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 MW级Spar漂浮式风电平台的设计方案及水动力性能研究
1
作者 林琳 陈明杨 +3 位作者 杨鹏 沈盼盼 祝庆斌 张凯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81,共11页
[目的]针对15 MW级浮式风机,提出一种新型的Spar漂浮式风电平台设计方案,并对平台性能进行分析。[方法]基于势流理论对平台进行频域水动力计算,对不同浪向下的平台波浪力和运动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应用叶素动量法计算叶轮气动载荷并将其... [目的]针对15 MW级浮式风机,提出一种新型的Spar漂浮式风电平台设计方案,并对平台性能进行分析。[方法]基于势流理论对平台进行频域水动力计算,对不同浪向下的平台波浪力和运动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应用叶素动量法计算叶轮气动载荷并将其等效为风力系数,从而计算不同工况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的平台时域响应,同时对系泊缆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平台垂荡和纵摇在平台运动固有频率处出现了峰值点,且发生的位置均远离波浪的主要能量区域;在风浪流作用下,相较于工作工况,极限工况下的平台最大纵摇角略小,而最大纵荡和垂荡响应幅值以及最大系泊张力更大。[结论]研究证明新型Spar漂浮式风电平台具有良好的稳性和水动力性能,在设计环境载荷下,平台响应和系泊力均能满足要求,能够保障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风机 SPAR平台 水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式平台动态管缆接口设计
2
作者 祝庆斌 沈盼盼 +2 位作者 赵仕伦 陈鹏飞 汪伊冰 《能源工程》 2025年第2期26-32,共7页
动态管缆作为漂浮式平台能源输送的重要结构,两者间的接口设计需要重点关注。本文以四立柱半潜式漂浮式风电平台的动态管缆接口设计为例,论述了漂浮式平台和动态管缆的接口设计方案,并且对各方案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比选。结果表明:动... 动态管缆作为漂浮式平台能源输送的重要结构,两者间的接口设计需要重点关注。本文以四立柱半潜式漂浮式风电平台的动态管缆接口设计为例,论述了漂浮式平台和动态管缆的接口设计方案,并且对各方案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比选。结果表明:动态管缆和漂浮式平台的接口设计需综合考虑海洋环境条件、海缆路由、平台结构和系泊型式,应本着“不干涉、不碰撞、易施工”的原则进行设计,需确保密封焊接、结构强度,避免发生结构失效、干涉碰撞和开裂漏水风险。总结梳理出的设计流程,可以为漂浮式平台动态管缆接口设计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平台 动态管缆 接口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漂浮式风机气动阻尼效应全耦合数值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赵仕伦 陈鹏飞 程永权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154,共11页
海上漂浮式风机的风轮气动阻尼效应对基础运动有重要影响。建立了基于气动-水动-弹性-伺服的全耦合漂浮式风机数值模型,通过自由衰减动态模拟,利用轮毂单一自由度运动模型评估漂浮式风机的纵摇阻尼水平范围;根据初步评估的纵摇阻尼水平... 海上漂浮式风机的风轮气动阻尼效应对基础运动有重要影响。建立了基于气动-水动-弹性-伺服的全耦合漂浮式风机数值模型,通过自由衰减动态模拟,利用轮毂单一自由度运动模型评估漂浮式风机的纵摇阻尼水平范围;根据初步评估的纵摇阻尼水平,设置风浪联合工况矩阵对漂浮式风机进行气动阻尼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动态工况下的漂浮式风机气动阻尼效应与简单评估模型中通过闭环方法计算获得的阻尼曲线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气动阻尼效应对纵摇运动功率谱密度(PSD)曲线影响不显著,能够减缓纵摇运动幅度;与纵摇运动耦合的纵荡固有频率PSD峰值显著体现气动阻尼效应;相同波浪工况下,气动阻尼效应抑制浮体纵摇运动平均值,纵摇PSD曲线及极值统计结果也得出相似结论;小于额定风速时,气动阻尼效应减小纵摇角极大值与平均值之差;高于额定风速时,气动阻尼效应减小浮体纵摇幅值。研究结果为海上漂浮式风机气动阻尼效应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漂浮式风机 气动阻尼 全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浮体运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机单桩基础点蚀坑疲劳裂纹萌生预测
4
作者 林琳 徐浩然 +3 位作者 宋志豪 沈盼盼 陈念众 赵仕伦 《中国海上油气》 2025年第3期235-243,共9页
海上风机单桩基础受海水腐蚀影响,表面易形成大量点蚀坑,从而显著降低基础的疲劳寿命。本文针对含点蚀坑风机单桩基础的疲劳裂纹萌生问题,重点展开点蚀坑对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研究中引入“累积内聚力长度变化”的概念,开发了一种... 海上风机单桩基础受海水腐蚀影响,表面易形成大量点蚀坑,从而显著降低基础的疲劳寿命。本文针对含点蚀坑风机单桩基础的疲劳裂纹萌生问题,重点展开点蚀坑对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研究中引入“累积内聚力长度变化”的概念,开发了一种适用于点蚀坑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的改进循环内聚力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值与疲劳裂纹萌生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开发模型的准确性。基于该模型,进一步开展了含点蚀坑风机单桩基础疲劳裂纹萌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点蚀坑深度为2.3 mm、宽深比为4时,其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对应力幅值变化表现出极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当应力幅值在50~65 MPa时,每增加5 MPa应力幅值,将导致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降低42.6%~46.1%。这一现象充分说明点蚀坑周围的局部应力集中对疲劳裂纹萌生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研究所提出的改进循环内聚力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点蚀坑疲劳裂纹的萌生过程,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机单桩基础 点蚀坑 疲劳裂纹萌生 循环内聚力模型 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