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蟹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 被引量:9
1
作者 陶程 杨永超 +2 位作者 马旭洲 王武 李星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7-965,共9页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枝角类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前期幼蟹培育池枝角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桡足类密度逐渐上升,后期幼蟹培育池桡足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轮虫密度逐渐下降,整个时期幼蟹培育池轮虫密度与水源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水质明显优于水源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群落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温度和食物是影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浮游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
作者 张娜 刘瑞琦 +2 位作者 詹天宇 金凯 牛东红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4,共8页
【目的】探究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解析缢蛏耐高盐调控机制。【方法】将壳长(4.7±0.3)cm、体质量(5.0±0.3)g的缢蛏分别在盐度20(对照)、盐度32(高盐组,... 【目的】探究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解析缢蛏耐高盐调控机制。【方法】将壳长(4.7±0.3)cm、体质量(5.0±0.3)g的缢蛏分别在盐度20(对照)、盐度32(高盐组,PS0组)以及盐度32水体中添加5.0、7.5和10.0μg/mL脯氨酸(分别记为P_(S5)、P_(S7.5)、P_(S10)组)的条件下养殖96 h,观察各组鳃组织微观结构,测定各组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高盐胁迫24 h后,PS0组鳃组织结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鳃丝溶解,鳃内腔扩大,鳃上皮细胞空泡化,整体收缩严重;P_(S5)组鳃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较高盐组有所缓解;P_(S7.5)与P_(S10)组在72~96 h时,鳃内腔扩大,鳃丝皱缩。高盐胁迫使鳃组织产生氧化应激,PS0组丙二醛(MDA)含量在12 h时显著降低,之后持续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在24 h达到最大值后回落,96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在12 h时下降到最小值,随后回升,至96 h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高盐组相比,各添加脯氨酸组MDA含量在24~96 h时均显著降低(P<0.05);各添加脯氨酸组SOD活性均先降后升变化趋势,P_(S5)、P_(S7.5)、P_(S10)组分别在12~24 h、6~12 h、12 h时显著下降,之后逐渐回升,72~96 h时均显著高于高盐组(P<0.05);P_(S5)组CAT活性除24 h外,其他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_(S7.5)、P_(S10)组仅在72~96 h时显著高于高盐组(P<0.05);96 h时,各添加脯氨酸组之间3种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高盐胁迫下,鳃细胞凋亡信号逐渐增多,大量鳃丝细胞出现全部凋亡的信号。P_(S5)组无明显凋亡信号;P_(S7.5)组与P_(S10)组在0~48 h时无明显凋亡信号,72 h时,出现凋亡信号。【结论】脯氨酸可有效缓解缢蛏在高盐胁迫时造成的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添加5.0μg/mL的脯氨酸对高盐胁迫的缓解效应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盐度 脯氨酸 鳃组织结构 抗氧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RAPD鉴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1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57-1271,共15页
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 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选育系F 9群体为对照组,利用39条多态性RAPD随机引物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群体(G 1)、二代群体(G 2)和三代群体(G 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获得了用于鉴别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F 9、G 1、G 2、G 3)的稳定的RAPD分子遗传标记,探讨了连续多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基因纯化的效果。结果显示,39条RAPD随机引物在F 9、G 1、G 2和G 3群体中扩增条带总数分别为213条、202条、200条和190条,F 9、G 1、G 2和G 3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6.15%、35.64%、27.00%和26.84%,F 9、G 1、G 2和G 3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07 9、0.185 7、0.146 1和0.138 3。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信息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 9群体,随着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即G 1>G 2>G 3。4个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28 5~0.906 0,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 9群体;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呈现随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即G 3>G 2>G 1。群体间成对F ST值为0.269 2~0.419 5,经置换检验得到的F ST值的P值为0.000 0~0.009 0,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4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有5条随机引物在群体间产生了特异DNA片段,其中,4条随机引物(S3、S40、S58和S75)可用于区分G 3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 9、G 1和G 2),引物S3的鉴别可靠性最高;仅1条随机引物(S71)能用于区分G 2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 9、G 1和G 3)。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多代的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已对团头鲂育种群体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遗传纯度明显升高,并呈现逐代升高的趋势。连续多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显著加快团头鲂基因的纯合速度,雌核发育三代群体(G 3)已经是一个遗传一致性较高的高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雌核发育 遗传多样性 RAPD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靶向调控rbpms2基因的表达
4
作者 刘翠 赵珊珊 +1 位作者 夏优 张俊玲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2期6-12,20,共8页
本研究为探究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作用的靶基因及其功能,首先通过在线生物信息预测确定rbpms2基因是其潜在的靶基因,随后通过双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两种报告系统鉴定miR-2184和miR-182-5p与rbpms2的靶向关系,并通过miRN... 本研究为探究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作用的靶基因及其功能,首先通过在线生物信息预测确定rbpms2基因是其潜在的靶基因,随后通过双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两种报告系统鉴定miR-2184和miR-182-5p与rbpms2的靶向关系,并通过miRNA过表达实验分析miR-2184和miR-182-5p与rbpms2在牙鲆性腺中的调控作用。双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实验均证明rbpms2是miR-2184和miR-182-5p的直接靶基因,miR-2184和miR-182-5p可以负向调控rbpms2基因的表达。在牙鲆性腺组织原代细胞中过表达miR-2184、miR-182-5p后可以抑制rbpms2的表达,同时雄性性别相关基因dmrt1、sox9和amh的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雌性相关基因foxl2和wnt4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P<0.05)。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MIRNAS rbpms2 性腺分化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2
5
作者 刘笑茹 郑义华 +5 位作者 赵路品 高娃 祁婧婷 吕利群 胡鲲 姜有声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空斑、脱落的细胞病变症状。根据虹彩病毒MCP和ATPas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毒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得到分别为1 367 bp和74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MCP基因扩增片段测序,经BLAST对比及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确定该分离的病毒属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呈正六边形,直径为120~150 nm。用纯化病毒作为抗原免疫小鼠获得抗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7 000;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初步确定3个免疫蛋白。本研究为大黄鱼虹彩病毒纯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并初步分离出免疫蛋白,为该病毒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研究以及疫苗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虹彩病毒 细胞肿大病毒 分离鉴定 病毒纯化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营养物质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柯虹瑜 王瑗瑗 +3 位作者 张鑫 姚文祥 李小勤 冷向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5,共10页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肝胰腺酶活、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在含鱼粉10%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有机酸复合...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营养物质利用率、肝胰腺酶活、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和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在含鱼粉10%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10%、0.15%的有机酸复合物(organic acids complex,OC,主要成分为富马酸、三丁酸甘油酯),制成4种等氮、等脂饲料(OC-0,OC-5,OC-10,OC-15)。将1000尾(1.0±0.1)g对虾随机分配到20个网箱(每组5个网箱,每网箱50尾虾)中,分别投喂上述4种饲料8周。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0%和0.15%有机酸复合物,增重率分别提高了18.7%和17.9%,饲料系数分别降低了16.1%和18.5%。在全虾成分方面,添加OC显著降低了全虾粗脂肪含量,OC-5,OC-10的粗蛋白含量也较对照组显著提高。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对凡纳滨对虾的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对肠道菌群的分析表明,饲料中添加0.10%OC增加了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丰度。综上,在饲料中添加有机酸复合物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有机酸复合物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有机酸 营养利用 消化酶 血清生化指标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缢蛏群体应对高盐养殖环境的潜沙和摄食响应能力 被引量:2
7
作者 杜鑫鑫 牛东红 +3 位作者 张树源 邓敏 王杰 李家乐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213,共11页
为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态行为应对高盐养殖环境的响应能力,以2个缢蛏群体(“申浙一号”群体SZSC和自然群体ZRSC)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盐度(20、24、28和32)对缢蛏群体潜沙行为、摄食生理的影响。对比2个群体潜沙指标... 为研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态行为应对高盐养殖环境的响应能力,以2个缢蛏群体(“申浙一号”群体SZSC和自然群体ZRSC)为实验对象,研究了不同盐度(20、24、28和32)对缢蛏群体潜沙行为、摄食生理的影响。对比2个群体潜沙指标和摄食率(FR)的差异,其中,潜沙行为实验设置盐度应激组(缢蛏从暂养池取出放进各盐度组开始实验)和胁迫组(缢蛏在各盐度条件下胁迫24 h后开始实验)。结果显示,SZSC的120 h半致死盐度为34.04,ZRSC的120 h半致死盐度为32.04。应激组中,SZSC的半数潜沙时间(BT50)显著大于ZRSC(P<0.05),盐度为24时,SZSC的BT50为4.2 min,显著低于盐度为28和32时的BT50;盐度为32时,SZSC潜沙深度分布更集中,潜沙率为88.33%,显著高于ZRSC(P<0.05)。而在胁迫组,SZSC中BT50显著低于ZRSC,潜沙率显著大于ZRSC(P<0.05)。摄食生理上,除对照组外,SZSC的FR均显著大于ZRSC(P<0.05),SZSC的FR在盐度为24时达到最大值[89.54 mL/(g·h)],显著大于其他盐度组(P<0.05)。研究表明,2个群体的生态行为均会受到盐度的影响,盐度越高,应激反应越强烈,其中,SZSC对高盐环境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本研究从生态行为水平评估了2个缢蛏群体对高盐环境的耐受性,揭示了高盐养殖环境下缢蛏在底泥中的垂直分布情况和摄食能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缢蛏耐高盐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潜沙行为 摄食率 高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amhr2基因的分子特征及组织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发扬 李坤 +4 位作者 汪惟超 张丹丹 付晓娜 刘翠 张俊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为探讨牙鲆AMH受体AMHR2的分子特征及其在性腺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鉴定了牙鲆amhr2基因,通过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化学原位杂交技术测定了amhr2基因在牙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试验结果显示:通过... 为探讨牙鲆AMH受体AMHR2的分子特征及其在性腺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克隆鉴定了牙鲆amhr2基因,通过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化学原位杂交技术测定了amhr2基因在牙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克隆验证拼接得到的牙鲆amhr2 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长为1536 bp,编码511个氨基酸;牙鲆AMHR2蛋白的近N-端含有长度为19个氨基酸(1~19位氨基酸)的信号肽结构,氨基酸序列对比发现其与狭鳞庸鲽的相似度最高,为89.96%;进化树分析得出,AMHR2牙鲆在进化上与狭鳞庸鲽、大菱鲆的亲缘关系最近,进化地位相一致,说明牙鲆amhr2基因与其他物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定量结果显示,amhr2基因主要在牙鲆卵巢与精巢中表达,且在卵巢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精巢;原位杂交结果表明,amhr2基因主要在牙鲆支持细胞、精巢初级精母细胞以及次级精母细胞中表达,并在卵巢间质细胞、Ⅱ~Ⅴ期卵母细胞以及卵泡膜中表达。牙鲆AMHR2氨基酸序列与狭鳞庸鲽亲缘关系最近,amhr2基因主要在性腺组织中表达,且在牙鲆精巢和卵巢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均有表达,可能在牙鲆的性腺发育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amhr2基因 amh基因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浦绒螯蟹大眼幼体在长江流域蟹种培育中的效果
9
作者 殷乐 姜晓东 +1 位作者 郑艳波 吴旭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8-654,共7页
为探明合浦绒螯蟹大眼幼体在长江流域培育蟹种的可行性,进行室外网箱群体养殖和室内循环水系统单体养殖试验,比较野生亲本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繁育的大眼幼体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将1500只大眼幼体放入6个内种伊乐藻、2 m×2 m... 为探明合浦绒螯蟹大眼幼体在长江流域培育蟹种的可行性,进行室外网箱群体养殖和室内循环水系统单体养殖试验,比较野生亲本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繁育的大眼幼体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将1500只大眼幼体放入6个内种伊乐藻、2 m×2 m×1 m的40目网箱中,6月中旬各网箱中幼蟹数量调整为400只(雌、雄各半),伊乐藻换成水花生,每日17:00投喂1%~5%的配合饲料。7月初,从网箱中取体质量1.4~1.6 g扣蟹30只(雌、雄各半)放入循环水槽中水深12 cm的30 cm×24 cm×15 cm塑料盒中单体养殖,投喂同网箱养殖。网箱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合浦绒螯蟹在扣蟹养殖阶段的平均体质量及最终1龄性早熟率均高于中华绒螯蟹,但成活率及产量均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P<0.05)。室内单体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两组绒螯蟹在第1次及第2次蜕壳后的平均体质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合浦绒螯蟹第2次蜕壳的蜕壳周期显著长于中华绒螯蟹(P<0.05),合浦绒螯蟹第2次蜕壳后的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中华绒螯蟹。室内单体养殖试验中,合浦绒螯蟹的成活率亦低于中华绒螯蟹,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合浦绒螯蟹大眼幼体在长江流域扣蟹养殖过程中成活率低、蜕壳周期长、1龄早熟率高,如何通过养殖环境优化及营养调控来改善其在蟹种培育阶段的养殖性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浦绒螯蟹 大眼幼体 网箱养殖 单体养殖 养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饲料中发酵豆粕营养价值的评定 被引量:15
10
作者 何明 喻一峰 +3 位作者 李小勤 段志鹏 蔡中秋 冷向军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4943-4955,共13页
本试验旨在通过养殖试验和消化率试验来评定豆粕和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营养价值。试验1:选择180条平均体重(4.0±0.1)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照组投喂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试验组(SBM-3... 本试验旨在通过养殖试验和消化率试验来评定豆粕和发酵豆粕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营养价值。试验1:选择180条平均体重(4.0±0.1)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对照组投喂鱼粉含量为35%的基础饲料,试验组(SBM-30和FSBM-30组)分别投喂以豆粕和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30%鱼粉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试验2:选择315条平均体重(35.7±1.0)g大口黑鲈,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设计1个鱼粉含量为40%的基础饲料,然后将豆粕和发酵豆粕分别以10%、20%和30%的比例与基础饲料混合,配制成6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7组大口黑鲈2周后收集粪便,采用套算法测定不同混合比例下大口黑鲈对豆粕和发酵豆粕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结果表明:1)SBM-30组的饲料系数和摄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SBM-30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SBM-30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30%混合比例下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0%混合比例(P<0.05),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10%和20%混合比例(P<0.05);30%混合比例下,发酵豆粕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磷和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豆粕(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发酵后,干物质、粗蛋白质、总氨基酸和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在鱼粉含量为35%的饲料中,发酵豆粕可替代30%的鱼粉而不会对大口黑鲈增重和饲料利用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豆粕 发酵豆粕 生长性能 表观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水湖水体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污染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娟英 石文瑄 +1 位作者 崔昱 李润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101,共6页
为探明临港地区开发对滴水湖水环境的影响,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90)、顺序注射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AFS-9130)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仪器检测了滴水湖湖区表层湖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含量,并采用单因子... 为探明临港地区开发对滴水湖水环境的影响,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90)、顺序注射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AFS-9130)和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仪器检测了滴水湖湖区表层湖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和多环芳烃(PAHs)含量,并采用单因子分析、Hakanson潜在风险评价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污染状况进行风险评价和来源分析。结果表明,Hg是表层湖水中污染最为严重的重金属,Cd和Hg在沉积物中污染最严重;表层湖水中ρ(PAHs)为66~269 ng·L-1,主要以低分子量PAHs(2~3环)为主;而沉积物(以干重计)中w(PAHs)为46~54ng·g-1,主要以高分子量PAHs(4~6环)为主。重金属总体呈高生态风险,沉积物中Cu、Pb和Hg主要来自于潮滩底质,Cd可能来自滴水湖上游的工业活动与生活污水等人为源;PAHs污染轻微,但致癌性PAHs所占比例较高,沉积物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燃烧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多环芳烃 滴水湖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的选育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首杰 颉晓勇 +3 位作者 赵岩 于爱清 赵金良 李思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_9~F_(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 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_9~F_(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累进,"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_9~F_(20)的生长速度、体重变异系数并没有呈现持续升高或持续降低的趋势,而是在世代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过12个世代的连续选育,选育系F_(20)的生长速度比F_8提高了25.23%~69.34%,平均每代获得的相对遗传进展为2.00%~5.29%,不同世代的选育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在选育后期连续12代的混合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获得了持续的遗传进展,由此推测,对"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工作尚未达到选育极限,选育系F_(20)仍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选育后期世代 混合选育 遗传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13
作者 董亚萍 孙晶 +1 位作者 胡鲲 杨先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88-89,97,共3页
[目的]研究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杀虫单和杀虫双与环烷酸铜、氯化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月桂氮酮按不同比例联合配比,用... [目的]研究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杀虫单和杀虫双与环烷酸铜、氯化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月桂氮酮按不同比例联合配比,用甲醇和水将其充分混合后制成液体药物,观察其对草鱼车轮虫的杀虫效果。[结果]当杀虫单和杀虫双的含量分别为15.5%和34.0%时,按10 mg/m L的剂量对车轮虫作用24 h后其杀虫效果达100%,并且在不同用药浓度下其混合药物的杀虫效果要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将杀虫单和杀虫双2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佳的杀虫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水产养殖中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单 杀虫双 草鱼 车轮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不同发病阶段的病理变化特点 被引量:9
14
作者 陆宏达 田全全 +2 位作者 贾相相 张小俊 任芳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2-1250,共9页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瘪子"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病蟹进行了较全面的病理特点分析研究。根据病蟹肝胰腺颜色,将病蟹划分为浅黄、浅粉、乳白和灰白4个发病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病情的发展...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水瘪子"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病蟹进行了较全面的病理特点分析研究。根据病蟹肝胰腺颜色,将病蟹划分为浅黄、浅粉、乳白和灰白4个发病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病情的发展,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逐渐减少,腔液与蟹重比逐渐增加,肝胰腺管直径逐渐缩小,各发病阶段病蟹的这些指标都与健康蟹有极显著差异(P<0.01),病蟹肝胰腺与蟹重比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和腔液与蟹重比除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和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以及肝胰腺管直径除乳白阶段与灰白阶段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和浅粉阶段与乳白阶段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各发病阶段之间这些指标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4个发病阶段病蟹6种组织器官中肝胰腺、鳃、肌肉组织和心脏组织病理变化具有相似性,浅黄阶段主要是以组织器官水肿和萎缩为主,是一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但在浅粉阶段肝胰腺和肌肉组织出现细胞坏死,以后发病阶段更为严重,鳃和心脏组织在乳白阶段出现细胞坏死,坏死是一种不可逆的组织病理过程,神经团和肠道组织病理变化不明显。根据不同发病阶段的病理特点,在未来确定病因后通过消除病因等方法,只有在病理变化处于可逆状态的浅黄阶段,病蟹才有恢复的可能,才有防控和挽救价值,而浅粉阶段以后的病蟹由于主要器官组织细胞崩解坏死处于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即使病因消除病蟹已不可能恢复,这样的病蟹应及时清除,减少继续养殖造成进一步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水瘪子病 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联用对海藻希瓦菌的体外抗菌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曹海鹏 杨丽君 +2 位作者 陈思佳 郭成 杨先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1-257,共7页
为评价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以6种渔用抗菌药作为对照,比较测定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分析硫酸庆大霉素... 为评价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以6种渔用抗菌药作为对照,比较测定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分析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不同复配比例下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作用,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其体外联合杀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80 mg/L和160 mg/L,抗菌活性明显优于甲砜霉素、多西环素、噁喹酸、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甲噁唑、盐酸恩诺沙星等渔用抗菌药。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复配比例8∶2和7∶3时,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表现为协同作用,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达40 mg/L。此外,时间-杀菌曲线表明,40 mg/L硫酸庆大霉素和80 mg/L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杀菌作用表现为协同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联用有利于提升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效果,可为研发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的潜在控制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庆大霉素 头孢噻肟钠 海藻希瓦菌 联合抗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球红细菌XR12的分离、鉴定及其解毒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海鹏 张书萌 +1 位作者 虞晶晶 安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菌株XR12对敌...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菌株XR12对敌百虫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7680 mg/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XR12被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其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类球红细菌菌株的16S rRNA序列有98%—100%的同源性,而且与类球红细菌菌株RSF1(登录号:KF60689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菌株XR12对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吡哌酸、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奈替米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杆菌肽、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抗生素耐药,对斑马鱼的LC50大于109 cfu/mL,能够将敌百虫对斑马鱼的LC50从26.06 mg/L增加至59.51 mg/L,对敌百虫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研究证实了类球红细菌XR12的安全性及其对敌百虫良好的解毒效果,对养殖水体中敌百虫的解毒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类球红细菌 鉴定 安全性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和低品质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结构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陆宏达 赵欢 +2 位作者 张小俊 贾相相 吴铭轩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170-178,共9页
为探讨正常与低品质中华绒螯蟹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DNA V3 V5区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以及可培养菌群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正常组(NG)肠道中绝对优势... 为探讨正常与低品质中华绒螯蟹的肠道菌群结构差异,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DNA V3 V5区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比较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以及可培养菌群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正常组(NG)肠道中绝对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93.54%),而其他门的丰度均很低(2.81%以下),其中以厚壁菌门的乳球菌属丰度最高(86.00%);低品质组(LG)以厚壁菌门(62.60%)、变形菌门(22.42%)、拟杆菌门(5.74%)和软壁菌门(5.69%)为主,其中以厚壁菌门的尚无属名的ZOR0006(46.20%)和变形菌门的Caedibacteraceae uncultured(21.33%)丰度最为优势,厚壁菌门的乳卵属(5.81%)和乳球菌属(4.63%)以及软壁菌门的Candidatus Bacilloplasma属(5.26%)丰度较高。低品质组肠道中与营养代谢和生长相关的厚壁菌门显著降低和拟杆菌门显著增加,通过提高肠道中厚壁菌门和减少拟杆菌门丰度从而降低两门间的丰度比,有望减少低品质河蟹的出现。可培养菌群的分析,正常培养组(NCG)绝对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95.86%),其中以变形菌门的柠檬酸杆菌属(61.40%)和气单胞菌属(31.67%)为主,同样低品质培养组(LCG)类似于正常培养组,绝对优势菌群也为变形菌门(99.91%),以柠檬酸杆菌属(50.02%)和气单胞菌属(36.16%)为主,但这2属在正常组和低品质组肠道中丰度很低,分别在0.01%~0.19%范围内,表明这2属在培养基上极易培养,生长繁殖快,但在肠道中生长繁殖可能受到高丰度其他菌群的抑制作用,而处于低丰度状态。研究结果可为调节低品质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结构和制定减少低品质中华绒螯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低品质 肠道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唐首杰 刘辛宇 +1 位作者 吴太淳 赵金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6期325-329,共5页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4±0.2)℃,p H为7.2±0.1,溶氧量为5.2~5.5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737、229.145、146.188、144.287 mg/L,安全浓度为14.429 mg/L。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28、2.387、1.523、1.503 mg/L,安全浓度为0.150 mg/L。研究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 氨氮 非离子氨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永昌 姜晓东 +3 位作者 龙晓文 蒋火金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8-193,共6页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复方中草药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质和规格对缢蛏潜沙行为及摄食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树源 王新星 +3 位作者 刘琦 李一峰 沈和定 牛东红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04-811,共8页
为了探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底质的选择及潜沙后的摄食差异,以不同规格缢蛏(壳长分别为2.5、3.0、3.5 c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底质类型(全泥、1/3沙、2/3沙和全沙)和底质厚度(6、12、18、24、30 cm)对其潜沙行为、摄食... 为了探究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对底质的选择及潜沙后的摄食差异,以不同规格缢蛏(壳长分别为2.5、3.0、3.5 cm)为试验对象,研究了不同底质类型(全泥、1/3沙、2/3沙和全沙)和底质厚度(6、12、18、24、30 cm)对其潜沙行为、摄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盐度为20条件下,规格和底质类型对缢蛏潜沙率、潜沙时间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P<0.01),24 h内仅在全泥底质下潜沙率达到100%,当底质含沙率大于30%时,缢蛏的潜沙行为明显受阻,不同规格个体间的半数竖壳时间(T E50)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规格和底质厚度对缢蛏潜沙率、潜沙时间和摄食率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个体规格与潜沙深度、摄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其中,壳长3.5 cm的缢蛏个体潜沙深度约为底质厚度的2/3,且在18 cm底质厚度下的摄食率为6 cm底质厚度下的2.12倍,在6 cm底质厚度下,壳长2.5 cm缢蛏摄食率最大。研究表明,适宜缢蛏潜沙的底质为泥质底,小规格缢蛏潜沙能力较强,且底质越厚越有利于其下潜后的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规格 底质 潜沙 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