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靶点shRNA干扰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增殖效果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周俊芳 杨先乐 +2 位作者 万夕和 沈辉 房文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5-108,共4页
设计合成了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不同位点的5个shRNA:RR9、RR1、DP1、DP2和PK1,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实施了RNA干扰(RNAi)抗WSSV增殖的试验。结果显示:5个shRNA不同程度地抑制了WSSV的复制,降低了对虾的死亡率,其中,靶向病... 设计合成了靶向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基因组不同位点的5个shRNA:RR9、RR1、DP1、DP2和PK1,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实施了RNA干扰(RNAi)抗WSSV增殖的试验。结果显示:5个shRNA不同程度地抑制了WSSV的复制,降低了对虾的死亡率,其中,靶向病毒核糖核酸还原酶的shRNA RR9的RNA干扰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育银鲫肠道噬菌蛭弧菌BDF-H16的分离及其对嗜水气单胞菌的裂解活性 被引量:7
2
作者 曹海鹏 杨先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0-974,共5页
关键词 噬菌蛭弧菌 分离 嗜水气单胞菌 裂解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CYP1A和ACT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被引量:1
3
作者 林茂 杨先乐 纪荣兴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9-203,共5页
以Trizol法分别提取BNF诱导和对照处理草鱼的肝组织总RNA并合成cDNA第一链,以此为模板利用1对ACT特异性引物和(8条)6对CYP1A简并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引物对F0-R0在对照和诱导草鱼中均扩增得到预期ACTcDNA片段,而引物对F4-R4在诱导... 以Trizol法分别提取BNF诱导和对照处理草鱼的肝组织总RNA并合成cDNA第一链,以此为模板利用1对ACT特异性引物和(8条)6对CYP1A简并引物进行扩增。结果显示,引物对F0-R0在对照和诱导草鱼中均扩增得到预期ACTcDNA片段,而引物对F4-R4在诱导草鱼中获得预期CYP1A cDNA产物。这两个cDNA片段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和比对,BLAST结果表明草鱼ACTcDNA片段(800 bp)与GenBank中ACT基因(登录号M25013)同源性为99.1%,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2%;草鱼CYP1A cDNA片段(439 bp)与鲤鱼同源性最高,为92.5%,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6.6%。上述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分别为DQ211096和DQ211095。通过Mega 3.1软件的Neighbor-joining程序对CYP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绘制进化树,根据CYP1A部分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在进化上可以将参与比对的真骨鱼划分为4个主要的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CYP1A Β-肌动蛋白 CDNA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Ⅰ型和Ⅴ型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凯越 赵景壮 +4 位作者 任广明 邵轶智 卢彤岩 何保全 徐黎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36-744,共9页
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 为调查造成中国西北某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养殖场幼鱼出现持续性死亡的病因,采用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及分子鉴定的方法对患病虹鳟进行了鲑鳟常见病毒筛查,同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电镜观察、滴度测定及人工回归感染等方法对分离获得的毒株进行了基因型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及毒力特性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患病虹鳟的肝、脾及肾组织细胞发生广泛性坏死,并伴随空泡化及溶解等现象;由病鱼内脏组织制备的组织匀浆悬液均能够感染CHSE-214细胞并产生典型细胞病变(CPE);从该养殖场的不同养殖区域共分离到3株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nfectious pancreatic necrosis virus,IPNV),其中IPNV-F1和IPNV-W2属于基因组Ⅰ型,分别与IPNV中国分离株WZ2016(KX355401)和ChRtm213(KX234591)同源性最高,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分别为100%和98.5%,IPNV-W1属于基因组Ⅴ型,与意大利毒株IPNV/O.mykiss/I/PN/208/Mar88(MG543567)同源性最高,二者的VP2基因片段序列一致性为99.1%;接种病毒后的CHSE-214细胞内存在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无囊膜病毒粒子,3株IPNV分离株在CHSE-214细胞上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7.43 TCID 50/0.1 mL(IPNV-F1)、107.30 TCID 50/0.1 mL(IPNV-W1)和107.29 TCID 50/0.1 mL(IPNV-W2);分别以0.1 mL/尾的剂量向健康虹鳟幼鱼腹腔注射各IPNV分离株,在攻毒后60 d内虹鳟未出现死亡,攻毒后3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分别为104.50 TCID 50/0.1 g组织(IPNV-F1)、105.38 TCID 50/0.1 g组织(IPNV-W1)和104.13 TCID 50/0.1 g组织(IPNV-W2),攻毒后60 d时,病毒在组织中的平均滴度下降为103.43 TCID 50/0.1 g组织(IPNV-F1)、104.50 TCID 50/0.1 g组织(IPNV-W1)和103.21 TCID 50/0.1 g组织(IPNV-W2)。研究表明,该发病养殖场同时存在基因组Ⅰ型和Ⅴ型的IPNV,本研究首次从同一养殖场分离到两种基因型的IPNV,可为中国传染性胰脏坏死病(IPN)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 基因组Ⅰ型 基因组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