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鲢鳙放养对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影响的围隔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其根 孙宇 +3 位作者 赵良杰 吴杰洋 张真 胡忠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利用Biolog技术就滆湖原位围隔内鲢鳙放养密度和比例对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阶段后期不同围隔内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的利用相对于试验中期有较明显的变化。未放养鲢鳙的对照组(A0)在试验后期对于碳源... 利用Biolog技术就滆湖原位围隔内鲢鳙放养密度和比例对水体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试验阶段后期不同围隔内水体微生物对碳源总量的利用相对于试验中期有较明显的变化。未放养鲢鳙的对照组(A0)在试验后期对于碳源总量的利用低于各实验组(A_1:鱼密度40 g/m^3、鲢鳙比7∶3;A_2∶40 g/m^3、3∶7、A_3∶80 g/m^3、7∶3和A_4∶80 g/m^3、3∶7)。试验中期和后期,利用比例较高的碳源类型均为聚合物。主成分分析表明,试验后期不同围隔水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其中,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的碳源主要有16种,分别属于聚合物、糖类、羧酸、氨基酸。实验中期和后期围隔水体微生物碳代谢多样性指数Shannon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代谢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实验组A1,实验组A4碳代谢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根据鳙的绝对生物量、多样性指标以及对碳源的总量利用,可以得出以鲢鳙主导的微型生态系统中,鳙的绝对生物量对于水体微生物影响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鳙 围隔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BIOL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千岛湖深水区大型底栖动物时空变化格局 被引量:29
2
作者 胡忠军 孙月娟 +6 位作者 刘其根 何光喜 陈来生 曲宪成 余员龙 史文 刘国栋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5-271,共7页
2007-2008年对浙江千岛湖深水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8种底栖动物,其中寡毛类7种,线形动物门1种.群落类型不存在季节差异,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正颤蚓.群落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94.6ind./m^2和0.54g/m^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 2007-2008年对浙江千岛湖深水区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8种底栖动物,其中寡毛类7种,线形动物门1种.群落类型不存在季节差异,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和正颤蚓.群落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94.6ind./m^2和0.54g/m^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密度和生物量无季节变化,但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两者均是上游>中游>下游.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透明度显著负相关,前者与水柱混合水样的TN和TP、与底部局部水样的TP显著正相关,后者与水柱混合水样的TP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深是密度和生物量的唯一最优解释因子,随水深增加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指数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底栖动物 群落组成 密度 生物量 垂直分布 水平空间分布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52
3
作者 李培培 史文 +5 位作者 刘其根 余元龙 何光喜 陈来生 任丽萍 洪荣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68-574,共7页
为了解千岛湖在大量放养鲢鳙鱼后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千岛湖叶绿素a及其他10个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每月定期采样及监测.结果表明:上游河流区和过渡区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 为了解千岛湖在大量放养鲢鳙鱼后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文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千岛湖叶绿素a及其他10个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每月定期采样及监测.结果表明:上游河流区和过渡区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共同特点是每年会形成春季和夏末秋初的双高峰.叶绿素a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分异性,河流区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中下游区(过渡区和湖泊区).叶绿素a含量的最高峰通常出现在4-12m,最深出现在20m,春夏季出现明显分层.千岛湖叶绿素a与亚硝酸盐氮(NO2-N)、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水温(WT)和硅酸盐(SiO23-)呈低度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或相关性很弱.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千岛湖叶绿素a与筛选出的几个关键环境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为:Chl.a=0.114WT+2.120CODMn+17.157SiO32--37.391NO2-N-1.9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丽丽 周小玉 +7 位作者 刘其根 胡忠军 王钰博 江敏 刘军 李周永 郝志才 沈建忠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6-812,共7页
本文于2006年秋至2008年夏,对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的群落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集到布伦托海轮虫30种,主要优势种有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a longiseta)... 本文于2006年秋至2008年夏,对新疆布伦托海轮虫的群落组成、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采集到布伦托海轮虫30种,主要优势种有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a longiseta)、奇异六腕轮虫(Hexarthra mira)、方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quadridentatu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quadrata)和螺形龟甲轮虫(K.cochlearis).种类分布格局为:大湖多于湖湾(如骆驼脖子、73 km小海子和中海子),湖心区高于沿岸区;但其密度和生物量却在骆驼脖子中达到最大,而湖心区又高于沿岸区;季节变化格局为:在2006年秋季和2007年夏季达到高峰,2006年冬季达最低;CCA分析表明,温度、溶解氧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对针簇多肢轮虫等影响较大,透明度、Chl.a、枝角类生物量对轮虫分布也有一定影响;在季节变化中浮游植物生物量与轮虫生物量呈正相关性,显示了其对轮虫生物量影响的主导作用;在空间变化中,起竞争作用的枝角类和起捕食作用的剑水蚤生物量与轮虫生物量呈负相关性,表明其对轮虫的下行效应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伦托海 轮虫 时空分布 生物入侵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豆粕替代鱼粉对大黄鱼生长、抗氧化及抗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钊 陈乃松 +6 位作者 华雪铭 黄旭雄 陈晓明 王坛 王刚 朱伟星 孔纯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5-506,共12页
分别用9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4.72±0.28)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其中1组投喂对照饲料(含50%鱼粉,不含豆粕),另外8个试验组分别投饲由去皮豆粕(DSM)、酶解豆粕(ESM)、发酵豆粕Ⅰ(FSMⅠ)和发... 分别用9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4.72±0.28)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其中1组投喂对照饲料(含50%鱼粉,不含豆粕),另外8个试验组分别投饲由去皮豆粕(DSM)、酶解豆粕(ESM)、发酵豆粕Ⅰ(FSMⅠ)和发酵豆粕Ⅱ(FSMⅡ)替代20%和40%的鱼粉的饲料,9组分别命名为FM、DSM20、DSM40、ESM20、ESM40、FSMⅠ20、FSMⅠ40、FSMⅡ20、FSMⅡ40。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7周的养殖实验后,评定4种豆粕替代鱼粉的可行性及适宜替代水平。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生化指标显示,FM组和FSMⅡ20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FM、DSM20、FSMⅠ40、FSMⅡ20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DSM40、ESM20、ESM40及FSMⅠ20组(P〈0.05),不同试验组的丙二醛(MDA)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酶解豆粕替代40%鱼粉导致实验鱼的血清对哈维氏弧菌的抵抗能力下降,去皮豆粕替代20%鱼粉导致血清对溶藻弧菌抵抗能力下降;但发酵豆粕不影响血清及黏液对3种菌的抵抗能力。研究表明,以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抗菌能力为评价指标,发酵豆粕是鱼粉的最佳替代源,发酵豆粕Ⅰ和Ⅱ均能替代20%~40%的鱼粉,但存在抗氧化能力下降的风险,尤其是发酵豆粕Ⅰ40%替代组;去皮豆粕和酶解豆粕替代鱼粉在抗菌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方面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鱼粉 豆粕 抗氧化能力 抗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rDNA比较研究混养三角帆蚌和鲢鳙对池塘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唐永涛 赵良杰 +3 位作者 杨洋 刘其根 凡迎春 吴杰洋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77,共8页
为了研究混养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池塘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在浙江海盐、江西九江、上海浦东开展了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草鱼—三角帆蚌混养、... 为了研究混养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池塘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别在浙江海盐、江西九江、上海浦东开展了罗氏沼虾-三角帆蚌混养、草鱼—三角帆蚌混养、罗氏沼虾-三角帆蚌-鲢鳙鱼混养三组系列实验。利用DGGE技术对养殖水体的16S r DNA进行指纹图谱分析。三组实验共鉴定出57条不同条带,每组实验中混养三角帆蚌或鲢鳙实验组的平均条带数均高于单养水体水样平均条带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各养殖水体混养三角帆蚌、鲢鳙后,多样性指数均有所增加。PCA分析和DGGE聚类结果显示,在无鲢鳙的情况下,蚌与主养物种(罗氏沼虾、草鱼)混养实验组的16S r DNA图谱聚为一类,显示出蚌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贡献;在同时引入鲢鳙和蚌的情况下,16S r DNA指纹图谱则是按照有无鲢鳙聚为两类,提示在本实验中鲢鳙对于水体微生物的影响要大于蚌。对DGGE图谱其中20条显著条带进行回收、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序列主要分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5%)、蓝藻门(Cyanobacteria,25%)、α-变形菌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15%)、β-变形菌亚门(Betaproteobacteria,15%)、γ-变形菌亚门(Gammaproteobacteria,10%)、ε-变形菌亚门(Epsilonproteobacteria,5%)、裸藻叶绿体(Euglenales,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鲢鳙 养殖水体 DGGE 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在文蛤体内的累积及净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沈和定 付金花 冉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5-50,共6页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料和水体消毒的"内排外解"法进行。结果表明:文蛤对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能力较弱,累积试验末期(15 d)的内脏毒素累积量仅为884μg/100g,内脏中毒素累积量高于肌肉,占全贝的77.4%~89.1%。15 d的解毒试验中,三组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都有下降,对照组毒素排出量占总累积量的30.1%,臭氧处理组占32.8%,"内排外解"法处理组毒素排出比例最高,达总累积毒素的47.2%。试验表明,"内排外解"法能加快文蛤体内PSP的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丈蛤(Meretrix meretrix)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累积 净化 内排外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杨丽丽 周小玉 +7 位作者 刘其根 胡忠军 王钰博 江敏 沈建忠 刘军 李周永 郝志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468-4476,共9页
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 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指数2007年夏季和2008年夏季较高,2007年冬季最低;Pielou指数2006年冬季最高;桡足类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除冬季较低外,其余三季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无节幼体的密度与生物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动格局,其中,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夏秋季形成单一高峰,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夏,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2个/L和0.062 mg/L,而无节幼体密度和生物量形成春秋双高峰,其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春,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4个/L和0.015mg/L,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方面,象鼻溞和模式有爪猛水蚤全年形成优势,其他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各异。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长刺溞等与水体中的pH值、SD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长额象鼻溞等与水深呈正相关,无节幼体等与水温也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甲壳动物 季节演替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rRNA序列探讨龟鳖类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生 被引量:12
9
作者 郑将臣 万全 +1 位作者 程起群 赵金良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9-205,共7页
用PCR和测序的方法,获得13种龟鳖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结合NCBI收录的47种龟鳖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龟鳖类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生。结果表明,对60条序列进行比对后得到480 bp的一致序列,其中,可变位点229个,总变异率为... 用PCR和测序的方法,获得13种龟鳖类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结合NCBI收录的47种龟鳖的线粒体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龟鳖类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生。结果表明,对60条序列进行比对后得到480 bp的一致序列,其中,可变位点229个,总变异率为47.7%;简约信息位点186个,插入/缺失80个。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6%、24.3%、18.5%、23.7%,转换与颠换比为1.95。7种闭壳龟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63,平均为0.03;潮龟科17个属间的遗传距离为0.053~0.120,平均为0.091;曲颈龟亚目8个科间(不包括平胸龟)的遗传距离为0.071~0.259,平均为0.169。龟科是陆龟科与潮龟科的姐妹群,潮龟科与陆龟科的亲缘关系比龟科与陆龟科的亲缘关系要近;应将乌龟重新归入拟水龟属,将锯缘龟纳入闭壳龟属;闭壳龟属不应拆分为闭壳龟属和盒龟属,即不将黄缘盒龟和黄额盒龟归入盒龟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鳖类 16SRRNA基因 遗传分化 分子进化 系统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2SrRNA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万全 郑将臣 +1 位作者 程起群 赵金良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4-275,共12页
为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龟鳖类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测定了15种龟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为433 bp,有19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43.2%,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8个。A、T、G、C的平均... 为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龟鳖类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测定了15种龟类线粒体12SrRNA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为433 bp,有191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43.2%,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08个。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46%、34.42%、25.85%和18.27%。A+T含量(55.9%)高于G+C含量(44.2%)。在433个核苷酸位点中,有插入/缺失35个,转换为34,颠换为21,转换/颠换比率为1.67。与NCBI上其它一些龟鳖的序列进行比对后,得到414 bp的一致序列,其中236个为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57.00%;简约信息位点181个。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7%、22.2%、18.1%、24.0%。A+T含量(57.9%)高于G+C含量(42.1%)。在414个核苷酸位点中,转换为30,颠换为14,转换/颠换比率为2.12。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分析龟鳖类种间、属间、科间遗传距离,并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7种闭壳龟种间差异在0~0.043,平均为0.022;淡水龟科属间遗传距离为0.007~0.140,平均为0.074;曲颈龟亚目9个科间(不包括平胸龟)遗传距离为0.055~0.197,平均为0.139。由此认为,淡水龟科与陆龟科亲缘关系比龟科更近;不支持将闭壳龟属拆分为闭壳龟属和盒龟属;支持将平胸龟属归为鳄龟科的一个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鳖类 12SRRNA基因 遗传趋异 分子分类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林 李应森 +3 位作者 冯晓宇 郭水荣 谢楠 朱树人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8-300,共3页
就近几年乌鳢养殖、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了我国乌鳢养殖和育苗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乌鳢人工养殖及育苗的研究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 乌鳢 养殖 育苗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鳜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AFLP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伟伟 赵金良 +1 位作者 李思发 王传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4-309,共6页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Steindachner)为东亚地区特有的淡水名贵经济鱼类。受生态环境破坏和渔业捕捞过度的影响,斑鳜野生资源已呈下降趋势。为探明我国斑鳜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背景,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鸭绿江、海河、长江、钱塘江、闽江、西江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群体分化。斑鳜65尾个体中,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21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比例为59.7%,并观察到一些群体的特异性条带。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以长江群体最大(6.7%),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群体内的遗传距离。AMOVA分析表明,斑鳜6群体间的总遗传分化指数Fst=0.7850(p<0.01),群体间遗传分化极显著。聚类分析表明:斑鳜不同群体内的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6个地理群体明显分为南北两大群,鸭绿江群体和海河群体聚为一支,长江、钱塘江、闽江和西江四个群体聚为另一支。斑鳜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与其地理分布范围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积累了大量突变有关。不同地理群体间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其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推测横亘于我国内陆中部地区、呈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的形成可能是东亚斑鳜最先出现南北间群体分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群体 遗传变异 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绿素a测定的分光光度法与bbe法比较:以千岛湖为例 被引量:18
13
作者 周静 胡忠军 +2 位作者 李培培 刘其根 赵良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4,共5页
2009年7月-2010年6月,采用bbe法和分光光度法对千岛湖3个采样点的叶绿素a进行了定量分析。全湖叶绿素a测定结果,分光光度法显著高于bbe法,二者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个别数据差异较大。相同月份叶绿素a测定结果,叶绿素a的最大值、最... 2009年7月-2010年6月,采用bbe法和分光光度法对千岛湖3个采样点的叶绿素a进行了定量分析。全湖叶绿素a测定结果,分光光度法显著高于bbe法,二者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个别数据差异较大。相同月份叶绿素a测定结果,叶绿素a的最大值、最小值都是出现在相同的月份,偏相关分析表明,2种方法测定的叶绿素a的月份变化较为一致。相同深度叶绿素a测定结果,2种方法测出叶绿素a的浓度在各采样点的垂直变化趋势一致。分光光度法与bbe法测定得到的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但后者比前者普遍偏小。分光光度法不适于河流等水体扰动较大和采样平台不稳定的水体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分光光度法 bbe藻类现场分析仪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鳞斜颌鲴(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三个群体线粒体Cytb基因的遗传变异 被引量:4
14
作者 乔德亮 何晓梅 +3 位作者 韦传宝 杨露 胡利 李思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3-820,共8页
应用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细鳞斜颌鲴三个群体(梁子湖群体19尾、龙窝湖群体19尾、淮河群体18尾)的遗传变异关系.结果显示:细鳞斜颌鲴线粒体Cytb基因大小为1149 bp.三个群体共测出10种单倍型,11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多态位点百... 应用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细鳞斜颌鲴三个群体(梁子湖群体19尾、龙窝湖群体19尾、淮河群体18尾)的遗传变异关系.结果显示:细鳞斜颌鲴线粒体Cytb基因大小为1149 bp.三个群体共测出10种单倍型,116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9%,碱基组成中A+T含量(57%左右)明显高于G+C含量.淮河群体含5种单倍型、111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31223,核苷酸多样性最丰富;龙窝湖群体含3种单倍型、2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0550,核苷酸多样性最简单.梁子湖-龙窝湖、淮河-梁子湖、淮河-龙窝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是0.001530、0.084682和0.084335.梁子湖-龙窝湖群体间遗传关系较近,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仍在亚种范围内;而淮河-梁子湖、淮河-龙窝湖群体间亲缘关系较远,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可能已达到亚种水平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斜颌鲴 群体 遗传变异 CYTB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全红”瓯江彩鲤体色相关的SRAP及SCAR分子标记 被引量:9
15
作者 吕耀平 胡则辉 +4 位作者 王成辉 项松平 苏小平 姚子亮 王凯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技术分析"全红"和"粉玉"瓯江彩鲤,筛选与瓯江彩鲤体色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从88个SRAP引物组合筛选出的12个引物组合共获得扩增条带104个,... 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技术分析"全红"和"粉玉"瓯江彩鲤,筛选与瓯江彩鲤体色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从88个SRAP引物组合筛选出的12个引物组合共获得扩增条带104个,并筛选出1个SRAP特异扩增带,即"全红"瓯江彩鲤家系SR2,7173 bp带。该条SRAP特异扩增条带经回收、克隆和测序,并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发现该片段在GenBank中与斑马鱼的POl多蛋白基因和尿红素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根据序列信息分别设计了4对正、反向引物(22—26 bp)。用4对引物分别在"全红"瓯江彩鲤F2和"粉玉"瓯江彩鲤F2群体中进行PCR扩增,仅发现SC-3(154 bp)能够在"全红"瓯江彩鲤群体中特异扩增,而且在"粉玉"瓯江彩鲤F2群体中未出现此扩增带。采用大样本对该SC-3标记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全红"瓯江彩鲤群体中呈现阳性,而在"粉玉"瓯江彩鲤群体中为阴性,可以区分这两种群体。因此SC-3标记可以作为"全红"瓯江彩鲤群体一个重要的分子遗传特征指标,为进一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红” “粉玉” 瓯江彩鲤 SRAP标记 SCA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鳢主要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被引量:7
16
作者 朱林 李应森 +3 位作者 冯晓宇 郭水荣 谢楠 朱树人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74-2077,共4页
乌鳢病害主要有寄生虫病、真菌病、细菌病等,对乌鳢主要病害致病病原、流行状况、发病症状及诊断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我国乌鳢病害研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乌鳢 病害 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个核基因序列研究龟鳖类的系统进化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郑将臣 万全 +1 位作者 程起群 赵金良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7,共6页
为从核基因的角度探讨龟鳖类的系统发育特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两种龟的R35内含子部分序列以及6种龟的RAG2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其它龟鳖的同源序列一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R35序列比对后得到941 bp的一致序列,将RAG2比... 为从核基因的角度探讨龟鳖类的系统发育特征,采用PCR扩增和测序的方法,获得两种龟的R35内含子部分序列以及6种龟的RAG2基因部分序列,结合NCBI其它龟鳖的同源序列一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R35序列比对后得到941 bp的一致序列,将RAG2比对后得到620 bp的一致序列,二者合并后,比对排序后得到1561 bp的一致序列,其中共有505个可变核苷酸位点,总变异率为32.35%;简约信息位点为239个,插入/缺失为139个,转换/颠换比率为1.64。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8.5%、22.8%、19.2%。海龟科和鳄龟科之间Kimura双参数(K-2-P)遗传距离最小(0.025),鳖科和南美侧颈龟科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0.182)。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1)陆龟科与潮龟科先聚在一起,再与龟科聚在一起,陆龟科与潮龟科构成一个单系类群;2)支持陆龟总科与鳄龟科+海龟总科构成姐妹群;3)鳄龟科和海龟总科是姐妹群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龟鳖类 R35基因 RAG2基因 遗传趋异 分子分类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鲌亚科鱼类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冯晓宇 谢楠 +2 位作者 冯建彬 许宝青 赵金良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7,共5页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鲌亚科7属10种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初步构建了鲌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一致表明,鲌亚科鱼类种内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支持率高;同一属内,除蒙古鲌(Culter mogolicus mongolicus)未能...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鲌亚科7属10种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初步构建了鲌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一致表明,鲌亚科鱼类种内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支持率高;同一属内,除蒙古鲌(Culter mogolicus mongolicus)未能与同属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青梢鲌(Culter dabryi dabryi)单独聚为一支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翘嘴鲌与青梢鲌均为姐妹种。NJ、MP树显示鲌亚科鱼类属间关系的支持率都较低,鲂属(Megalobrama)与鳊属(Parabramis)间、鲌属(Culter)与原鲌属(Cultrichthys)间、细鳊属(Rasborinus)与半属(Hemiculterella)、属(Hemiculter)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系统演化关系上,细鳊属、半属、依氏鱼属(Ishikauia)较为原始,鲌属与原鲌属、鲂属与鳊属互为姐妹群,为较特化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鲌亚科鱼类 细胞色素b序列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裂殖壶菌粉对凡纳滨对虾脂质沉积和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国防 焦建刚 +2 位作者 华雪铭 李玲玉 刘嘉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5-234,共10页
以健康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初重(5.81±0.24)g]为研究对象,研究裂殖壶菌粉(Extractedand-dried microfungi Schizochytrium sp.,EDMS)对凡纳滨对虾脂质转运、沉积以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5%... 以健康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初重(5.81±0.24)g]为研究对象,研究裂殖壶菌粉(Extractedand-dried microfungi Schizochytrium sp.,EDMS)对凡纳滨对虾脂质转运、沉积以及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0.5%、1.0%、1.5%和2.0%的裂殖壶菌粉,制成5组(基础组、EMDS05、EMDS10、EMDS15、EMDS20)等氮等能饲料。将750尾健康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成5组(为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5尾虾),养殖时间45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DHA水平的提高,肌肉中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改变(P>0.05),但灰分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且EMDS20组显著高于基础组和EMDS05组(P<0.05);肌肉和肝胰脏中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总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升高(P<0.05),总胆固醇(TC)含量保持稳定(P>0.05),EDMS15组高/低密度脂蛋白(HDL/LDL)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其中EMDS10组(1.0%添加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EDMS促进了凡纳滨对虾肌肉中n-3 HUFA的沉积,同时也提高了虾体脂质过氧化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裂殖壶菌 高不饱和脂肪酸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F_(1-3)世代生长性能比较试验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志允 李思发 +2 位作者 蔡完其 谢中富 殷黎明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58,共4页
为了解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世代的养殖性能,对其3个选育世代F1、F2、F3从温室苗种饲养阶段到室外成鳖饲养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观测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个体日均增重: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2和F3极显著地优于F1(P﹤0.01);... 为了解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世代的养殖性能,对其3个选育世代F1、F2、F3从温室苗种饲养阶段到室外成鳖饲养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观测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个体日均增重: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2和F3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2)每平方米日均产量: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和F2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3)体重变异系数: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1﹥F2﹥F3;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2﹥F1﹥F3;F3生长最整齐;(4)裙边比:在成鳖阶段,裙边比的大小顺序为F3(18.1%)﹥F2(17.79%)﹥F1(17.47%)。对以上4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黄河鳖选育群体的养殖性能逐代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黄河群体 选育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