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雅湖成湖初期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玮 赵风斌 +1 位作者 徐后涛 王丽卿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7-52,共6页
为了解大型城市景观水体成湖初期浮游植物特征,于2013年和2014年9月初对湖南省松雅湖浮游植物及水质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18种,细胞丰度在103×10~4~1514×10~4cells/L之间,平均为378.5×10~4ce... 为了解大型城市景观水体成湖初期浮游植物特征,于2013年和2014年9月初对湖南省松雅湖浮游植物及水质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18种,细胞丰度在103×10~4~1514×10~4cells/L之间,平均为378.5×10~4cells/L;蓄水前、后,浮游植物优势种群差异较大,前期主要为:细小平裂藻、湖泊浮鞘丝藻、梅尼小环藻、尖尾蓝隐藻和啮蚀隐藻,而次年主要以水华微囊藻、惠氏微囊藻、小空星藻等占有优势,并在局部出现蓝藻"水华"。分析发现:蓄水造成的水位升高、湿生植物被淹没、偏高的营养盐水平和水生动物的相对匮乏等因素是引起浮游植物前后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更好地保护松雅湖生态环境,应及时清理没入水中的湿生植物残体,进行水生植被恢复,并适当投放水生动物,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雅湖 大型人工湖 浮游植物 群落特征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上海市河流秋季水质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典宝 张玮 +2 位作者 王丽卿 徐玉萍 季高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8,共9页
于2013年秋季对上海市16条中小型河道(48个采样点)和黄浦江水体13个断面(42个采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法,结合河流周围用地类型和驳岸类型研究上海河流秋季水质在空间尺度上分布的相似性、差异性及主控因素... 于2013年秋季对上海市16条中小型河道(48个采样点)和黄浦江水体13个断面(42个采样点)的水质状况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法,结合河流周围用地类型和驳岸类型研究上海河流秋季水质在空间尺度上分布的相似性、差异性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上海河流秋季水体营养盐(氮、磷)和有机物含量总体偏高;黄浦江水质总体显著优于河道(P<0.05),且上游优于中、下游;按河道所处位置和周围用地类型划分,主城区、上海市区和周围有明显污染源的河道水质差于城郊河道;以吴泾断面为分界线,黄浦江以南河道水质状况优于以北河道。上海河流在空间尺度上可划分为3类,分别对应于黄浦江水体和大治河,上海城郊、城郊结合部和人口相对集中的主城区河道以及人口最多的上海市区和周围有典型污染源的河道。表征空间差异性的显著水质指标为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氧、铵态氮和总悬浮物浓度以及电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河流水质 空间分布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不同区县中小河道氮磷污染特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山鹰 张玮 +1 位作者 李典宝 王丽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239-5247,共9页
以上海11个区县,共19条河道、65个点位进行1a的氮磷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1)上海河道为不完全感潮型河网水系。潮汐、降雨对氮磷污染物的分布影响具有时间差异性。(2)上海河道区县之间氮磷污染差异大(P<0.05)。氮磷浓度从中心城... 以上海11个区县,共19条河道、65个点位进行1a的氮磷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1)上海河道为不完全感潮型河网水系。潮汐、降雨对氮磷污染物的分布影响具有时间差异性。(2)上海河道区县之间氮磷污染差异大(P<0.05)。氮磷浓度从中心城区河道依次向外呈现"圆环状"稀释扩散趋势。黄浦江以南河道水质好于黄浦江以北河道;近江苏的河道总体氮磷浓度水平高于近浙江的河道(上海东南部)(P<0.05)。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扩散、降解与人为扰动和城镇化程度密切相关。(3)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结果显示上海市河道污染水平在点位之间区别不大,而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显示上海市河道污染水平在点位之间具有一定差异,并与水质评价结果一致。(4)经生态修复后的河道水质优于修复前(P<0.05),说明上海市人工水生态修复措施和生态型驳岸建设对改善河道水质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河道 氮磷污染 生态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不同河道CDOM光谱吸收特征及其可能来源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典宝 张玮 +2 位作者 王丽卿 山鹰 韩睴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8-494,共7页
于2013年8月对上海徐汇、青浦、宝山、嘉定、闵行和松江6个区14条河道水体中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谱吸收特性、分布概况及其可能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河道水体中CDOM吸收系数在紫外到可见光波段均呈指数递减趋势,波... 于2013年8月对上海徐汇、青浦、宝山、嘉定、闵行和松江6个区14条河道水体中的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的光谱吸收特性、分布概况及其可能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河道水体中CDOM吸收系数在紫外到可见光波段均呈指数递减趋势,波长350 nm处的吸收系数[a(355)]在2.34~4.33 m^-1之间,不同区域差别较大,城镇河道水体CDOM吸收系数总体高于城郊农业区河道.相关性分析表明,a(355)分别与水体ρ(CODMn)和浊度呈显著相关,但与ρ(Chl-a)(平均为30.59 μg·L^-1)相关性不显著,说明河道水体CDOM主要来自于陆源,如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对250和365 nm波长处吸收系数的比值M和光谱吸收斜率S值的分析也得出相同结论.对上海河道水体CDOM光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上海不同区县河道水体水下光场的分布概况,为上海市河道水生植被的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河道 CDOM 光谱吸收系数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胁迫对法乐水绵生长指标和环境应激酶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山鹰 王丽卿 +1 位作者 赵风斌 徐玉萍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26,31,共5页
以淡水丝状藻法乐水绵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在不同pH下其环境应激酶、叶绿素a含量和细胞死亡率的变化,以期能为水体中淡水丝状藻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pH为6.0~8.0时,法乐水绵对pH胁迫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表现为叶绿素a含量和... 以淡水丝状藻法乐水绵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在不同pH下其环境应激酶、叶绿素a含量和细胞死亡率的变化,以期能为水体中淡水丝状藻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pH为6.0~8.0时,法乐水绵对pH胁迫具有一定的抗逆性,表现为叶绿素a含量和环境应激酶含量变化较平稳.但随着pH胁迫的增加,法乐水绵细胞对胁迫引起的自由基损伤修复的能力下降.法乐水绵细胞通过形成更多的环境应激酶、增加其活性等途径来消除因胁迫而生成的多余自由基、缓解对膜系统的攻击.但pH超过8.5后,抗逆性减弱,法乐水绵出现生长抑制,pH胁迫对细胞结构的破坏加剧,导致出现细胞结构变异和死亡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胁迫 法乐水绵 环境应激酶 细胞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中小河道生态治理集成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徐后涛 赵风斌 +2 位作者 郑小燕 王丽卿 孔皓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6期22-25,共4页
指出了河道生态治理集成技术包括污染源控制技术、生境条件改造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等。根据上海市河道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的重点: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形态宜遵循河道现有形态布局,生态治理重点放在河道内部的微地... 指出了河道生态治理集成技术包括污染源控制技术、生境条件改造技术、生物强化技术等。根据上海市河道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的重点: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区河道形态宜遵循河道现有形态布局,生态治理重点放在河道内部的微地形构建、护岸改造、水质净化及生态绿化;新城新镇和大型居住区河道治理重点宜放在河道生境多样性的营造、水质净化、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景观营造;农村河道生态治理重点宜放在生境多样性的保护及营造、水生动植物的恢复及生态绿化。在此基础上,结合上海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效果,总结了适合上海市不同类型河道生态治理的组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河道 生态治理 生境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离子胁迫对苦草生长特性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萍萍 赵风斌 +1 位作者 王丽卿 季高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0-233,共4页
设置0、1、2、4和6 mg.L-15个Cu2+浓度梯度,研究Cu2+胁迫对苦草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苦草的胁迫作用明显,当ρ(Cu2+)为2 mg.L-1时,苦草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变小,鲜质量下降,但仍能生存;当ρ(Cu2+)为4 mg.L-1时,出现... 设置0、1、2、4和6 mg.L-15个Cu2+浓度梯度,研究Cu2+胁迫对苦草生长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苦草的胁迫作用明显,当ρ(Cu2+)为2 mg.L-1时,苦草生长受到抑制,株高变小,鲜质量下降,但仍能生存;当ρ(Cu2+)为4 mg.L-1时,出现明显受抑制现象,在持续胁迫30 d后,苦草外侧叶片出现腐烂变黑。微量的Cu2+有利于激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植株的抗逆性。CAT活性对逆境的响应早于MDA和H2O2含量,因此监测CAT活性的变化对苦草的抗逆生理研究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当ρ(Cu2+)为2 mg.L-1时,苦草生长受到抑制,高于此浓度的Cu2+污染水体不宜建植苦草沉水植被净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苦草 生长特性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陶雪梅 王先云 +2 位作者 王丽卿 郑小燕 张玮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6,共6页
为了解滆湖浮游动物群落现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对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滆湖后生浮游动物为100种,轮虫25属52种,枝角类12属21种,桡足类14属27种。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萼花臂尾轮虫(Br... 为了解滆湖浮游动物群落现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3月对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滆湖后生浮游动物为100种,轮虫25属52种,枝角类12属21种,桡足类14属27种。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桡足幼体(copepodid)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后生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 572 L-1,轮虫数量占后生浮游动物总数的98.7%,后生浮游动物密度以春季为最大。后生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为2.34 mg.L-1,生物量以夏季为最大,枝角类生物量与桡足类密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516,P<0.01),轮虫生物量与桡足类生物量间呈显著负相关(r=-0.517,P<0.05)。滆湖后生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随季节变化明显,各季节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后生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值表明滆湖水体处于轻-中污染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后生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磺胺对附着藻类在苦草叶片上定植及演替的影响
9
作者 朱利明 陈小雨 +5 位作者 肖文胜 尹昱苏 徐后涛 郑小燕 张玮 王丽卿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8-168,共11页
磺胺类抗生素(SAs)在医药和养殖领域广泛使用,使自然水体中SAs残留量不断增加。SAs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方面已多有报道,然而,关于其对淡水附着藻类建群及演替的影响,尚鲜有研究。附着藻类是水体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在抗... 磺胺类抗生素(SAs)在医药和养殖领域广泛使用,使自然水体中SAs残留量不断增加。SAs对水生态系统的危害方面已多有报道,然而,关于其对淡水附着藻类建群及演替的影响,尚鲜有研究。附着藻类是水体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在抗生素污染条件下的定植及演替规律,本研究通过室内静态模拟实验,探究了不同浓度的磺胺(SN)对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叶片上附着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附着藻类在不同浓度SN处理组中建群速度和时间不同,与丝藻属和颤藻属相比,其他藻类更容易定植到苦草叶片表面,且在SN处理组中丝藻属和颤藻属的相对丰度随时间呈下降的趋势;高浓度的SN(30 mg·L-1和50 mg·L-1)促进了小球藻属的定植生长;SN对菱形藻属的定植表现出“低促高抑”的现象,较低浓度的SN(10 mg·L-1)刺激了菱形藻属的定植生长,而高浓度SN(30 mg·L-1和50 mg·L-1)抑制了其定植生长;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SN胁迫条件下苦草叶片表面附着藻类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16 d后各处理组间差异逐渐减小,说明SN的负面影响随着时间减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附着藻类在沉水植物叶片表面定植及演替规律,为后期应用沉水植物-附着生物复合系统来治理水体新型污染物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 附着藻类 苦草 定植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池塘养殖废水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朱雪生 王丽卿 +4 位作者 徐后涛 邱雪妹 李平 季高华 谢平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2,共5页
构建表面流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水产养殖池塘排放的废水,以减少水产养殖废水对周围水域环境的污染。结果表明,经湿地净化处理后,养殖废水中总氮、总磷、CODMn、氨氮分别从2.32、0.50、14.88、0.61 mg/L降至0.98、0.18、9.72、0.3... 构建表面流和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水产养殖池塘排放的废水,以减少水产养殖废水对周围水域环境的污染。结果表明,经湿地净化处理后,养殖废水中总氮、总磷、CODMn、氨氮分别从2.32、0.50、14.88、0.61 mg/L降至0.98、0.18、9.72、0.30 mg/L,叶绿素a从369.6μg/L降至61.78μg/L,水质明显得到净化。湿地植物存活时组织氮、磷含量明显高于死亡时,湿地植物死亡时梭鱼草、黄菖蒲、小香蒲的组织氮含量分别仅为存活时的18.8%、26.8%、38.1%。湿地植物死亡时收割可去除氮、磷含量分别为11.68 g/m2和4.81 g/m2,再力花去除氮、磷能力最强。在湿地植物死亡前收割能够提高湿地植物吸收所贡献的净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产养殖废水 湿地植物 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价铬对水绵生长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山鹰 张玮 +1 位作者 王丽卿 徐玉萍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期24-27,共4页
为研究六价铬(Cr^6+)对水绵(Spirogyrasp.)的毒性效应和水绵对六价铬的毒性响应,实验设置5个暴露组(4、6、8、10和12mg/L)和1个对照组。结果表明:96h后各暴露组对水绵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铬浓度越高,藻细胞叶绿素a越低,... 为研究六价铬(Cr^6+)对水绵(Spirogyrasp.)的毒性效应和水绵对六价铬的毒性响应,实验设置5个暴露组(4、6、8、10和12mg/L)和1个对照组。结果表明:96h后各暴露组对水绵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铬浓度越高,藻细胞叶绿素a越低,显示出较明显的剂量一效应关系;六价铬对水绵的96h的Ec。值为7.25mg/L。细胞浸出液电导率在低浓度(4~6mg/L)组上升较缓慢,在高浓度组(8~12mg/L)上升显著;丙二醛(MDA)累积含量在Cr6+≥4mg/L时,累计含量上升较高(P〈0.01),当Cr^6+≥8mg/L时,累积含量上升较少。水绵细胞浸出液电导率与MDA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r=0.891)。水绵细胞浸出液电导率和MDA含量与六价铬浓度分别存在显著(P〈0.05,r=0.951)和极显著(P〈0.01,r=0.977)的非线性的毒性响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 水绵 细胞浸出液电导率 丙二醛(M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锯齿新米虾对Cu^(2+)和毒死蜱毒性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典宝 张玮 +1 位作者 王丽卿 郝瑞娟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85-792,共8页
为研究水生生物对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毒性的响应,研究了锯齿新米虾暴露在Cu^(2+)、毒死蜱单一溶液和毒性1:1混合溶液下的响应状况,同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混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锯齿新米虾的毒性显著高... 为研究水生生物对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毒性的响应,研究了锯齿新米虾暴露在Cu^(2+)、毒死蜱单一溶液和毒性1:1混合溶液下的响应状况,同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混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对锯齿新米虾的毒性显著高于Cu^(2+)(p<0.01);Cu^(2+)对锯齿新米虾未觉察反应浓度(NOEC)和最低觉察反应浓度(LOEC)分别为1.78 mg·L^(-1)、2.40mg·L^(-1),24、48、72和96 h的LC_(50)分别为6.41、4.75、4.20和3.44 mg·L^(-1);毒死蜱对锯齿新米虾NOEC和LOEC分别为0.04μg·L^(-1)、0.07μg·L^(-1),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035、0.17、0.11和0.06μg·L^(-1);参考鱼类毒性分级标准,Cu^(2+)对锯齿新米虾为高毒,而毒死蜱为剧毒。混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u^(2+)和毒死蜱毒性1:1进行试验时,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 h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02、0.45、1.86和223,即混合毒性为协同作用。通过研究锯齿新米虾对Cu^(2+)、毒死蜱单一和联合毒性的响应,可为水环境污染与防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锯齿新米虾 CU2+ 毒死蜱 毒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植物秸秆浸提液对水绵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山鹰 王丽卿 +1 位作者 张玮 顾琬雯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2,共6页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4、8、12、16和20 mg·L-1)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秸秆水浸提液对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试验96 h后各处理组浸提液对水绵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4、8、12、16和20 mg·L-1)水稻(Oryza sativa)和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秸秆水浸提液对水绵(Spirogyra sp.)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试验96 h后各处理组浸提液对水绵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大,水绵细胞叶绿素a含量逐渐降低,显示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再力花ρ(96 h,EC50)为6.85 mg·L-1,水稻ρ(96 h,EC50)为11.27 mg·L-1,表明再力花秸秆浸提液对水绵的毒性强于水稻。水绵细胞中MDA累积含量与水稻浸提液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r=0.977),与再力花浸提液浓度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r=0.964)。各浓度再力花浸提液处理组水绵细胞中MDA累积含量均高于水稻处理组。当ρ(浸提液)为20 mg·L-1时,再力花处理组MDA累积含量最高,达1.884μmol·g-1,比相同浓度水稻浸提液处理组MDA累积含量高105.20%;电解质外渗率也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除ρ(浸提液)为0和4 mg·L-1以外,其他4个再力花浸提液浓度组水绵电解质外渗率均高于相应浓度水稻浸提液组。水绵的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 v/F m)、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和最大电子传递效率(ηe,t,max)的变化与浸提液浓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将ρ(浸提液)为20 mg·L-1时与0 mg·L-1时相比,水稻处理组水绵F v/F m下降96.58%,再力花处理组下降82.24%;水稻处理组水绵ΦPSⅡ下降96.74%,再力花处理组下降96.17%;水稻处理组水绵ηe,t,max下降84.56%,再力花处理组下降43.40%。上述结果表明这2种植物秸秆浸提液对控制水绵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秸秆浸提液 水绵 抑制作用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玉米芯对Pb^(2+)、Cu^(2+)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郑小燕 陈良霞 +1 位作者 陶红 宋晓锋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5年第4期120-125,131,共7页
用酒石酸改性玉米芯,利用改性玉米芯吸附水中的Cu2+和Pb2+。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加能够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随温度的升高,吸附越容易进行,吸附过程表观活化能较小,说明该过程具有物理吸附的属性。吸附规律能够更好地用Freundlic... 用酒石酸改性玉米芯,利用改性玉米芯吸附水中的Cu2+和Pb2+。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更加能够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且随温度的升高,吸附越容易进行,吸附过程表观活化能较小,说明该过程具有物理吸附的属性。吸附规律能够更好地用Freundlich方程所描述,且ΔG<0,ΔH>0,ΔS>0,说明吸附是自发、吸热、熵增的过程,温度的升高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再生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芯再生性能良好。本实验对于重金属的去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玉米芯 CU2+ PB2+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玉米芯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