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方稻蟹共作系统氨挥发损失的研究
被引量:9
- 1
-
-
作者
王昂
马旭洲
于永清
徐静
吕为群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
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
盘山县气象局
-
出处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2-631,共10页
-
基金
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沪农科产字[2018]第4号)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ZF12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2599)
-
文摘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氨(NH_3)的挥发损失,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实验。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肥(R0M)、稻蟹共作不施肥(R0C)、单作稻施肥(R1M)和稻蟹共作施肥(R1C)。结果显示,在水稻全生育期,R0M、R0C、R1M和R1C的NH_3挥发量分别为8.56、7.37、45.64和41.34 kg·hm^(-2)。施肥是影响稻田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R1M和R1C的NH_3挥发量分别较R0M和R0C提高4.33倍和4.65倍。在施肥稻田,NH3挥发主要集中在淹水后10 d内,该阶段的挥发量占全生育期的67.6%~76.7%。不施肥稻田的NH_3挥发速率整体较平稳。施肥也显著提高水稻氮(N)素积累量,R1M较R0M提高53.3%,R1C较R0C提高69.7%。养蟹可以降低稻田的NH_3总挥发量,从河蟹放入稻田后计,R1C的NH3挥发量较R1M降低28.4%,差异显著;然而整个水稻生长季,R1M和R1C处理NH_3的总挥发量无显著差异。R1M和R1C处理NH_3总挥发量分别占当季施N量的28.5%和26.0%。养蟹提高了水稻N素积累量,在水稻成熟期R1C的水稻N素积累量较R1M增加25.0%。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削弱NH_3挥发损失和提高水稻N素积累量的效果不显著。
-
关键词
稻蟹共作系统
NH
3挥发
田面水
水稻N素积累量
相关性
-
Keywords
rice-crab culture system
ammonia volatilization
flooding water
N accumulation in rice plant
correlation
-
分类号
S181.6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
-
题名稻蟹共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 2
-
-
作者
王昂
戴丹超
马旭洲
牟群
于永清
吕为群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
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盘山县河蟹技术研究所
-
出处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4,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72599)
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沪农科产字(2018)第4号]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项目(ZF1206)
-
文摘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中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氮肥处理(R0M)、稻蟹共作不施氮肥处理(R0C)、单作稻施氮肥处理(R1M)和稻蟹共作施氮肥处理(R1C)。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0~20. 0cm土壤NH4+-N、NO3--N和MBN的含量,显著提高0~20.0 cm土壤脲酶、蛋白酶和脱氢酶的活性,以及0~10. 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养蟹对土壤NH4+-N和NO3--N含量影响较小,在施肥条件下,养蟹显著提高0~20. 0 cm土层土壤MBN含量,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土壤MBN的影响较小。养蟹显著提高0~10. 0 cm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以及0~20. 0 cm土壤脱氢酶活性,对10.1~20. 0 cm土壤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0~20. 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较小。因此,稻蟹共作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MBN含量和酶活性,增强酶在土壤氮素转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
-
关键词
稻蟹共作模式
微生物量氮
土壤酶活性
-
Keywords
rice-crab culture system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
分类号
S966.16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