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鱼不同月龄性腺组织学观察及性别特征基因cyp19a1a和amh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祁博 李胜杰 +6 位作者 杜金星 肖小芳 张东云 朱涛 雷彩霞 刘志军 宋红梅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为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发育规律,本研究对1、2、3、4、5、6、12、24、36和48月龄草鱼性腺组织结构以及性别特征基因cyp19a1a和amh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组织切片结果显示,2月龄时,首次在生殖嵴中观... 为探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性腺发生、性别分化及发育规律,本研究对1、2、3、4、5、6、12、24、36和48月龄草鱼性腺组织结构以及性别特征基因cyp19a1a和amh的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组织切片结果显示,2月龄时,首次在生殖嵴中观察到原始生殖细胞,标志原始性腺形成。3月龄时,雌性草鱼性腺中观察到卵巢腔和卵巢小叶。4月龄时,观察到卵原细胞,表明其在3月龄时出现解剖学分化,4月龄时出现细胞学分化。4月龄雄性草鱼在性腺中观察到输精导管,5月龄时观察到精原细胞,表明其在4月龄出现解剖学分化,5月龄出现细胞学分化。12、24、36和48月龄草鱼卵巢分别处于发育的第Ⅰ、Ⅱ、Ⅲ和Ⅳ期,精巢则分别为发育的第Ⅱ、Ⅱ、Ⅲ和Ⅳ期。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雌性特征基因cyp19a1a在卵巢中的表达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月龄时显著上调(P<0.05),3、6和48月龄时处于峰值。雄性特征基因amh在精巢中表达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月龄时显著上调(P<0.05),5月龄时达到峰值。综上,草鱼性腺发育启动时间约为2月龄,雌雄性腺分化时间分别约为3月龄和4月龄,至4龄时雌雄性腺发育成熟。本研究结果丰富了草鱼的繁殖生理学资料,也为其性别调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性别分化 组织切片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蛙虹彩病毒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楚馨 陈静 +4 位作者 高铭悦 蔺凌云 姚嘉赟 沈锦玉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75,共14页
实验室通过连续传代致弱获得一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减毒株(LMBV-ZJDSS-F110)。为评估该减毒株对鱼体的免疫作用,采集免疫后1d、4d、7d及28d的肝、脾、头肾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分析,结果发现该减... 实验室通过连续传代致弱获得一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减毒株(LMBV-ZJDSS-F110)。为评估该减毒株对鱼体的免疫作用,采集免疫后1d、4d、7d及28d的肝、脾、头肾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分析,结果发现该减毒株对鱼体组织的损伤较轻,且病毒载量随时间推移在各组织中下降。此外,为进一步探究该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通过对头肾样本的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发现免疫早期(1d和4d)的4979和6891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先天性免疫通路,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胞质DNA感知及凋亡等通路;免疫中后期(7d和28d)的1693和1758个差异基因则主要富集于适应性免疫通路,如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Fc epsilon RI信号及Th1/Th2细胞分化等通路。此外,代谢通路中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主要在免疫前期富集,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主要在免疫中后期富集。研究筛选IRF3、MX、TRIM25、NAMPT、DHX58、SRC、RSAD2、TMEM38和C4九个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具有可靠性。研究为大口黑鲈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疫苗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病理 转录组 差异基因 免疫反应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絮团对彭泽鲫生长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达宏 阙祥尧 +2 位作者 吴子君 谭洪新 罗国芝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为评估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在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养殖中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总悬浮固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彭泽鲫生长及其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了BF300、BF500... 为评估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在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养殖中的可行性,并探讨不同总悬浮固体浓度(Total Suspended Solids,TSS)对彭泽鲫生长及其肠道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计了BF300、BF500、BF700和BF900共4种TSS质量浓度及换水对照组(CW),试验养殖彭泽鲫120 d。结果显示,生物絮团各处理组的水体中TAN和NO^(-)_(2)-N均能维持在较低水平。BF500组的增长率、脏体比、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最高,且该组的饲料系数最低,为1.42。各组彭泽鲫的T-SOD和LSZ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肠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梭杆菌门(Fus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肠道中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综上,彭泽鲫最佳TSS质量浓度为500 mg/L,生物絮团技术可作为彭泽鲫绿色养殖的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团 总悬浮固体 彭泽鲫 生长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草种类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质量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华清红 赵雨轩 +4 位作者 肖霖 徐克 葛永春 孙云飞 成永旭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为探讨零换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水草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断面综合水质指数(Comprehensive water quality index, CWQI)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估了养殖池塘水质。种植水草... 为探讨零换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水草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断面综合水质指数(Comprehensive water quality index, CWQI)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估了养殖池塘水质。种植水草的种类为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分别记为Class Ⅰ—Ⅲ组,水源组为对照组,记为CK。选取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高锰酸钾指数(CODMn)、总氮(Total nitrogen, TN)、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磷酸盐(PO_(4)^(3-)-P)和亚硝酸盐氮(NO_(2)^(-)-N)作为监测水质指标。结果显示,各组单因素评价均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TN和TP;Class Ⅰ—Ⅲ组池塘的平均污染指数分别为1.65、1.59、2.97,对照组为2.00;Class Ⅰ和Class Ⅱ组池塘的CWQI水质评价等级优于其他2组;Class Ⅰ—Ⅲ组池塘主成分得分总体低于CK组。综上,零换水养殖模式下种植伊乐藻或苦草,与外界水源比较,水质均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零换水养殖模式 水草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典型潮间带贝类的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
5
作者 原大山 刘志鸿 +5 位作者 马培振 孙秀俊 周丽青 李转转 徐东 吴彪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9,共15页
为了解青岛沿岸潮间带贝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资源状况,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5月(春季)和2022年10月(秋季)对青岛沿海基岩海岸、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及砂质和基岩混合海岸类型的8个典型站位的潮间带贝类资源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 为了解青岛沿岸潮间带贝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资源状况,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5月(春季)和2022年10月(秋季)对青岛沿海基岩海岸、砂质海岸、粉砂淤泥质海岸以及砂质和基岩混合海岸类型的8个典型站位的潮间带贝类资源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各站位贝类物种组成、优势度和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群落结构参数,并采用相似性系数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排序方法进行群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青岛沿海潮间带共鉴定出贝类40种,沧口发现的贝类物种数最多,达到18种,金口最少,仅发现6种;各调查站位的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且同一站位贝类优势种的种类和优势度随季节的变化而不同,春季优势种主要是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砂海螂(Mya arenaria)和矮拟帽贝(Patelloida pygmaea)等,秋季优势种主要是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凸壳肌蛤(Musculista senhousia)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春季和秋季的多样性指数范围分别为0.85~1.84和0.66~2.00,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6~1.97和0.62~2.96,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1~0.84和0.31~0.98,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最高的3个站位为前桃园、鳌山卫和沧口;春秋两季各站位群落聚类结果有所不同,红石崖和金口始终分别为单独一支,沧口和王哥庄始终聚为一类,前桃园和鳌山卫始终聚为一类。研究发现,底质类型对青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具有较大影响。本研究查明了青岛不同底质潮间带的贝类资源状况,为青岛潮间带贝类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底质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优势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养殖性能和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凌翔 张冬冬 +4 位作者 唐美君 邬玉婷 王新军 赵金山 吴旭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9,共9页
为探究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者苗种质量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通过变态率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规格、早期养殖性能、体组成、类胡萝卜素和脂肪... 为探究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者苗种质量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通过变态率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了野生和池塘培育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规格、早期养殖性能、体组成、类胡萝卜素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野生和池塘培育大眼幼体的头胸甲长度和干重相似,仅野生大眼幼体的湿重显著低于池塘培育组;野生组的平均变态时间显著短于池塘组大眼幼体,且其成活率显著高于池塘培育组;(2)2种来源大眼幼体的总脂、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接近,但野生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池塘培育组,野生组的β-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培育组,但池塘培育组的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组;(3)2种来源大眼幼体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野生组的C14:0、C17:0、C20:0、C14:1n5、C20:1n9、C20:5n3和C22:6n3的含量显著高于池塘培育组,但后者的C15:0、C17:1n7、C18:1n7、C22:1n9、C18:2n6、C18:3n3、C20:2n6、C20:4n6和C22:5n3含量显著高于前者。综上,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的苗种质量优于池塘培育群体,可进一步开发利用其种质资源,进行中华绒螯蟹的良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大眼幼体 苗种质量 生化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后pVA1-like质粒的组织分布及增殖特点
7
作者 苏兴琦 傅强 +7 位作者 李旭鹏 孔杰 田吉腾 曹宝祥 刘宁 栾生 罗坤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9,共13页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主要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携带的pVA1-like质粒表达毒力蛋白PirABVp所致。本研究通过2次定量口饲的感染方式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成虾...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主要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携带的pVA1-like质粒表达毒力蛋白PirABVp所致。本研究通过2次定量口饲的感染方式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成虾进行弧菌胁迫,研究相对低摄菌量实验组(L组,105 CFU/尾)与相对高摄菌量实验组(H组,107 CFU/尾)的个体5个不同时间点(感染后3、6、9、24和48 h)的9种不同组织(鳃、胃、肠道、眼柄、肌肉、肝胰腺、第5游泳足、腹部神经和第2触角鞭)中弧菌分布及变化情况。通过毒力蛋白PirA^(Vp)的基因表达量反映副溶血弧菌携带的pVA1-like质粒量,进而代表弧菌的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显示,H组和L组的总体死亡率无差异,且均在3~6 h达到死亡高峰。2个实验组中病原质粒在各组织中的拷贝数不同,腹部神经与肠道组织平均质粒拷贝数均高于其他组织;同一组织内H组比L组的质粒拷贝数高1.9~4.9倍。质粒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质粒拷贝数变化情况与对虾摄菌时间、死亡率无显著关系。同时2个实验组的质粒拷贝数变化特点也不同。L组中,有6个组织的质粒拷贝数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胃、肠和肝胰腺中随时间呈波动变化;H组中,有7个组织的质粒拷贝数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但在胃和第5游泳足中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2触角鞭和第5游泳足在各取样时间段均可检测出PirA^(Vp),可作为保种成虾活体常态病原检测的候选组织。本研究探究了商品规格种虾感染不同浓度VpAHPND后在体内不同组织的分布及扩增动态变化的特点,可为AHPND精准抗性测试方案的制定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数据与理论依据,也为保种期成虾准确的病原监测的候选组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副溶血弧菌 PirA^(Vp) 实时荧光定量PCR 组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5K液相芯片的凡纳对虾生长和抗WSSV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8
作者 和怡婧 刘绵宇 +11 位作者 栾生 孔杰 李旭鹏 曹宝祥 罗坤 谭建 曹家旺 代平 强光峰 王照欣 隋娟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共11页
本研究基于55K SNP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分型信息估计了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抗性的遗传参数,以期为育种芯片在凡纳对虾多性状复合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对凡纳对虾59个家系,共计1770尾个体进... 本研究基于55K SNP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分型信息估计了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抗性的遗传参数,以期为育种芯片在凡纳对虾多性状复合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数据。对凡纳对虾59个家系,共计1770尾个体进行WSSV感染测试;根据家系内个体抗WSSV存活时间均匀选取590尾个体,利用55K SNP液相芯片进行分型,复合系谱和基因型信息构建H矩阵及个体动物模型和父母本模型,基于H矩阵估计凡纳对虾感染WSSV后体长、个体抗WSSV存活时间和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凡纳对虾体长和个体抗WSSV存活时间遗传力分别为0.21±0.06和0.22±0.06,为中等遗传力水平,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为0.16±0.06,为低等遗传力水平。经五折交叉验证,基于H矩阵的体长遗传力预测准确性较A矩阵提高18.12%,预测偏差无明显差别;抗WSSV存活时间遗传力预测准确性较A矩阵无明显差别,预测偏差较大;家系半致死存活率遗传力预测准确性较A矩阵降低29.07%,预测偏差较大。基于两性状动物模型,估计凡纳对虾体长与个体抗WSSV存活时间、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遗传相关分别为0.13±0.20和0.30±0.22,与0无显著差异(P>0.05);个体抗WSSV存活时间与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的遗传相关为0.95±0.03,与1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显示,利用芯片开展凡纳对虾生长的遗传评估可有效提高评估的准确性;WSSV抗性性状的评估可能受分型个体选择等因素影响,预测准确性无明显提升;个体抗WSSV存活时间在准确性和预测偏差等方面均优于家系抗WSSV半致死存活率的评估结果。在抗WSSV存活时间和家系半致死存活率高度相关的情况下,可考虑将抗WSSV存活时间作为基因组选择的目标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遗传评估 ssGBLUP WSSV抗性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健砂添加唾液乳杆菌SNK-6对肉鸽生产性能和压力应激的影响
9
作者 吴凡 侯浩宾 +4 位作者 李欣 蔡霞 朱丽慧 姚俊峰 严华祥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5,共6页
研究旨在探讨保健砂中添加唾液乳杆菌SNK-6对白卡奴亲鸽、乳鸽和童鸽的生产性能以及童鸽压力应激的影响。试验选取684对亲鸽,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38对。试验组添加唾液乳杆菌SNK-6保健砂(1×10^(8)CFU/只)... 研究旨在探讨保健砂中添加唾液乳杆菌SNK-6对白卡奴亲鸽、乳鸽和童鸽的生产性能以及童鸽压力应激的影响。试验选取684对亲鸽,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9个重复,每个重复38对。试验组添加唾液乳杆菌SNK-6保健砂(1×10^(8)CFU/只),每两周饲喂一次,连续饲喂16周。测定亲鸽3个月生产性能,乳鸽和童鸽的体重和存活率,并通过靠近、束缚和强制静止试验测定童鸽压力应激,测定期间持续饲喂。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喂亲鸽唾液乳杆菌SNK-6能够显著提高产蛋数(P<0.05);试验组乳鸽21和28日龄体重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童鸽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童鸽靠近试验压力应激评分显著降低(P<0.05)。研究表明,唾液乳杆菌SNK-6能够提高亲鸽产蛋数,提高乳鸽体重和存活率,提高童鸽转仓后存活率,并降低转仓后的压力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乳杆菌SNK-6 肉鸽 生产性能 压力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传代致弱株免疫效果评价
10
作者 高铭悦 楚馨 +4 位作者 刘思玉 姚嘉赟 蔺凌云 沈锦玉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1,共11页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用FHM培养,F110代次毒滴度可达109.1 TCID50/mL,以剂量108.0 TCID50/mL×0.1 mL注射大口黑鲈,未见死亡。不同代次毒株体内组织病毒载量测试,结果显示:传代毒F5、F45和F110在7d时脾脏和鳃的病毒载量要高于3d,而F90在两时间点的病毒载量变化不显著,表明传代毒F90相较于F45,F110相较于F90都出现了特性改变。不同代次毒株F5与F110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LMBV-ZJDSSF110出现了10处变异,其中有7处可能引起编码区的变化。将传代弱毒F110通过注射和浸泡免疫大口黑鲈,结果显示108.0 TCID50/mL浓度组都获得了对强毒F5株70%免疫保护率,而头肾中免疫因子(TNF-α、CD8b、IgM、IgT、IFN-γ)基因表达量在免疫后14d达到峰值,且注射组显著高于浸泡免疫组,其中IFN-γ表达量接近对照组的50倍。活体传代毒力返强测试结果显示,F110活体盲传5代未引起死亡。以上研究表明,LMBVZJDSS-F110是一株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株,为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毒疫苗 免疫因子 传代致弱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免疫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 被引量:11
11
作者 梁箫 童欢 +3 位作者 彭莉华 杨丽婷 常睿珩 杨金龙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2,共8页
为探讨纤维素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等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和胞外产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选取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具有高诱导和中等程度诱导活性的... 为探讨纤维素对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等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生物量和胞外产物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等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选取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幼虫附着变态具有高诱导和中等程度诱导活性的海洋细菌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Shewanella loihica,分析了纤维素在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和生物被膜形成后,对生物被膜特性,如细菌密度、膜厚、胞外产物等的影响,以及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纤维素对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纤维素与细菌共同形成的生物被膜及纤维素处理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通过对生物被膜的特性分析发现,两种纤维素添加方式处理的生物被膜,与野生型单一生物被膜相比,细菌量均明显减少,膜厚降低,胞外多糖、胞外脂含量减少,而胞外蛋白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纤维素可通过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膜厚和胞外产物等特性,最终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Pseudoalteromonas atlantica Shewanella loihica 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附着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bim基因的分子特征、组织表达及其与mam-miR-24-3的关系验证
12
作者 丁思玉 冯雅慧 +3 位作者 LOIC Kemmadzong Foning 陈杰 郑国栋 邹曙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6-134,共9页
为了明确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im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通过TA克隆获得其编码区(CDS)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系统分析Bim蛋白的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特征。多序列比对显示,团头鲂Bim蛋白与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 为了明确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bim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通过TA克隆获得其编码区(CDS)全长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系统分析Bim蛋白的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特征。多序列比对显示,团头鲂Bim蛋白与红鳍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同源性最高(98.34%),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进一步支持两者在进化上具有最近亲缘关系。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bim基因及其潜在调控因子mam-miR-24-3在鳃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在低氧胁迫24h后,两者在鳃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提示其可能协同参与团头鲂鳃组织的低氧应答过程。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am-miR-24-3可直接靶向结合bim mRNA的3′非翻译区(3′-UTR),导致荧光素酶活性下降,结合绿色荧光蛋白技术的共定位分析,表明mam-miR-24-3可在转录后水平负调控bim表达。亚细胞定位实验显示,在常氧与低氧条件下,Bim蛋白均主要定位于细胞核,提示其可能通过核内信号通路直接调控下游基因转录。研究为揭示bim基因在团头鲂低氧适应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团头鲂耐低氧育种靶点的筛选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mam-miR-2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低氧 团头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青草沙水库食物网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胡忠军 史先鹤 +4 位作者 吴昊 李亚雷 李晓雪 陈立侨 刘其根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7-54,共8页
为了给青草沙水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生物操纵等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在青草沙水库采集了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悬浮物样品,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和胃肠内含... 为了给青草沙水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并为生物操纵等生态修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在青草沙水库采集了鱼类、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悬浮物样品,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和胃肠内含物分析法,利用IsoSource软件计算了不同食物对消费者的贡献率,并应用"简化食物网"原则,构建青草沙水库生态系统食物网,分析其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青草沙水库食物网的δ^(13)C值为-28.15‰~-21.53‰,δ^(15)N值为6.81‰~14.94‰。在青草沙水库中,刀鲚Coilia nasus和红鳍原鲌Culter erythropterus属于顶级肉食者,其营养级分别3.595和3.589,其他鱼类的营养级在2.482~3.264。青草沙水库食物网结构显示,浮游动物对杂食性鱼类贝氏歺又鱼Hemiculter bleekeri(34%)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32%)的碳源贡献率较高,浮游植物对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的贡献率(31%)高于浮游动物(11%),大型无脊椎动物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60%)和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64%)的贡献率远高于其他食物成分,处在食物网顶端的刀鲚和红鳍原鲌的食物主要来源于饵料鱼类。青草沙水库食物链长度为3.60个营养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网 营养级 碳氮稳定同位素 青草沙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及交换通量的影响
14
作者 罗义民 张凯 +8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龚望宝 李志斐 夏耘 田晶晶 李红燕 谢文平 郁二蒙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共12页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分析各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而研究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各营养盐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除氨氮(NH_(4)^(+)-N)、总氮(TN)外,其他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在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沉积物中,硝态氮(NO_(3)^(-)-N)是主要的内源释放营养盐;相比对照组,2组复合碳源均促进了沉积物中NH_(4)^(+)-N的释放;此外,玉米皮碳源减缓了NO_(3)^(-)-N、亚硝态氮(NO_(2)^(-)-N)和磷酸盐(PO_(4)^(3-)-P)的释放,水稻杆碳源的影响不显著。3)添加复合碳源促进了水体营养盐的去除,相比水稻杆碳源,玉米皮碳源对TN、PO_(4)^(3-)-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更高,分别为73%、53%和48%。综上,添加复合碳源能够影响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其中玉米皮碳源可减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且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时空特征
15
作者 沈迎东 王银平 +6 位作者 华忠 余进祥 王生 葛坤 杨彦平 王慧 刘凯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9-1708,I0006,I0007,共12页
为了解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于2023年4月5日-8月21日在鄱阳湖江湖通道逐日开展仔稚鱼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仔稚鱼142054尾,鉴定出仔稚鱼38种,隶属于7目9科;其中优势种6种,刀鲚(Coilia nasus)为第一优势种,其仔稚... 为了解禁捕初期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现状,于2023年4月5日-8月21日在鄱阳湖江湖通道逐日开展仔稚鱼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到仔稚鱼142054尾,鉴定出仔稚鱼38种,隶属于7目9科;其中优势种6种,刀鲚(Coilia nasus)为第一优势种,其仔稚鱼丰度相比禁捕前恢复明显,其余优势种依次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Hemiculter leucisculus)、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调查期间,仔稚鱼丰度高峰期出现在7月,7月21日达到峰值(11476 ind./100 m^(3))。空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南岸仔稚鱼丰度显著高于北岸和河道中心。冗余分析表明,浊度、流速和水位是影响仔稚鱼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浊度与仔稚鱼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亲鱼洄游习性分类,仔稚鱼以淡水定居性鱼类为主,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76.32%和68.29%;依据产卵方式分类,仔稚鱼以产漂流性卵鱼类为主,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7.37%和48.94%。研究表明,鄱阳湖江湖通道仔稚鱼种类较为丰富,但以小型鱼类为主,仔稚鱼平均丰度整体表现为南岸(1743 ind./100 m^(3))大于北岸(431 ind./100 m^(3))和河道中心(258 ind./100 m^(3))。本次调查成果补充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鄱阳湖江湖通道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数据,为鄱阳湖鱼类资源养护和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禁捕 江湖通道 仔稚鱼 时空特征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6
作者 葛坤 王银平 +3 位作者 徐少远 沈迎东 曹乐乐 刘凯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4-155,共12页
为了解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环境影响因素,于2023年5月9日—2023年8月9日期间,针对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开展了逐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仔稚鱼14251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9目10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共27种,占总物种数的69.23%。... 为了解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及环境影响因素,于2023年5月9日—2023年8月9日期间,针对石臼湖鱼类早期资源开展了逐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仔稚鱼14251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9目10科,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共27种,占总物种数的69.23%。优势种共5种,为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贝氏餐(Hemiculter bleekeri)、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飘鱼(Pseudolaubuca snensis)。群落构成以小型鱼类为主,种类数占总物种数的56.41%。依据产卵类型划分,产沉性卵鱼类物种数最多共23种,占总物种数的58.97%;产沉性卵鱼类采集数量最多共12394尾,占总数量的86.97%。就时间特征而言,共出现5次密度峰值,最大值出现在5月13日,为548 ind./100 m^(2);7月30日出现最后一个峰值,为365 ind./100 m^(3),此后仔稚鱼密度开始波动下降。就空间特征而言,北岸仔稚鱼密度均值最高为108 ind./100 m^(3),南岸最低为79 ind./100 m^(3),南岸、河道中线和北岸仔稚鱼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冗余分析(RDA)表明,水温、水位、溶氧量和透明度与仔稚鱼密度关联性较强。研究结果填补了石臼湖水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研究空白,可为通江湖泊鱼类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资源 时空特征 环境因子 石臼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17
作者 曹乐乐 王银平 +2 位作者 葛坤 徐少远 刘凯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3年平水期(6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12月)在石臼湖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56种,隶属8目14科41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38种),占比67.86%。石... 为掌握长江十年禁捕初期石臼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及关键环境影响因子,于2023年平水期(6月)、丰水期(8月)、枯水期(12月)在石臼湖开展了3次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鱼类56种,隶属8目14科41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38种),占比67.86%。石臼湖鱼类优势种为鳙、贝氏■、似鳊、鲢等4种,其中鳙为第一优势种。生态类型上,群落优势类群为定居性鱼类(78.57%)、杂食性鱼类(46.43%)、底层鱼类(35.71%)。石臼湖鱼类多样性指数不同水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枯水期多样性指数(H')与均匀度指数(J')最高,平水期最低;鱼类物种数不同水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丰水期最多(47种),平水期最少(41种)。聚类(Cluster)与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表明,鱼类聚为入湖口、湖心区—湖汊区—沿岸带2个类群,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R=0.989,P<0.01)。冗余分析(RDA)显示,水位、水温、总氮和浊度是影响鱼类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石臼湖禁捕后鱼类资源恢复效果明显,鱼类物种数较禁捕前(2017年)增加20种,多样性指数(H')从1.64提升至2.24。但总体来看,鱼类资源现状与历史记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巩固禁捕成效,加强执法监管,强化鱼类资源养护及栖息地生态修复等保护措施。本研究成果可为石臼湖鱼类资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也为石臼湖禁捕效果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十年禁捕 鱼类群落 环境影响因子 石臼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水体循环利用过程中碱度的变化及调控 被引量:9
18
作者 罗国芝 陈晓庆 谭洪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0-106,共7页
水体中的碱度水平能通过改变水体中某些物质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养殖对象,也会通过影响养殖水体的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和氨氮异养同化过程的效率进而对养殖对象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水产养殖水体中碱度的标准,根据水体中微生物学过... 水体中的碱度水平能通过改变水体中某些物质的存在形态进而影响养殖对象,也会通过影响养殖水体的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和氨氮异养同化过程的效率进而对养殖对象产生影响。本文首先概述了水产养殖水体中碱度的标准,根据水体中微生物学过程、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对碱度的影响及碱度与pH、CO_2、硬度等水质指标的紧密联系,对循环利用的养殖水体中碱度的变化规律和调控策略进行总结。养殖水循环利用过程中碱度会明显降低,通过补充碱度或者替换新水的方式提高养殖水体中碱度到一定的水平,以满足自养硝化和氨氮的同化过程所消耗的碱度从而实现养殖水体的原位净化。关于养殖用水循环利用过程中碱度的变化机制和规律需开展大量基础的研究,为实现循环利用水体碱度控制和维持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系统pH的稳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养殖水循环利用 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头鲂(♀)×翘嘴鲌(♂)杂交三倍体肌间刺及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
19
作者 任超 王会虎 +1 位作者 郑国栋 邹曙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为进一步研究的肌间刺形态分布和遗传结构,对不同群体进行肌间刺形态观察和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鲂鲌三倍体(MC-3n)、鲂鲌二倍体(MC-2n)、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的平均肌间刺数目分别为129.4、129.0、124.5和137.6根,MC-3n与MC-2n之... 为进一步研究的肌间刺形态分布和遗传结构,对不同群体进行肌间刺形态观察和微卫星分析。结果显示,鲂鲌三倍体(MC-3n)、鲂鲌二倍体(MC-2n)、团头鲂(MA)和翘嘴鲌(CA)的平均肌间刺数目分别为129.4、129.0、124.5和137.6根,MC-3n与MC-2n之间的肌间刺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两者与父母本的肌间刺数目差异显著(P<0.05),且介于父母本之间。4个群体均含有7种类型的肌间刺,且左右两侧肌间刺类型和数目均不相同,但差异不大。4个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55、4.15、4.05和3.30;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8817、0.7967、0.8250和0.5550;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740、0.6435、0.6325和0.494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081、0.5780、0.5632和0.4298,表明MC-3n和MC-2n均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MC-3n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MC-2n。Hardy-Weinberg平衡分析显示,4个群体在大多数位点上都表现为杂合子过剩(D>0),仅在少数位点上表现为杂合子缺失(D<0)。MC-3n和MC-2n与其母本团头鲂的遗传相似性均高于其父本翘嘴鲌,遗传距离均低于父本翘嘴鲌,均表现出一定的母本效应。聚类分析显示,MC-3n先和MC-2n聚为一支,然后再和MA聚为一支,最后再和CA聚类,聚类结果与遗传距离一致。研究为鲂鲌杂交三倍体的育种和后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 肌间刺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团头鲂 翘嘴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17代选育群体与野生地理群体间形态差异分析
20
作者 潘航峰 孙东方 +4 位作者 周现法 潘佳怡 刘萍 王学忠 高保全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35,共8页
为了解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新品种形态特征是否发生变异,挑选“黄选1号”、丹东、海州湾、莱州湾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共120只个体(每个群体30只),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三疣梭子蟹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 为了解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新品种形态特征是否发生变异,挑选“黄选1号”、丹东、海州湾、莱州湾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共120只个体(每个群体30只),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三疣梭子蟹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额宽、大螯不动指长、大螯长节长、第一侧齿间距、第二侧齿间距、第一步足长节、指节、前节12项可量形态性状指标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螯不动指长/全甲宽(E/A)、第一步足长节长/全甲宽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群体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结果发现,海州湾和莱州湾群体形态最为接近,“黄选1号”群体趋异程度最大;主成分结果发现,前三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解释度依次为30.455%、23.948%、13.849%,累计贡献率为68.252%;判别分析结果发现,基于6个形态比例参数构建的4个群体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P 1为70.0%~96.7%,P 2为70.0%~90.0%,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4.6%。研究表明,4个三疣梭子蟹群体某些形态性状差异显著,“黄选1号”群体与野生群体间差异表现在头胸甲、步足和大螯,差异形成可能与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及人工选育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保护及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黄选1号”新品种 地理群体 形态差异 多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