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沿岸水域近海北上热带气旋大风成因的动量诊断分析
1
作者 管靓 岳彩军 +3 位作者 陈曦 姚瑶 曾智华 邓立平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40,共10页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1981—2022年中国近海北上TC造成上海沿岸水域大风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动量收支诊断方程对其进行定量化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TC最大影响风力存在较大差异,且T...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CMA)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1981—2022年中国近海北上TC造成上海沿岸水域大风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动量收支诊断方程对其进行定量化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TC最大影响风力存在较大差异,且TC到上海沿岸水域距离对其具有显著影响;(2)气压梯度力项(PGA)和垂直平流项(VA)是造成上海沿岸水域TC大风的主要动力机制,其中PGA项贡献最大,VA项次之,且风力越大,PGA和VA项的强度越强;(3)气压梯度增强引起PGA项增强,同时,边界层急流内高动量通过动量下传作用引起边界层上方VA项的增强,最终导致上海沿岸水域产生TC大风。本研究结果对TC大风的预报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具有重要实际业务应用价值,从而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收支诊断 近海北上 热带气旋大风 动力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一次上海午后局地强对流成因与临近预报着眼点
2
作者 陈诗祺 岳彩军 +2 位作者 陈义 黄筱灿 沙莎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71-1181,共11页
2022年8月13日,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上海近海岸发生一次午后局地强对流过程,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及强度强等特点。基于分钟级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FY-4A静止气象卫星及双偏振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采用Q矢量、扰动露点温... 2022年8月13日,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上海近海岸发生一次午后局地强对流过程,呈现出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及强度强等特点。基于分钟级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FY-4A静止气象卫星及双偏振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采用Q矢量、扰动露点温度、扰动温度等诊断量,研究此次局地强对流发生的成因及临近预报着眼点。结果显示:以地面出现降水作为局地强对流发生的标志,发现雷达反射率因子、可见光云图以及基于地面气象站资料计算的Q矢量散度叠加扰动露点温度和扰动温度可分别提前23、70、100 min出现预警指征,这表明天-空-地一体协同监测及相互印证,不仅提升了对局地强对流初生的提前预警时效,还可减少漏报现象。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35℃以上的高温环境及城区附近的扰动温度和扰动露点温度变化,为深对流初生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条件;同时,陆、水下垫面属性的差异,使城市陆地气温高于毗邻的长江水域,引发了向岸江风,一方面其经历水陆下垫面突变及城市陆地复杂下垫面,致使风向和风速形成辐合;另一方面冷暖空气交汇导致大气不稳定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地面出现明显的Q矢量散度辐合,持续到降水发生,表明地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产生了垂直上升运动。此外,海风锋和城市热岛产生的辐合上升气流相互作用,也是导致此次局地强对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局地强对流 Q 矢量 FY-4A卫星 双偏振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沿海海雾分类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智慧 郑运霞 +1 位作者 刘飞 姚瑶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09-1518,共10页
利用2016—2020年上海沿海的海岛站、浮标站和沿岸站的观测资料,识别了6个站的海雾事件,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事件的时空特征及不同类型海雾发生的空间、季节、持续时间、强度和生消时间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 利用2016—2020年上海沿海的海岛站、浮标站和沿岸站的观测资料,识别了6个站的海雾事件,并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雾事件的时空特征及不同类型海雾发生的空间、季节、持续时间、强度和生消时间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全年海雾事件数基本在20~30次,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显著。辐射雾是最常见的海雾类型,其次为雨雾,平流雾在洋山和近海海区发生频率更高。不同海区、不同类型海雾的季节变化差异较大,长江口海区每个月份都有辐射雾和雨雾发生,但以辐射雾为主,平流雾主要出现在冬季和春季,但频率较小。金山、洋山海区每个月份都以辐射雾为主,雨雾和平流雾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季和冬季。平流雾一般持续时间较长,而雨雾和辐射雾持续时间较短。雨雾事件中的大气能见度最低数值一般高于辐射雾和平流雾,平流雾会产生最多的强浓雾事件。雨雾在一天中所有时间都可能发生,辐射雾和平流雾主要发生在夜间。辐射雾和平流雾的消散时间主要为日出后的1~5 h,雨雾的消散时间更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沿海海雾 辐射雾 雨雾 平流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BO-CatBoost算法的上海长江口区强风潜势预报技术研究
4
作者 陈诗祺 张吉 +2 位作者 岳彩军 沙莎 黄筱灿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9-668,共10页
选取2015—2021年逐小时0.25°×0.25°ERA5再分析资料和上海长江口区5个沿江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FLBO-CatBoost集成学习算法,将6种强对流指数作为输入因子,实现对强对流影响下的长江口区强风的潜势分类及概率预报... 选取2015—2021年逐小时0.25°×0.25°ERA5再分析资料和上海长江口区5个沿江地面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运用FLBO-CatBoost集成学习算法,将6种强对流指数作为输入因子,实现对强对流影响下的长江口区强风的潜势分类及概率预报,并利用SHAP方法进行输入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加入Multi-Class Focal Loss与贝叶斯优化模块,提高了FLBO-CatBoost综合性能,模型筛选的输入因子物理意义较明确,判断7级强风时POD、CSI、FAR均达到0.70,0.67、0.12,判断8级以上强风时分别达到0.97、0.91、0.07,优于其他五种集成学习模型。运用SHAP方法进行重要性排序可知,在水汽、能量、动力等条件方面,模型能起到优秀的影响要素诊断与筛选功能。同时,将对流云团影响下,长江口区7级以上强风概率预报的最优阈值选定为0.5,之后进一步结合个例验证模型对长江口区的强风的可预报性。整体而言,建立的强风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机器学习 CatBoost 强风 潜势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中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的性能检验
5
作者 徐同 王琴 +1 位作者 漆梁波 黄伟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81,共15页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 采用标准降水检验方法和MODE空间检验方法,对CMA-MESO和CMA-SH9模式的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预报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高,第一和第四季度的预报技巧相对较低,显示区域数值模式在暖季降水预报方面有较好的应用潜力。综合四个季度的ETS评分和BIAS分析,CMA-MESO模式第三季度降水预报技巧整体高于CMA-SH9模式,其他季节则是CMA-SH9模式预报技巧相对更高,另外,两家模式在各季度均存在BIAS偏大的特征,而且总体呈现出空报率较高的特征,改善这两方面的不足是提升区域模式降水预报技巧的重要抓手。四个季度的暴雨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第二和第三季度的预报能力相对更优,但均存在对暴雨降水目标面积预报偏大的特征。CMA-SH9模式四个季度对暴雨降水目标各分位强度预报均相对观测值偏强,而CMA-MESO模式与观测值更为接近,仅第一季度呈现预报偏强特征。“21·7”河南特大暴雨和台风烟花的MODE空间检验结果显示CMA-MESO和CMA-SH9模式对大暴雨以上量级强降水预报均表现出影响范围偏大的特征,但对于降水极值预报偏小,CMA-SH9模式与观测极值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MESO CMA-SH9 中国东部地区 降水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山港海雾特征分析及分型决策树模型预报评估
6
作者 蔡晓杰 朱智慧 +3 位作者 岳彩军 刘飞 王琴 谢潇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4-963,共10页
利用2015-2023年自动气象站、浮标站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洋山港海雾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洋山港历史海雾个例库,训练并建立海雾分型决策树预报模型,并与ECMWF预报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洋山站雾日数以2016年为最多,春... 利用2015-2023年自动气象站、浮标站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洋山港海雾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洋山港历史海雾个例库,训练并建立海雾分型决策树预报模型,并与ECMWF预报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洋山站雾日数以2016年为最多,春季及初夏雾特征显著,其次是冬季。洋山站大雾期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到偏北风和东南风,无降水时东南风占比超过东北风,有降水时以北向风为主。逐月风向分布,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逐渐转为东北风和东南风。风向和风速特征在海雾的不同阶段有所不同,发展阶段以东南风为主,成熟阶段以东北风为主,消散阶段以北向风为主且风速较大。伴有降水的海雾过程显著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分型决策树模型显示温度露点差为各类海雾形成的关键因子。决策树模型雾预报性能优于ECMWF,漏报率显著偏低。分型决策树对平流雾出雾和持续时间预报效果较好,对锋面雾和辐射雾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特征 分型决策树 预报评估 洋山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沿海站点极大风速预报方程的细化和完善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智慧 郑运霞 过霁冰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8,共7页
利用上海沿海14个站点2012—201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 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的关系,对沿海站点极大风速预报方程进行了细化和完善。结果表明:2 min平均风速与极大风速具有近似线性的关系;2 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的关系不是均一分布,... 利用上海沿海14个站点2012—201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 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的关系,对沿海站点极大风速预报方程进行了细化和完善。结果表明:2 min平均风速与极大风速具有近似线性的关系;2 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的关系不是均一分布,各站点极大风速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从沿岸到近海基本呈递减趋势;对4级以上的平均风,各站点极大风速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随风级增大基本保持不变;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各站点极大风速回归方程能够较好地用来估计各站点的极大风速;台风影响上海沿海期间与全时间段的极大风速回归方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 精细化 极大风速 预报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沿岸海域灾害性大风特征研究与预报检验 被引量:6
8
作者 蔡晓杰 王琴 +1 位作者 朱智慧 沈其艳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3,共8页
选取2011-2017年上海沿岸海域5个浮标站点的风场和海浪数据,分析了大风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海浪成长过程进行风向分类,运用滑动相关分析统计了8个风向的海浪滞后时间;计算了大风起风时间的预报提前和滞后量,进行了风速风向的误差和... 选取2011-2017年上海沿岸海域5个浮标站点的风场和海浪数据,分析了大风过程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海浪成长过程进行风向分类,运用滑动相关分析统计了8个风向的海浪滞后时间;计算了大风起风时间的预报提前和滞后量,进行了风速风向的误差和准确率检验。结果表明:越往东部海域,大风时数越多,长江口区东部风速较大;大风极值主要出现在8月份台风过程,出现时段都为傍晚到半夜,大浪极值浪向以东北到东南向为主;秋冬季大风时数多,5-6月大风时数最少;大风风向以西北到东北风为主;海浪成长过程风向分布是东南-西北走向,海浪对风的响应滞后时间平均为3~4 h;大风起风时间预报较实况略有滞后,风速预报的准确率总体在70%以上,预报值较实况值偏小,口外浮标偏小最为明显,偏强率都为0;风向预报准确率低,误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沿岸 灾害性大风 时空特征 预报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1909)影响期间上海强降水成因诊断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胡艳 岳彩军 +3 位作者 顾问 刘冬韡 邓立平 姚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3-897,共15页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1909)在8月9—11日影响上海期间造成了严重的风雨影响。基于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区域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非地转Q矢量分解等方法诊断分析了此次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台风“利奇马”在上...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1909)在8月9—11日影响上海期间造成了严重的风雨影响。基于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和上海区域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非地转Q矢量分解等方法诊断分析了此次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台风“利奇马”在上海造成的强降水主要来自台风东侧的螺旋雨带。强降水区东南西北各边界的相对湿度在垂直方向上随时间的变化差异明显,水汽的垂直输送和大气整层水汽含量在台风强降水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利用非地转Q矢量分解方法揭示了东边界的大尺度和北边界的中尺度系统在强降水中起主要作用。台风登陆时呈现出整层大气被抬升之后最大强迫中心由高层向低层下传的态势,且此下传效应中尺度比大尺度强迫更加明显,从而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利奇马” 强降水 边界 Q矢量分解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海域站位观测风能资源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炯炯 陈旻豪 +1 位作者 孔莉 仇中柱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7-713,共7页
为探究上海海域风能资源的情况,按照《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和《全国风能资源评价技术规定》中的相关方法,对东海浮标(深远海)和南槽灯船(近海)处2013—2018年实测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东海浮标处累年平均风速为6.30... 为探究上海海域风能资源的情况,按照《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和《全国风能资源评价技术规定》中的相关方法,对东海浮标(深远海)和南槽灯船(近海)处2013—2018年实测的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东海浮标处累年平均风速为6.30 m/s,南槽灯船处累年平均风速为5.80 m/s,东海浮标处累年平均风速比南槽灯船处高8.6%;东海浮标处累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345.1 W/m2,南槽灯船处累年平均风功率密度为239.5 W/m2,东海浮标处累年平均风功率密度比南槽灯船处高44.1%;东海浮标处湍流强度的累年平均值为0.114,比南槽灯船处(0.125)低8.8%,对发电机组运行的影响低于南槽灯船处。本研究结果表明,东海浮标处的风能资源比南槽灯船处丰富,东海深远海的风能资源比近海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文学 气象站 风能资源 评价 上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EP/NOAA全球预报产品在江苏近岸及长江口外的精度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祖晴 高寒旭 +6 位作者 胡翌哲 燕俊羽 张国胜 王晓春 徐淑雯 陈智强 陈旻豪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2,共11页
利用2021年1—7月江苏近岸和长江口外13个测风站、3个波浪浮标的观测数据,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CEP/NOAA)全球预报系统的风场、波浪预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上一代预报产品相比,目前全球业务预报产... 利用2021年1—7月江苏近岸和长江口外13个测风站、3个波浪浮标的观测数据,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CEP/NOAA)全球预报系统的风场、波浪预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上一代预报产品相比,目前全球业务预报产品在风场预报方面的准确度明显提高,江苏近岸地区的风速预报误差明显小于长江口外地区,24 h风速和风向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 m/s和45°。对大风天、大浪天环境下全球预报产品精度的评估表明:大风天风速预报精度在长江口外降低,在江苏近岸无明显变化,风向预报精度在长江口外无明显变化,在江苏近岸提高;大浪天波高、浪向的预报精度分别降低、提高。在台风极端天气条件下,全球预报产品对长江口的风场仍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预报的最大风速的出现时间滞后6~9 h,且无法预报出风速剧烈变化的情况。尝试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方法利用NCEP/NOAA预报及观测改进业务预报,可以改善短期单站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近岸及长江口外 预报评估 风场 有效波高 长短期记忆网络 海上风电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国民 杨梦琪 +3 位作者 张喜平 白莉娜 万日金 曹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16-525,共10页
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23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22.7 km,平均定强误差为1.3 m·s^(-1),与2019年相比定位误差略偏大,定强误... 对202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23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进行了评定。评定结果表明:2020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22.7 km,平均定强误差为1.3 m·s^(-1),与2019年相比定位误差略偏大,定强误差则略偏小。自2013年以来,72 h以内的主观和客观台风路径预报性能并没有实质性改进,并且到了2020年,路径预报误差极端偏大样本的误差平均值却仍能达到年平均误差的2.3~3.0倍。中央气象台在72 h以内的强度预报性能位居所有官方台风预报机构的前列。2020年各预报方法较成功地预报出了热带风暴鹦鹉在广东阳江海陵岛的登陆点,部分模式也精准预报出了强台风黑格比在浙江乐清以及强热带风暴浪卡在海南琼海的24 h登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定位定强误差 路径误差 强度误差 登陆点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背景下MCS过程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沈新勇 张弛 +3 位作者 肖云清 沙莎 王林 李小凡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7-457,共11页
采用WRF模式对东北冷涡背景下MCS过程进行模拟,利用Barnes滤波将模式数据分解为3个尺度,分别代入相应的能量方程中进行计算,从能量角度研究MCS发展过程,多尺度系统能量相互转化,以及动能与降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此次过程中各尺度之间... 采用WRF模式对东北冷涡背景下MCS过程进行模拟,利用Barnes滤波将模式数据分解为3个尺度,分别代入相应的能量方程中进行计算,从能量角度研究MCS发展过程,多尺度系统能量相互转化,以及动能与降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此次过程中各尺度之间都有位能向动能的大量转化,为系统发展提供能量。在对流单体发展到MCS成形前,中低层天气尺度动能减少,天气尺度动能向β中小尺度动能转换,促进对流单体的发展;高层天气尺度动能增强,对应高空急流增强,促进对流系统发展;β中小尺度系统在中层对α中尺度系统有动能输送,促进MCS形成。在MCS形成和发展阶段,各尺度位能向α中尺度和β中小尺度动能转化达到最大。在MCS减弱阶段,天气尺度系统和α中尺度系统在中高层对β中小尺度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β中小尺度系统发展减弱。此次过程中β中小尺度系统是降水的直接成因,动能变化的正值中心对应大的降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MCS 多尺度 能量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在两次上海登陆台风中的应用分析
14
作者 金妍 管理 +2 位作者 管靓 喻佳丽 陈赛华 《海洋预报》 2025年第5期52-62,共11页
探讨了利用三维变分方法进行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并将相关结果应用于上海近海登陆台风中心定位的方法。首先利用区域递归多普勒退速度模糊算法,对单雷达进行径向风场退速度模糊处理,而后选取最邻近台风中心的两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基于... 探讨了利用三维变分方法进行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并将相关结果应用于上海近海登陆台风中心定位的方法。首先利用区域递归多普勒退速度模糊算法,对单雷达进行径向风场退速度模糊处理,而后选取最邻近台风中心的两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基于三维变分方法进行双雷达联合反演格点风场,据此进行高时间频次的台风中心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三维变分双雷达风场反演方法能够有效刻画台风的环流结构,同时具备时空分辨率高、定位精准等特点。基于该方法的台风定位结果与中央气象台定位结果偏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中心定位 多普勒雷达 风场反演 三维变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逻辑的大气云粒子相态反演和效果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德旺 刘黎平 +5 位作者 宗蓉 黄宁立 谢潇 欧建军 郭巍 勾亚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为了探究8mm云雷达探测到的大气云粒子相态特征,根据Shupe总结得到云雷达探测参量:反射率因子、Doppler径向速度、线性退偏振比以及温度在不同相态水凝物对应的云雷达产品特征阈值,采用不对称T型的隶属函数,成员函数包括:反射率因子、... 为了探究8mm云雷达探测到的大气云粒子相态特征,根据Shupe总结得到云雷达探测参量:反射率因子、Doppler径向速度、线性退偏振比以及温度在不同相态水凝物对应的云雷达产品特征阈值,采用不对称T型的隶属函数,成员函数包括:反射率因子、线性退偏振比、径向速度以及垂直温度廓线,反演出的粒子相态包括:雪、冰晶、混合相态、液水、毛毛雨、雨等6种。通过联合分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偏振云雷达探测资料和GTS1型探空仪温度数据,结果表明;通过模糊逻辑法对云雷达探测的参量反演出的大气粒子相态结果与探空实时数据一致性较好,对现阶段常规天气预报参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以及效果评估来说具有较好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雷达 温度 模糊逻辑 云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PWV与风云四号A星GIIRS水汽廓线融合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杜明斌 梁宏 +4 位作者 吴春强 曹云昌 郭巍 唐玉琪 岳彩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0-952,共13页
中国新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FY-4A)搭载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 GIIRS)以红外高光谱干涉分光方式探测三维大气温湿结构,取得了在静止轨道上探测大气的突破性进展。地基全... 中国新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FY-4A)搭载的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eostationary Interferometric Infrared Sounder, GIIRS)以红外高光谱干涉分光方式探测三维大气温湿结构,取得了在静止轨道上探测大气的突破性进展。地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一种连续监测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的有效手段,基于2018年6—8月中国地基GNSS站监测的PWV和FY-4A/GIIRS水汽廓线的业务产品以及常规无线电探空资料,开展GNSS/PWV与FY-4A/GIIRS水汽廓线快速融合应用,以提高卫星资料反演大气水汽廓线的精度。结果表明:与常规无线电探空相比,FY-4A/GIIRS水汽廓线产品在大气低层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4.5 g/kg,700 hPa为2.4 g/kg,500 hPa以上因水汽含量较低RSME小于1.5 g/kg。GNSS/PWV与FY-4A/GIIRS水汽廓线融合后,FY-4A/GIIRS水汽廓线误差整层RMSE减小20%,从近地层到600 hPa RMSE平均减小20%—25%,尤其是850—700 hPa改善最明显,极大改善了卫星水汽反演资料的可用性。对一次多系统影响的暴雨天气过程应用分析表明,GNSS/PWV和FY-4A/GIIRS融合产品可获得高时、空密度的大气水汽廓线,对强降水的临近预报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廓线 融合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大气可降水量 风云四号 高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预报精度评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梦琪 陈国民 +3 位作者 张喜平 白莉娜 万日金 曹庆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05-1019,共15页
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为基准,评定了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22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评定结果表明:2021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19.7... 以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为基准,评定了2021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22个编号台风的定位定强精度以及路径、强度、登陆点预报精度。评定结果表明:2021年,中央气象台的平均定位误差为19.7 km,较2020年(22.7 km)减少13%,平均定强误差为1.4 m·s^(-1),较2020年(1.2 m·s^(-1))略增大。国内外官方台风预报机构、全球模式及区域模式的全年路径预报平均误差较2020年有所增大,近十年(2012—2021年)主观预报和客观预报方法的路径预报平均误差没有呈现持续减小的趋势。各预报方法的强度预报平均绝对误差在2012—2017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小,但在2018—2021年没有呈现减小趋势。各主观预报和客观预报方法普遍对台风小熊、烟花、查帕卡、狮子山和圆规的24 h登陆点预报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定位定强误差 路径预报误差 强度预报误差 登陆点预报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云南冬季降水与典型海域热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4
18
作者 蔡晓杰 姜华 +1 位作者 王辉 左军成 《海洋预报》 2015年第3期19-28,共10页
利用GODAS月平均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云南30站月平均降水数据,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的分布特征,研究了1980—2011年期间海洋热含量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途径进行了探讨。计算热含量时,采用分层计算并且逐层求相... 利用GODAS月平均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云南30站月平均降水数据,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的分布特征,研究了1980—2011年期间海洋热含量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并对可能影响途径进行了探讨。计算热含量时,采用分层计算并且逐层求相关的方法,找出与降水的最大相关区域及深度。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暖池区11、12月上层150 m热含量与同年云南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负相关,赤道太平洋中部4—6月上层8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正相关,赤道东太平洋10、12月130—23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呈超前显著正相关,这种分布形态与赤道潜流有关;南大洋关键区90—650 m热含量与同年冬季降水全年呈现超前显著负相关。云南降水受La Nia和El Nio年的影响,La Nia年云南降水偏少。赤道太平洋地区的热含量通过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共同作用,对云南降水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冬季降水 海洋热含量 赤道太平洋 南大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8—10月长江口近岸海上风电场风浪预报 被引量:4
19
作者 邓心怡 黎北梅 +4 位作者 王晓春 陈智强 陈旻豪 刘城 袁飞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2,共8页
针对长江口近岸海上风电场,利用2019年8—10月NCEP全球天气预报产品和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 WatchⅢ的全球预报产品做上海长禁五号、长江口灯船和东海浮标站的单点预报,利用这些站点的观测数据,针对风电场的需求评估预报精度。结果表明:... 针对长江口近岸海上风电场,利用2019年8—10月NCEP全球天气预报产品和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 WatchⅢ的全球预报产品做上海长禁五号、长江口灯船和东海浮标站的单点预报,利用这些站点的观测数据,针对风电场的需求评估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全球天气预报产品中的风速预报对区域内的单站预报结果有一定参考价值,大于6 m/s风速的24 h预报准确率达到46.3%;使用递减平均法可以使风速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减少10%~14%,预报准确率提高为57.0%。全球海浪预报结果在长江口近海较精确,长江口灯船站48 h预报有效波高均方根误差在0.25 m以下,相关系数高达0.80。在台风极端天气条件下,全球天气预报产品对长江口风速仍有一定的预报技巧,但最大风速的出现时间滞后6 h左右。全球海浪预报产品的预报技巧与无台风情况下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近岸 均方根误差 风电场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台风同心眼墙影响因子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管靓 张宇昕 +1 位作者 葛旭阳 姜有山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2-501,共10页
利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气象卫星研究合作院提供的集成微波图像资料和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最佳路径资料,普查2005—2014年西北太平洋地区具有同心眼墙结构的35个强台风个例。对比分析了有、无同心眼墙及同心眼墙生成快、慢的样本的环境场... 利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气象卫星研究合作院提供的集成微波图像资料和联合台风预警中心的最佳路径资料,普查2005—2014年西北太平洋地区具有同心眼墙结构的35个强台风个例。对比分析了有、无同心眼墙及同心眼墙生成快、慢的样本的环境场和自身初始结构差异。结果表明:环境场要素对同心眼墙形成与否具有重要调制作用,环境场相对湿度越大,海温越高,同心眼墙越易生成;而同心眼墙的形成速率与自身结构存在密切关系,初始涡旋尺度越大,同心眼墙生成越快,外眼墙位置距离台风中心越远,眼墙替换时间越长,眼墙替换前后强度变化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心眼墙 热带气旋 初始结构 环境场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