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州湾海洋牧场的长期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大鹏 张硕 黄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310,共8页
为探讨海州湾海洋牧场的长期环境效应,调查了2010~2015年牧场区和对照区沉积物总氮(TP)、总磷(TN)、水体活性磷酸盐(PO43--P)、总溶解无机氮(DIN)含量,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和贻贝、藻类的养殖造成了牧场区沉积... 为探讨海州湾海洋牧场的长期环境效应,调查了2010~2015年牧场区和对照区沉积物总氮(TP)、总磷(TN)、水体活性磷酸盐(PO43--P)、总溶解无机氮(DIN)含量,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和贻贝、藻类的养殖造成了牧场区沉积物TN的累积,由2010年的266.62mg/kg增加至2015年的596.21mg/kg.浮游植物的高丰度加快了牧场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生物有效性磷的释放,造成TP含量呈减小趋势.牧场区由2010年的547.26mg/kg下降至2015年的317.25mg/kg,对照区由2010年的438.21mg/kg下降至2015年的342.97mg/kg.TP含量的空间分布由牧场区(547.26mg/kg)>对照区(438.21mg/kg)转变为牧场区(317.25mg/kg)<对照区(342.97mg/kg).底栖动物对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通量的贡献较低,不是TP、TN变化的主导因素.牧场区DIN含量更易受到沉积物TN的影响,对照区PO_4^(3-)-P的含量变化与TP保持了一致性.高溶解氧环境和高TN含量为牧场区提供了内源性的NH4+-N.牧场区的N/P更接近最适值,海州湾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生态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效应 沉积物 营养盐 海洋牧场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以海州湾海洋牧场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硕 方鑫 +2 位作者 黄宏 张虎 张俊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66-4276,共11页
为了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特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海州湾海洋牧场2016年5月3个站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类型、温度、DO和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营养盐交换通... 为了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特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海州湾海洋牧场2016年5月3个站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类型、温度、DO和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因素间存在主次关系,影响NH_4^+-N交换的因素依次:DO>温度>沉积物类型;影响NO_3^-+NO_2^--N交换的因素依次为:沉积物类型>DO>温度;影响PO_4^(3-)-P交换的因素依次为:DO>沉积物类型>温度;影响SiO_3^(2-)-Si交换的因素依次为:温度>pH值.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各项营养盐交换通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模型时,更应着重考虑交互作用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实验得出的沉积物类型、温度、溶解氧和pH值这4种因素对海州湾营养盐交换影响的结果与海州湾往年调查研究结果大致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交换通量 正交试验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吴祖立 张胜茂 +1 位作者 戴阳 章守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3-762,共10页
空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实体空间分布特征信息的技术,可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空间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具有全面、系统、高精确的特性,可有力地促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选址建... 空间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实体空间分布特征信息的技术,可为海洋牧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源。空间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具有全面、系统、高精确的特性,可有力地促进现代海洋牧场的发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选址建设、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生物资源与环境监测评价、海洋牧场管理4个方面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技术在海洋牧场的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今后我国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技术 增殖放流 空间选址 生境监测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上层鱼类微量元素赋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冷甜甜 谢婧倩 刘必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130,共16页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是海洋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富集海洋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到达顶端营养级海洋生物。当部分微量元素在海洋生物体中过少或过多累积将会造成生命威胁,...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是海洋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富集海洋环境中的微量元素,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到达顶端营养级海洋生物。当部分微量元素在海洋生物体中过少或过多累积将会造成生命威胁,甚至危害人群健康。随着海洋中上层鱼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引发了人们对海洋中上层鱼类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目前,微量元素在海洋中上层鱼类体内赋存特征已被广泛研究,但缺少对其元素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相互关系等系统梳理。本文综述了海洋中上层鱼类微量元素的赋存特征和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总结了微量元素在海洋中上层鱼类研究中含量测定的应用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开发和水产养殖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中上层鱼类 元素相关性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漂流浮标刻画海洋牧场流场及其对海洋牧场空间协同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汤圣铭 高君奇 +5 位作者 章守宇 梁君 姜亚洲 徐开达 李珺 徐鹏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5期382-386,共5页
海洋牧场对于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海洋牧场的内涵随时代发展一直在丰富,但人工鱼礁投放与增殖放流一直是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海洋牧场的高效物质流通,我们提出了基于海洋流场进行海洋牧场空间... 海洋牧场对于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养护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海洋牧场的内涵随时代发展一直在丰富,但人工鱼礁投放与增殖放流一直是中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实现海洋牧场的高效物质流通,我们提出了基于海洋流场进行海洋牧场空间协同建设的理念,并于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进行了初步实践,为未来东海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参考。结果显示,在场内(海洋牧场内)尺度上,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中的牧场示范区与碳汇功能区可藉由潮流相互连通,牧场示范区布放的漂流浮标在经过约1 h和12 h后抵达筏式-网箱混合养殖区和碳汇功能区。在场际(海洋牧场间)尺度上,中街山列岛海洋牧场布放的漂流浮标轨迹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季节时,漂流浮标轨迹被约束在舟山群岛海域,其轨迹可经过普陀东部白沙、桃花岛、六横岛等海洋牧场。秋冬季节时,漂流浮标轨迹沿浙江海岸南下,可经过渔山岛、大陈岛、南麂列岛等海洋牧场。研究结果显示浙江省的主要海洋牧场可藉由海流相互连通,中街山列岛海洋牧场位于该海流上游。未来浙江省的增殖放流可以向中街山海洋牧场集中,放流的幼鱼可借助海流分布至浙江省其他主要海洋牧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空间协同 漂流浮标 中街山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兰艳 俞锦辰 +3 位作者 刘怡琳 赵旭 储鸣 黄宏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3期166-172,共7页
为了评价整个河蟹养殖周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9年5—11月在上海宝山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4个典型河蟹养殖池塘和引水水源进行了1个养殖周期内4个阶段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水源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TN),平均值高达2.79 mg/L,说... 为了评价整个河蟹养殖周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9年5—11月在上海宝山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4个典型河蟹养殖池塘和引水水源进行了1个养殖周期内4个阶段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水源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TN),平均值高达2.79 mg/L,说明引水水质氮超标较严重;池塘水主要表现为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超标,平均值分别为2.29、0.24和8.71 mg/L,说明池塘水除了N、P超标,也存在有机污染;(2)池塘组养殖初期水质指标超标个数和超标倍数均较高,此阶段水质最差;养殖末期水体中N、P指标及COD_(Mn)均低于初期,TN从(5.93±0.03)mg/L降低到(1.53±0.01)mg/L,TP从(0.33±0.00)mg/L降低到(0.13±0.00)mg/L,已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河蟹生态养殖不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N、P污染;而COD_(Mn)虽从(9.54±0.11)mg/L降低到(8.28±0.09)mg/L,但仍远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养殖尾水如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水体有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池塘 生态养殖 水环境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人工模拟老化及其对生态风险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闵俊杰 鲁仙 +2 位作者 赵志淼 杨慧婷 张饮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25-3238,共14页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因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MPs在环境压力下的老化作用增加了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不确定性,而人工模拟老化更适用于研究MPs的老化过程和机制.因此,本文总结了光... 微塑料(MPs)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因其对生态环境具有不良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MPs在环境压力下的老化作用增加了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不确定性,而人工模拟老化更适用于研究MPs的老化过程和机制.因此,本文总结了光辐照、高级氧化、机械磨损、生物降解和热氧化的5种人工模拟老化方法及其作用机理.其中,光辐照因操作性强、安全性高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高级氧化法因其效率较高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机械磨损仅对MPs产生物理作用,热氧化对温度要求较高且生物降解的耗时较长阻碍了两种方法应用于MPs的老化研究.另外,本文阐述了MPs的结构特征、天然有机物、离子以及添加剂等因素对MPs老化过程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老化MPs的生态风险变化情况,为MPs老化方法和老化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水环境 人工模拟老化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生态环境中不同建材基质附着藻类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志淼 陈霆宇 +4 位作者 宗兵年 陈瀚驰 鲁仙 陆浩磊 张饮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9-56,共8页
[目的]开展不同附着藻类生物学特征的试验,分析水质指标与藻类生物学特征的关系,为筛选科学合理的附着基质,丰富附着藻类着生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分析3种不同建材基质(花岗岩、聚乙烯网、木板)附着藻类的生物学特征,筛选... [目的]开展不同附着藻类生物学特征的试验,分析水质指标与藻类生物学特征的关系,为筛选科学合理的附着基质,丰富附着藻类着生提供科学支持。[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分析3种不同建材基质(花岗岩、聚乙烯网、木板)附着藻类的生物学特征,筛选出效果好且易于资源化利用的附着基质类型。[结果]花岗岩和木板基质的附着藻类群落更加稳定,生物学特征更优,功能性藻类种类更多,更有利于发挥附着藻类在水环境中的生态效应。[结论]综合考虑可利用程度和操作的难易程度,花岗岩基质是3种基质中最合适的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藻类 建材基质 藻类群落 生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碳汇计量与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谢宇阳 苏洁 +1 位作者 邵魁双 樊景凤 《河北渔业》 2023年第6期39-46,共8页
综述了国内外渔业碳汇相关研究现状,比较分析了渔业碳汇的计量与评估方法,介绍了碳汇计算方法的应用案例,最后对其计量与评估方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渔业碳汇 计量与评估 海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外渔场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含量水平与食用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彭菲 尹杰 +3 位作者 王茜 倪天皓 林军 李娟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8-179,共12页
本文对2018年2月采自东海鱼外渔场的海洋生物(包括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体内的5种重金属(Cu、Pb、Cr、As、Cd)和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特性并计算了潜在的食用风险,并结合氮稳定同位素... 本文对2018年2月采自东海鱼外渔场的海洋生物(包括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体内的5种重金属(Cu、Pb、Cr、As、Cd)和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残留水平进行了测定,分析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特性并计算了潜在的食用风险,并结合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初步探讨了生物体内重金属和PAHs的营养级传递特性。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在生物中的平均浓度表现为Cu>Pb>Cr>As>Cd;参照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重金属Cu、Cd和Cr均未超过食用标准,但Pb和As的超标现象较为严重。与世界其他范围海域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相比,该渔场生物体内Cu和Pb浓度较高。∑PAHs的平均浓度为283ng·g^-1dw,以低环PAHs(2~3环)占比较大,且主要贡献单体为萘(NAP),总体处于较低污染水平。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PAHs高,尤其对Cu的富集最为明显。但风险计算结果表明,重金属和PAHs都不会对消费者的人体健康产生明显风险。重金属Cu和Cd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出现了稀释现象,但重金属Pb、Cr、As和PAHs的营养传递特性不明显,覆盖完整食物链的污染物营养传递特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多环芳烃 海洋生物 生物富集 食用风险 鱼外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河流浮游动物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晟曼 何培民 +6 位作者 刘炜 刘金林 陈嗣威 韩政 汤春宇 谭梦 吴美琴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48,共7页
探究城市河道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城市河流的水质评价和生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上海徐汇区代表性的城市河道进行环境因... 探究城市河道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变化及影响因素,为城市河流的水质评价和生态监测提供理论支持,并为城市河流生态修复和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于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对上海徐汇区代表性的城市河道进行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周年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32种,其中轮虫25种,桡足类4种,枝角类3种。全年浮游动物优势种12种,包括轮虫10种,桡足类1种,枝角类1种。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导致浮游动物差异显著,浮游动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均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的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氮磷比、叶绿素a浓度和溶解氧是影响研究河道浮游动物群落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运用水质理化因子、多样性指数及浮游动物优势种进行水质污染评价,该河流水质状况属于中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 浮游动物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褐菖鲉生物学参数估算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朝文 王凯 +3 位作者 程晓鹏 崔潇 汪振华 章守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6-109,共4页
褐菖鲉是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种类,在食物网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9年1月—2010年2月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估算了褐菖鲉的生长参数。用ELEFANⅠ技术拟合的褐菖鲉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 褐菖鲉是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种类,在食物网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9年1月—2010年2月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估算了褐菖鲉的生长参数。用ELEFANⅠ技术拟合的褐菖鲉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_∞=24.5 cm,K=0.39,t_0=-0.74 a。用Pauly经验公式计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0.84,用体长变换渔获物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3.04,捕捞死亡系数F=2.20。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褐菖鲉资源主要受钓捕作业影响,建议褐菖鲉最适捕捞体长为16.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生长参数 死亡参数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探索 被引量:8
13
作者 于克锋 张建恒 霍元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8期227-228,231,共3页
以深化环境生态学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为目的,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海洋生态文明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并对环境生态学实践实习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进行... 以深化环境生态学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为目的,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海洋生态文明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生态学教育的关系,并对环境生态学实践实习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教育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丽丽 张建恒 +1 位作者 于克锋 霍元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4期230-231,共2页
结合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经验,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从思想教育、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实验设置、师资水平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环境生态学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综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教学改革 师资水平 师生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其对城市化多空间尺度的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邓丽明 杨骥 +4 位作者 尹小玲 贾凯 孙嘉 舒思京 黄爱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094-9107,共14页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相互作用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具有显著差异性。基于供需空间不匹配视角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对城市化的多尺度响应规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研究从1 km×1 km、2.5 km×2.5 km、5 km×5 km、10 km×10 km、区县域和市域等6个空间尺度分析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服务、固碳服务和土壤保持服务供需关系和空间分异规律,并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生态系统供需错配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空间尺度的增加加剧了中心城区的赤字程度。(2)城市化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率在多空间尺度上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空间尺度增加,高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赤字型逐渐向中心城区延伸,低城市化-生态系统服务盈余型向非城市化地区聚集。(3)在10 km和区县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对城市化响应最为剧烈,是解决二者不平衡发展的最佳尺度。本研究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保护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关系 城市化 尺度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方体框架型人工鱼礁的流场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谭赛飞 王选志 +4 位作者 张美玲 刘长根 王爱民 徐晓甫 徐鹏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5-676,共12页
长方体框架型人工鱼礁可以用来改变流场,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有利的栖息环境,在海南岛近海等热带海域,还可为珊瑚的修复提供附着基底。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ADV)测量了长方体框架型人工鱼礁模型代表性测点的流... 长方体框架型人工鱼礁可以用来改变流场,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有利的栖息环境,在海南岛近海等热带海域,还可为珊瑚的修复提供附着基底。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acoustic Doppler current,ADV)测量了长方体框架型人工鱼礁模型代表性测点的流速,进一步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de image velocimetry,PIV)测量了鱼礁模型周围的典型流场特征。基于RANS方程和RNG k-ε湍流模型,数值计算了单个长方体框架型人工鱼礁在不同来流速度及迎流角度下的水动力场,利用实验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计算并分析了多礁体在不同布设方式下的流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单个礁体的上升流与背涡流体积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迎流角度为45°布设时,流场效应最佳;鱼礁在纵向2.5倍礁长与横向1.5倍礁长的布设间距下流场效应最佳;多个礁体组成的礁群沿直线布设时,各排鱼礁前后交错布设拥有更大的上升流与背涡流体积,流场效应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流场效应 上升流和背涡流 布设间距 优化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脆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29
17
作者 何彦龙 袁一鸣 +2 位作者 王腾 张昊飞 陈耀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918-3925,共8页
气候变化、富营养化、生境破碎等是全球普遍面临的生态问题,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外部压力及其弹性力,对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 气候变化、富营养化、生境破碎等是全球普遍面临的生态问题,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外部压力及其弹性力,对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EVI)值,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为5级:微度脆弱(<0.5)、轻度脆弱(0.5-0.8)、中度脆弱(0.8-1.0)、重度脆弱(1.0-1.2)、极度脆弱(1.2-1.5)。结果表明:空间尺度上,长江口口门内生态环境脆弱度最高,生态环境脆弱度从口门内向口门外呈显著的降低趋势,近五年,口门内极度脆弱区空间分布南移;评估区域内,约2000 km^2的极度脆弱区发生了转变,极度脆弱区、重度脆弱区面积占比分别下降了7%和5%,长江口海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明显好转。总体上,近年来大量陆源污染物输入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变化,是导致长江口生态环境脆弱度较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综合评价 脆弱性 地理信息系统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体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生活史早期生态模型构建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曰嵩 白松麟 +2 位作者 余为 张瑜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3-47,共15页
为了对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生活史早期的生长、死亡、输运和分布等进行研究,将其生长、死亡等早期生物过程进行参数化,利用物理模型(FVCOM-Global)模拟生成北太平洋(10°~60°N,120°E~110°W)三维物理场,采用拉格... 为了对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生活史早期的生长、死亡、输运和分布等进行研究,将其生长、死亡等早期生物过程进行参数化,利用物理模型(FVCOM-Global)模拟生成北太平洋(10°~60°N,120°E~110°W)三维物理场,采用拉格朗日质点追踪的方法将物理模型和生物模型(基于个体模型)耦合,构建了基于个体的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生活史早期生态模型,并用此模型对1997–2010年冬春生群的输运分布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越靠近最适水温,冬春生群的生长速度越快,当日龄为38 d时,胴长可达到11.76 mm,之后由指数生长逐渐变为线性生长;1997–2010年模拟补充量有年际的波动,在考虑冬春生群亲体量不同的前提下得到的实际补充量最多和最少的年份分别是1999年和2009年;冬春生群在模拟阶段主要位于产卵场内,在25°N以南主要向西部输运,25°N以北逐渐呈向北和向东北方向输运的趋势,尤其在输运后期受强流的影响较大;在垂直方向上,100 m水深以内的仔鱼占比将近一半。本研究能为西北太平洋柔鱼冬春生群的生态动力学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个体模型 柔鱼 冬春生群 生活史 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循环养殖池塘微生物组成的研究
19
作者 鲁欣然 丁振源 +2 位作者 李富豪 万昌监 管卫兵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1-355,共15页
为探究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循环养殖虾塘养殖模式下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情况,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将循环养殖虾塘、传统养殖虾塘和稻虾共作模式微生物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模式水体微生物群落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相... 为探究以施用有机肥为主的循环养殖虾塘养殖模式下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情况,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将循环养殖虾塘、传统养殖虾塘和稻虾共作模式微生物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模式水体微生物群落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相似,优势属存在差异,但优势属均为对水体碳、氮、磷循环起作用的有益菌落,3种模式微生物组成均对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平衡起到促进作用。对循环养殖虾塘中后期水体3个时期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hgcI_clade是其中的核心优势菌属,3个时期相对丰度均超过20%。养殖水体中的鱼类会影响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8月水体清除杂鱼并进行新一轮换水导致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7月差异显著。随循环养殖模式进行,9月水体微生物结构与7月水体微生物结构分布较近,循环养殖虾塘水体最优势的菌为变形菌门,变形菌门会对水体营养物质循环起到重要作用,这可能与养殖池塘循环模式有关。溶解氧、磷酸盐和氨氮是影响循环养殖虾塘水体微生物结构最大的环境因子,C39是循环养殖虾塘水体的优势菌属,对水体氮磷循环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精养虾塘 循环养殖模式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及芋艿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白娜玲 张海韵 +5 位作者 张翰林 郑宪清 李双喜 张娟琴 何宇 吕卫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69-2577,共9页
为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地力、污染物残留的影响,应用3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普通白色非降解地膜F、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H、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Z)及无地膜对照(CK)种植芋艿,对苗期土温、芋艿产量和土壤中养分、微塑料、邻苯二... 为探讨不同地膜覆盖对作物生长及土壤地力、污染物残留的影响,应用3种不同地膜覆盖处理(普通白色非降解地膜F、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H、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Z)及无地膜对照(CK)种植芋艿,对苗期土温、芋艿产量和土壤中养分、微塑料、邻苯二甲酸酯(PAEs)类塑化剂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可提高芋艿产量10.20%~29.61%,顺序为F>H>Z>CK;收获期时,F处理地膜剩余量最高,Z处理中地膜崩解较H处理快;不同地膜覆盖处理均存在微塑料和PAEs残留,但差异不显著,微塑料含量为260~393个·kg^-1(干质量),PAEs含量为0.87~1.17 mg·kg^-1。研究表明,全生物降解地膜能有效减少土壤白色污染,且黑色全生物降解地膜增产效果优于棕色全生物降解地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覆盖 产量 微塑料 塑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