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个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比较分析
1
作者 邹宇凡 吴玮杰 +4 位作者 白志毅 冯建彬 吴敏 蒋军 李家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28,共9页
为探明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2020年自江苏滆湖、兴化、建湖,安徽芜湖和湖北监利引进5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2021年在安徽芜湖同期繁育后,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苗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生长性状、入塘扩散速率、爬... 为探明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和养殖生态适应性,2020年自江苏滆湖、兴化、建湖,安徽芜湖和湖北监利引进5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群体,2021年在安徽芜湖同期繁育后,比较分析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苗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生长性状、入塘扩散速率、爬行速率及耐干露等生态适应性。试验结果显示:5月雌、雄个体体长、体质量均表现为滆湖群体[雌:(7.52±0.15)cm、(13.4±0.85)g;雄:(7.53±0.12)cm、(14.25±0.90)g]最优。5月除芜湖群体外,各群体雄性个体在体长、体质量上显著大于雌性;建湖群体在3—4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41%、167%),芜湖群体在4—5月体长、体质量增长率最大(分别为24%、83%)。5月各群体雌性腹部长占体长比例均大于雄性。且5月滆湖群体成活率最高为59.33%,监利群体最低为50.67%。入塘扩散速率依次为建湖>兴化>滆湖>监利>芜湖,建湖、兴化群体显著优于其他3个群体组,扩散最快的建湖群体时间为(291.67±25.43)s,最慢的芜湖群体为(661.33±32.94)s;各群体间爬行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露试验表明,幼虾的干露时间不宜超过18 h,干露48 h存活率依次为芜湖>滆湖>兴化>监利>建湖,芜湖群体存活率最高,为(87.78±1.11)%,建湖群体最低,为(68.89±1.92)%。试验结果可为不同群体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及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的选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生长性能 生态适应性 干露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精子冷冻保存方法建立及其应用
2
作者 李长志 吴玉扬 +1 位作者 王贺 白志毅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2,共10页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均为我国主要淡水育珠蚌,其所产珍珠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建立两种蚌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对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比较优化冷冻保护剂、平衡时间、精子包装、精子稀释剂及降温程序等关键技术参数... 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均为我国主要淡水育珠蚌,其所产珍珠占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0%以上,建立两种蚌精子冷冻保存技术,对种质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比较优化冷冻保护剂、平衡时间、精子包装、精子稀释剂及降温程序等关键技术参数,以精子活力和存活率作为保存效果评价指标,建立了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精子最优冷冻保存技术方案。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DMSO)在5%和8%浓度下分别对两种蚌精子具有最佳保护效果,添加0.05 mol/L海藻糖保护效果显著提升;0.5 mL麦管为两种蚌精子的最适容器,优于0.25 mL冷冻麦管及0.5 mL的冻存管;平衡50 min为三角帆蚌精子在5%DMSO浓度下最佳平衡时间,而褶纹冠蚌则在8%DMSO平衡10~30 min表现最佳。D溶液(稀释10倍的HBSS溶液)作为两种蚌精液稀释剂的效果均优于生理盐水和任氏液,并发现过滤后的养殖池塘水对褶纹冠蚌精子稀释效果与D溶液相当。通过对比6种降温程序,确定三角帆蚌精子保存最优降温程序为:4℃平衡30 min,-7℃/min降至-30℃,再平衡2 min,-12℃/min降至-80℃,最后平衡2 min后迅速浸入液氮中;褶纹冠蚌精子保存最优降温程序为:4℃平衡30 min,-7℃/min降至-80℃,平衡2 min后迅速丢入液氮。两种蚌冷冻精子在40℃水浴中解冻复苏8 s均获得最佳活力和存活率,三角帆蚌复苏精子最佳活力和存活率分别为28.57%±2.02%和71.64%±3.04%,褶纹冠蚌复苏精子最佳活力和存活率分别为33.38%±3.80%和64.04%±2.40%。利用冻存后的三角帆蚌精子进行人工受精实验,受精率达43.93%±3.40%。该研究创新了蚌精子冷冻保存方法,助力杂交育种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褶纹冠蚌 精子冷冻保存 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帆蚌外套膜有核珍珠质量与育珠蚌生长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高金平 李家乐 白志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212,共9页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有核珍珠培育是新兴的珍珠培育技术。为了鉴定影响外套膜有核珍珠质量相关的生长性状,本研究以2龄三角帆蚌为育珠蚌,每蚌植入10颗规格为5 mm的珠核,培育19个月至商品珠,对珍珠质量性状(产珠数/成珠...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有核珍珠培育是新兴的珍珠培育技术。为了鉴定影响外套膜有核珍珠质量相关的生长性状,本研究以2龄三角帆蚌为育珠蚌,每蚌植入10颗规格为5 mm的珠核,培育19个月至商品珠,对珍珠质量性状(产珠数/成珠率、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圆度、珍珠层厚度)与育珠蚌生长性状(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壳质量、软组织质量)、珠核(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圆度)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显示,该批育珠蚌平均成珠率为(70.00±10.82)%,珍珠平均大小(最小直径)为(6.91±0.67)mm,珍珠平均圆度(直径差百分比)为(6.74±7.78)%。珍珠大小、珍珠层厚度与育珠蚌的壳宽、活体质量和壳质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育珠蚌的壳高和软组织质量显著正相关(P<0.05);壳宽与珍珠大小和珍珠层厚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均为0.69;而成珠率、珍珠圆度与育珠蚌各生长性状均不相关(P>0.05)。壳宽对珍珠大小和珍珠层厚度的直接作用(0.69)及直接决定系数(0.50)最大。研究表明,三角帆蚌的壳宽是提升外套膜有核珍珠的大小和珍珠层厚度品质的关键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帆蚌 外套膜有核珍珠 质量性状 生长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3群体双列杂交群体耐高温性能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玮杰 徐啟洲 +4 位作者 万通 贾亮 程熙 李典中 白志毅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12,共7页
为构建耐高温性状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杂交群体,以芜湖、建湖、滆湖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完全双列杂交的9个F_(1)群体为亲本,通过自交获得F_(2)群体[滆湖♀×建湖♂(GJ)、建湖♀×滆湖♂(JG)、滆湖♀×芜湖♂(GW... 为构建耐高温性状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杂交群体,以芜湖、建湖、滆湖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完全双列杂交的9个F_(1)群体为亲本,通过自交获得F_(2)群体[滆湖♀×建湖♂(GJ)、建湖♀×滆湖♂(JG)、滆湖♀×芜湖♂(GW)、芜湖♀×滆湖♂(WG)、建湖♀×芜湖♂(JW)、芜湖♀×建湖♂(WJ)、滆湖♀×滆湖♂(GG)、建湖♀×建湖♂(JJ)、芜湖♀×芜湖♂(WW)],采用耐热性(upper thermal tolerance,UTT)、心率的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rrhenius break temperatures,ABT)作为评定指标,并结合临界温度法(critical thermal methodology,CTM)、半致死时间(half leathaltime,LT_(50))等方法,比较了9个F_(2)群体对高温的耐受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克氏原螯虾UTT值、ABT值与体质量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群体UTT值排序为GW>GJ>WJ>JG>GG>WW>WG>JW>JJ,且GW群体UTT值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ABT排序为GW>WJ>WW>WG>JW>JJ>JG>GJ>GG,且GW群体ABT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CTMax排序为GW>WJ>GJ>GG>WW>JG>JW>WG>JJ,且GW、WJ、GJ群体显著高于其余群体(P<0.05);各群体LT_(50)排序为GW>GJ>WJ>JG>WW>GG>JW=JJ>WG;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个体之间耐热性(UTT)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克氏原螯虾虾苗耐热性显著高于初达上市规格的商品虾(P<0.05);克氏原螯虾热胁迫前后心率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和-0.15(P<0.05)。研究表明,滆湖♀×芜湖♂(GW)群体4个耐高温指标均优于其他群体,与UTT等指标相比,采用ABT指标测定对个体损害小,更适用于良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耐高温性能 耐热性 心率拐点温度 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性与沉性生物絮团氨氮处理能力与营养组成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谭竟宏 陆泳因 +2 位作者 罗国芝 谭洪新 刘文畅 《渔业现代化》 CSCD 2022年第3期16-26,共11页
为探究沉性絮团与浮性絮团在加碳源和不加碳源条件下的氨氮处理能力与营养组成,在加碳源和不加碳源的条件下各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沉性絮团、混合絮团和浮性絮团。每组总悬浮固体(Total Suspended solid,TSS)≈150 mg/L,碱度约为300.00... 为探究沉性絮团与浮性絮团在加碳源和不加碳源条件下的氨氮处理能力与营养组成,在加碳源和不加碳源的条件下各设置3个处理组,分别为沉性絮团、混合絮团和浮性絮团。每组总悬浮固体(Total Suspended solid,TSS)≈150 mg/L,碱度约为300.00 mg/L,以10 mg/L氯化铵(NH_(4)Cl_(2))为氮源,以DOC/TN=15的葡萄糖作为碳源,进行为期3 d的连续水质监测试验,试验结束后取絮团测营养指标。结果显示:在加碳源的条件下沉性絮团、混合絮团和浮性絮团的总氨氮去除效率分别为(1.03±0.03)mg/g·h、(1.00±0.01)mg/g·h、(1.05±0.07)mg/g·h;不加碳源的条件下沉性絮团、混合絮团和浮性絮团的氨氮去除效率分别为(1.20±0.16)mg/g·h、(1.28±0.03)mg/g·h、(1.02±0.03)mg/g·h,不加碳源组沉性絮团和混合絮团的氨氮去除率高于加碳源组沉性絮团和混合絮团,两组之间浮性絮团氨氮去除率差异不显著。浮性絮团的亚硝酸盐氮(NO_(2)^(-)-N)有较高的峰值质量浓度,加碳源条件下为(1.85±0.05)mg/L,不加碳源条件下为(3.32±0.38)mg/L,加碳源组和不加碳源组沉性絮团、混合絮团以及浮性絮团的硝酸盐氮、总氮和溶解性总氮最终质量浓度差异显著(P<0.05)。加碳源的情况下浮性絮团具有更多含量的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ntemacnioc Acid,EPA)以及脂肪酸,不加碳源的情况下沉性絮团具有更多含量的氨基酸,浮性絮团具有更多含量的EPA。研究表明,沉性絮团对整个生物絮团系统的总氨氮以及亚硝酸盐氮处理效果更好,浮性絮团营养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性絮团 浮性絮团 营养组分 氨氮处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McNF-κB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发育中的作用
6
作者 任泓妤 刘甜甜 +2 位作者 竹攸汀 杨金龙 梁箫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1-151,共11页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具有免疫、炎症、凋亡、细胞增殖和发育的调节作用,目前NF-κB在脊椎动物和果蝇中的研究较为丰富,在贝类中的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探究NF-κB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免疫和发育中的作用,...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具有免疫、炎症、凋亡、细胞增殖和发育的调节作用,目前NF-κB在脊椎动物和果蝇中的研究较为丰富,在贝类中的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探究NF-κB在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免疫和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厚壳贻贝McNF-κB基因的序列全长,其全长为4 087 bp,开放阅读框为2 613 bp,编码871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锚蛋白重复序列(ankyrinrepeat, ANK)结构域和死亡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与欧洲贻贝(Mytilus edulis)和地中海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分别具有72.76%和66.58%同源性,且在系统进化树中与欧洲贻贝和地中海贻贝聚为一支。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验表明,McNF-κB基因于厚壳贻贝各组织均有分布,在鳃中表达最高;McNF-κB基因在厚壳贻贝眼点幼虫阶段和稚贝阶段均有表达,且在稚贝阶段表达量显著高于眼点幼虫阶段。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眼点幼虫McNF-κB基因后幼虫变态率显著下降,推测McNF-κB基因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过程。本研究为探究McNF-κB基因如何调控厚壳贻贝发育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NF-ΚB 基因克隆 幼虫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噪音胁迫对瘤背石磺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7
作者 汤刘思巧 土志涵 +2 位作者 孙梦颖 唐少华 沈和定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9-736,共8页
为探究人为噪音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将瘤背石磺分别暴露在1000 Hz的人为噪音中1、3、6、12和24 h后,分别测定瘤背石磺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氧化应激指标和谷草转氨酶(AST)... 为探究人为噪音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reevesii)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将瘤背石磺分别暴露在1000 Hz的人为噪音中1、3、6、12和24 h后,分别测定瘤背石磺血清中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氧化应激指标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等免疫指标,同时测定了肝胰腺中热休克蛋白27(Hsp27)、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髓样分化因子(MyD8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相对于未暴露组,SOD和CAT活性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升高(P<0.05),AST和ALT活性在噪音暴露3 h后显著升高(P<0.05),AKP活性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升高(P<0.05);Hsp27和GSH-Px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上调(P<0.05),GST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下调(P<0.05),MyD88和TNF-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噪音暴露1 h后显著上调。研究表明,人为噪音作为一种胁迫因子,使瘤背石磺机体产生了氧化应激和免疫应答,研究结果可为表征潮间带动物应对人为噪声胁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噪音 瘤背石磺 氧化应激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