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维菌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水生态风险 被引量:10
1
作者 江敏 彭章晓 +2 位作者 吴昊 胡鲲 黄旭雄 《渔业现代化》 2008年第4期47-50,共4页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渔药,在国外被广泛用于鲑鱼、海鲷养殖中的海鲺防治,国内主要用于防治淡水鱼养殖中的各种寄生虫病,其在观赏鱼养殖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伊维菌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现状,并就其水生态风险进...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渔药,在国外被广泛用于鲑鱼、海鲷养殖中的海鲺防治,国内主要用于防治淡水鱼养殖中的各种寄生虫病,其在观赏鱼养殖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综述了目前国内外伊维菌素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现状,并就其水生态风险进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菌素 水产养殖 水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浮岛在上海白莲泾河道水质治理中的作用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央央 江敏 +1 位作者 张饮江 杜佳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8-113,共6页
2007年9月~2008年3月,为改善上海白莲泾世博园区段的水质,在该河段构筑了一段由鱼类、贝类和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并对浮岛内外水质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人工浮岛显著提高了水体溶解氧(DO),降低了悬浮物(SS)含量,提高了水体透明度,... 2007年9月~2008年3月,为改善上海白莲泾世博园区段的水质,在该河段构筑了一段由鱼类、贝类和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并对浮岛内外水质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人工浮岛显著提高了水体溶解氧(DO),降低了悬浮物(SS)含量,提高了水体透明度,同时显著降低了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活性磷(PO4--P)。人工浮岛构筑初期(2007年9~10月),整个生态系统尚处于适应阶段,浮岛内外水质并无明显差别,DO总体均低于5mg/L、SS均大于40mg/L、TN含量均高于2.0mg/L、NH3-N含量均高于1.0mg/L、TP含量均高于0.15mg/L、PO4--P含量均高于0.05mg/L,此时浮岛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不佳;2007年11月至08年2月,由菖蒲、鲢鳙鱼、三角帆蚌组合的浮岛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各类生物生长状况良好,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浮岛内水体DO含量提高至8.0mg/L以上、SS含量降低至10mg/L以下、TN含量较浮岛外均降低了2.0mg/L、NH3-N含量较浮岛外降低了3.0mg/L、TP含量总体均降低至0.06mg/L、PO4--P含量降低至0.03mg/L;构筑后期(2008年3月),浮岛缺乏必要的人工维护和管理,冬季植物死亡、腐烂,再次释放出N、P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得人工浮岛处理效果明显降低,造成二次污染,浮岛内水体中各指标含量迅速上升至处理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莲泾 营养盐 人工浮岛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水产养殖污染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5
3
作者 彭自然 陈立婧 王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467-6468,6621,共3页
水产养殖与湖泊污染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识并利用此关系,对于渔业和湖泊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径流污染和内源释放是造成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养殖污染源于残饵、代谢物和水产药物的排放。以南漪湖、滆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泊为... 水产养殖与湖泊污染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识并利用此关系,对于渔业和湖泊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径流污染和内源释放是造成湖泊污染的主要原因,养殖污染源于残饵、代谢物和水产药物的排放。以南漪湖、滆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湖泊为例,说明过度的养殖规模,落后的养殖技术,残饵、代谢物、药物的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进而限制水产养殖的发展;合理的养殖规模、布局和结构,先进的养殖技术能减轻对湖泊环境的压力。协调水产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渔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湖泊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养鱼 环境污染 渔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刘曼红 于洪贤 +1 位作者 刘其根 王瑞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569-14572,共4页
[目的]建立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及DELPHI法,在综合分析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14个淡水养殖池塘水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选择其中5个因素作为指标建立... [目的]建立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及DELPHI法,在综合分析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各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对14个淡水养殖池塘水环境因子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选择其中5个因素作为指标建立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阈值。[结果]淡水养殖池塘水质因子重要程度排序为溶解氧>pH>浮游植物量>透明度>总氮>浮游动物量>水温>生化需氧量>水色>盐度>总硬度;根据重要程度的大小,确定溶解氧、pH、透明度、浮游植物量、总氮5个指标为池塘水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淡水养殖池塘水质等级进行5级划分,并采用专家问卷方法获得鱼类对各指标的耐受程度范围。[结论]为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养殖 水质评价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浮游藻类的变化分析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中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陈立婧 顾静 +1 位作者 张饮江 刘金新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5-137,142,共4页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前共采集到藻类6门39种;建立后浮岛外共采集到5门36种,浮岛内采集到5门41种。浮岛外、内总藻类密度分别比建立浮岛前降低了25.30%和50.93%,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人工浮岛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数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莲泾 浮游藻类 种类组成 生物密度 生物多样性 人工浮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农药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28
6
作者 徐怡 刘其根 +3 位作者 胡忠军 沈竑 曹君韫 童留青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50-56,共7页
研究了在实验室常温条件下敌杀死、索虫亡、百草一号、敌敌畏、卷清、逐灭(池塘水)、逐灭(自来水)、锐劲特、抑虱净、草甘膦、星科等10种农药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对不同... 研究了在实验室常温条件下敌杀死、索虫亡、百草一号、敌敌畏、卷清、逐灭(池塘水)、逐灭(自来水)、锐劲特、抑虱净、草甘膦、星科等10种农药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幼虾对不同农药的耐受力相差较大.敌杀死、索虫亡、百草一号、敌敌畏、卷清、逐灭(池塘水)、逐灭(自来水)、锐劲特、抑虱净、草甘膦、星科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24h半致死浓度(24hLC50)分别为4.62×10-3、2.28×10-2、16.7、2.57×10-1、4.73×10-3、8.91×10-2、2.97×10-2、8.90×10-2、8.08、5.52×103、3.64×10-1mg·L-1;48h半致死浓度(48hLC50)分别为3.07×10-3、1.46×10-2、15.8、1.98×10-1、4.33×10-3、3.48×10-2、1.48×10-2、6.01×10-2、6.47、4.06×103、1.99×10-1mg·L-1;其安全浓度(SC)分别为4.07×0-4、1.80×10-3、4.16、3.72×10-2、1.09×10-3、1.59×10-3、1.10×10-3、8.22×10-3、1.24、6.59×102、1.78×10-2mg·L-1.相比之下,草甘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毒性最低,百草一号的毒性也相对较低,可以作为稻虾混养系统病虫害防治的首选,而敌杀死、卷清等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毒性极高,应尽量避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农药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安全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水渔业对千岛湖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刘其根 王钰博 +6 位作者 陈立侨 陈勇 刘国栋 陈马康 何光喜 陈来生 洪荣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74-2783,共10页
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 为预防千岛湖连续暴发了2a(1998—1999)的蓝藻水华和改善千岛湖水质,于2000年起在千岛湖开展了以人工放养鲢鳙和控制凶猛鱼类为主要措施的保水渔业试验。作为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构建1999和2000年千岛湖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了实施保水渔业对千岛湖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保水渔业,使千岛湖中的银鱼和鲤生物量减少,而鲌类(主要是蒙古鲌)、鲴类和大眼华鳊等增加;使各种鱼类的捕食者和食饵生态位重叠指数下降;各主要鱼类的相互作用中,鲢、鳙对鳡、鲌的促进作用增强,鳡对鲌的抑制作用及鲌对虾类、银鱼和鲤等以及银鱼对浮游动物的抑制作用减弱,鳙对银鱼、大眼华鳊对鲤的抑制作用增强。这些影响,使千岛湖食物网结构更趋合理,如底层碎屑食性鱼类如鲴类等的增加,有利于营养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从而增强了水体对营养物的净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ECOPATH模型 保水渔业 食物网结构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鳜鱼(Siniperca)生长激素基因内含子多态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峰 鲁双庆 +3 位作者 刘臻 谢新民 唐建洲 匡刚桥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0-478,共9页
鳜(Siniperca chuatsi)、大眼鳜(Siniperca kner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为鳜属中3种主要经济鱼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和相似的生活习性,但生长性状差异较大。为探索3种鳜鱼生长差异与基因差异间联系,以野生群体为材料,采用PCR扩... 鳜(Siniperca chuatsi)、大眼鳜(Siniperca kneri)、斑鳜(Siniperca schezeri)为鳜属中3种主要经济鱼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和相似的生活习性,但生长性状差异较大。为探索3种鳜鱼生长差异与基因差异间联系,以野生群体为材料,采用PCR扩增、电泳及测序等方法,对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生长激素(GH)基因进行了多态性检测与分析。在第一内含子、第二内含子前段、第二内含子中段微卫星序列及第三内含子中均检测到多态性。各区域共检测到25种长度类型,其中4种为鳜与大眼鳜共有长度类型,3种为鳜、大眼鳜与斑鳜共有长度类型,其余18种为各物种特有长度类型。各区域长度类型共组成14种单倍型,无种间共有单倍型。序列长度差异主要由重复序列及DNA片段的插入或缺失形成。在第1内含子3'端-6位与第3内含子5′端+16位各发现一处靠近剪接位点的序列差异。根据多态性检测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鳜与大眼鳜先聚为一枝。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确认鳜鱼GH基因差异与生长性状间联系,并利用基因差异进行鳜鱼种质资源保护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基因 长度多态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白化症、正常肝胰腺组织结构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常国亮 成永旭 +3 位作者 吴旭干 杨筱珍 王宗凯 沈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7-693,共7页
采用气相色谱、组织学及电镜技术分别对中华绒螯蟹雄蟹白化症肝胰腺与正常肝胰腺脂类和脂肪酸组成、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肝胰腺的总脂含量(31.54%肝胰腺湿重)显著高于白化症肝胰腺(19.07%肝胰腺湿重),两种蟹肝... 采用气相色谱、组织学及电镜技术分别对中华绒螯蟹雄蟹白化症肝胰腺与正常肝胰腺脂类和脂肪酸组成、显微及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肝胰腺的总脂含量(31.54%肝胰腺湿重)显著高于白化症肝胰腺(19.07%肝胰腺湿重),两种蟹肝胰腺的脂类组成没有显著差异,但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白化症肝胰腺中C18∶1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肝胰腺,中性脂和极性脂HUFA正常蟹肝胰腺含量都高于白化症蟹,但没有显著差异。组织学结果和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白化症肝胰腺肝小管的上皮细胞壁结构紊乱,微绒毛及微绒毛黏膜大部分脱落,细胞内仅见有零星的线粒体、脂肪滴分布,R细胞呈现空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肝胰腺 脂肪酸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氯海因在水环境中的降解及其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12
10
作者 江敏 吴昊 +2 位作者 罗春芳 黄央央 彭章晓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70-576,共7页
研究了新型消毒剂溴氯海因(BCDMH)在水环境中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BCDMH对4种不同生态位水生生物(发光菌、小球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1)BCDMH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为3.74(25℃),在水环境中的降解符合一级... 研究了新型消毒剂溴氯海因(BCDMH)在水环境中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BCDMH对4种不同生态位水生生物(发光菌、小球藻、大型溞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1)BCDMH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为3.74(25℃),在水环境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C0×e-k·t,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5℃时k值为0.3577,半衰期为1.72d.2)pH6~9时,pH值越低BCDMH降解越快,碱性条件对其降解有显著抑制;自然光照和曝气有利于BCDMH的降解.3)BCDMH对斑马鱼的96hLC50=3.68mg·L-1,属高毒;对大型溞的24hLC50=1.44mg·L-1,属高毒;对小球藻的96hEC50=4.15mg·L-1,属高毒;对发光菌的1hEC50=0.62mg·L-1,属极高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氯海因 降解 水生生物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斑双锯鱼胚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7
11
作者 鞠晨曦 李云 +1 位作者 刘红 蔡生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5,共8页
在实验室水温26±1℃、盐度28±1的条件下,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时间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受精卵属一端带有附着丝的沉性卵,呈长椭圆形,长径2.0±0.1 mm,短径0.9... 在实验室水温26±1℃、盐度28±1的条件下,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时间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受精卵属一端带有附着丝的沉性卵,呈长椭圆形,长径2.0±0.1 mm,短径0.95±0.1 mm;其卵裂方式为端黄卵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10个主要阶段: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体节期、翻转期、血管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呈现由橙黄色到棕黄色的变化;在26℃水温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200 h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胚胎发育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磺精子利用规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吴杨平 沈和定 吴永宁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3,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交配、产卵的石磺Onchidium sp.进行观察取样,对样本进行常规生物学数据测定,并对解剖个体的两性腺、两性管、受精囊和支囊用Bouin’s液固定、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石磺精子的形态、发生、运输过程与储藏情况以及...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交配、产卵的石磺Onchidium sp.进行观察取样,对样本进行常规生物学数据测定,并对解剖个体的两性腺、两性管、受精囊和支囊用Bouin’s液固定、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石磺精子的形态、发生、运输过程与储藏情况以及受精规律。切片观察表明,精子在两性腺内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暴发性增殖,充盈两性管的收集小管。精子储存存在着"高位储存规律",即在水平方向上处于相对高位处的支囊是异体精子的储存场所,而处于相对低位处的两性管的收集小管与受精囊是自体精子的储存场所;精子通过内部的恋矢和外部的精沟运输到头部的雄性附属腺处,并由其加工成精液,最后通过阴茎刺入对方个体的交配活动完成精子在个体间的运输。精子主要在受精囊里与卵子发生受精作用,未及时受精的精子或卵子在受精囊内会发生自融。同时发现繁殖盛期的石磺个体普遍偏小,符合"性别分配理论"的观点;且第一次交配能开启雌性功能的发展,之后发生雌雄功能转变的交配(S1×L2)。石磺交配时间一般为1—5h,个别有长达4d的连续交配现象。数理分析认为受精囊的重量与交配时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22,P<0.01),而充当雄性功能的个体重与交配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6,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磺Onchidium sp. 精子 储存 受精 交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中华绒螯蟹雄蟹性腺指数、性腺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常国亮 成永旭 +2 位作者 丁怀宇 吴楠 潘正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0-123,共4页
采用生化及气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早熟与正常中华绒螯蟹雄蟹性腺指数、性腺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早熟雄蟹性腺指数为4.42±0.96,而正常雄蟹性腺指数为3.09±0.67,显著低于早熟雄蟹的性腺指数(P<0.05);生化成分组成... 采用生化及气相色谱的方法研究了早熟与正常中华绒螯蟹雄蟹性腺指数、性腺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早熟雄蟹性腺指数为4.42±0.96,而正常雄蟹性腺指数为3.09±0.67,显著低于早熟雄蟹的性腺指数(P<0.05);生化成分组成中,早熟蟹性腺的水分含量为70.26n-%,显著低于正常蟹,而总脂含量为3.96%,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蛋白、碳水化合物、甘油三酯、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在两种性腺中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多的均为16∶0,二者含量比较接近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SFA均在27%稍多,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最高的均为18∶1n-9,早熟雄蟹性腺含量略高为24.04%,但与正常蟹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早熟雄蟹性腺的18∶1n-7、20∶1n-9和M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蟹(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中,两种蟹性腺的18∶2n-6含量非常接近,均在7.0%左右,虽然正常雄蟹性腺的20∶4n-6(ARA)、20∶5n-3(EPA)、22∶6n-3(DHA)、PUFA、n-3PUFA、n-6PUFA和HUFA含量均高于早熟蟹,但仅有后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 中华绒鳌蟹 性腺指数 生化成分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Nacrein基因克隆、蛋白提纯及其对珍珠晶体成型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韩健 李文娟 +2 位作者 施志仪 郝莹莹 靳雨丽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7-141,共5页
为研究三角帆蚌Nacrein蛋白对珍珠晶体成型的影响,通过巢式及3′-RACE PCR对三角帆蚌基质蛋白Nacrein基因3′端序列进行克隆,得到850bp碱基片段,分析表明其与合浦珠母贝同源基因序列相似度为56%,与马氏珠母贝相似度为50%。试验通过水提... 为研究三角帆蚌Nacrein蛋白对珍珠晶体成型的影响,通过巢式及3′-RACE PCR对三角帆蚌基质蛋白Nacrein基因3′端序列进行克隆,得到850bp碱基片段,分析表明其与合浦珠母贝同源基因序列相似度为56%,与马氏珠母贝相似度为50%。试验通过水提法初步分离出珍珠质水溶性基质蛋白,并采用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ast protein liquid chromatography,FPLC)分离出分子量约为60kD的Nacrein蛋白。此外,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对试验组外套膜组织培养样品加入Nacrein蛋白,研究Nacrein蛋白对晶体成型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入Nacrein蛋白的试验组结晶成棱形状;而未加Nacrein蛋白的对照组结晶成雪花状,而且在晶体形成的时间上,试验组也较之对照组要早。研究表明,Nacrein蛋白能加速外套膜组织分泌的钙质形成棱状结晶,从而对晶体成型产生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基质蛋白对生物矿化的作用提供试验依据,对珍珠培育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rein基因克隆 Nacrein基质蛋白 珍珠 晶体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与其它5种罗非鱼形态差异的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学军 李爱景 李思发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83-688,共6页
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新引进的萨罗罗非鱼与我国已有的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引进的萨罗罗非鱼头长是体长的35.4%,属&... 采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新引进的萨罗罗非鱼与我国已有的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间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引进的萨罗罗非鱼头长是体长的35.4%,属"小头"型。(2)萨罗罗非鱼与另外5种罗非鱼之间有着非常显著的形态差异,萨罗罗非鱼在头长、体高和体厚方面占有较明显的优势。(3)在亲缘关系上,萨罗罗非鱼单独为一支,齐氏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台湾红罗非鱼与以色列红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台湾红罗非鱼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罗罗非鱼 形态差异 多元统计分析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与其他5种罗非鱼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学军 李爱景 +1 位作者 李思发 蔡完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5-90,共6页
根据已知罗非鱼相关基因序列设计了5对微卫星引物,对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6种罗非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种罗非鱼在5个微卫星座位上共发现22个等位基因和49种... 根据已知罗非鱼相关基因序列设计了5对微卫星引物,对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以色列红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6种罗非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种罗非鱼在5个微卫星座位上共发现22个等位基因和49种基因型,萨罗罗非鱼、台湾红罗非鱼及齐氏罗非鱼的等位基因数和基因型数较少,萨罗罗非鱼特有的等位基因是190和204,特有的基因型为190/190、204/204、270/223和270/243;(2)与另外5种罗非鱼相比,萨罗罗非鱼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杂合度期望值(He)和多态信息含量值(PIC)都较低,分别为1.812、0.331和0.326;(3)6种罗非鱼明显分为2支,萨罗罗非鱼单独为一支,另外5种罗非鱼聚为一支;(4)萨罗罗非鱼保种的主要问题是要特别防止近亲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罗罗非鱼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质资源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细鳞鲴和黄尾鲴COI种群遗传结构比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峻德 赵良杰 刘其根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7,共5页
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了千岛湖水库共栖的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和黄尾鲴(X.davidi)的遗传资源状况。结果显示,在532 bp的一致序列中,黄尾鲴碱基T、C、A、G平均含量分别为27.3%、18.0%、28.7%、26.0%;细鳞鲴分别为25.2%、... 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了千岛湖水库共栖的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和黄尾鲴(X.davidi)的遗传资源状况。结果显示,在532 bp的一致序列中,黄尾鲴碱基T、C、A、G平均含量分别为27.3%、18.0%、28.7%、26.0%;细鳞鲴分别为25.2%、19.6%、29.3%、25.9%。黄尾鲴种群的变异位点为5个,细鳞鲴种群变异位点为3个。多样性分析显示,黄尾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细鳞鲴。在两个物种中各发现4个单倍型,黄尾鲴4个单倍型中,有3个是共享单倍型,而细鳞鲴中仅1个共享单倍型,黄尾鲴富文和临岐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分化(Fst=0.048 09),细鳞鲴汾口群体和富文(Fst=0.238 10)、临岐群体(Fst=0.260 72)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的NJ树将四个单倍型分为两个支,推测可能是由于二次迁入或者多样性丧失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 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 黄尾鲴(X davidi) 种群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坛紫菜EST-SSR筛选及其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实用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惠 茅云翔 +2 位作者 孔凡娜 王莉 严兴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65-270,共6页
微卫星标记作为1种重要的分子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遗传图谱构建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EST文库搜索法是获得微卫星标记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对坛紫菜EST数据库中6035条序列进行搜索,发现340条EST包含SSR序列,其中三碱基重复最多,占总数... 微卫星标记作为1种重要的分子标记,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遗传图谱构建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EST文库搜索法是获得微卫星标记的途径之一,本研究对坛紫菜EST数据库中6035条序列进行搜索,发现340条EST包含SSR序列,其中三碱基重复最多,占总数45.95%;其次是两碱基重复,占总数的45.38%;再次是六碱基和五碱基,分别占总数的5.78%和2.02%;四碱基最少,仅占总数的0.87%。在两碱基中AG,GA,TC,CT类型数量最多,占所有两碱基SSR的82.8%;在三碱基中CCG,CGC,GCC,GGC,GCG,CGG类型数量最多,占所有三碱基SSR的52.83%;其它重复次数中,各种类型所占比例相差不大。进一步比较坛紫菜与条斑紫菜EST-SSR序列,发现2种紫菜SSR类型及比例存在明显差异。根据EST-SSR序列设计合成了10对引物,其中4个位点在8个不同来源坛紫菜叶状体间存在多态性,说明从坛紫菜EST中筛选的SSR标记可以用于进行坛紫菜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微卫星序列 EST-SSR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坛紫菜赤腐病与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一萌 马家海 文茜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550,共5页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 于2009—2012年,对福建省福鼎市、霞浦县、晋江市和浙江省苍南等地的坛紫菜病烂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发病特征及镜检观察确定,坛紫菜病烂的主要原因为紫菜腐霉Pythium porphyrae以及拟油壶菌Olpidiopsis sp.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和拟油壶菌病并发病。紫菜腐霉感染引起的赤腐病,发病过程为紫菜腐霉菌丝侵染坛紫菜细胞,被感染的坛紫菜细胞由红色转绿色、黄绿色,直至腐烂破碎、萎缩死亡,菌丝浸染坛紫菜5~7 d后,部分菌丝体上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肾脏状、双鞭毛游动孢子,进行无性生殖,并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藏精器和藏卵器,进行有性生殖,并感染其他紫菜细胞。拟油壶菌感染引起的拟油壶菌病,发病过程为菌体侵入坛紫菜细胞内,成熟后形成孢子囊,致使坛紫菜细胞裂解,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并感染其他坛紫菜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干出时间、降低栽培密度、远离河口栽培以及采用冷藏网技术等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赤腐病以及拟油壶菌病造成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赤腐病 拟油壶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和盐度对长心卡帕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素芬 何培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79,共6页
在室内采用静置培养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和盐度对红色和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生长的影响,主要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30、65、110、150和200μmol.(m2.s)-1)和不同盐度(23、28、32、35和41)对这2种藻的生长率、成活率、色... 在室内采用静置培养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和盐度对红色和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生长的影响,主要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30、65、110、150和200μmol.(m2.s)-1)和不同盐度(23、28、32、35和41)对这2种藻的生长率、成活率、色素含量及其吸收光谱的影响。红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为30—65μmol.(m2.s)-1,光照强度为30μmol.(m2.s)-1时培养,其成活率和日生长率都最高,分别达100%和1.25%,强光下培养生长率和成活率明显下降;红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8—32,最适为32。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150—200μmol.(m2.s)-1的强光,1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培养日生长率最高,达1.05%,各种光照强度下培养其成活率变化不大;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3—32,最适为23。不同光照强度和盐度条件下培养,长心卡帕藻体内的色素含量会发生变化,而色素含量与其生长率有或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同光照强度、盐度条件下培养,藻体内的色素吸收光谱特性不变。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长心卡帕藻的栽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 光照强度 盐度 生长 光谱特性 色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