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NA技术的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评价
1
作者 周宇恒 赵旭 +3 位作者 王玉清 陈丽丽 章守宇 王凯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5-286,共12页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评价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为评估长江大保护实施后的生态恢复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在长江下游安庆(AQ)、芜湖(EH)、靖江(JJ)3个典型江段丰水期(2021年9月)和枯水期(2021年4月)采... 【目的】基于环境DNA(eDNA)技术评价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为评估长江大保护实施后的生态恢复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在长江下游安庆(AQ)、芜湖(EH)、靖江(JJ)3个典型江段丰水期(2021年9月)和枯水期(2021年4月)采集eDNA样本。在3个典型江段选择参考点和受损点,通过筛选物种丰富度、群落物种丰度、群落结构组成和群落营养结构,选择5个候选指标,然后采用0~5评分法构建长江下游典型江段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体系。【结果】在安庆、芜湖、靖江3个典型江段共鉴定出8个门96个属浮游植物,包括硅藻门、绿藻门、蓝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定鞭藻门和舟形藻属、根管藻属、衣藻属、色球藻属、微囊藻属、团藻属和骨条藻属等。在丰水期,安庆、芜湖和靖江江段在属分类水平上浮游植物物种总数分别为4849、5746和7617种,枯水期分别下降至3933、4243和5683种。丰水期,安庆、芜湖江段的优势种为硅藻门、蓝藻门和绿藻门;靖江江段硅藻门占主导地位;枯水期,3个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均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在丰水期,安庆、芜湖、靖江江段的得分分别为17、16和15,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等级分别为好、好和一般。在枯水期,安庆、芜湖、靖江江段的得分分别为13、16和17,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等级分别为一般、好和好。【结论】eDNA技术在物种分类数量上展现出高丰富性、高物种多样性和详细的群落组成,对浮游植物物种检测具有高效且准确的特点,在生物参数指标的选取中具有良好的筛选作用,对P-IBI评价体系构建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eDNA技术 浮游植物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 水文期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华岛4种潮间带大型海藻光合活性对升温及光质的响应
2
作者 区嘉铭 汪舒涵 +6 位作者 赵旭 陈健渠 孙佳宁 邹俏 王凯艺 章守宇 王凯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4,共13页
为揭示岛礁潮间带大型海藻对升温的光合响应,以及它们在不同光质下的光合效率,并为岛礁海藻场建设与藻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放氧技术,研究了绿华岛潮间带4种大型海藻(孔石莼、舌状蜈蚣藻、鼠尾藻和羊栖菜)对升温(温... 为揭示岛礁潮间带大型海藻对升温的光合响应,以及它们在不同光质下的光合效率,并为岛礁海藻场建设与藻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叶绿素荧光和光合放氧技术,研究了绿华岛潮间带4种大型海藻(孔石莼、舌状蜈蚣藻、鼠尾藻和羊栖菜)对升温(温度分别为15℃、20℃、25℃)和不同光质(白、红、绿、蓝光)的光合响应。结果显示:升温降低这些海藻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的最大量子产量(F_(v)/F_(m)),但显著提升它们在强光下(900μmol photons·m^(−2)·s^(−1))的有效量子产量[Y(Ⅱ)]、光合修复与损伤速率的比值(r/k)及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升温显著增大羊栖菜的非光化学淬灭(NPQ),但显著降低舌状蜈蚣藻的NPQ。与其他海藻相比,鼠尾藻具有最高的最大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_(max))、半饱和光强(E_(k))、qP和r/k。这些海藻在白、红、绿光下的最大放氧速率(P_(max))无显著差异,但在蓝光下显著降低,其中孔石莼的降幅最大。研究表明,不同海藻对升温和光质的光合响应存在较大差异,短暂升温有助于4种潮间带大型海藻抵御退潮后的强光,并提高其在强光下的光合活性,其中鼠尾藻比其他3种海藻展现出更高的光合活性、耐光性和更好的温度适应性。此外,在红光和绿光下较强的光合效率反映了这些海藻对潮间带浅水环境的良好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海藻 潮间带 升温 光质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华岛海域海藻场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
作者 孙佳宁 王玉清 +1 位作者 章守宇 王凯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35,共17页
为深入探讨影响绿华岛海域大型海藻及底栖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现场生态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方法,... 为深入探讨影响绿华岛海域大型海藻及底栖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现场生态调查,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等方法,结合海藻场大型海藻的生长时期,即幼苗期(2021年8—9月)、生长期(11—12月)和茂盛期(2022年5—6月),分析了绿华岛及其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及与种群变动相关的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绿华岛及邻近海域海藻场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13种,包括49种底栖动物和64种大型海藻,分属九大门类。其中软体动物门和红藻门的种类数最多,红藻门在各生长时期均表现出种类优势。瓦氏马尾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铜藻(Sargassum horneri)、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和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主要优势种。九大门类在三个生长时期的平均丰度为30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83g·m^(-2)。(2)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物物种数有所差异,幼苗期最高。丰度与生物量的变动与水温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丰度表现为幼苗期(36ind·m^(-2))>茂盛期(30ind·m^(-2))>生长期(23ind·m^(-2)),生物量变化也为幼苗期(25.40g·m^(-2))>茂盛期(23.88g·m^(-2))>生长期(22.20g·m^(-2))。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显示,不同时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3)鳗头山站点的底栖生物种类、丰度、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均为最高,鳗对山站点的多样性最低,西绿华站点的物种数最少。东绿华南站点的优势种和重要种差异较小,生物量和丰度处于最低水平;而贻贝养殖区站点各时期优势种和重要种的重合度较低。(4)除盐度外,水温(P=0.009)、pH(P=0.001)和溶解氧(P=0.002)均为影响绿华岛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而盐度(P=0.149)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站点的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存在差异,鳗头山和鳗对山站点的群落结构与4个环境因子呈正相关,而贻贝地、西绿华和东绿华北站点则呈负相关。在九个门类中,褐藻门与4个环境因子呈负相关,而盐度对腔肠动物门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大型底栖生物在海藻场生态系统中调控作用的认知,同时也为研究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海藻场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华岛 海藻场 大型海藻 大型底栖动物 生长时期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陈岛海域不同年龄褐菖鲉对重金属富集作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宏 郑欣芸 +3 位作者 李迎东 赵旭 俞锦辰 汪振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885-1891,共7页
鱼类累积重金属除了受水环境污染浓度影响,还与其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为探究大陈岛海域不同年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对不同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的差异性,以便针对该海域环境保护、水产品捕捞及食品健康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鱼类累积重金属除了受水环境污染浓度影响,还与其生长发育阶段密切相关。为探究大陈岛海域不同年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对不同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的差异性,以便针对该海域环境保护、水产品捕捞及食品健康管理提出合理建议,分别于2019年12月、2020年9月、2021年1月和2021年4月分4次对大陈岛海域海水和不同生长阶段褐菖鲉肌肉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生物富集因子与褐菖鲉生长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生长阶段褐菖鲉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并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褐菖鲉肌肉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水中7种重金属(Cu、Zn、Pb、Hg、Cr、Cd和As)质量分数分别为3.979、48.771、0.712、0.014、8.083、0.109、0.597μg·L^(−1),均低于国家二类海水标准,褐菖鲉肌肉中7种重金属(Cu、Zn、Pb、Hg、Cr、Cd和As)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147、1.593、0.034、0.001、0.061、0.034、0.011 mg·kg−1,均未超过中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无公害水产品中有毒物质限量》中的标准限值;褐菖鲉肌肉组织中重金属的含量与体长和年龄相关性显著,其中Hg含量与年龄、体长呈正相关,As、Cu、Zn元素的富集能力与体长呈负相关,As、Cu、Zn、Pb元素含量与褐菖鲉年龄呈负相关,其余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年龄、体长相关性均不显著,各体长与年龄褐菖鲉肌肉组织中重金属的含量与肥满度相关性均不显著。幼年褐菖鲉较成年褐菖鲉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富集程度更高,建议捕捞或食用成年褐菖鲉;幼年褐菖鲉肌肉组织中As和Cd的单因子污染评价为轻度污染,因此应加强大陈岛海域水体及水产品重金属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重金属 富集能力 体长与年龄 大陈岛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拉格朗日法的海藻场有机碎屑离岸输运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冠林 林军 +1 位作者 章守宇 李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60,共12页
海藻场在海藻凋落盛期向海洋输送大量有机碎屑,为海藻场外围海域提供大量初级生产力,并在沉降后实现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具有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块的三维海洋数值模式(Estuarine Coastal Ocean Model,semi-implicit,ECOM-si),结合潮位... 海藻场在海藻凋落盛期向海洋输送大量有机碎屑,为海藻场外围海域提供大量初级生产力,并在沉降后实现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具有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模块的三维海洋数值模式(Estuarine Coastal Ocean Model,semi-implicit,ECOM-si),结合潮位、流速及漂流浮标轨迹跟踪观测,研究了枸杞岛西北侧天然海藻场有机碎屑输运与沉降的动力学机制及碳汇功能。结果显示,海藻场对周边海域碳汇贡献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为以海藻场为中心的高值区,向西北–东南海域扩展分布并递减。水动力强弱和海藻碎屑粒径差异导致其沉降后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大潮期间,海藻场对邻近海域碳汇贡献最高为699 g C/(hm^(2)·d)。碎屑粒径越小、沉降速度越小的海藻碎屑对外围海域碳汇贡献范围越大。海藻场碳汇功能不局限于邻近海域,不同粒径海藻碎屑每天为海藻场5 km外海域提供有机碳约7.5~33.7 kg C;小潮期间水动力较弱,约90%以上的海藻碎屑沉降至5 km以内海域。海藻场碳汇功能集中于沿岸邻近海域,对邻近海域有碳汇贡献的区域范围小,但强度大,最高为817 g C/(hm^(2)·d)。海藻碎屑脱落时的潮流方向和海藻场所处区位也是影响海藻场有机碎屑输运沉降和碳汇归趋的重要因素。赋予拉格朗日质点单位碳含量后,拉格朗日法在海藻场有机碎屑离岸输运沉降机制研究中具有可行性,可有效评估典型近岸海藻场对周边海域碳汇的贡献及主要动力学因子的作用。本研究可为我国海藻场本底调查及其生态辐射范围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格朗日质点追踪 天然海藻场 有机碎屑 海洋碳汇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频识别声呐的鱼类目标识别与计数 被引量:14
6
作者 沈蔚 朱振宏 +2 位作者 张进 曹正良 彭战飞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0年第6期81-87,共7页
鱼类资源调查是渔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利用水声探测技术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日益成为主流手段。针对双频识别声呐(DIDSON)在水库中采集到的声学数据,利用Echoview声学数据后处理软件及其相关算法进行鱼类识别和计数研究。首先利用Kovesi图... 鱼类资源调查是渔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利用水声探测技术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日益成为主流手段。针对双频识别声呐(DIDSON)在水库中采集到的声学数据,利用Echoview声学数据后处理软件及其相关算法进行鱼类识别和计数研究。首先利用Kovesi图像去噪法和背景差分法对声学图像中斑点噪声和水体背景进行去除,然后根据鱼类目标回声阈值进行目标识别,利用α-β轨迹追踪算法进行运动目标追踪以防止重复计数,最后进行目标计数和体长信息的提取。结果显示,与借助声学图像的人工计数相比,本方法鱼类目标计数误差在10%以内,平均计数误差为7.2%,具有相当高的统计精度。研究表明,DIDSON可以用于鱼类识别与计数,在浅水水域的鱼类资源探测与管理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频识别声呐 声呐图像 目标识别 鱼类计数 资源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nsac算法的多波束点云人工鱼礁提取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沈蔚 廖德亮 +3 位作者 卢泉水 杨智松 崔晓冬 林军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3年第1期64-70,共7页
投放人工鱼礁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投放质量评估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为实现大范围的人工鱼礁三维信息的自动识别与提取,提升人工鱼礁量化评估的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Ransac算法的多波束点云人工鱼礁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多... 投放人工鱼礁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投放质量评估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为实现大范围的人工鱼礁三维信息的自动识别与提取,提升人工鱼礁量化评估的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Ransac算法的多波束点云人工鱼礁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多波束声呐获取点云,在对点云进行分割、去噪等预处理后,利用Ransac算法将点云分为内外点集,内点集近似拟合为海底平面,外点集为人工鱼礁。在浙江嵊泗马鞍列岛某礁区进行了相关试验,实现了整体和单体鱼礁的提取,提取正确度达94.79%,完整度达91%,能够较好地提取鱼礁的三维形态、位置、尺寸、高度、空方等信息。研究表明,本方法可以大范围地应用于各型人工鱼礁目标投放效果的量化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提取 点云 RANSAC算法 评估 多波束声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陈岛礁海域甲壳类群落结构时空格局及其环境驱动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怡卉 汪振华 +3 位作者 章守宇 程晓鹏 邹沁东 林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577-9596,共20页
为探究局地尺度下近岸岛礁海域之多变水体环境、极高空间异质性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20—2021年4个季度在大陈岛礁海域底拖网采样,利用等级聚类(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甲壳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并整合温... 为探究局地尺度下近岸岛礁海域之多变水体环境、极高空间异质性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20—2021年4个季度在大陈岛礁海域底拖网采样,利用等级聚类(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甲壳类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并整合温度、盐度、深度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以解析影响因素,同时利用丰度生物量曲线(ABC)及W统计量评估群落稳态。结果显示:全年共采集甲壳类53种,隶属2目13科29属,虾类占总种类数的56.60%,种类数秋季(43种)>冬季(41种)>春季(31种)>夏季(26种)。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夏秋季以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为代表的中大型经济种为主,冬春季则以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为代表的小个体饵料种为主,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tria)在各个季节皆为优势种。甲壳类资源密度季节间变化明显,空间分布不均,呈现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夏秋两季极显著高于冬春季(P<0.001),且近岩礁区资源密度最大,河口侧浅水区最小的特点。受洄游物种的季节性迁移和选择性分布,以及岛礁系统内水文环境的区域分化等因素影响,甲壳类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差异,形成夏秋季异质性高,冬春季相似性大,河口侧浅水区与外侧深水区分化程度突出的格局。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底层溶氧和水深等环境因子与群落异质性存在显著关系。ABC曲线表明甲壳类群落状态稳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研究表明,大陈岛礁海域优势甲壳类季节变动强烈,且在局地尺度上一定程度表现出区域化的群落结构,但皆保持着较高的资源水平,对当地渔业资源的维系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为当地海洋牧场的功能设计提供了资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陈岛 甲壳类 群落结构 时空格局 丰度生物量曲线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9
作者 宋全健 丰美萍 +4 位作者 边文华 程晓鹏 汪振华 章守宇 刘洪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128-7139,共12页
为探究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于2020年9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分别对大陈岛海域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90种,包括浮游幼体15类,其中夏季种类数最多(68种)... 为探究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于2020年9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分别对大陈岛海域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90种,包括浮游幼体15类,其中夏季种类数最多(68种),冬季最少(20种),常见的优势种有: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等12种(Y>0.02)。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3.40±214.73)个/m^(3)、(411.93±561.76)mg/m^(3),二者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平均丰度为春季(380.17±296.14)个/m^(3)>夏季(135.30±112.59)个/m^(3)>秋季(67.88±90.52)个/m^(3)>冬季(25.30±19.11)个/m^(3);平均生物量为夏季(895.01±802.54)mg/m^(3)>春季(623.39±358.73)mg/m^(3)>秋季(91.08±82.36)mg/m^(3)>冬季(45.96±84.95)mg/m^(3)。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71±0.96和0.53±0.20,均表现出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的特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可划分为夏季类群、秋季类群、冬季类群和春季类群4组类群。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大陈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素。此外,夏季大陈岛海域水母类浮游动物暴发的现象值得关注。研究结果将为大陈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可参考的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大陈岛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海域水下噪声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佳 王逸廷 +4 位作者 张旭光 刘鑫 郭弘艺 李超 彭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0-358,共9页
利用被动声呐记录系统对浙江省枸杞岛贻贝(Mytilus edulis)筏式养殖海域不同位点和渔船发动机水下噪声在水深5 m和10 m处进行测量,并进行1/3倍频程声压级(1/3-octave sound pressure level,SPL)分析。结果表明,渔船在抛锚时,渔船发动机... 利用被动声呐记录系统对浙江省枸杞岛贻贝(Mytilus edulis)筏式养殖海域不同位点和渔船发动机水下噪声在水深5 m和10 m处进行测量,并进行1/3倍频程声压级(1/3-octave sound pressure level,SPL)分析。结果表明,渔船在抛锚时,渔船发动机产生的水下噪声主要频率为250 Hz,其SPL在水深5 m[(114.7±1.7)dB]大于水深10 m[(97.4±0.9)dB]。贻贝养殖区外产生的环境噪声存在频率为63、250、500 Hz 3个峰值,其中250 Hz的SPL在水深5 m大于水深10 m,表明养殖区外的环境噪声受航船影响较大;贻贝养殖区内平均SPL为(87.7±13.7)dB,也存在频率为63、250、500 Hz 3个峰值,其中500 Hz的SPL在水深10 m[(85.3±0.5)dB]大于水深5 m[(79.4±0.9)dB]。结合贻贝筏式养殖设施结构与海洋环境噪声声压级垂直分布的规律分析发现,由于贻贝筏式养殖设施对潮汐流产生阻挡效应,导致其在水下产生500 Hz的相关噪声,且底层水下噪声强度高于表层水下噪声。筏式养殖海域水下噪声的主要频率与大多数鱼类的听觉敏感频率相重合,可能对鱼类的声讯交流等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筏式养殖 噪声污染 风关噪声 被动声呐 船舶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陈岛礁海域甲壳类生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怡卉 汪振华 +3 位作者 章守宇 程晓鹏 邹沁东 林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30-9642,共13页
以大陈岛礁海域甲壳类为研究对象,多维度分析其多样性时空格局,探索指数间关系,并检验不同层面多样性对局地尺度环境因素的响应。旨在全面多尺度探究大陈岛礁海域甲壳动物群落生态现状,从物种多样性、谱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不同视角... 以大陈岛礁海域甲壳类为研究对象,多维度分析其多样性时空格局,探索指数间关系,并检验不同层面多样性对局地尺度环境因素的响应。旨在全面多尺度探究大陈岛礁海域甲壳动物群落生态现状,从物种多样性、谱系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不同视角展示该海域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显示:甲壳类群落多样性具有季节异质性,Shannon-Wiener指数(H′)、分类多样性指数(Delta)和分类差异指数(Delta∗)在秋、春季显著较高,而功能丰富度指数(FRic)在夏、冬季显著较高,功能分异指数(FDiv)和功能分散指数(FDis)在夏季明显低于其它季节。同一维度内,指数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相关性,物种多样性指数间相关性相对较强。不同维度间,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功能丰富度指数(FRic)中度正相关,分类多样性指数(Delta)和分类差异指数(Delta∗)与功能分散指数(FDis)中到高度相关。对于局地尺度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功能多样性最为强烈,谱系多样性次之,而物种多样性的关键生态驱动可能为较大尺度的空间因素。研究表明,不同层面多样性的形成受到不同尺度生态因子驱动,因此综合各维度多样性特征及对应受控因子分析,在生物多样性评估中可揭示指数背后更为全面和完整的生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陈岛 甲壳类 生物多样性 时空格局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池塘生态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兰艳 俞锦辰 +3 位作者 刘怡琳 赵旭 储鸣 黄宏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3期166-172,共7页
为了评价整个河蟹养殖周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9年5—11月在上海宝山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4个典型河蟹养殖池塘和引水水源进行了1个养殖周期内4个阶段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水源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TN),平均值高达2.79 mg/L,说... 为了评价整个河蟹养殖周期对水环境的影响,于2019年5—11月在上海宝山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对4个典型河蟹养殖池塘和引水水源进行了1个养殖周期内4个阶段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1)水源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TN),平均值高达2.79 mg/L,说明引水水质氮超标较严重;池塘水主要表现为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_(Mn))超标,平均值分别为2.29、0.24和8.71 mg/L,说明池塘水除了N、P超标,也存在有机污染;(2)池塘组养殖初期水质指标超标个数和超标倍数均较高,此阶段水质最差;养殖末期水体中N、P指标及COD_(Mn)均低于初期,TN从(5.93±0.03)mg/L降低到(1.53±0.01)mg/L,TP从(0.33±0.00)mg/L降低到(0.13±0.00)mg/L,已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河蟹生态养殖不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N、P污染;而COD_(Mn)虽从(9.54±0.11)mg/L降低到(8.28±0.09)mg/L,但仍远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因此,养殖尾水如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可能会造成水体有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池塘 生态养殖 水环境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