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38
1
作者 何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龙晓文 刘青 赵恒亮 姜晓东 成永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8-818,共11页
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 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扣蟹养殖阶段,野选和养选G1的早熟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89%和15.25%,养选G1早熟率略高于野选G1(P>0.05);野选G1在9—11月平均体重略低于养选G1和对照组,且8—9月野选G1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野选和养选G1的正常扣蟹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群体G1早熟蟹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成蟹养殖阶段,野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晚于对照组,养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早于对照组;(3)三群体中华绒螯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的早期(3—6月)生长速度接近,6—8月野选G1雄体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8—9月则明显高于其它两群体雄体;野选G1雌体的生长速度仅在6—7月明显低于其它两组,7—9月则反之;(4)野选G1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最终成蟹平均规格均高于对照组,仅野选G1雌体成蟹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选和养选G1成蟹平均体重均比对照组大10%以上;两选育群体雄体和雌体的大规格成蟹(雄蟹≥175g,雌蟹≥125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野选G1具有一龄扣蟹早熟率低、二龄成蟹规格大和性腺成熟时间略有推迟等特点,养选G1具有扣蟹养殖阶段饲料系数低、性腺发育时间提前和成蟹规格大等特点,两群体G1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群体选育 子一代 养殖性能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脊尾白虾存活、生长和蜕壳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龙晓文 吴旭干 +5 位作者 刘智俊 李嘉尧 于智勇 汤臣栋 马强 成永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11-115,130,共6页
研究了盐度突变对脊尾白虾成活的影响,以及水体盐度(0、6‰、12‰、18‰)对单个体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生长、成活和蜕壳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由6‰到0的突变组,脊尾白虾的成活率最低,96 h成活率仅为6.67%;而盐度由6‰至12‰、1... 研究了盐度突变对脊尾白虾成活的影响,以及水体盐度(0、6‰、12‰、18‰)对单个体养殖条件下脊尾白虾生长、成活和蜕壳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由6‰到0的突变组,脊尾白虾的成活率最低,96 h成活率仅为6.67%;而盐度由6‰至12‰、18‰的突变组,96 h的成活率均在93%以上.(2)单个体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体盐度提高(盐度0~12‰条件下),脊尾白虾最终体长、总体长增长率和成活率均有增加趋势;盐度超过12‰时,总体长增长率显著下降,但成活率变化不大.(3)盐度对脊尾白虾的蜕壳周期有一定影响,盐度12‰组虾的第1次、第5次、第8次和第9次蜕壳周期最长;整体上,盐度12‰组平均蜕壳周期最长(9.57 d),盐度0组平均蜕壳周期相对较短(8.47 d).因此,脊尾白虾对盐度低于6‰的水体适应性较差,盐度12‰有利于提高该虾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盐度 急性突变 生长 成活 蜕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磊 吴旭干 +2 位作者 龙晓文 马明君 成永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09-113,118,共6页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日本绒螯蟹 杂交蟹 成蟹 矿物质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RXR基因克隆及其在蜕皮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伟 吴旭干 +3 位作者 楼宝 徐蕾 刘智俊 成永旭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5-1114,共10页
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类维甲酸X受体2(PtRXR2)基因c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2),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tRXR2基因cDNA全长1... 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和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类维甲酸X受体2(PtRXR2)基因cDNA全长(登录号:KF914662),并通过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研究了该基因在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及不同蜕皮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1)PtRXR2基因cDNA全长1718bp,包括5’非编码区(5’-UTR)141bp、3’-UTR 209bp和开放阅读框1368bp,编码455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和等电点为49.75kDa和6.79。(2)PtRXR2推导氨基酸序列的Blastp结果显示,PtRXR2与已知甲壳动物RXR的一致性为74%—9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RXR2与其它甲壳动物RXR聚为一支。(3)qRT-PCR结果显示PtRXR2在C期三疣梭子蟹Y器官、鳃、眼柄和大颚器中表达水平较高,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其它6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居中。(4)不同蜕皮阶段,PtRXR2在Y器官、眼柄和胸神经中均是AB期表达水平最高,E期最低,这可能与上述器官的细胞增殖主要发生在AB期有关;肌肉中的PtRXR2表达水平在AB和C期较高,E和D期最低,与肌肉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积累主要发生在这两个阶段相对应;肝胰腺中的PtRXR2表达水平在AB期最高,C期最低,这暗示PtRXR2主要参与肝胰腺中的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对于C期的营养代谢调控可能不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类维甲酸X受体(RXR)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蜕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两种微卫星DNA分型方法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皓 刘青 +3 位作者 吴旭干 何杰 董鹏生 成永旭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90-94,共5页
为对比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上的效果,试验选择6对微卫星引物,对60个中华绒螯蟹个体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荧光标记法共检测出等位基因129个,平均每个位点21.5个等位变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 为对比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上的效果,试验选择6对微卫星引物,对60个中华绒螯蟹个体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荧光标记法共检测出等位基因129个,平均每个位点21.5个等位变异,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共检测出等位基因174个,平均每个位点29个等位变异。对位点Esin67的PCR产物分别进行重复检测,发现荧光标记法的重复率为100%,而聚丙烯酰胺凝电泳法两次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证实了荧光标记法检测的可靠性显著高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两种方法的检测效率和经济成本的分析表明,荧光标记法虽然成本较高,但效率高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建立单重PCR的多重毛细管电泳技术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微卫星 PAGE 荧光标记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组织对中华绒螯蟹DNA提取效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皓 刘青 +4 位作者 吴旭干 何杰 董鹏生 李彤 成永旭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147-150,共4页
为了优化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采用酚-氯仿法和试剂盒法分别对中华绒螯蟹的鳃、肌肉、血淋巴液和刚毛4种组织进行DNA提取,并从纯度、浓度、片段完整性及微卫星标记PCR扩增效果4个方面评价提取DNA的质量。结果显示:酚-氯仿法提取... 为了优化中华绒螯蟹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采用酚-氯仿法和试剂盒法分别对中华绒螯蟹的鳃、肌肉、血淋巴液和刚毛4种组织进行DNA提取,并从纯度、浓度、片段完整性及微卫星标记PCR扩增效果4个方面评价提取DNA的质量。结果显示:酚-氯仿法提取的DNA片段比试剂盒法提取的更完整,且DNA浓度较高,但纯度稍低;无论何种提取方法,刚毛和血淋巴液中的DNA纯度都高于鳃和肌肉,4种组织中的DNA含量依次为鳃>肌肉>刚毛>血淋巴液,未剪碎刚毛中未能提取到基因组DNA;微卫星标记的电泳结果表明,两种提取方法下4种组织中提取的DNA均可满足微卫星标记的应用要求。综上,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便的非损伤性中华绒螯蟹的采样及其DNA提取方法,这对于进行中华绒螯蟹遗传育种和分子标记研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DNA提取 酚-氯仿法 试剂盒法 不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附肢自切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恒亮 何杰 +3 位作者 吴旭干 龙晓文 刘皓 成永旭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0-13,共4页
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中幼蟹的自切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幼蟹的自切率较高,达29.2%,但无性别差异;根据体重将幼蟹分成4种规格(大:6~8 g;中:4~6 g;小:2~4 g;极小:0~2 g),就不同规格扣蟹而言,中等规格... 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中幼蟹的自切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幼蟹的自切率较高,达29.2%,但无性别差异;根据体重将幼蟹分成4种规格(大:6~8 g;中:4~6 g;小:2~4 g;极小:0~2 g),就不同规格扣蟹而言,中等规格扣蟹的自切率相对较高,但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大多数个体自切一条(50%~60%)或2条附肢(25%~35%),自切3个或3个附肢以上的比例较低,自切5条附肢比例仅为2%。3)附肢自切通常发生在幼蟹身体的其中一侧,身体两侧同时自切的概率较低(12%~15%)。4)各肢型受到自切的概率不同,后3对附肢的自切率显著高于第1第2对附肢(P〈0.05),自切螯足的概率最低。5)整体上,扣蟹雌雄个体的自切规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幼蟹 自切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幼蟹培育池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陶程 杨永超 +2 位作者 马旭洲 王武 李星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68-673,共6页
为科学评价河蟹幼蟹生态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于2013年7—10月对上海市崇明县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培育池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蟹培育池共出现浮游植物77种,隶属于7... 为科学评价河蟹幼蟹生态培育池塘的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于2013年7—10月对上海市崇明县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培育池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蟹培育池共出现浮游植物77种,隶属于7门37属,其中优势种16种;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为蓝藻—绿藻型,蓝藻的优势度最高,而绿藻的种类最多;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为5.02×107~14.37×10^(7)cells/L,平均生物密度为8.88×107cells/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4.70~52.85 mg/L,平均生物量为25.33 mg/L;幼蟹培育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73~3.07、0.99~1.48、0.74~0.90;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8月15日达到峰值,各月间仅9月与10月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幼蟹培育池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河蟹幼蟹培育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水体为α-中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 浮游植物 生物密度 生物量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