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时间尺度下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1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0,共7页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资源量受环境影响明显,而环境本身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短期的季节性变动和长期的模态变动。为更好地探究环境与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0-2017年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气候数据,利用积分...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资源量受环境影响明显,而环境本身也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存在短期的季节性变动和长期的模态变动。为更好地探究环境与渔业资源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1970-2017年智利竹筴鱼资源量与环境气候数据,利用积分回归分析月间变化趋势,利用模态分析和全子集回归分析,从年间尺度分析了环境气候与智利竹筴鱼资源变动之间的联系。月间分析结果表明:海表面温度对资源量的影响随季节变化最为明显,尤其在产卵和越冬季节。其次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海表面盐度和厄尔尼诺指数的影响在不同月份变动幅度较小,海表面高度产生的影响几乎不随月份改变。年间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时间尺度上,智利竹筴鱼资源变动存在4个模态变化时期,每个模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因子组合存在区别,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渔业资源可能受到了更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导致环境对渔业的影响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积分回归 全子集回归 模态变化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研究现状
2
作者 赵振方 陈新军 +2 位作者 刘必林 郭方 胡贯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33-8943,共11页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究认为,海洋硬骨鱼类通过呼吸作用、垂直洄游和死亡沉降等过程,对海洋深层的碳储存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过程不仅与鱼类的代谢活动紧密相关,而且还受到水温、盐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当前对海洋硬骨鱼碳汇的定量估算有限,且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强调了未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包括全球范围内的鱼类固碳潜力评估、环境因素对鱼类固碳效率的影响、以及鱼类死亡沉降作为碳汇过程的评估。研究建议建立全球鱼类固碳数据库等基础平台,以促进国际合作并提高对鱼类在海洋碳循环中作用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硬骨鱼类 海洋碳汇 生理活动 环境因素 全球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环境因素对马达加斯加西海岸捕虾拖网CPUE的影响
3
作者 胡雪 张鸿霖 +5 位作者 赵津 罗家望 宋厚成 张健 唐浩 石建高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7,共11页
研究渔业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了解种群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渔业资源丰度和种群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较少考虑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渔业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了解种群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渔业资源丰度和种群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较少考虑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为了探索不同环境因素对马达加斯加西海岸虾类资源量的影响机制与路径,本研究使用2014-2020年该海域捕虾拖网数据,采用贝叶斯网络分析了降水、径流等海洋环境因子与3种主捕虾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ort,CPUE)之间的网络关系,探索在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下3种虾类CPUE的潜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径流、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和海表面温度(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印度白虾CPUE的主要因素,径流、SSHA、SST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 a mass concentration,Chl a)是影响独角新对虾和短沟对虾的CPUE的主要因素;降水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其他环境因子进而对3种虾类CPUE产生间接影响:降水通过径流、SST和SSHA的途径对印度白虾产生间接影响,但对于独角新对虾和短沟对虾,降水通过径流、SST、SSHA和Chla的途径产生间接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马达加斯加西海岸降水和其他海洋环境因子不仅对3种虾类CPUE产生直接影响,降水还能通过影响其他环境因子对虾类种群资源变动的间接影响途径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网络 环境因子 虾类 CPUE 降水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海洋生物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国平 王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8320-8330,共11页
生物的胃肠道微生物数量众多,各种菌群之间互相制约,与宿主共同进化。南大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繁衍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及特殊性,使得其胃肠道微生物较为特殊,肠道微生物群落也进化到适应宿主的各种营养生活方... 生物的胃肠道微生物数量众多,各种菌群之间互相制约,与宿主共同进化。南大洋作为一个巨大的生物资源库,繁衍生存着大量的生物,其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及特殊性,使得其胃肠道微生物较为特殊,肠道微生物群落也进化到适应宿主的各种营养生活方式。从不同营养级具有代表性的南极海洋生物出发,以南极磷虾,鱼类,企鹅,海豹为主线,综述这些生物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概况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期揭示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为更加有效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南极磷虾 冰鱼 海豹 企鹅 肠道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主要石首鱼类的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5
作者 袁亚辉 汪诗雨 +2 位作者 高春霞 赵静 黄庆竹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4,共12页
为深入探究浙江南部近海石首鱼类的生态位特征及其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根据2020年5月—2021年1月该海域4个季度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指标、聚类分析、卡方检验、种间联结性检验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石首鱼类的时空... 为深入探究浙江南部近海石首鱼类的生态位特征及其种间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根据2020年5月—2021年1月该海域4个季度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指标、聚类分析、卡方检验、种间联结性检验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石首鱼类的时空生态位特征及种间联结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有石首鱼类9种,时间生态位宽度范围为0.17~1.08,其中,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大头银姑鱼(Pennahia macrocephalus)最小;空间生态位宽度范围为1.40~2.50,黑姑鱼(Atrobucca nibe)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最小;时空生态位宽度范围为0.32~2.42,小黄鱼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大头银姑鱼最小。大头银姑鱼和黑姑鱼、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鳞鳍叫姑鱼(Johnius distinctus)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Miichthys miiuy)和黑姑鱼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各物种在时空维度生态位重叠值都处于较低水平,物种通过生态分化策略保证种间共存。总体联结性呈显著正关联,大多数种对间的联结性不显著,呈现相互独立分布的特征。冗余分析表明,表层水温和盐度是影响该海域石首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该海域石首鱼类整体联结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关系,但种对间的关联性在逐渐下降,趋向独立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石首鱼类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时空尺度下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动态变化的时滞影响
6
作者 王禹程 周成 +3 位作者 郭绍健 胡媛媛 倪泳一 吴峰 《海洋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 鲣(Katsuwonus pelamis)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丰度变化受海洋环境及其滞后效应影响,探究鲣初级生产力与种群丰度的时滞关系有助于理解其生态驱动机制。利用2013—2020年中国金枪鱼围网渔船渔捞日志数据,基于捕捞产量(catch)、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捕捞网次(effort)3种丰度指标与叶绿素a浓度(chl-a)之间分别建立了初级生产力-种群丰度的分布滞后线性模型,结果显示:1)chl-a和3种丰度指标均存在显著滞后关系;2)选择1 d、2 d、3 d、4 d和5 d 5种时间尺度时,鲣种群丰度变动响应chl-a的滞后时间无明显变化规律;3)选择0.25°×0.25°、0.5°×0.5°、1°×1°、2°×2°、3°×3°、4°×4°和5°×5°的空间尺度时,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影响的滞后时间区间分别为0 d、0~2 d、1~4 d、2~6 d、3~7 d、5~10 d和7~11 d。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对鲣种群丰度变化存在显著时滞影响,且滞后时间与区域空间大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多时空尺度 时滞影响 分布滞后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禁捕初期三种主要虾类的营养生态位及其空间差异
7
作者 汪诗雨 高春霞 吴建辉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 为探究优势饵料虾类间营养相互作用,研究对2022年11月在长江口南、北支水域采集到的3种优势虾类安氏白虾(Exopalaemon annandale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肌肉样本进行δ^(13)C和δ^(15)N测定,计算营养生态位宽度和重叠,从营养关系角度解析它们的种间竞争和共存机理及其空间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3种虾类中葛氏长臂虾摄食偏底栖食性,δ^(13)C值最富(–17.05±3.23)‰;安氏白虾偏浮游食性,δ^(13)C值最贫(–20.19±1.50)‰;脊尾白虾个体偏大,δ^(15)N值最高(10.28±0.55)‰;(2)安氏白虾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南、北支水域差异显著(P<0.05),显示出安氏白虾摄食具有空间差异性,也间接表明其环境适应性较好;(3)安氏白虾的CR值(5.62)、NR值(4.43)和SEAc值(3.07)均最大,表明其具有更广泛的基础食源、更多元的营养水平及更高的资源利用能力;(4)安氏白虾与另两种虾类的生态位重叠较小,食物资源维度呈现一定的生态位分化,而葛氏长臂虾和脊尾白虾的生态位重叠较大,表明两者饵料来源相似,食性竞争激烈,但摄食差异保证了种间共存。当前禁捕初期,长江口三种优势虾类中以安氏白虾占据资源的能力最强,在河口的环境适应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虾类 营养生态位 种间竞争和共存 环境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鲸鲨全球空间分布与保护空缺研究
8
作者 王笑 刘凯宇 +2 位作者 李增光 万荣 赵林林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的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鲸鲨出现记录点(来源于OBIS、GBIF、iNaruralist数据库)和6个环境变量,对鲸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人类活动(如捕捞压力)对鲸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离岸距离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3个环境因素对鲸鲨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模型预测,鲸鲨潜在栖息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水域,涵盖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东部以及大西洋远岸区域,且鲸鲨大西洋种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种群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鲸鲨分布范围存在向高纬度海域扩散的趋势。此外,捕捞压力与鲸鲨预测分布区的叠加分析表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东南亚沿海、非洲东岸和中美洲周边海域的鲸鲨容易受到人类捕捞活动的干扰,存在较高的误捕风险。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仅16.44%的鲸鲨分布区位于保护区内,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为17.51%~22.58%,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鲨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捕捞影响 生态分化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雅萌 汪金涛 +1 位作者 陈新军 雷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1-89,共9页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 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是我国鱿钓船队重要捕捞对象,其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00−2015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作为应变量,以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海表盐度、海面高度、叶绿素a浓度作为自变量,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推测该段时间西北太平洋柔鱼丰度时空变化规律,并探究环境因子对柔鱼资源丰度的影响。通过比较,确定输入层为年份、月份、经度、纬度、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隐含层神经元数量为8的模型均方误差最小,模型最优。结果表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年间波动明显,每年的7月、10月柔鱼资源丰度较低,且空间分布分散在整个作业渔场,8月、9月资源丰度较高,并集中在41.5°~43.5°N,155°~160°E局部区域。研究认为,海表面温度和海表盐度对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变动有较大影响,在今后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予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BP神经网络 时空变化 标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和环境因子的近海鲐鱼资源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良成 郭爱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研究环境与气候因子对鲐鱼的生长、繁殖和补充的影响。【方法】根据我国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捕获量、捕捞努力量建立剩余产量模型,尝试用6月产卵场(127°30′E、29°30′N)的平均海表温(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 【目的】研究环境与气候因子对鲐鱼的生长、繁殖和补充的影响。【方法】根据我国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捕获量、捕捞努力量建立剩余产量模型,尝试用6月产卵场(127°30′E、29°30′N)的平均海表温(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no-SSTA)、太平洋中高纬年代际振荡(PDO)和南方涛动指数(SOI)4个因子对剩余产量模型进行优化,分析SST、Nino-SSTA、PDO和SOI对东、黄海鲐鱼资源量和最大可持续产量的影响。【结果】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PDO对CPUE残差无影响,对SST、Nino-SSTA和SOI有影响。选取相关性较高的SST、Nino-SSTA对模型进行优化,发现优化后的模型对鲐鱼渔获量的拟合效果比优化前显著增强。【结论】6月份产卵场SST、Nin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对鲐鱼资源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建议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各年环境因子的情况确定最大可持续产量,合理制定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鲐鱼 剩余产量模型 海表面温度 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晨 董恩和 +1 位作者 石胜旗 陈新军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3期165-171,共7页
中国过洋性渔业目前处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其具有高风险、涉外等特点,行业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为促进过洋性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过洋性渔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建设,通过分析远洋渔业的特性,研究了中国过洋性渔... 中国过洋性渔业目前处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其具有高风险、涉外等特点,行业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为促进过洋性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过洋性渔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建设,通过分析远洋渔业的特性,研究了中国过洋性渔业风险和应急管理现状,从应对主体、入渔国家、技术和管理、预警等级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对策。通过研究认为:在应对主体方面,渔业主管部门应制定总体预案,要求企业上报预案、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强化主体责任;在入渔国家方面,应对未入渔和已入渔国家,依据风险预警等级来动态控制入渔规模;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技术上应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并完善预警机制,管理上应提高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水平;在预警等级方面,应对不同预警等级采取不同程度的预案和应急准备。研究可为中国过洋性渔业风险和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为中国过洋性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洋性渔业 风险防范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的鲫鱼游泳能力影响参数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初文华 员庆 +2 位作者 郭慧琴 武树龙 张忠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45,共10页
鱼类游泳行为机理及游泳能力的影响因素是目前鱼类仿生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鲹科游动模式(carangiform)的典型—鲫鱼(crucian car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动网格技术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围绕运动参数、鱼体... 鱼类游泳行为机理及游泳能力的影响因素是目前鱼类仿生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选取鲹科游动模式(carangiform)的典型—鲫鱼(crucian car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动网格技术结合用户自定义函数(UDF),围绕运动参数、鱼体体型及游泳环境(壁面边界),以仿生鲫鱼到达动态稳定的巡游速度这一过程衡量鲫鱼游泳能力,对鲫鱼游泳能力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当摆动频率在0.07~5.50 Hz之间,摆幅系数在0.03~0.06之间,随着鱼体摆动频率和摆动幅度的增大,仿生鲫鱼获得动态稳定巡游速度的时间逐渐缩短,且巡航游速相应增加。将不同厚长比、体长的鲫鱼经过量化处理后进行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以相同的摆幅和摆频向前游动,厚长比与游泳速度呈负相关,当厚长比小于0.166,仿生鲫鱼可获得更快的游泳速度;体长方面,将仿生鱼的体长设置为L,仿生稚鱼可更快速地到达巡游阶段,但到达动态稳定的巡航游速较低,约为0.6L s^(–1),仿生幼鱼在加速阶段速度较快,巡游阶段与仿生成鱼的动态稳定巡航游速基本一致,约为1L s^(–1);鱼体在壁面附近游动所产生的壁面效应会导致游泳速度降低,且双侧壁面对仿生鲫鱼游泳速度的影响较单侧壁面更为显著,当鱼体距单侧壁面0.5L,距双侧壁面0.8L时将不受壁面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鱼类仿生学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鲫鱼 自主游动 数值模拟 影响参数 壁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的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影响的滞后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健 宋厚成 +1 位作者 刘文俊 石建高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2-72,共11页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和鲣(Katsuwonus pelamis)是大洋性高度洄游物种,也是全球大洋性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其种群分布和资源密度容易受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影响,且存在响应滞后。为了探索气候变化对中西太平洋海域(WCPO)低龄黄鳍金枪鱼和鲣群体影响及滞后效应,本研究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分析了海洋尼诺指数(ONI)对1982年至2021年间WCPO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影响,利用不同时间步长模拟不同滞后期(0~12个月)下CPUE对ONI响应。结果表明:LSTM适用于对黄鳍金枪鱼和鲣等大洋性种群资源密度与ONI等环境因素间滞后效应的分析;WCPO赤道南北不同海域围网黄鳍金枪鱼和鲣CPUE对ONI的响应存在滞后,且不同海域的最佳滞后期均为12个月;最佳滞后期与渔获群体年龄相当,表明WCPO黄鳍金枪鱼和鲣的繁殖能力或幼鱼存活率易受到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动影响,表现出时长为捕捞年龄的滞后时间。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后续开展WCPO关键物种群体分布研究提供了资源变动机制上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海洋尼诺指数 滞后效应 LSTM 中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中山站伯氏肩孔南极鱼体液和肠道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功能分析
14
作者 邵琪 翟万营 +2 位作者 蔡爽 孙凤宇 陈良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9-436,共8页
为研究南极鱼体微生物的功能,对采自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的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体液和肠道内容物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培养,挑选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次级代谢产物功能验证,并在活体上进行功能初探,观察在... 为研究南极鱼体微生物的功能,对采自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的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体液和肠道内容物中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培养,挑选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次级代谢产物功能验证,并在活体上进行功能初探,观察在低温环境下其对宿主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菌株主要分布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发现,菌株Ignatzschineria sp.LJ11可能是一株潜在新种;伊格纳茨氏菌属(Ignatzschineria)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的菌液粗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TCC 35654)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菌株Ignatzschineria sp.LJ11和Bacillus sp.hb117饲喂的斑马鱼在低温下存活的时间较对照组更长;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投喂Bacillus sp.hb117的斑马鱼肠道微生物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细菌占比最高(超过60%),而投喂Ignatzschineria sp.LJ11的斑马鱼肠道微生物中弧菌属(Vibrio)为优势属。研究表明,在低温(18℃)条件下使用不同类型培养基从伯氏肩孔南极鱼体液和肠道内容物中分离出的多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这些菌株具有新型抗生素潜力,同时还有增强宿主耐寒的潜质,该发现为进一步探究极地细菌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伯氏肩孔南极鱼 细菌分离 抑菌作用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由液面气泡与冲击波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叶曦 初文华 +1 位作者 陈林 张阿漫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96,共7页
[目的]为了研究自由液面、气泡与冲击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基于间断迦辽金法,结合Level Set与Real Ghost Fluid方法,分析复杂流场中冲击波传播特性及气泡运动特性,描述流场内各种波系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结果]结果表明:在相互作... [目的]为了研究自由液面、气泡与冲击波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基于间断迦辽金法,结合Level Set与Real Ghost Fluid方法,分析复杂流场中冲击波传播特性及气泡运动特性,描述流场内各种波系的生成与发展过程。[结果]结果表明: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流场生成的复杂波系中包含多个稀疏波和冲击波。自由液面减缓了气泡的溃灭速度,而入射冲击波则加快了气泡的溃灭速度,并使自由液面的上拱运动增大。[结论]所得结果可为水下爆炸对舰船结构的毁伤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泡 自由液面 冲击波 间断迦辽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OT遥感影像的九段沙潮沟信息提取及分维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郭永飞 韩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6-1441,共6页
以长江口九段沙为研究区,应用灰度形态学提取了九段沙湿地的潮沟信息,并对提取出的潮沟信息分区域采用网格法进行了分维研究,得出了九段沙不同区域潮沟的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比较发现,九段沙不同区域的分维值,上沙最大... 以长江口九段沙为研究区,应用灰度形态学提取了九段沙湿地的潮沟信息,并对提取出的潮沟信息分区域采用网格法进行了分维研究,得出了九段沙不同区域潮沟的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比较发现,九段沙不同区域的分维值,上沙最大,下沙次之,中沙最小。而在不同区域的不同岸段中,处于上沙北部沿岸的潮沟分维值大于上沙其它地区;处于中沙、下沙西北-东南沿岸的潮沟分维值分别大于中沙、下沙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它们所处地理位置水动力条件不同有关。另外也计算了九段沙南岸与北岸的分维值,发现南岸的分维值要大于北岸,这与其发育时间、水动力条件和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等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潮沟 灰度形态学 分维 南岸 北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态下气候变化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畅 李纲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8-58,共11页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东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补充量状况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态分析将1971-2017年间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划分不同模态,运用贝... 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东南太平洋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其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补充量状况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模态分析将1971-2017年间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划分不同模态,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分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盐度、海表面高度、厄尔尼诺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5个环境因子在不同模态中对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探讨模态变动对补充量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模态(1971-1980年)更多的受捕捞因素的干扰;第2模态(1981-1990年)厄尔尼诺对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概率最高;第3模态(1991-2001年)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第4模态(2002-2015年)厄尔尼诺为解释概率最高的环境因子。对比不考虑模态变动的分析结果,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不同模态的分析结果对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的解释更为合理。研究认为,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变动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不同模态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子也不同,推测年代际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冷暖期交替与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诱发智利竹筴鱼补充量发生模态转变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未来智利竹筴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应该考虑不同的模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利竹筴鱼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模态变动 补充量 东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渔场环境因子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林 汪金涛 +1 位作者 陈新军 陆化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4-141,共8页
本文利用1998-2016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及其渔场(35°~45°N,140°~165°E)的海洋遥感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浓度,采用基于渔场环境的方法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 本文利用1998-2016年西北太平洋柔鱼渔业数据及其渔场(35°~45°N,140°~165°E)的海洋遥感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海面高度异常和叶绿素浓度,采用基于渔场环境的方法标准化西北太平洋柔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结果表明:柔鱼高频次作业的海表温度范围为10.2~22.2℃(96.05%),海面高度异常范围为-15.9~28.2 cm(97.91%),叶绿素浓度范围为0.0~1.0 mg/m^3(96.69%)。名义CPUE和基于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年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由于柔鱼作业方式高度集中,有效捕捞努力量远低于名义捕捞努力量,以及考虑环境因子影响效应,名义CPUE均低于标准化CPUE。在深入理解鱿钓渔业和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基于渔场环境因子准化后的CPUE更具代表性,建议在以后的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中使用基于渔场环境因子的标准化CP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UE标准化 柔鱼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标记法和稳定同位素技术的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食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健 王佚兮 +2 位作者 冯慧敏 王陈星 唐议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1,共7页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大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环节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采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的食性及营养级。结果显示,对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大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环节中起重要作用。文章采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的食性及营养级。结果显示,对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共检测出29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10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11种。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性分析,硅藻、陆源植物、植食性桡足类以及底栖生物是通州湾养殖水域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海蜇对浮游细菌也存在摄食,具有杂食性。海蜇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二十碳五烯酸(EPA)的比值为0.78<1,这说明海蜇的营养级较低。海蜇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介于−23.54‰~−20.75‰,平均值为(−22.26±0.66)‰;氮稳定同位素(δ15N)介于8.39‰~9.85‰,平均值为(9.02±0.29)‰。经检验发现,海蜇伞径长与δ13C和δ15N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说明随着成体海蜇的生长,其营养级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食性 脂肪酸 碳氮稳定同位素 通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冰鱼科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进展
20
作者 杨清源 朱国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0-227,共8页
南极冰鱼科鱼类多为南大洋优势鱼种,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也是该海域主要的商业捕捞对象。目前,对于其中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鱼种,尤其是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威氏棘冰鱼... 南极冰鱼科鱼类多为南大洋优势鱼种,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也是该海域主要的商业捕捞对象。目前,对于其中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鱼种,尤其是裘氏鳄头冰鱼(Champsocephalus gunnari)、威氏棘冰鱼(Chaenodraco wilsoni)以及南乔治亚拟冰鱼(Pseudochaenichthys georgianus)等已有较多的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年龄与生长、分布等方面,关于南极冰鱼科鱼类营养动力学的研究较为零散,且多集中在少数几种南极冰鱼种类上,这限制了从整体上理解南极冰鱼科鱼类在南大洋生态系统功能中发挥的作用。为此,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对南极冰鱼食物组成、摄食机制、摄食差异性的研究工作,并对今后开展南极冰鱼摄食生态学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相关结果可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并进一步为开展该科鱼类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冰鱼科 冰鱼 南极 摄食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