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蟹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 被引量:9
1
作者 陶程 杨永超 +2 位作者 马旭洲 王武 李星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57-965,共9页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 针对河蟹幼蟹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的浮游动物为材料,研究了其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7种,其中优势种12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水源区。枝角类密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前期幼蟹培育池枝角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桡足类密度逐渐上升,后期幼蟹培育池桡足类密度显著高于水源区(P<0.05);轮虫密度逐渐下降,整个时期幼蟹培育池轮虫密度与水源区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密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幼蟹培育池和水源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大多数时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生态养殖池塘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水质明显优于水源区。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较丰富,群落关系趋向平衡和稳定。温度和食物是影响幼蟹培育池浮游动物群落变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浮游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2
作者 张娜 刘瑞琦 +2 位作者 詹天宇 金凯 牛东红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4,共8页
【目的】探究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解析缢蛏耐高盐调控机制。【方法】将壳长(4.7±0.3)cm、体质量(5.0±0.3)g的缢蛏分别在盐度20(对照)、盐度32(高盐组,... 【目的】探究脯氨酸对高盐下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解析缢蛏耐高盐调控机制。【方法】将壳长(4.7±0.3)cm、体质量(5.0±0.3)g的缢蛏分别在盐度20(对照)、盐度32(高盐组,PS0组)以及盐度32水体中添加5.0、7.5和10.0μg/mL脯氨酸(分别记为P_(S5)、P_(S7.5)、P_(S10)组)的条件下养殖96 h,观察各组鳃组织微观结构,测定各组鳃组织抗氧化酶活性,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高盐胁迫24 h后,PS0组鳃组织结构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鳃丝溶解,鳃内腔扩大,鳃上皮细胞空泡化,整体收缩严重;P_(S5)组鳃组织结构较为完整,较高盐组有所缓解;P_(S7.5)与P_(S10)组在72~96 h时,鳃内腔扩大,鳃丝皱缩。高盐胁迫使鳃组织产生氧化应激,PS0组丙二醛(MDA)含量在12 h时显著降低,之后持续显著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升高,在24 h达到最大值后回落,96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在12 h时下降到最小值,随后回升,至96 h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高盐组相比,各添加脯氨酸组MDA含量在24~96 h时均显著降低(P<0.05);各添加脯氨酸组SOD活性均先降后升变化趋势,P_(S5)、P_(S7.5)、P_(S10)组分别在12~24 h、6~12 h、12 h时显著下降,之后逐渐回升,72~96 h时均显著高于高盐组(P<0.05);P_(S5)组CAT活性除24 h外,其他时间点均显著升高,P_(S7.5)、P_(S10)组仅在72~96 h时显著高于高盐组(P<0.05);96 h时,各添加脯氨酸组之间3种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在高盐胁迫下,鳃细胞凋亡信号逐渐增多,大量鳃丝细胞出现全部凋亡的信号。P_(S5)组无明显凋亡信号;P_(S7.5)组与P_(S10)组在0~48 h时无明显凋亡信号,72 h时,出现凋亡信号。【结论】脯氨酸可有效缓解缢蛏在高盐胁迫时造成的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减少细胞凋亡,从而提高机体的耐受能力。添加5.0μg/mL的脯氨酸对高盐胁迫的缓解效应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盐度 脯氨酸 鳃组织结构 抗氧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RAPD鉴别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3
作者 唐首杰 毕详 +1 位作者 张飞明 张友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57-1271,共15页
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 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选育系F 9群体为对照组,利用39条多态性RAPD随机引物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群体(G 1)、二代群体(G 2)和三代群体(G 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获得了用于鉴别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F 9、G 1、G 2、G 3)的稳定的RAPD分子遗传标记,探讨了连续多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基因纯化的效果。结果显示,39条RAPD随机引物在F 9、G 1、G 2和G 3群体中扩增条带总数分别为213条、202条、200条和190条,F 9、G 1、G 2和G 3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6.15%、35.64%、27.00%和26.84%,F 9、G 1、G 2和G 3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07 9、0.185 7、0.146 1和0.138 3。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信息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 9群体,随着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即G 1>G 2>G 3。4个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28 5~0.906 0,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 9群体;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呈现随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即G 3>G 2>G 1。群体间成对F ST值为0.269 2~0.419 5,经置换检验得到的F ST值的P值为0.000 0~0.009 0,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4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有5条随机引物在群体间产生了特异DNA片段,其中,4条随机引物(S3、S40、S58和S75)可用于区分G 3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 9、G 1和G 2),引物S3的鉴别可靠性最高;仅1条随机引物(S71)能用于区分G 2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 9、G 1和G 3)。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多代的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已对团头鲂育种群体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遗传纯度明显升高,并呈现逐代升高的趋势。连续多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显著加快团头鲂基因的纯合速度,雌核发育三代群体(G 3)已经是一个遗传一致性较高的高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头鲂 雌核发育 遗传多样性 RAPD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靶向调控rbpms2基因的表达
4
作者 刘翠 赵珊珊 +1 位作者 夏优 张俊玲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2期6-12,20,共8页
本研究为探究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作用的靶基因及其功能,首先通过在线生物信息预测确定rbpms2基因是其潜在的靶基因,随后通过双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两种报告系统鉴定miR-2184和miR-182-5p与rbpms2的靶向关系,并通过miRN... 本研究为探究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中作用的靶基因及其功能,首先通过在线生物信息预测确定rbpms2基因是其潜在的靶基因,随后通过双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两种报告系统鉴定miR-2184和miR-182-5p与rbpms2的靶向关系,并通过miRNA过表达实验分析miR-2184和miR-182-5p与rbpms2在牙鲆性腺中的调控作用。双荧光素酶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实验均证明rbpms2是miR-2184和miR-182-5p的直接靶基因,miR-2184和miR-182-5p可以负向调控rbpms2基因的表达。在牙鲆性腺组织原代细胞中过表达miR-2184、miR-182-5p后可以抑制rbpms2的表达,同时雄性性别相关基因dmrt1、sox9和amh的表达量也显著升高(P<0.05),而雌性相关基因foxl2和wnt4的表达量则显著下降(P<0.05)。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miR-2184和miR-182-5p在牙鲆性腺发育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MIRNAS rbpms2 性腺分化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探讨中国沿海六群体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的种群遗传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成 祖露 +2 位作者 李清清 成永旭 吴旭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8-397,共10页
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辽河(LH)、黄河(HH)、长江(YZ)、瓯江(OJ)、闽江(MJ)和南流江(NLJ)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 水产动物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可用于评价其种群遗传。本研究通过测定和比较辽河(LH)、黄河(HH)、长江(YZ)、瓯江(OJ)、闽江(MJ)和南流江(NLJ)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进一步分析了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在6水系群体中检测出26种脂肪酸,其中C20:5n3、C18:1n9、C22:6n3、C16:0、C20:4n6、C18:2n6和C18:0为主要种类,其总和占总脂肪酸的74%以上;(2)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出8种判别贡献较大的脂肪酸,分别是C17:0、C18:0、C20:0、C22:1n9、C18:3n3、C18:3n6、C20:2n6和C22:5n3,据此分别建立判别方程,综合判别准确率为98.33%;(3)聚类分析显示:OJ与MJ群体的欧氏距离最小, HH与YZ群体的欧氏距离比OJ与MJ群体的要大,NLJ群体与其他5个群体的欧氏距离相对最大;(4)6群体间脂肪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在2.99%—30.00%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幅度在3.2732—3.3204之间。综上,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法表明6水系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脂肪酸可以有效鉴别6水系野生绒螯蟹种群,整体上南流江群体和其余5群体间相距最远;本研究结果可为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等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绒螯蟹属 地理群体 脂肪酸生物标记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笑茹 郑义华 +5 位作者 赵路品 高娃 祁婧婷 吕利群 胡鲲 姜有声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空斑、脱落的细胞病变症状。根据虹彩病毒MCP和ATPas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毒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得到分别为1 367 bp和74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MCP基因扩增片段测序,经BLAST对比及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确定该分离的病毒属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呈正六边形,直径为120~150 nm。用纯化病毒作为抗原免疫小鼠获得抗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7 000;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初步确定3个免疫蛋白。本研究为大黄鱼虹彩病毒纯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并初步分离出免疫蛋白,为该病毒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研究以及疫苗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虹彩病毒 细胞肿大病毒 分离鉴定 病毒纯化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长江与荷兰野生中华绒螯蟹的头胸甲形态特征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姜晓东 成永旭 +2 位作者 潘建林 李晓东 吴旭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8-43,共6页
为鉴别长江水系与荷兰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比较两群体绒螯蟹头胸甲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群体之间无散点重叠,可以各自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 为鉴别长江水系与荷兰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比较两群体绒螯蟹头胸甲的形态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两群体之间无散点重叠,可以各自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两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两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综合判别率较高。综上,以头胸甲为研究对象的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可以有效区分长江和荷兰野生中华绒螯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几何形态学 地标点法 地理种群 群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标点法的绥芬河绒螯蟹种群鉴定 被引量:4
8
作者 姜晓东 成永旭 +1 位作者 杨雨虹 吴旭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1-507,共7页
为探究绥芬河流域野生绒螯蟹的种群现状,2017年9—11月和201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苏省镇江市、广西北海市和日本兵库县的天然水域中各采集野生雌、雄绒螯蟹样本各15只,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比较绥芬河野生绒... 为探究绥芬河流域野生绒螯蟹的种群现状,2017年9—11月和201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苏省镇江市、广西北海市和日本兵库县的天然水域中各采集野生雌、雄绒螯蟹样本各15只,运用基于地标点法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比较绥芬河野生绒螯蟹与以长江水系为代表的中华绒螯蟹,以及与以日本本土和我国合浦水域为代表的日本绒螯蟹的形态特征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主成分散点图显示,长江与绥芬河群体部分重叠并形成较为集中的一块区域;日本与合浦群体形成另外一块较为集中的区域;(2)网格变形图显示,各群体头胸甲的形态差异主要为额刺和侧刺长度;(3)逐步判别分析中绥芬河和长江群体仅个别样本相互误判,判别准确率为87%~93%,而合浦和日本水域野生绒螯蟹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4)聚类分析先将长江和绥芬河群体聚为一支,然后将合浦和日本本土群体聚为另外一支。综上,以头胸甲为研究对象的地标点几何形态测量法将绥芬河流域野生绒螯蟹归类为中华绒螯蟹,但仍需要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加以辅助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绥芬河流域 中华绒螯蟹 日本绒螯蟹 地标点法 种群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育肥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雌体卵巢发育、抗氧化免疫性能和组织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姜晓东 朱凌翔 +1 位作者 成永旭 吴旭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04-1715,共12页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育肥效果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配制五组实验饲料(β-胡萝卜素测定含量分别为3.3、56.7、108.9、207.9和320.0 mg/kg)投喂生殖蜕壳后雌蟹,评价了饲料...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育肥效果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配制五组实验饲料(β-胡萝卜素测定含量分别为3.3、56.7、108.9、207.9和320.0 mg/kg)投喂生殖蜕壳后雌蟹,评价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对增重率(WGR)、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常规生化组成、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色泽参数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对雌蟹育肥期间的WGR、GSI和HSI均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显著增加了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总脂含量;(2)就抗氧化和免疫指标而言,肝胰腺和血淋巴中SOD、T-AOC、GSH-Px、AKP和ACP免疫相关酶活均随着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饲料中β-胡萝卜素含量为100~200 mg/kg时,组织中抗氧化和免疫相关酶活最高;(3)卵巢、肝胰腺和蟹壳中虾青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饲料中β-胡萝卜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饲料中添加β-胡萝卜素仅显著增加了卵巢和肝胰腺红度值(a^(*))。综上,饲料中添加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对中华绒螯蟹雌体育肥期间的增重率和性腺发育无明显影响,但添加适量β-胡萝卜素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抗氧化免疫性能、组织色泽及其类胡萝卜素含量,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及饲料成本,建议中华绒螯蟹雌体育肥饲料中人工合成β-胡萝卜素的适宜含量为100 mg/kg左右。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β-胡萝卜素对甲壳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而且有助于中华绒螯蟹功能性饲料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育肥饲料 类胡萝卜素 养殖性能 色泽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后卵巢发育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葛永春 吴旭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6-770,共5页
在水温19.2~28.5℃下,将生殖蜕壳前体质量为50~70 g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养殖在室内2.5 m×3.75 m×1.0 m聚乙烯水桶中,桶中放聚氯乙烯板和水草等遮蔽物。当试验蟹生殖蜕壳硬化后,取出30只雌体继续养殖60 d,每5~10 d随机解剖3只,称... 在水温19.2~28.5℃下,将生殖蜕壳前体质量为50~70 g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养殖在室内2.5 m×3.75 m×1.0 m聚乙烯水桶中,桶中放聚氯乙烯板和水草等遮蔽物。当试验蟹生殖蜕壳硬化后,取出30只雌体继续养殖60 d,每5~10 d随机解剖3只,称量卵巢质量和体质量,同时取少量卵巢组织固定于波恩氏液中,做组织学观察。共解剖6次,以研究养殖条件下群体的生殖蜕壳后的成活率、质量增加率和卵巢发育规律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雌体生殖蜕壳后的平均成活率和质量增加率分别为(71.11±3.85)%和(54.60±4.93)%;生殖蜕壳后20 d内雌体卵巢发育较为缓慢,随后卵巢进入快速发育阶段,生殖蜕壳后60 d时,雌体的平均卵巢指数为(7.43±0.23)%;生殖蜕壳后雌体的卵母细胞长径随着卵巢的发育持续增加,待生殖蜕壳后60 d时,雌体卵母细胞的长径可高达280μm;雌体卵巢组织学变化主要发生在生殖蜕壳后20~50 d,主要变化为由内源性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发育为近成熟期卵母细胞,平均卵巢指数由(1.48±0.09)%增加至(6.83±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生殖蜕壳 卵巢发育 卵巢指数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的选育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首杰 颉晓勇 +3 位作者 赵岩 于爱清 赵金良 李思发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100,共7页
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_9~F_(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 为了解"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选育后期世代在长期选择下获得的遗传进展,对"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连续12个世代(F_9~F_(20))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12年(2005-2016年)的跟踪评估。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累进,"新吉富"罗非鱼选育后期世代F_9~F_(20)的生长速度、体重变异系数并没有呈现持续升高或持续降低的趋势,而是在世代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经过12个世代的连续选育,选育系F_(20)的生长速度比F_8提高了25.23%~69.34%,平均每代获得的相对遗传进展为2.00%~5.29%,不同世代的选育效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动。研究结果表明,在选育后期连续12代的混合选育过程中,"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获得了持续的遗传进展,由此推测,对"新吉富"罗非鱼的选育工作尚未达到选育极限,选育系F_(20)仍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选育后期世代 混合选育 遗传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亚萍 孙晶 +1 位作者 胡鲲 杨先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88-89,97,共3页
[目的]研究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杀虫单和杀虫双与环烷酸铜、氯化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月桂氮酮按不同比例联合配比,用... [目的]研究杀虫单和杀虫双联合使用对草鱼车轮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将杀虫单和杀虫双与环烷酸铜、氯化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十二烷基硫酸钠、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月桂氮酮按不同比例联合配比,用甲醇和水将其充分混合后制成液体药物,观察其对草鱼车轮虫的杀虫效果。[结果]当杀虫单和杀虫双的含量分别为15.5%和34.0%时,按10 mg/m L的剂量对车轮虫作用24 h后其杀虫效果达100%,并且在不同用药浓度下其混合药物的杀虫效果要显著高于其他组。[结论]将杀虫单和杀虫双2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最佳的杀虫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水产养殖中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单 杀虫双 草鱼 车轮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药联用对海藻希瓦菌的体外抗菌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海鹏 杨丽君 +2 位作者 陈思佳 郭成 杨先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1-257,共7页
为评价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以6种渔用抗菌药作为对照,比较测定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分析硫酸庆大霉素... 为评价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抗菌效果,以6种渔用抗菌药作为对照,比较测定硫酸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分析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不同复配比例下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作用,并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其体外联合杀菌效果。试验结果显示,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80 mg/L和160 mg/L,抗菌活性明显优于甲砜霉素、多西环素、噁喹酸、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甲噁唑、盐酸恩诺沙星等渔用抗菌药。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在复配比例8∶2和7∶3时,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表现为协同作用,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达40 mg/L。此外,时间-杀菌曲线表明,40 mg/L硫酸庆大霉素和80 mg/L头孢噻肟钠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联合杀菌作用表现为协同效果。本研究结果证实,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噻肟钠联用有利于提升对海藻希瓦菌SFH3的体外抗菌效果,可为研发水产致病性海藻希瓦菌的潜在控制药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庆大霉素 头孢噻肟钠 海藻希瓦菌 联合抗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球红细菌XR12的分离、鉴定及其解毒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海鹏 张书萌 +1 位作者 虞晶晶 安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9-66,共8页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菌株XR12对敌... 为丰富敌百虫污染治理的微生物资源,从养殖污泥中分离筛选了一株优良的敌百虫耐受菌XR12,综合生理生化特性与16S rR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其耐药性,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安全性与解毒效果。结果显示:菌株XR12对敌百虫的最大耐受浓度达到了7680 mg/L。通过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菌株XR12被鉴定为类球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其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类球红细菌菌株的16S rRNA序列有98%—100%的同源性,而且与类球红细菌菌株RSF1(登录号:KF60689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外,菌株XR12对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吡哌酸、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新霉素、庆大霉素、氧氟沙星、恩诺沙星、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奈替米星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杆菌肽、萘啶酸、磺胺异噁唑等抗生素耐药,对斑马鱼的LC50大于109 cfu/mL,能够将敌百虫对斑马鱼的LC50从26.06 mg/L增加至59.51 mg/L,对敌百虫具有良好的解毒效果。研究证实了类球红细菌XR12的安全性及其对敌百虫良好的解毒效果,对养殖水体中敌百虫的解毒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百虫 类球红细菌 鉴定 安全性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唐首杰 刘辛宇 +1 位作者 吴太淳 赵金良 《水产科技情报》 2017年第6期325-329,共5页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4±0.2)℃,p H为7.2±0.1,溶氧量为5.2~5.5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737、229.145、146.188、144.287 mg/L,安全浓度为14.429 mg/L。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28、2.387、1.523、1.503 mg/L,安全浓度为0.150 mg/L。研究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 氨氮 非离子氨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规格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扣蟹生化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海宁 姜晓东 +2 位作者 崔莹 吴旭干 成永旭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4期186-192,共7页
为探究不同规格野生蟹种的营养状况,以3种规格体质量(A组:2~4 g,B组:4~6 g,C组:8~12 g)的长江野生扣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肝胰腺指数(HSI)、组织常规生化组成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随着野生蟹种规格的增大,... 为探究不同规格野生蟹种的营养状况,以3种规格体质量(A组:2~4 g,B组:4~6 g,C组:8~12 g)的长江野生扣蟹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的方法,研究其肝胰腺指数(HSI)、组织常规生化组成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1)随着野生蟹种规格的增大,其HSI也明显增大,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显著(P<0.05)。(2)就常规生化组成而言,雌、雄个体肝胰腺中粗脂肪含量及躯体中蛋白质含量均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肝胰腺中水分含量的差异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规格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3)肝胰腺脂肪酸中总饱和脂肪酸(ΣSFA)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的含量均随着规格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其中雄性个体ΣMUFA差异显著(P<0.05);与此相反,肝胰腺中总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含量随着蟹种体质量增加而明显下降,且同样为雄性个体差异显著(P<0.05)。(4)不同规格蟹种躯体的脂肪酸含量无明显规律可循,仅总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ΣLC-PUFA)含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综合分析结果,不同规格野生蟹种的HSI、常规生化和脂肪酸组成差异明显,其中大规格蟹种营养状况较好,更适合于进行池塘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野生群体 规格 生化组成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及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周永昌 姜晓东 +3 位作者 龙晓文 蒋火金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8-193,共6页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 将体质量为0.3~0.5 g的蜕壳间期中华绒螯蟹幼蟹饲养在室内循环水系统28 cm×21 cm×17.5 cm独立塑料盒中,盒子底部放置瓦片作为隐蔽物,投喂每千克基础饲料中添加0、1.0、2.0 g由甘草、人参、绞股蓝、银杏叶配伍的复方中草药的饲料,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幼蟹成活、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力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缩短了蜕皮间隔(P<0.05)。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雄体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肝胰腺中丙二醛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显著提高了雌体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及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综上,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显著提高了幼蟹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幼蟹饲料中复方中草药的适宜添加水平约为1.0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复方中草药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世会 周永昌 +1 位作者 吴旭干 成永旭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31,共7页
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 2018年3—11月,将体质量(7.83±0.72)g和(7.53±0.39)g的雌雄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和体质量(5.06±0.74)g和(5.21±0.49)g雌雄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扣蟹饲养在42m×35m×1.2m、种植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的两口池塘中,密度约为1.2~1.3只/m2,常规方法养殖,比较辽河和闽江水系绒螯蟹扣蟹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结果显示:辽河蟹平均终体质量大于闽江蟹,成活率和产量较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高于辽河蟹。辽河雌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一个月,而雄蟹则提前半个月左右。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加量高于辽河蟹。11月初辽河蟹总可食率(TEY)显著高于闽江蟹(P<0.05),但出肉率(MY)无显著差异(P>0.05)。闽江蟹中体质量<50g的雌蟹和≥200g的雄蟹的百分比较高。综上所述,辽河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时间早于闽江蟹。虽然闽江蟹性腺发育较晚,但其性腺发育速度较快。本实验为进一步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和闽江水系 中华绒螯蟹 扣蟹 养殖性能 总可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虾青素对虹鳟红肌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铭镭 王磊 +3 位作者 龙晓文 吴旭干 姚东良 陈阿琴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88,共7页
为研究人工合成虾青素和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虾青素对虹鳟红肌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1.50 mg/kg红发夫酵母虾青素(P-AST)和32.96 mg/kg人工合成虾青素(S-AST),饲喂虹鳟16周后,分析虹鳟红肌中抗氧化指... 为研究人工合成虾青素和红发夫酵母(Phaffia rhodozyma)虾青素对虹鳟红肌抗氧化和脂质代谢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31.50 mg/kg红发夫酵母虾青素(P-AST)和32.96 mg/kg人工合成虾青素(S-AST),饲喂虹鳟16周后,分析虹鳟红肌中抗氧化指标、抗氧化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P-AST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较对照组提高38.04%(P<0.05),且P-AST组SOD1 mRNA水平较对照组增加58.54%(P<0.05)。与对照组相比,P-AST组和S-AST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性变化,但S-AST组和P-AST组CAT基因表达分别低于对照组30.23%和31.78%(P<0.05)。P-AST组总谷胱甘肽(T-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低于其他两组,其中GSSG含量较对照组降低24.73%(P<0.05)。与对照组相比,S-AST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1)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147.69%(P<0.05)、P-AST组sirtuin1(Sirt1)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49.37%(P<0.05),而pparα2、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基因的表达无显著性变化。上述结果表明,S-AST和P-AST均能够调节虹鳟红肌抗氧化系统的功能及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但是两种虾青素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虾青素 抗氧化 脂质代谢 红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本规格对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石今朝 姜晓东 +2 位作者 刘乃更 成永旭 吴旭干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76,共7页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人工繁殖过程中体重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雌体亲本(A:50~80 g、B:100~130 g、C:150~180 g和D:200~230 g)规格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胚胎直径、单个胚胎重量和常规生化组... 为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人工繁殖过程中体重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雌体亲本(A:50~80 g、B:100~130 g、C:150~180 g和D:200~230 g)规格对其生殖性能和胚胎质量(胚胎直径、单个胚胎重量和常规生化组成)的影响,进一步讨论了生殖性能和雌体体质量、甲壳长和宽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就生殖性能而言,亲本抱卵量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亲本生殖力和生殖指数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其中A组生殖力和生殖指数显著高于另外三组;(2)就胚胎直径和单个胚胎质量而言,小规格抱卵蟹(A组)的平均胚胎直径大于其余三组亲本,但是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亲本规格对单个胚胎的湿重和干重均无显著影响,分别为62μg和11.5μg左右;亲本规格对胚胎中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A组胚胎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B组和C组,C组胚胎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3)亲本抱卵量与其体重、壳长和壳宽均呈指数正相关,而亲本生殖力和生殖指数与其体重、壳长和壳宽成幂函数负相关。结果表明,小规格河蟹雌体抱卵量少但生殖力、生殖指数和粗蛋白含量较高,大规格亲本的抱卵量较大,亲本规格对胚胎直径和单个胚胎质量无显著影响,通过雌体的甲壳长宽可以预测河蟹雌体的抱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亲本规格 生殖性能 胚胎质量 常规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