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草种类的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水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华清红 赵雨轩 +4 位作者 肖霖 徐克 葛永春 孙云飞 成永旭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为探讨零换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水草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断面综合水质指数(Comprehensive water quality index, CWQI)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估了养殖池塘水质。种植水草... 为探讨零换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水草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评价法、平均污染指数、断面综合水质指数(Comprehensive water quality index, CWQI)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估了养殖池塘水质。种植水草的种类为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分别记为Class Ⅰ—Ⅲ组,水源组为对照组,记为CK。选取pH、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高锰酸钾指数(CODMn)、总氮(Total nitrogen, TN)、氨氮(NH_(4)^(+)-N)、硝酸盐氮(NO_(3)^(-)-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磷酸盐(PO_(4)^(3-)-P)和亚硝酸盐氮(NO_(2)^(-)-N)作为监测水质指标。结果显示,各组单因素评价均为Ⅴ类水质,主要污染物为TN和TP;Class Ⅰ—Ⅲ组池塘的平均污染指数分别为1.65、1.59、2.97,对照组为2.00;Class Ⅰ和Class Ⅱ组池塘的CWQI水质评价等级优于其他2组;Class Ⅰ—Ⅲ组池塘主成分得分总体低于CK组。综上,零换水养殖模式下种植伊乐藻或苦草,与外界水源比较,水质均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零换水养殖模式 水草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及交换通量的影响
2
作者 罗义民 张凯 +8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龚望宝 李志斐 夏耘 田晶晶 李红燕 谢文平 郁二蒙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共12页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分析各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而研究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各营养盐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除氨氮(NH_(4)^(+)-N)、总氮(TN)外,其他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在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沉积物中,硝态氮(NO_(3)^(-)-N)是主要的内源释放营养盐;相比对照组,2组复合碳源均促进了沉积物中NH_(4)^(+)-N的释放;此外,玉米皮碳源减缓了NO_(3)^(-)-N、亚硝态氮(NO_(2)^(-)-N)和磷酸盐(PO_(4)^(3-)-P)的释放,水稻杆碳源的影响不显著。3)添加复合碳源促进了水体营养盐的去除,相比水稻杆碳源,玉米皮碳源对TN、PO_(4)^(3-)-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更高,分别为73%、53%和48%。综上,添加复合碳源能够影响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其中玉米皮碳源可减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且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和菲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志刚 江青青 +3 位作者 房余程 陈阿琴 成永旭 王爱民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2-149,共8页
为探究酸化以及环境污染物菲(Phenanthrene,PHE)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影响,开展了不同pH(5.5、6.5、7.8)和PHE质量浓度(0、50μg·L^(−1))对中华绒螯蟹[(15.0±2.3)g]的联合暴露实验(为期14 d)。结果发现... 为探究酸化以及环境污染物菲(Phenanthrene,PHE)协同效应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影响,开展了不同pH(5.5、6.5、7.8)和PHE质量浓度(0、50μg·L^(−1))对中华绒螯蟹[(15.0±2.3)g]的联合暴露实验(为期14 d)。结果发现:1)中华绒螯蟹在pH 5.5×PHE 50的协同处理下,肝胰腺和鳃组织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肝胰腺小管形状改变,肝管细胞萎缩出现大量空泡,鳃轴肿大,鳃丝角质层表皮破损,局部基膜破裂;而pH 6.5×PHE 50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鳃组织的损伤并不显著。2)PHE处理引起中华绒螯蟹幼蟹肝胰腺糖原(Gly)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表明PHE会导致中华绒螯蟹能量代谢水平下降;相较于对照组,pH 5.5×PHE 50对甘油三酯(TG)、Gly、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浓度均有抑制效果,而pH 6.5×PHE 50使得中华绒螯蟹TG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受体(ahr)、芳香烃受体核转位因子(arnt)和细胞色素p4501A1(cyp1a1)基因的表达量均随pH的降低而升高,并在pH 5.5时达到最高。以上结果表明,酸化和PHE的联合作用改变了中华绒螯蟹的能量代谢,其中pH 5.5时显著加剧了PHE对其肝胰腺组织结构的毒性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酸化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彩神仙鱼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CD302和MBL的克隆及在病原刺激下的免疫应答
4
作者 马腾飞 温彬 +3 位作者 刘鑫 缪琳 高建忠 陈再忠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5-43,共9页
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具独特的亲代抚育行为,前期研究发现2种C型凝集素在育幼亲本皮肤中高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预示着潜在的功能分化。为探究两者潜在免疫功能的差异性,克隆获得了七彩神仙鱼C型凝集素基因SaCD302和S... 七彩神仙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us)具独特的亲代抚育行为,前期研究发现2种C型凝集素在育幼亲本皮肤中高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预示着潜在的功能分化。为探究两者潜在免疫功能的差异性,克隆获得了七彩神仙鱼C型凝集素基因SaCD302和SaMBL,并分析了病原刺激下的免疫应答模式。结果显示,SaCD302和SaMBL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741和795 bp,分别编码246和264个氨基酸。SaCD302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一个信号肽(aa 1—29),一个CTL结构域(aa 32—169)和一个跨膜结构域(aa 184—206)。SaMBL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两个低复杂度区域(aa 32—92和aa 104—121)和一个典型的CTL结构域(aa 137—263)。SaCD302和SaMBL的氨基酸序列与尼加拉瓜湖始丽鱼(Archocentrus centrarchus)对应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SaCD302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肝脏和鳃;SaMBL在皮肤中高表达,在肠道、肝脏、脾脏和性腺中低表达。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后,SaCD302在脾脏、头肾、肠道和皮肤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SaMBL仅在头肾、肠道和皮肤中表达上调,且时序性不同,表明二者可能在七彩神仙鱼免疫防御中发挥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彩神仙鱼 C型凝集素基因 CD302 MBL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溶血弧菌养殖对虾分离株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魏文娟 赵姝 +3 位作者 王元 周俊芳 李新苍 房文红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6,共8页
文章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从养殖患病对虾中分离的36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16种药物的耐药性,并用PCR法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qnrVC,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optrA、floR和cfr,四环霉素类耐药基因tetA、... 文章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从养殖患病对虾中分离的36株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对16种药物的耐药性,并用PCR法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S和qnrVC,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at、optrA、floR和cfr,四环霉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和tetM,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和sul3,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trA、strB、aadA和aacA,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arr,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 CARB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的携带状况,分析其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6株副溶血弧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88.9%),其次为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噁唑(66.7%),硫酸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和美罗培南呈现100%敏感。多重耐药副溶血弧菌比例高达61.1%(22/36),其中1株对6类抗菌药耐药。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VC检出率最高达72.2%(26/36);其次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rtB,检出率58.3%(21/36);大环内酯类、利福霉素类耐药基因均未检测到。耐药基因检出率与耐药表型没有表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提示副溶血弧菌耐药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耐药性 琼脂稀释法 多重耐药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盐度和pH对多纹钱蝶鱼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艳秋 刘鉴毅 +9 位作者 庄平 李琪 邹雄 冯广朋 赵峰 余焱方 孙雪娜 杨俊 王妤 黄晓荣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129,共8页
文章首次探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pH条件下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胚胎发育的特点,可为该鱼苗种培育适宜条件的选择和调控提供参考。实验将多纹钱蝶鱼受精卵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6、20、24、26、28、30、32、34、36℃)、盐... 文章首次探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和pH条件下多纹钱蝶鱼(Selenotoca multifasciata)胚胎发育的特点,可为该鱼苗种培育适宜条件的选择和调控提供参考。实验将多纹钱蝶鱼受精卵分别置于不同温度(16、20、24、26、28、30、32、34、36℃)、盐度(淡水、5、10、15、20、25、30、35)和pH(5.0、5.5、6.0、6.5、7.0、7.5、8.0、8.5、9.0、9.5、10.0)下孵化。结果显示,在盐度32下,孵化温度介于24~36℃,随着温度的升高,出膜时间缩短,孵化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畸形率相反,26~28℃为最适孵化温度。pH 5.5~8.5仔鱼均能出膜,随着pH的升高,出膜时间缩短,孵化率先升后降,畸形率相反,7.0~8.2为最适孵化pH。该鱼具有广盐性,盐度5~35均可孵化,淡水中孵化率为0,孵化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畸形率相反,最适孵化盐度为25~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纹钱蝶鱼 胚胎发育 温度 盐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密度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贾春艳 王珂 +5 位作者 李慧峰 高雷 杨浩 刘绍平 陈大庆 段辛斌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56,共9页
为了摸清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密度分布情况,为禁渔效果评估和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于2020年11月2—8日对东洞庭湖中心湖区及湘江洪道进行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46.48 dB,平均体长约为18.66 cm,... 为了摸清禁渔初期东洞庭湖鱼类资源密度分布情况,为禁渔效果评估和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撑,于2020年11月2—8日对东洞庭湖中心湖区及湘江洪道进行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水域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为−46.48 dB,平均体长约为18.66 cm,体长范围为1.63~113.50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调查水域的鱼类平均密度为150.20尾·(1000 m^(3))^(−1),介于14.47~1823.95尾·(1000 m^(3))^(−1),湖区的鱼类平均密度大于洪道,不同区域间鱼类平均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江湖交汇处的鱼类密度最高。对比东洞庭湖禁渔前(2015年)的调查数据,禁渔后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有所降低,而鱼类平均密度显著上升(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水声学 空间分布 禁渔 东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下游鲢遗传多样性现状的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罗宇婷 方弟安 +6 位作者 周彦锋 徐东坡 彭云鑫 彭飞 张桂宁 刘凯 尤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57,共10页
为了解长江下游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布,该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通过对2017—2019年长江湖口、安庆、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张家港和常熟8个江段鲢野生群体共327份DNA进行基... 为了解长江下游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布,该研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通过对2017—2019年长江湖口、安庆、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张家港和常熟8个江段鲢野生群体共327份DNA进行基因分型与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比对了其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情况。结果显示,长江下游8个群体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群体内缺乏足够的杂合子,8个群体等位基因数(N_(a))介于6.0~12.3,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介于3.94~6.10,观测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介于0.617~0.719和0.658~0.774,无偏期望杂合度(uH_(e))介于0.671~0.782,Shannon's信息指数(I)介于1.38~1.86,群体内近交系数(F)介于0.001~0.174;遗传分化分析显示F_(st)(F-statitics values)介于0.006~0.068,基因流(N_(m))介于3.41~41.9,遗传距离(D)介于0.001~0.106,湖口群体与其他群体表现出中等程度的遗传差异,其他群体间遗传差异很小,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7.6%);遗传结构分析显示湖口群体有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基因库。结果表明江湖连通性可能对于鲢在湖口江段展现独特遗传分化特征具有积极意义,而形成这种种群分化究竟是由于地理距离的空间隔离还是生境差异的生理屏障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标记 长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鲷与黑鲷投喂频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仇玉燕 张志勇 +6 位作者 陈淑吟 倪可雯 贾超峰 孟乾 祝斐 张志伟 汤晓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9-67,共9页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_(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_(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喂频率组(1T:1次·d^(-1)、2T:2次·d^(-1)、3T:3次·d^(-1)、4T:4次·d^(-1)),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T升至2T,杂交F_(2)与黑鲷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SR)显著升高(P<0.05),胃蛋白酶、脂肪酶(LPS)、α-淀粉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投喂频率超过2T时,杂交F_(2)和黑鲷各实验组的WGR、SGR、SR及消化酶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抗氧化酶活力3T与2T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4T(P<0.05)。相同的投喂频率下,2T组杂交F_(2)的WGR、SGR、胃蛋白酶、LPS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4T组杂交F_(2)的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均显著高于黑鲷(P<0.05)。研究结果表明,杂交F_(2)及黑鲷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为2T,且杂交F_(2)在所有组别中的生长性能表现均优于黑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鲷 黑鲷 投喂频率 生长性能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田镇 陈爱华 +5 位作者 曹奕 吴杨平 张雨 陈素华 张志东 李秋洁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82-2589,共8页
【目的】了解群体选育过程中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及世代遗传分化情况,为文蛤育种计划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黄文蛤原种(SY)、江苏红文蛤原种(SR)及5个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SRF1~SR5... 【目的】了解群体选育过程中红壳色文蛤(Meretrix meretrix)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及世代遗传分化情况,为文蛤育种计划的可持续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黄文蛤原种(SY)、江苏红文蛤原种(SR)及5个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SRF1~SR5F5)为研究对象,利用15对微卫星引物对各文蛤群体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然后通过Gel-Pro324.0、PopGen 32和MEGA 6.0等在线软件分析7个文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从7个文蛤群体中共检测出766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位点在每个群体中检测出3~18个等位基因,且等位基因数(Na)随选育世代增加呈下降趋势。15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575~0.630,均属于高度多态性位点。7个文蛤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42~0.502,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29~0.680,群体中63.81%的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表明各微卫星位点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群体内近交系数(Fis)范围为-0.0157~0.7409,平均为0.2777,表明文蛤群体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水平;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0455,即文蛤群体变异中仅有4.55%是由不同群体间的基因差异所产生,而95.45%的变异来源于群体内部;各群体的基因流(Nm)为0.9002~18.9478,平均为8.8065,说明7个文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低。UPMGA聚类分析发现7个文蛤群体聚类呈两大支,江苏红文蛤原种及其选育群体聚为一支,而江苏黄文蛤原种(SY)独自聚为一支。【结论】经过5代人工选育的红壳色文蛤选育群体虽然较基础群体其遗传多样性指数略有下降,但并未导致各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连续的选择育种计划中,应增加亲本养殖环境多样化,避免因人工繁育的亲本和养殖群体规模较小引起遗传漂移或近交衰退而致使某些等位基因缺失,导致后代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红壳色 群体选育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楠 尹纪元 +6 位作者 王英英 李莹莹 吴斯宇 石存斌 李家豪 曹际振 王庆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84,共11页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和药物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开展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究是实现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从健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肠道分离获得8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经生化反应和16S... 随着水产养殖病害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和药物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开展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究是实现水产健康养殖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从健康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肠道分离获得8株乳酸菌(Lactobacillus),经生化反应和16S rRNA鉴定,均为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生物学特性评价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分离株Y190430的发酵性能最好,且具有良好的抗生素敏感性;与植物乳杆菌标准株ATCC8014和商品乳酸菌相比较,分离株Y190430对酸、碱、盐、温度等环境胁迫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同时具有更快的产酸速率,并可通过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分离株Y190430对常见水产病原菌的拮抗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性能 抗生素敏感性 生态防控 益生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应激对黑鲷组织损伤及细胞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卫明亮 张志伟 +6 位作者 张志勇 林志杰 祝斐 贾超峰 孟乾 徐大凤 张曹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17,共8页
为探究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低温下的生理适应机制,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15、10和5℃),以15℃为对照,低温胁迫24 h,分别研究了冷应激前后黑鲷的组织结构变化、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呈... 为探究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在低温下的生理适应机制,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15、10和5℃),以15℃为对照,低温胁迫24 h,分别研究了冷应激前后黑鲷的组织结构变化、生理生化反应及凋亡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呈现出肝脏空泡化、腮小片收缩、肌纤维断裂等组织损伤现象;肝脏中的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升高(P<0.05),表明黑鲷遭受冷应激,肝脏功能紊乱、结构遭到破坏。q-PCR结果显示,10℃时黑鲷通过降低apaf-1、bax、caspase-1基因表达量,促进caspase-3、diablo基因表达,从而减少肝脏细胞丢失来降低冷应激的损伤;胁迫至5℃时,温度超过黑鲷自身生理调节阈值,肝脏细胞受损程度加重,黑鲷促进apaf-1、bcl-2和diablo基因表达,抑制caspase-3基因表达,最大限度维持了肝脏细胞的稳态。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黑鲷的肝脏、腮、肌肉损伤加重,其中肝脏通过调节AST、ALT、T-CHO、TG以及凋亡基因表达,以减少组织损伤带来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冷应激 组织切片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垂体和下丘脑中生物钟基因在3种光周期下的表达节律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袁满 王鹏飞 +4 位作者 闫路路 赵超 范嗣刚 陈祥 邱丽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46,共8页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其繁殖活动受光周期调控。文章研究了3种光周期[光(L)暗(D)比分别为16L∶8D、12L∶12D和8L∶16D]条件下,7个重要生物钟基因(Bmal2、Npas4、Per2、Cry1、Cry1a、Cry2及Timeless)在...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其繁殖活动受光周期调控。文章研究了3种光周期[光(L)暗(D)比分别为16L∶8D、12L∶12D和8L∶16D]条件下,7个重要生物钟基因(Bmal2、Npas4、Per2、Cry1、Cry1a、Cry2及Timeless)在花鲈垂体和下丘脑中的昼夜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在12L∶12D条件下垂体中Per2、Cry1、Cry2、Cry1a、Timeless表现出昼夜节律性,下丘脑中Per2、Cry2、Cry1、Timeless表现出昼夜节律性,相同基因在垂体和下丘脑两种组织中的昼夜节律不同,长光照或短光照会改变昼夜节律的震荡强弱,也会改变峰值相位,部分基因在长光照或短光照下会出现失去昼夜节律性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生物钟基因 光周期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定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夕 吴彪 +3 位作者 王岩 孙秀俊 周丽青 刘志鸿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2,共7页
该研究以新鲜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软体组织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蒽酮硫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的吸光值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检测... 该研究以新鲜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软体组织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蒽酮硫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的吸光值确定最优反应条件,并对方法的最低检出限、重复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进行评价,最终建立了牡蛎糖原含量的微量检测体系。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体积为300μL,主要包括0.2%蒽酮硫酸溶液200μL,样品待测液100μL;沸水浴反应时间为10 min。该方法的葡萄糖最低检出限为0.001 5 mg·mL^(-1),标准曲线变异系数小于4%,证实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显色反应完成后,室温条件下120 min内其吸光值基本不变,稳定性较高;测定牡蛎外套膜、鳃、唇瓣、性腺、肝胰腺、闭壳肌的加标回收率介于95.3%-105.8%,说明该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该研究建立的微量反应体系测定牡蛎糖原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小、操作简单、单样品成本低等优势,同时重复性、稳定性、精确性均较高,适用于大批样品批量测定。该研究为快速、高效完成牡蛎样品糖原的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 糖原 微量反应体系 蒽酮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pD基因对溶藻弧菌毒力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苏雯晓 邓益琴 +3 位作者 臧树军 王茜 林梓阳 冯娟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1-90,共10页
为研究几丁质结合蛋白(Chitin-binding protein D,CbpD)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和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溶藻弧菌ZJ-T的cbpD基因缺失突变株ZJ-T-ΔcbpD,比较突变株与野生株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毒... 为研究几丁质结合蛋白(Chitin-binding protein D,CbpD)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毒力和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溶藻弧菌ZJ-T的cbpD基因缺失突变株ZJ-T-ΔcbpD,比较突变株与野生株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毒性,以及毒力相关生理过程,包括生长能力、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分泌活性、溶血活性、抗生素敏感性、生物膜形成、过氧化氢(H_(2)O_(2))和铜离子(Cu^(2+))抗性以及铁离子(Fe^(3+))吸收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cbpD缺失后,溶藻弧菌对斑马鱼的毒力显著减弱,且细菌游动能力、涌动能力和胞外蛋白酶活性均降低,突变株对Cu2+的抗性提高;cbpD的突变不影响溶藻弧菌在富营养培养基中的生长、生物膜的形成、溶血活性、对大部分抗生素敏感性、对H_(2)O_(2)的抗性和Fe3+的获取能力。结果表明,cbpD可能通过正调控溶藻弧菌的运动能力和胞外蛋白酶分泌活性,而促进溶藻弧菌的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弧菌 cbpD基因 基因敲除 毒力调控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二纯 赖子尼 +3 位作者 刘乾甫 王超 高原 麦永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2年第1期12-21,共10页
水体初级生产力是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体现,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为探究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状况及水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9月(枯水前期)进行采样调... 水体初级生产力是保证水生生物种群再生产速率的一种体现,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转提供能量来源。为探究珠江干流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PP)状况及水环境影响因子,于2016年3月(平水期)、6月(丰水期)、9月(枯水前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初级生产力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初级生产力介于6.0~866.5 mg/m^(2)/d,均值为111.1 mg/m^(2)/d。初级生产力水情期变化明显,表现为枯水前期>平水期>丰水期;各站位初级生产力除鲁布革站位异常高外,其他站位差异不明显。初级生产力与总氮、亚硝酸盐、硅酸盐、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a)、透明度等指标显著相关(P<0.05,n=42);该水域2016年呈现以中营养和贫营养为主,而在上游建坝库区存在局部“富营养”的水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面源污染和珠江干流修建水坝所导致的河流水文情势的改变是引起初级生产力时空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级生产力 营养状态指数 珠江干流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技术的海、淡水养殖刀鲚卵巢的代谢组学比较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淑芳 张金鹏 +2 位作者 施永海 袁新程 刘其根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探究海、淡水养殖环境对刀鲚(Coilia nasus)卵巢发育的影响,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测定了海、淡水环境下刀鲚卵巢中代谢产物的差异情况,并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出相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海... 为探究海、淡水养殖环境对刀鲚(Coilia nasus)卵巢发育的影响,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测定了海、淡水环境下刀鲚卵巢中代谢产物的差异情况,并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出相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海水组和淡水组样品共鉴定出47种差异代谢物(P<0.05、FC>1、VIP>1),与海水组相比,淡水组表达差异倍数最明显的为碳环血氧烷A2(Carbocyclic thromboxane A2)、半乳糖神经酰胺(Galactosyl ceramide),差异倍数分别为10.40、2.78倍;与海水组相比,淡水组卵巢组织内皮质醇升高了1.61倍;对47种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分析发现,变化显著的通路有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和嘧啶代谢通路(P<0.05),皮质醇、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通路、嘧啶代谢通路和鞘磷脂代谢通路可能与刀鲚生殖洄游过程中卵巢发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盐度 卵巢 代谢组学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的长江下游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桂宁 方弟安 +2 位作者 薛向平 毛成诚 彭云鑫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25-2032,共8页
【目的】明确长江下游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进化历史,为其育种及遗传改良打下基础。【方法】在长江下游水域(淀山湖、高邮湖、太湖、长荡湖及长江江苏段)设点捕获收集翘嘴鲌野生样本,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 【目的】明确长江下游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进化历史,为其育种及遗传改良打下基础。【方法】在长江下游水域(淀山湖、高邮湖、太湖、长荡湖及长江江苏段)设点捕获收集翘嘴鲌野生样本,基于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分析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用DNASPv5计算群体单倍型并进行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运用Arlequin 3.5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计算遗传距离和基因流(Nm)。【结果】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197个个体的COⅡ基因序列有效长度为425 bp,存在31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7.29%;其碱基含量排序为T(29.61%)>C(28.03%)>A(24.19%)>G(18.17%),AT含量为53.8%,CG含量为46.2%。31个变异位点在197个个体中共定义出13种单倍型(hap1~hap13),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273~0.603,以长江群体和长荡湖群体的最高,太湖群体的最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1~0.017,以长荡湖群体的最高,淀山湖群体的最低。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5,即群体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群体间的Nm为2.443~54.325,以太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大(54.325),长荡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小(2.443);AM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0.47%,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9.53%。在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中,仅长江群体的Tajima’s D和Fu’Fs均为负值且具有显著意义,故推测该群体曾发生过群体扩张现象。【结论】长江下游翘嘴鲌群体表现出低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后续研究应增加野生翘嘴鲌群体的样品数量和调查水域,全面而系统地评估长江下游各水域翘嘴鲌的种质资源状况,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鲌 COⅡ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长江下游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小豪 方弟安 +2 位作者 孙海博 何苗 薛向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42-1751,共10页
【目的】调查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探索仔稚鱼物种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特征及仔稚鱼丰度时空特征,为长江近河口段仔稚鱼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对仔稚鱼进行采样调查,将仔稚鱼样品在Olympus SZ... 【目的】调查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现状,探索仔稚鱼物种组成、生态类型、群落特征及仔稚鱼丰度时空特征,为长江近河口段仔稚鱼资源监测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鱼类早期资源调查方法对仔稚鱼进行采样调查,将仔稚鱼样品在Olympus SZX 16体视解剖镜下进行种类鉴定,对部分形态特征残缺难以辨认及不确定种类的仔稚鱼进行细胞色素C氧化酶1号基因(COI)序列分子鉴定,然后计算每种仔稚鱼的丰度、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及仔稚鱼群落特征值[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λ)、Jaccard相似性系数(Cj)、Cody差异性指数(βc)]。【结果】于2021年5—8月对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资源展开调查,共采集到仔稚鱼69355尾,隶属于6目8科40种,优势种(IRI≥100)和常见种(100>IRI≥10)各9种,数量分别占总量的85.01%和12.97%。仔稚鱼丰度为1.50~9668.17 ind/100 m^(3),平均丰度为502.74 ind/100 m^(3)。按照4种方式对仔稚鱼的生态类型进行划分,结果发现仔稚鱼以淡水定居性为主,多数为底层鱼,食性以杂食性为主,其次为肉食性,产卵类型以产粘性卵和产漂流性卵的鱼类较多。时间上,仔稚鱼丰度在5月底达高峰(1490.48 ind/100 m^(3)),6月较低,与水流量变动表现出正相关关系;空间上,仔稚鱼分布受生境、河道形态及流速影响,总体上,南北两岸丰度高于江心(北岸、南岸、江心的平均丰度分别为714.55、615.58和290.31 ind/100 m^(3))。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D、H、J和λ分别为3.50、2.33、0.63和0.16。【结论】2021年长江如皋江段仔稚鱼在种类数目、丰度及群落多样性特征等方面比2018—2020年有明显提升,长江如皋江段鱼类早期补充群体呈现良好恢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如皋江段 仔稚鱼 渔业资源现状 渔业资源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蛤CDK7基因克隆及其在不同品系生长发育中的表达分析
20
作者 李秋洁 陈爱华 +5 位作者 陈素华 吴杨平 张雨 曹奕 张志东 田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44-3253,共10页
【目的】掌握文蛤(Meretrix meretrix)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DK7)基因(MmCDK7)的时空表达及在不同品系生长发育中的表达规律,从分子水平探究红壳色文蛤新品系的生长优势,为筛选文蛤生长相关基因及揭示其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掌握文蛤(Meretrix meretrix)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DK7)基因(MmCDK7)的时空表达及在不同品系生长发育中的表达规律,从分子水平探究红壳色文蛤新品系的生长优势,为筛选文蛤生长相关基因及揭示其生长发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RACE克隆MmCDK7基因cDNA序列,通过BLAST、ScanProsite、NetPhos3.0 server及ExPASy等在线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mCDK7基因在文蛤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同一养殖条件下红壳色文蛤(简称红文蛤)和黄壳色文蛤(简称黄文蛤)的壳长、壳长相对增长率及MmCDK7基因表达差异。【结果】MmCDK7基因cDNA序列全长1296 bp,其中,5’端非编码区(5’-UTR)为83 bp,3’端非编码区(3’-UTR)为196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17 bp,共编码338个氨基酸残基。MmCDK7蛋白分子量约38.32 kD,理论等电点(p I)为8.78,包含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S_TKc)、酪氨酸激酶催化结构域(TyrKc)及与细胞周期蛋白结合有关的激酶结构域NRTALRE;而S_TKc结构域中有包含蛋白激酶ATP结合位点区域、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化位点区域及T-loop环。MmCDK7氨基酸序列与虾夷扇贝CDK7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其相似性为75.00%;基于CDK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文蛤与中国真蛸、长牡蛎、厚壳贻贝及虾夷扇贝等软体动物先聚为一支。MmCDK7基因在性腺、水管、外套膜和肝胰腺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以性腺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下同);MmCDK7基因在2种文蛤的8个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均以多细胞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同一养殖条件下,除9月18日外,其他采样时间点均表现为红文蛤的壳长显著大于黄文蛤,红文蛤相对于黄文蛤的壳长增长率在2.79%~32.37%;除11月15日和11月30日外,其他采样时间点均表现为红文蛤的MmCDK7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黄文蛤的相对表达量。【结论】MmCDK7基因属于CDK家族成员,在细胞分裂旺盛的性腺及多细胞时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且在生长速度较快红文蛤中的相对表达量多数情况下显著高于黄文蛤,故推测MmCDK7基因参与调控文蛤的早期生长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CDK7基因 基因克隆 时空表达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