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循环的影响研究现状
1
作者 赵振方 陈新军 +2 位作者 刘必林 郭方 胡贯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933-8943,共11页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 海洋硬骨鱼类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理活动对海洋碳汇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回顾并总结了海洋硬骨鱼类对海洋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鱼类通过主动和被动运输机制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并整理了关于碳酸盐排泄的现有模型。研究认为,海洋硬骨鱼类通过呼吸作用、垂直洄游和死亡沉降等过程,对海洋深层的碳储存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过程不仅与鱼类的代谢活动紧密相关,而且还受到水温、盐度、pH值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当前对海洋硬骨鱼碳汇的定量估算有限,且缺乏系统性研究。研究强调了未来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包括全球范围内的鱼类固碳潜力评估、环境因素对鱼类固碳效率的影响、以及鱼类死亡沉降作为碳汇过程的评估。研究建议建立全球鱼类固碳数据库等基础平台,以促进国际合作并提高对鱼类在海洋碳循环中作用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硬骨鱼类 海洋碳汇 生理活动 环境因素 全球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鲸鲨全球空间分布与保护空缺研究
2
作者 王笑 刘凯宇 +2 位作者 李增光 万荣 赵林林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2-632,共11页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 鲸鲨是地球上现存最大的鱼类,从赤道至亚热带和温带海域均有分布,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维持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全面了解鲸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不同环境因子与其分布之间的关系,对鲸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利用包含10种建模算法的集成物种分布模型,结合鲸鲨出现记录点(来源于OBIS、GBIF、iNaruralist数据库)和6个环境变量,对鲸鲨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同时探讨人类活动(如捕捞压力)对鲸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面温度、离岸距离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3个环境因素对鲸鲨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模型预测,鲸鲨潜在栖息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水域,涵盖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东部以及大西洋远岸区域,且鲸鲨大西洋种群和印度洋-太平洋种群存在一定的生态位分化。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鲸鲨分布范围存在向高纬度海域扩散的趋势。此外,捕捞压力与鲸鲨预测分布区的叠加分析表明,西太平洋、东印度洋、东南亚沿海、非洲东岸和中美洲周边海域的鲸鲨容易受到人类捕捞活动的干扰,存在较高的误捕风险。保护空缺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仅16.44%的鲸鲨分布区位于保护区内,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为17.51%~22.58%,存在明显的保护空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鲸鲨 物种分布模型 气候变化 捕捞影响 生态分化 保护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海洋净初级生产力与柔鱼资源量变动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4-72,共9页
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变化影响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4-2013年中国鱿钓组提供的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捕捞数据和海洋遥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研究了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资源量变动与... 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变化影响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4-2013年中国鱿钓组提供的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捕捞数据和海洋遥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研究了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资源量变动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柔鱼渔场范围内净初级生产力在经度方向上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低,夏秋季高。捕捞月份7-11月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分别为500~700mg/(m^2·d)(以碳计),500~800mg/(m^2·d),500~1 000mg/(m^2·d),500~800mg/(m^2·d)和300~500mg/(m^2·d),最适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700mg/(m^2·d),600mg/(m^2·d),700mg/(m^2·d),600mg/(m^2·d)和400mg/(m^2·d)。7-11各月最适净初级生产力平均纬度与捕捞努力量纬度重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了捕捞努力量位置在渔场中不是随机分布,可能受最适净初级生产力的纬度分布的影响。柔鱼年间资源丰度与各年3月份净初级生产力以及7-11月份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大小显著正相关(P<0.05)。推测每年柔鱼资源量大小可能是由3月份产卵场海域和7-11月捕捞月份渔场净初级生产力水平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异常环境条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柔鱼产卵场和渔场的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但调控机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净初级生产力 丰度 纬度重心 异常环境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大西洋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变化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焦敏 高郭平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8-63,共16页
东北大西洋是重要的海洋捕捞海域,该海域渔业栖息环境易受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1950-2012年东北大西洋FAO的渔获统计数据,对已开发的293种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TL)、营养级平衡指标(FIB)和渔获营养级分类(TrC)进行时间序列... 东北大西洋是重要的海洋捕捞海域,该海域渔业栖息环境易受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为此,本文基于1950-2012年东北大西洋FAO的渔获统计数据,对已开发的293种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TL)、营养级平衡指标(FIB)和渔获营养级分类(TrC)进行时间序列的统计,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受北极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基础。研究认为,平均营养级(mTL)从1950年(mTL=3.71)下降至2012年(mTL=3.57),每年下降约0.02 TL(r=-0.614;P<0.01),而近8年来营养级平衡指数持续下降。同时,研究表明,东北大西洋渔获物平均营养级和气候变化(海表温上升、北大西洋涛动和海冰缩减等)息息相关,其中渔获量出现高产值均在海表温异常年份:1956年、1976年和1997年。本文分析了东北大西洋渔获物营养级变动情况,为研究东北大西洋渔获组成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提供研究基础,也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西洋 平均营养级 气候变化 资源利用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研究——以海州湾海洋牧场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硕 方鑫 +2 位作者 黄宏 张虎 张俊波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66-4276,共11页
为了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特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海州湾海洋牧场2016年5月3个站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类型、温度、DO和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营养盐交换通... 为了研究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特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海州湾海洋牧场2016年5月3个站位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物类型、温度、DO和pH值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因素间存在主次关系,影响NH_4^+-N交换的因素依次:DO>温度>沉积物类型;影响NO_3^-+NO_2^--N交换的因素依次为:沉积物类型>DO>温度;影响PO_4^(3-)-P交换的因素依次为:DO>沉积物类型>温度;影响SiO_3^(2-)-Si交换的因素依次为:温度>pH值.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各项营养盐交换通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建立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模型时,更应着重考虑交互作用的影响效果.本研究实验得出的沉积物类型、温度、溶解氧和pH值这4种因素对海州湾营养盐交换影响的结果与海州湾往年调查研究结果大致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交换通量 正交试验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环境因子对澳洲鲐亲体补充量关系的影响——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法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畅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9-106,共8页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 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是西北太平洋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资源量受补充量影响明显,了解澳洲鲐太平洋群系补充量状况对掌握其资源量及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产卵场1(30°~32°N,130°~132°E)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1)、产卵场2(34°~35°N,138°~141°E)海表面温度(SST2)、索饵场(35°~45°N,140°~160°E)海表面温度(SST3)、潮位差(tidal range,TR)、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亲体量(spawning stock biomass,SSB)6个影响因子任意组合与补充量构建多个模型,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BMA)分析各个环境因子对资源补充量的解释能力,并预测其补充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B对补充量具有最长期且稳定的解释能力,其次是SST3,PDO、TR、SST2、SST1也对补充量模型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SST3是环境因子中影响最大的因子,可能是由于补充群体在索饵场内生活时间较长,索饵场温度对仔鱼或鱼卵的生长存活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认为,基于BMA的组合预报综合考虑了各个模型的优势,优于单一模型,可用于澳洲鲐资源补充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鲐 太平洋群系 贝叶斯模型平均法 索饵场 产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伟文 田思泉 +1 位作者 戴小杰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0-550,共11页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广泛分布于南、北温带和热带的三大洋区,是延绳钓渔业和刺网渔业的主要兼捕对象,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大青鲨的资源出现衰退的现象。但由于基础数据的不确定...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广泛分布于南、北温带和热带的三大洋区,是延绳钓渔业和刺网渔业的主要兼捕对象,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捕捞强度的加大,大青鲨的资源出现衰退的现象。但由于基础数据的不确定性,大青鲨资源评估的结果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应用。本文以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为基础,对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的研究历程进行阐述,了解了不同时期大青鲨渔业生物学的研究重点。综合诸多文献资料,对大青鲨的年龄与生长、基础繁殖生物学、种群结构的鉴定、资源丰度指数和资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的综合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大青鲨的资源评估的可信度,提高对大青鲨资源现状的了解,以期为大青鲨的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鲨 渔业生物学 资源丰度指数 评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缓解海龟误捕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宋利明 许回 +1 位作者 隋恒寿 张敏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1年第3期18-27,35,共11页
海龟是金枪鱼延绳钓误捕的主要物种之一,如何减少其误捕是国际社会关切的热点。海龟栖息水层和环境不同于金枪鱼,钓钩和饵料等也影响海龟的误捕。文章从钓钩深度、钓钩的选择性、饵料的选择性、环境因子以及声学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 海龟是金枪鱼延绳钓误捕的主要物种之一,如何减少其误捕是国际社会关切的热点。海龟栖息水层和环境不同于金枪鱼,钓钩和饵料等也影响海龟的误捕。文章从钓钩深度、钓钩的选择性、饵料的选择性、环境因子以及声学因素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缓解海龟误捕方法的研究进展。控制延绳钓钓钩深度是缓解海龟误捕的有效途径;较大尺寸的圆型钩可以有效缓解海龟误捕;蓝色染色饵料或许能缓解海龟误捕;避开海龟偏好的海表面温度进行作业对缓解海龟误捕有效;应用声学干扰可缓解海龟误捕。建议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缓解海龟误捕研究应做到:确定钓钩最佳沉降深度;探索减少海龟误捕和保证金枪鱼渔获率的钓钩最佳尺寸和钩型;研究染色饵料或拟饵等对海龟选择性的影响;考虑诱饵、钓钩类型、钓钩尺寸和钓具浸泡时长对海龟误捕和海龟释放后存活率的潜在协同效应;继续开展利用声学区分海龟和金枪鱼及缓解海龟误捕方法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绳钓 海龟 误捕 缓解方法 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夏季东海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晓玲 刘洋 +2 位作者 王丛丛 俞晔伟 李纲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4,共11页
为了解东海海域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监测和保护其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环境DNA技术对东海鱼类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通过海水样本的采集,环境DNA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东海14个站点的环境DNA样本中共检测出2纲,23目,29科,42属,4... 为了解东海海域主要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监测和保护其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环境DNA技术对东海鱼类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通过海水样本的采集,环境DNA提取、扩增和高通量测序分析,从东海14个站点的环境DNA样本中共检测出2纲,23目,29科,42属,44种海水鱼类,大部分种类在东海传统渔业资源调查中均有出现。其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为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鲻(Mugil cephalus)。站点间α多样性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近海站点生物多样性高,远海站点生物丰度高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环境DNA技术可以作为传统渔业资源调查的补充,也可以对东海海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空间分布进行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东海 生物多样性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的头足类洄游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霈武 王岩 +2 位作者 方舟 刘必林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2-152,共11页
【目的】综述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洄游分布的现状和趋势。【方法】通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硬组织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重点分析头足类的耳石、角质颚、眼睛晶体和内壳等硬组织在其洄游分布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头足类的硬... 【目的】综述硬组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洄游分布的现状和趋势。【方法】通过微化学技术研究头足类硬组织中所包含的重要信息,重点分析头足类的耳石、角质颚、眼睛晶体和内壳等硬组织在其洄游分布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头足类的硬组织具有结构稳定、耐腐蚀、易获取、蕴含丰富生态信息的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年龄鉴定、生长估算、种群划分及摄食生态评估等领域;硬组织的微化学在头足类洄游分布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对于洄游路径的研究大多以推测等定性分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硬组织 微量元素 稳定同位素 洄游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秋刀鱼栖息地变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梁佳伟 花传祥 +4 位作者 陈新军 杨娜 赵振方 胡贯宇 李金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8,共10页
为了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的栖息地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7—11月秋刀鱼渔船“鲁蓬远渔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40°28′N~48°56′N、^(15)0°08′E~164°20′E)采集的127尾秋刀鱼样本,测定了其肌肉组织稳定同位素含... 为了解秋刀鱼(Cololabis saira)的栖息地分布特征,根据2018年7—11月秋刀鱼渔船“鲁蓬远渔027”在西北太平洋公海(40°28′N~48°56′N、^(15)0°08′E~164°20′E)采集的127尾秋刀鱼样本,测定了其肌肉组织稳定同位素含量,分析了肌肉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探讨了δ^(13)C和δ^(15)N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广义加性模型(GAM)分别讨论了δ^(13)C、δ^(15)N与纬度、体长、离岸距离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t检验结果表明,秋刀鱼雌雄个体间的δ^(13)C、δ^(15)N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间的δ^(13)C和δ^(15)N的分布较为相似,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分析认为,1龄的秋刀鱼栖息在亲潮海域,随后向南洄游到黑潮-亲潮混合水域。GAM模型结果显示,δ^(13)C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δ^(13)C随离岸距离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叶绿素a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δ^(15)N与纬度呈负相关关系;δ^(15)N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呈现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再继续下降的趋势。研究进一步验证了1龄的秋刀鱼经历了南下洄游移动,其栖息地随之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刀鱼 栖息地 δ13C δ15N G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建议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恩和 黄宝善 +2 位作者 石胜旗 黄洪亮 陈新军 《水产科技情报》 2020年第5期261-265,共5页
我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9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世界远洋鱿钓渔业的主要生产国、市场国和消费国,远洋鱿钓渔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进入到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然而,目前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存在着产... 我国远洋渔业起步于1989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世界远洋鱿钓渔业的主要生产国、市场国和消费国,远洋鱿钓渔业整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进入到转型升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然而,目前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存在着产业模式单一、自然资源渔场年间变化显著、综合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公海鱿鱼资源的科学养护和长期可持续利用,实现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结合我国和世界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和对策:(1)积极开发有潜力的新资源和新渔场;开展国际合作,建立起全球公海鱿鱼资源渔场监测体系,提升对公海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2)围绕找鱼、捕鱼、保鲜、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提升对公海鱿鱼资源的开发能力。(3)在公海实行自主休渔,实行精细化的VMS监控,派遣国际观察员,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增强我国参与公海鱿钓渔业的国际治理能力。(4)实行鱿鱼原产地管理制度,编制与发布全球鱿鱼产业白皮书和中国远洋鱿鱼指数,推动成立国际公海鱿鱼民间组织,增强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洋鱿钓渔业 可持续发展 负责任渔业 建议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过洋性渔业入渔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晨 董恩和 +1 位作者 石胜旗 陈新军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3期165-171,共7页
中国过洋性渔业目前处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其具有高风险、涉外等特点,行业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为促进过洋性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过洋性渔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建设,通过分析远洋渔业的特性,研究了中国过洋性渔... 中国过洋性渔业目前处于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因其具有高风险、涉外等特点,行业发展中会出现一些风险事件。为促进过洋性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过洋性渔业的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建设,通过分析远洋渔业的特性,研究了中国过洋性渔业风险和应急管理现状,从应对主体、入渔国家、技术和管理、预警等级等方面提出了防范对策。通过研究认为:在应对主体方面,渔业主管部门应制定总体预案,要求企业上报预案、成立风险控制部门、强化主体责任;在入渔国家方面,应对未入渔和已入渔国家,依据风险预警等级来动态控制入渔规模;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技术上应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并完善预警机制,管理上应提高企业内部风险防范水平;在预警等级方面,应对不同预警等级采取不同程度的预案和应急准备。研究可为中国过洋性渔业风险和应急管理提供参考,为中国过洋性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洋性渔业 风险防范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卵场环境因子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补充量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汪金涛 高峰 +2 位作者 雷林 官文江 陈新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9-124,共6页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其资源量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2003—2011年我国鱿钓船队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数据,以及产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计算分析了阿根廷...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短生命周期种类,其资源量极易受到海洋环境变化的影响。根据2003—2011年我国鱿钓船队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数据,以及产卵场海洋表面温度(SST)、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计算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在产卵期产卵场各月最适表层水温范围占总面积的比例(用PS表示)以及表征海流强度的SST、SSTA等多种环境变量因子与单位捕捞量渔获量(CPUE)的相关性,建立多种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资源补充量预报模型,同时分析比较预报模型的优劣。相关性分析表明:6月份有3片连续区域的SST与CPUE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分别为38°~39°S、54°~55°W,40.5°~41.5°S、51°~52°W,39.9°~40.4°S、42.6°~43.1°W。利用6月份此3片连续区域SST与次年CPUE建立的三元线性模型,模型符合统计检验,偏差解释率为82.4%。在此基础上加入7月份PS影响因子建立3种方案下的误差反向传播(E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认为,包含了福克兰寒流与巴西暖流表温信息的方案3模型优于其他两种模型,其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大西洋 阿根廷滑柔鱼 补充量预报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诱鱿钓渔船集鱼灯的水中照度分布及合理配置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钱卫国 王伟杰 +1 位作者 叶超 卢克祥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6-230,共5页
集鱼灯的合理配置是光诱渔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中根据"岱远渔807"光诱渔船的集鱼灯布置参数,对该船的水中照度分布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渔船集鱼灯总功率为130 k W时,10 lx的等照度曲线水平方向最远为55 m,水深方向不超过25... 集鱼灯的合理配置是光诱渔业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中根据"岱远渔807"光诱渔船的集鱼灯布置参数,对该船的水中照度分布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渔船集鱼灯总功率为130 k W时,10 lx的等照度曲线水平方向最远为55 m,水深方向不超过25 m,0.1 lx的等照度曲线水平方向最远为190 m,最深可至40 m水深;当总功率减为65 k W时,等照度曲线所在水层仅减少5 m左右;以0.01 lx为诱集鱿鱼的最低照度,增加一倍的集鱼灯功率,照度在水平方向上约能增加18.6%的有效诱集距离。研究表明,从集鱼灯的配置情况来看,"岱远渔807"渔船目前的配置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如能将灯高增大0.5 m,照度则可增加4.1%的有效水体体积,茎柔鱼较为活跃的照度范围为0.2~1.0 l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鱼灯 水中照度 合理配置 鱿钓渔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分析环境因素对马达加斯加西海岸捕虾拖网CPUE的影响
16
作者 胡雪 张鸿霖 +5 位作者 赵津 罗家望 宋厚成 张健 唐浩 石建高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7,共11页
研究渔业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了解种群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渔业资源丰度和种群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较少考虑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渔业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了解种群分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是养护渔业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渔业资源丰度和种群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目前的研究更多关注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较少考虑环境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为了探索不同环境因素对马达加斯加西海岸虾类资源量的影响机制与路径,本研究使用2014-2020年该海域捕虾拖网数据,采用贝叶斯网络分析了降水、径流等海洋环境因子与3种主捕虾类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ort,CPUE)之间的网络关系,探索在多种环境因子影响下3种虾类CPUE的潜在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径流、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和海表面温度(seasurface temperat-ure,SST)是影响印度白虾CPUE的主要因素,径流、SSHA、SST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orophyll a mass concentration,Chl a)是影响独角新对虾和短沟对虾的CPUE的主要因素;降水通过不同路径影响其他环境因子进而对3种虾类CPUE产生间接影响:降水通过径流、SST和SSHA的途径对印度白虾产生间接影响,但对于独角新对虾和短沟对虾,降水通过径流、SST、SSHA和Chla的途径产生间接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马达加斯加西海岸降水和其他海洋环境因子不仅对3种虾类CPUE产生直接影响,降水还能通过影响其他环境因子对虾类种群资源变动的间接影响途径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网络 环境因子 虾类 CPUE 降水 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光源和球面光源的集鱼灯照度模型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花传祥 李非 +2 位作者 朱清澄 孙栋 田中旭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74-288,共15页
集鱼灯是秋刀鱼等光诱渔业中重要的助渔装备,本文以秋刀鱼集鱼灯为例,分别基于点光源法和球面光源法建立了单灯箱理论照度模型。比较平面照度的理论值和实测值发现,基于球面光源法计算的理论值和实测值间线性拟合斜率系数较点光源法更... 集鱼灯是秋刀鱼等光诱渔业中重要的助渔装备,本文以秋刀鱼集鱼灯为例,分别基于点光源法和球面光源法建立了单灯箱理论照度模型。比较平面照度的理论值和实测值发现,基于球面光源法计算的理论值和实测值间线性拟合斜率系数较点光源法更接近于1。基于球面光源法计算的理论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P>0. 05),而由点光源法计算的理论值与实测值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 05),说明基于球面光源法建立的照度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球面光源模型分别计算了白、红单灯箱在45°、60°、75°倾角下的照度分布,结果发现照度值均随距离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同倾角不同灯色间照度分布差别较大,相同位置处白灯箱照度明显高于红灯箱;同灯色不同倾角间照度分布差别较小;随倾角增加,最大照度值位置到原点距离逐渐减小;照度衰减速率的绝对值随距离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最终趋近于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光源法 球面光源法 照度模型 集鱼灯 照度分布 秋刀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缅甸安达曼海浅色黄姑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清澄 陈丙见 +3 位作者 金鑫 王晓杰 张衍栋 路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87-491,共5页
2012年10月—2013年1月在缅甸安达曼海域探捕期间,根据随机选取的650尾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样本生物学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色黄姑鱼全长为138~459 mm,平均全长为243 mm,体长为109~381 mm,平均体长为2... 2012年10月—2013年1月在缅甸安达曼海域探捕期间,根据随机选取的650尾浅色黄姑鱼Nibea coibor样本生物学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浅色黄姑鱼全长为138~459 mm,平均全长为243 mm,体长为109~381 mm,平均体长为200 mm,体质量为25~868 g,平均体质量为214g;全长(TL)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TL=0.8626BL-8.4845(R2=0.9536),雌、雄个体间全长和体长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量(BW)与体长(BL)的关系式为BW=0.0001BL2.713(R2=0.9159);雌性与雄性之比为1.19∶1,性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占总样本数的69.69%,摄食等级为1~4的个体平均体长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黄姑鱼 生物学特性 安达曼海 缅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中西太平洋围网渔获物种间的共现模式
19
作者 费姣姣 吴蕴韬 +4 位作者 罗家望 滕钰秀 陈贤钰 张健 石建高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3-471,共9页
为探讨不同捕捞方式对物种间共现模式的潜在影响机制,利用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014-2022年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 WCPO)围网渔业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自由集群(free-swimming school, FSC... 为探讨不同捕捞方式对物种间共现模式的潜在影响机制,利用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2014-2022年中西太平洋(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Ocean, WCPO)围网渔业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析自由集群(free-swimming school, FSC)与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rifting fish aggregating device, DFAD)集群渔获物群体中物种间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FSC群体中仅存在镰状真鲨(Carcharhinus falciformis, FAL)和鲣(Katsuwonus pelamis, SKJ)间1条关联规则,但该规则并未通过有效性验证;而DFAD群体中物种间的关联性更强,群体中存在9条高频出现的关联规则,涉及镰状真鲨、纺锤鰤(Elagatis bipinnulata, RRU)和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 MSD)等3个兼捕物种与主捕种类鲣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 YFT);其中,镰状真鲨与鲣之间的强关联关系显示其在DFAD群体中的关键物种地位,纺锤鰤则与黄鳍金枪鱼呈现高度共现。研究表明,DFAD在增强物种空间聚集效应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兼捕种类与主捕种类之间的共现概率,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渔业装置设计、减少兼捕及区域生态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网 FSC DFAD 关联规则挖掘分析 APRIORI算法 共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增强的夜间低照度金枪鱼渔获物图像分类性能提升
20
作者 卢世航 黄小双 +1 位作者 孔祥洪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8,共10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增强的优化方法,以提升夜间低照度条件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图像的分类准确性。【方法】提出基于动态白平衡校正与多尺度Retinex增强技术的夜间图像优化处理方案,并以ResNet50、VGG16和MobileNetV3三种典型深...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图像增强的优化方法,以提升夜间低照度条件下金枪鱼延绳钓渔获物图像的分类准确性。【方法】提出基于动态白平衡校正与多尺度Retinex增强技术的夜间图像优化处理方案,并以ResNet50、VGG16和MobileNetV3三种典型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为基础,从分类准确率和F1值等方面综合评估图像增强前后模型性能的变化。【结果】该方法可有效抑制低照度图像的绿色偏色,提升亮度均衡性与细节清晰度;相比原始夜间图像,增强后的夜间图像在三类模型上的准确率平均提升6%~8%,其中ResNet50的准确率由0.86提升至0.92,VGG16从0.84提升至0.92,MobileNetV3从0.82提升至0.87;增强后夜间图像的分类性能趋近于白天良好光照条件下水平。【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图像增强方法在提升夜间渔获图像分类性能方面的有效性,为智能化渔业监测技术在复杂光照场景下的应用拓展了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枪鱼延绳钓 图像增强 图像分类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