平均丰度为30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83g·m^(-2)。(2)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物物种数有所差异,幼苗期最高。丰度与生物量的变动与水温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丰度表现为幼苗期(36ind·m^(-2))>茂盛期(30ind·m^(-2))>生长期(23ind·m^(-2)),生物量变化也为幼苗期(25.40g·m^(-2))>茂盛期(23.88g·m^(-2))>生长期(22.20g·m^(-2))。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显示,不同时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3)鳗头山站点的底栖生物种类、丰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均为最高,鳗对山站点的多样性最低,西绿华站点的物种数最少。东绿华南站点的优势种和重要种差异较小,生物量和丰度处于最低水平;而贻贝养殖区站点各时期优势种和重要种的重合度较低。(4)除盐度外,水温(P=0.009)、pH(P=0.001)和溶解氧(P=0.002)均为影响绿华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而盐度(P=0.149)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站点的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存在差异,鳗头山和鳗对山站点的群落结构与4个环境因子呈正相关,而贻贝地、西绿华和东绿华北站点则呈负相关。在九个门类中,褐藻门与4个环境因子呈负相关,而盐度对腔肠动物门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大型底栖生物在海藻场生态系统中调控作用的认知,同时也为研究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藻场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华岛 海藻场 大型海藻 大型底栖动物 生长时期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永定河和北运河本土与入侵鱼类群落特征
14
作者 张芮青 林豪杰 +4 位作者 祝燕 蔺晓茹 杜津柘 王书平 闫振广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2-1782,共11页
永定河和北运河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河流,为解析这两条河流的本土及入侵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该研究于2023年10月在两条河流分别布设8个调查点位,使用环境DNA技术获取了鱼类基础数据,并对其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位等进行了... 永定河和北运河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河流,为解析这两条河流的本土及入侵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该研究于2023年10月在两条河流分别布设8个调查点位,使用环境DNA技术获取了鱼类基础数据,并对其分布特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在永定河和北运河共检出46种鱼类,隶属于7目18科39属,以鲤形目和鲈形目为主。其中,永定河检出39种鱼类,涵盖7目17科34属;北运河检出44种鱼类,涵盖7目17科37属。②永定河和北运河各调查点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1.23~2.52、0.44~0.82和1.79~3.84,且北运河鱼类生物多样性略优于永定河(p<0.05)。③RDA分析发现,氨氮浓度、总氮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均与河流鱼类群落组成呈显著相关(p<0.05)。④研究期间共发现5种具有入侵风险的鱼类,分别为齐氏罗非鱼、白斑狗鱼、西太公鱼、太湖新银鱼和斑点叉尾鮰。其中,齐氏罗非鱼在调查点位分布广泛,其生态位宽度最大,且属于首次在永定河和北运河中被检出,后续值得关注。研究显示,在研究区域北运河鱼类多样性优于永定河,并且该研究的5种具有入侵风险的鱼类中,齐氏罗非鱼扩散能力可能是最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环境因子 生态位 鱼类群落 入侵物种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近海一次典型海雾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
15
作者 邓云匀 沈心仪 +2 位作者 胡松 刘旺 徐一凯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9,共12页
基于站点实测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FNL再分析数据以及COMS卫星云图对2018年3月27日—4月1日发生在上海近海的一次海雾事件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WRF模式从长波辐射方案、边界层方案以及海表温度3个方面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海雾的... 基于站点实测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FNL再分析数据以及COMS卫星云图对2018年3月27日—4月1日发生在上海近海的一次海雾事件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WRF模式从长波辐射方案、边界层方案以及海表温度3个方面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海雾的维持与高压后部及低压前部的天气形势紧密相关;冷高压南下是海雾天气结束的重要原因;边界层方案为MYNN2方案、长波辐射方案为RRTMG方案时,对气象要素模拟的定量评估效果最佳;针对雾区范围的定性分析表明,YSU方案与RRTMG方案的组合略优于MYNN2与RRTMG方案的组合;降低海表温度时模拟的雾区范围增大,对轻雾的影响更显著;浓雾阶段,有利于海雾发展的湍流动能为0.1~0.4 m^(2)/s^(2),轻雾阶段则约为0.1 m^(2)/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上海近海 WRF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升回归树的西白令海狭鳕资源分布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16
作者 赵宇哲 邹晓荣 何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80,共9页
为提高西白令海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渔场预报准确率和渔业生产效益,以2013-2019年中国西白令海狭鳕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以Chl-a浓度和海水pH值等环境因子为解释变量,从实际渔场数据和背景渔区中选择假定非渔... 为提高西白令海狭鳕(Gadus chalcogrammus)渔场预报准确率和渔业生产效益,以2013-2019年中国西白令海狭鳕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以Chl-a浓度和海水pH值等环境因子为解释变量,从实际渔场数据和背景渔区中选择假定非渔场数据为响应变量,构建西白令海狭鳕渔场预报模型,并利用2020年实际作业数据对预报模型验证。结果表明,预报模型的AUC值为0.96,kappa系数为0.79,准确率为89%;Chl-a浓度、pH和海表温度三者相对重要性之和超过75%;在Chl-a浓度为0.2~0.4 mg/m^(3)、pH为7.96~8.02、SST为6℃~12℃的海域,狭鳕渔场形成的概率较高;其中,模型预测概率大于0.6的海域包含了2020年实际作业数据中85.8%的作业网次和87.8%的CPUE。研究表明,模型预报与实际作业的渔场位置及CPUE分布高度吻合,基于提升回归树的模型适用于西白令海狭鳕渔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鳕 渔场预报 提升回归树 西白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山理论”背景下涉水涉海类高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沈盎绿 王春峰 +1 位作者 杨红 邵留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8期98-100,103,共4页
环境影响评价是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定的环境工程专业9门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结合涉水涉海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进行了... 环境影响评价是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核定的环境工程专业9门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实用性。结合涉水涉海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以期探索出适合涉水涉海类高校特点的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水涉海类高校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涠洲岛周围海域布氏鲸种群分布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若丹 陈炳耀 +4 位作者 张帅 麦俊晓 蒋佩文 王文欣 李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6,共11页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的关键物种。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是中国近海唯一稳定出现的须鲸种群,但其栖息地分布现状尚不明确。由于布氏鲸活动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目视...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的关键物种。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是中国近海唯一稳定出现的须鲸种群,但其栖息地分布现状尚不明确。由于布氏鲸活动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目视监测难以进行稳定跟踪调查。基于此,结合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监测了不同时期(2022年4月和2023年1月)涠洲岛布氏鲸栖息地的分布现状。研究发现,4月在布氏鲸的热点分布海域(涠洲岛—斜阳岛之间)目视和eDNA均发现布氏鲸存在(n=3),同时在涠洲岛西南海域也发现布氏鲸存在(n=2),其中有1个站位仅eDNA检测到;1月在布氏鲸的热点分布海域目视和eDNA均发现布氏鲸存在(n=1),涠洲岛东部海域仅eDNA检测到布氏鲸存在(n=1)。结果表明,eDNA技术相比目视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用于验证布氏鲸的分布,同时发现涠洲岛东部和西南部海域是布氏鲸的潜在热点分布海域。该研究验证了eDNA技术在涠洲岛布氏鲸分布监测上的可行性,进一步明确了涠洲岛布氏鲸栖息地的分布现状,为其种群的高效监测和科学保护提供了基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布氏鲸 种群分布 涠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浦东新区碳储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刁梦妮 韩震 杭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采用InVEST模型估算浦东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碳储量,基于地理探测器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浦东新区碳储量先增后减,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增多、中部减少、西部不变;土地利用程度是碳储量变化的主要... 采用InVEST模型估算浦东新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碳储量,基于地理探测器对碳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浦东新区碳储量先增后减,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增多、中部减少、西部不变;土地利用程度是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类型和年均降水量是重要影响因素,双因子的交互影响力高于单因子;当高程范围为0 m~7 m、坡度>10.13°、无坡向、土壤类型为滨海盐土、年均温度为16.25℃~16.31℃、年均降水量为1132.41 mm~1150.02 mm、土地利用程度为200~268.24、人口密度为1.76万人/km^(2)~3.32万人/km^(2)、GDP为291799.79万元/km^(2)~644331.46万元/km^(2)时,浦东新区的碳储量增长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模型 地理探测器 影响因素 浦东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沟—根孔湿地系统对大规模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锐 杨琪琦 +2 位作者 刘国荣 邱文杰 管卫兵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6,共9页
[目的]分析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为大面积养殖区循环养殖和污染减量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养殖面积超过500 hm^(2)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寇家湖园区进行试验,以原有农田排水沟渠为基础,在沟渠两... [目的]分析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对水产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为大面积养殖区循环养殖和污染减量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养殖面积超过500 hm^(2)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寇家湖园区进行试验,以原有农田排水沟渠为基础,在沟渠两岸构建根孔湿地提升其净化能力,于2022和2023年对沿程水体进行采样,分析该系统对大面积水产养殖区产生的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结果]2022年系统初运行时生态沟渠能有效净化养殖尾水中的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净化率分别为97.15%,96.00%和59.65%;2023年日常运行时该生态沟渠能有效净化大面积养殖区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养殖尾水,对磷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净化率最高可达到87.70%,72.89%和83.15%,系统净化末端氨氮浓度低于0.5 mg/L,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缩短1/2的净化路程后,生态沟渠对养殖尾水依旧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两个长度下生态沟渠出水口的营养盐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根孔湿地构建的生态沟渠能有效处理大面积水产养殖区日常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尾水,可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养殖区 水产养殖尾水 水体净化 生态沟渠 根孔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