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对上海城市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史军 崔林丽 沈钟平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8-274,共7页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和人类活动的显著支配。聚焦上海城市生态系统,评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城市气候生产潜力、植被活动、湿地面积及生物多样性、近海生态环境、城市水资源安全...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和人类活动的显著支配。聚焦上海城市生态系统,评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城市气候生产潜力、植被活动、湿地面积及生物多样性、近海生态环境、城市水资源安全等的影响,指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生态将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以及存在的知识差距,并对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进行展望,包括科学评估区域气候容量阈值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改善城市微气候的研究和应用示范,实现气候模式和城市生态过程模式的深度耦合,提高近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对海洋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生态 影响 适应对策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杭白菜生产中暴雨淹水模拟预警试验研究
2
作者 占绣萍 韩小双 +4 位作者 许士芳 张东鹤 王齐旭 周宇 李建勇 《上海蔬菜》 2025年第3期60-63,96,共5页
上海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汛期强降水易引发菜田积涝,影响当地夏季蔬菜供应。杭白菜是上海地区种植的主要绿叶菜之一,其生产稳定性和供应能力对于缓解“夏淡”蔬菜市场压力至关重要。为深入探究暴雨强降水对杭白菜生产的影响,我们开展了... 上海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汛期强降水易引发菜田积涝,影响当地夏季蔬菜供应。杭白菜是上海地区种植的主要绿叶菜之一,其生产稳定性和供应能力对于缓解“夏淡”蔬菜市场压力至关重要。为深入探究暴雨强降水对杭白菜生产的影响,我们开展了暴雨淹水模拟预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杭白菜在无淹水条件下生长势较强,各项生长指标与产量综合表现较好。随着淹水时间延长,其长势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淹水后1 d,T1处理杭白菜的产量较对照(ck)提高16.60%;淹水后3 d,T1、T2处理杭白菜分别减产18.70%、43.04%;淹水后6 d,T1处理杭白菜减产48.38%,T2、T3处理杭白菜绝收。综上所述,杭白菜对淹水耐受能力有限,最长淹水时间不宜超过1 d,否则会导致其明显减产甚至绝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白菜 暴雨淹水 产量 品质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上海2024年极端高温事件次季节预测
3
作者 梁萍 张志琦 +1 位作者 曹欣沛 黄文娟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7-388,共12页
近年来高温事件频发、强发,在此背景下提高高温预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气象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但其对超大城市极端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2024年盛夏上海极端高温事件为例,采用3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Pangu... 近年来高温事件频发、强发,在此背景下提高高温预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气象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但其对超大城市极端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2024年盛夏上海极端高温事件为例,采用3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Pangu、FuXi和FourCastNet)的预测数据,利用相关技巧、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比评估了气象大模型对该年高温及其环流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上海盛夏高温日数与其上空副热带高压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24年盛夏上海的持续性高温时段与其10~20 d准周期振荡的正位相基本一致,同时受到30~60 d低频振荡的调制。在3个大模型中,Pangu、FuXi在提前15 d内可提供有技巧的高温预测参考,部分大模型(Pangu)对影响高温的副热带高压演变的有效超前预测时效可达16~20 d。不同大模型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差异与其对高温及其关键环流系统的低频演变的预测能力有关。大模型对影响上海的低频环流演变的预测能力越强,对副热带高压及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就越好。相较于出梅和台风影响阶段,大模型在该年盛夏的其他时段可提供更大的次季节高温预测机会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人工智能大模型 次季节预测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上海极端气温和降水的情景预估 被引量:19
4
作者 吴蔚 穆海振 +1 位作者 梁卓然 刘校辰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9-281,共13页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以下简称CMIP5)28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和1981-2010年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评估了该28个气候模式对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 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以下简称CMIP5)28个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和1981-2010年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观测数据,评估了该28个气候模式对华东和上海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4.5)情景下上海2021-2030年极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变化趋势和不确定性。结果表明:与观测值相比,模式对华东和上海年平均气温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方差偏低;对年总降水量的模拟大多均值偏高,但方差以华东偏高、上海偏低为主;26个模式的气温变化趋势和12个模式的降水变化趋势与观测值相同。选出8个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与2001-2010年相比,2021-2030年上海冬天极端低温的出现日数(冷夜日数)呈减少趋势,不确定性最小;夏天暖夜日数呈增加的趋势,不确定性较小;其他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趋势则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冷夜指标的不确定性最大。强降水发生日数和强降水的强度都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不确定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模式模拟 极端事件 预估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大雾气候特征及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史军 穆海振 崔林丽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大雾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上海市11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大雾数据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法,建立了上海市大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 大雾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和人体健康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基于上海市11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大雾数据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调查法,建立了上海市大雾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开展了上海市大雾的风险特征及地理区划研究,获得了1 km空间分辨率的上海大雾气候特征图、上海城市对大雾敏感性特征图和上海市大雾风险区划图。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方法对城市大雾评估和风险区划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雾 气候特征 城市敏感特征 风险区划 上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雾和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 被引量:44
6
作者 靳利梅 史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138-143,共6页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雾日和霾日统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上海雾、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1—2007年期间上海市区雾日数显著减少,远郊雾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较多,在21世纪最初7年最少。上... 利用上海1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雾日和霾日统计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分析了上海雾、霾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51—2007年期间上海市区雾日数显著减少,远郊雾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较多,在21世纪最初7年最少。上海市区和远郊霾日数在1954—2007年期间总体呈增加趋势,且增加主要发生在1980年以后,在2001—2003年期间霾日数较多。上海雾和霾日数以冬季最多,夏季最少。1960—2007年期间,上海雾日数除在崇明和青浦增加外,在其它区县都减少;霾日数在所有区县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在市区增加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雾日数 霾日数 气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青浦区近5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姜纪峰 顾芹芹 +1 位作者 田展 梁卓然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9-353,共5页
为了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青浦区的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青浦区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并利用农业生态区模型(AEZ)模拟了过去50年内青浦区冬小麦和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为了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上海市青浦区的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青浦区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并利用农业生态区模型(AEZ)模拟了过去50年内青浦区冬小麦和水稻的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浦区的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39℃/10年,其中夜间气温增幅较大,高温日数在近10年增幅明显;相对湿度在前40年呈现波动变化并略有下降,在近10年内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年降水量略有上升,降水日数略有下降;日照时数的下降较明显。气候变化对青浦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水稻的气候潜在产量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冬小麦则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在前30年减少,在近20年则出现一定的回升。研究提出了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青浦区 气候变化特征 农业生产影响 适应措施 冬小麦 水稻 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中心城区复合洪涝淹没模拟及未来重现预估 被引量:9
8
作者 贺芳芳 胡恒智 +1 位作者 董广涛 许瀚卿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3-98,134,共7页
台风影响期间造成的极端大风、降水和台风风暴潮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叠加天文大潮、上游来水和未来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将会对沿海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采用水动力模型ICM InfoWorks模拟了"海葵"台风影响期间"台... 台风影响期间造成的极端大风、降水和台风风暴潮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叠加天文大潮、上游来水和未来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将会对沿海特大城市的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采用水动力模型ICM InfoWorks模拟了"海葵"台风影响期间"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三碰头和"菲特"台风影响期间"台风、暴雨、上游来水及天文大潮"四碰头造成的上海市中心城区复合洪涝灾害淹没情况。结果表明历史"海葵"、"菲特"台风影响期间,上海中心城区受淹地区主要出现在黄浦江、苏州河附近地势低洼的上海老城区。接着基于PGW方法驱动WRF模式输出2050年"海葵"和"菲特"台风重现期间的降水数据,同法模拟上海地区复合洪涝灾害情况,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2050年"海葵"和"菲特"台风重现时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中心城区受淹面积和淹没深度均明显强于历史同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水动力模型ICM InfoWorks PGW方法 复合洪涝灾害模拟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沈钟平 梁萍 何金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9-378,共10页
对上海地区59个自动站2006—2013年逐时气温资料进行了本地化的质量控制,得到一套高分辨率气温数据集。将其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反映的上海年平均及季节平均气温基本一致,说明经质量控制的加密资料是可信的。但其空间差异... 对上海地区59个自动站2006—2013年逐时气温资料进行了本地化的质量控制,得到一套高分辨率气温数据集。将其与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反映的上海年平均及季节平均气温基本一致,说明经质量控制的加密资料是可信的。但其空间差异更为明显,表明高分辨气温数据在城市热环境精细空间分布研究中更具代表性和有效性。基于该数据集研究了上海的城市热岛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加密观测数据可反映出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气候特征:热岛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四周及西南部扩展,尤其是出现了"多中心"结构特征,即除中心城区的热岛主中心外,在闵行北部和松江南部均出现了与快速城市化进程相联系的区域性副热岛中心;受大气环流季节转换和局地海陆风的影响,热岛位置在秋冬季偏东南方向,春夏季偏西北方向。上述精细化特征在常规资料中并不明显或无法体现。由此可见,经质量控制的加密气温数据在城市热岛的精细结构研究中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站 气温 质量控制 城市热岛 精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近百年梅雨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梁萍 丁一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76-83,共8页
根据上海地区1875—2006年梅雨参数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在考察上海梅雨特征量气候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上海梅雨特征量的趋势、周期、概率分布型的气候变化,并分析了它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气候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上海近百年入、... 根据上海地区1875—2006年梅雨参数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在考察上海梅雨特征量气候统计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上海梅雨特征量的趋势、周期、概率分布型的气候变化,并分析了它与长江中下游梅雨气候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上海近百年入、出梅时间均存在较为显著的推迟趋势,在1940年代以后出现转折。与1940年代以前相比,1940年代以后入梅时间偏晚的概率增加,出梅时间出现异常晚(早)的概率增加(减少);梅雨量及梅雨强度异常偏多的概率增加;梅雨期异常偏长(偏短)的概率也有所增加(减少)。近百年梅雨期长度和梅雨量虽略有增加,但趋势并不显著。上海近百年入梅时间、梅雨期长度及梅雨强度分别存在22年、4.2年和3.3年左右的变化周期;而近百年梅雨量和出梅时间未出现显著的变化周期。上海梅雨与长江中下游区域梅雨在气候统计特征上较为一致,但在周期及其气候演变特征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梅雨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郊林带的气候效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芳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41-648,共8页
对上海市郊林带附近与非林带冬、夏季典型天气下温、湿度、蒸发、辐射量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显示:林带附近气温日较差比非林带大,林带背风侧气温日较差比林带迎风侧大。林带附近日蒸发量比非林带小,日平均相对湿度比非林带大。林带... 对上海市郊林带附近与非林带冬、夏季典型天气下温、湿度、蒸发、辐射量的同步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显示:林带附近气温日较差比非林带大,林带背风侧气温日较差比林带迎风侧大。林带附近日蒸发量比非林带小,日平均相对湿度比非林带大。林带附近散射辐射比非林带小,反射辐射比非林带大,总辐射差异与季节及林带树叶的茂密程度有关,白天净辐射差异主要取决于总辐射和反射辐射差异,夜间净辐射差异与林带及两地地温差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郊 林带附近 气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近30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时空演变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宇 李军 +3 位作者 辛跳儿 史艳姝 黄文娟 谢烨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根据1991—2020年上海11个自动气象站日气温、降水、风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等方法分析上海高温、低温、暴雨和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ArcGIS插值方法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上海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 根据1991—2020年上海11个自动气象站日气温、降水、风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等方法分析上海高温、低温、暴雨和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时间变化特征,ArcGIS插值方法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0年来上海高温日数呈增加趋势,近郊多于远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7月下旬出现5 d以上高温的概率达33.3%;低温日数呈减少趋势,远郊多于近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1月下旬出现5 d以上低温的概率达43.3%;暴雨日数和年暴雨总量呈增加趋势,近郊多于远郊,东部多于西部;大风日数和极大风速呈减少趋势,东部大于西部。结合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特点,建议加强耐温水稻和蔬菜品种的筛选,在上海近郊宜种植耐高温的作物品种,而在远郊宜种植耐低温的作物品种。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时空变化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条件的上海悬铃木白粉病预报模型
13
作者 郑庆锋 史军 +3 位作者 涂广平 朱春刚 李军 徐卫忠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白粉病是上海市悬铃木主要病害,气温和湿度是影响悬铃木白粉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基于上海市区2014—2020年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及同期气象资料(气温、相对湿度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气象条件的关... 白粉病是上海市悬铃木主要病害,气温和湿度是影响悬铃木白粉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文基于上海市区2014—2020年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及同期气象资料(气温、相对湿度等),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气象预报模型,为防控悬铃木白粉病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和6日滑动平均气温、最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和0.29(P<0.01);年内6日滑动平均气温首次≥19.2℃时,悬铃木白粉病开始发生;建立的悬铃木白粉病病情指数气象预报模型拟合效果为R2=0.96,RMSE=2.542,独立样本检验效果为R2=0.97,RMSE=1.661,模型效果较好,可用于白粉病气象预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铃木 白粉病病情指数 气象条件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上海市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14
作者 周宇 辛跳儿 谢烨 《上海农业学报》 2024年第5期89-96,共8页
为研究上海市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根据1961—2020年上海市11个气象站地面逐日日照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Morlet连续小波变化、Mann-Kendall检验和GIS等方法,分析上海市近60年日照时数的时空间特征、周期和突变点,以及对... 为研究上海市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及对农业的影响,根据1961—2020年上海市11个气象站地面逐日日照观测资料,应用线性倾向、Morlet连续小波变化、Mann-Kendall检验和GIS等方法,分析上海市近60年日照时数的时空间特征、周期和突变点,以及对水稻和设施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上海市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小趋势,每10年平均减少73.5 h,日照时数在1982年发生突变,由偏多期转为偏少期,突变后年平均日照时数下降了247 h,春季日照时数未发生突变,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的分别在1978年、1995年和1986年发生突变;日照时数减少导致全年晴天日数减少,多云和阴天日数增加;除春季的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外,其余3个季节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幅最大(每10年减少38.3 h),冬季次之(每10年减少19.8 h),秋季最小(每10年减少17.8 h)(P<0.01);全年12个月份中,8月的日照时数减幅最大,每10年达14.9 h(P<0.01);年日照时数在不同时间度上存在周期震荡,其中31年的周期震荡最强;日照时数在突变(1982年)前,空间上呈现自东北多西南少的特征,在突变后呈现西部和中部较少、北部和东南部较多的特征;近60年水稻全生育期的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少49.8 h,8月和9月下旬至10月的日照时数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8(P<0.05)和0.435(P<0.01),该时间段内,上海北部、南部以及东部的日照时数较多,而西部和中部的日照时数较少;设施农业各等级寡照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南部重于东北部的特征,并在日照时数突变后合计每10年增加了17次。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水稻和设施农业的布局和品种选育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时空分布 周期分析 水稻和设施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金山区蟠桃气候品质评价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扬越 李军 +2 位作者 周涛 高超 吴秋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62-67,共6页
基于2015、2017—2021年共6 a金山区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数据和上海市蟠桃研究所种植基地的同期蟠桃物候、品质要素数据,应用相关系数普查、多元线性回归和加权求和等方法,建立了金山玉露蟠桃的主要品质要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产量要... 基于2015、2017—2021年共6 a金山区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数据和上海市蟠桃研究所种植基地的同期蟠桃物候、品质要素数据,应用相关系数普查、多元线性回归和加权求和等方法,建立了金山玉露蟠桃的主要品质要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产量要素(单果重)的气象模型、果品气候品质分级指标及果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数。结果表明:蟠桃着色成熟期气温日较差与蟠桃可溶性固形物正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65;采摘前43 d内的平均日最低气温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2;膨大期降水量对单果重的影响最明显,相关系数为0.97;特优级蟠桃气候品质指标为采摘前19 d日较差≥6.0℃,采摘前28 d内降水量≥166.4 mm,且采摘前11 d内降水量≤68.0 mm,采摘前43 d内的平均日最低气温≤23.0℃;依据建立的蟠桃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开展了果品气候品质评价,以期为提高蟠桃品质和经济效益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山蟠桃 玉露 气象条件 气候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95
16
作者 丁一汇 柳艳菊 +6 位作者 梁苏洁 马晓青 张颖娴 司东 梁萍 宋亚芳 张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5-852,共18页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 对近年来中外关于东亚冬季风(EAWM)年代际变化问题研究进展做了回顾和评述,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1)东亚冬季风明显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冬季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期(从20世纪50年代延续到80年代初中期),一次暖期(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后期延续到21世纪初)和近10-15年(约从1998年开始)出现的气候变暖趋缓期(也称气候变暖停顿期)。(2)东亚冬季风主要表现出强-弱-强3阶段的特征,即从1950年到1986/1987年,明显偏强;从1986/1987年冬季开始,东亚冬季风减弱;约2005年之后,东亚冬季风开始由弱转强。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相对应,东亚冬季大气环流以及中国冬季气温和寒潮都表现出一致的年代际变化。(3)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的区域模态变化密切相关。当北半球环状模/北极涛动(NAM/A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处于负(正)位相,东亚冬季风偏强(弱),中国冬季气温偏低(高)。此外,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东亚冬季风也有重要影响,在AMO负位相时,对应东亚冷期(强冬季风),正位相对应暖期(弱冬季风)。因而海洋的年代际变化是造成东亚冬季风气候脉动的主要自然原因,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高温期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的评估 被引量:20
17
作者 贺芳芳 徐家良 +2 位作者 周伟东 穆海振 雷小途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210-217,共8页
利用2003—2006年6-9月日用电量、日最高用电负荷和日气象资料中选出121个高温日,对比评估高温日和6-9月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期间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增加大的风险高于6-9月,分别建立高温日期间和6-9月日用电量和日... 利用2003—2006年6-9月日用电量、日最高用电负荷和日气象资料中选出121个高温日,对比评估高温日和6-9月气象条件对用电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期间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增加大的风险高于6-9月,分别建立高温日期间和6-9月日用电量和日最高用电负荷气象变化量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并分析拟合误差,回归效果非常显著,高温日模型的拟合效果好于6-9月。2007年高温预评估和后评估模型试运行实例表明:试运行评估结果良好,但连续高温日后温度有所降低时预评估误差相对较大,连续高温酷热中雨日后评估误差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地区 日用电量 气象条件 日最高用电负荷 高温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59
18
作者 汤绪 钱维宏 梁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5-381,共7页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述的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位置基本... 利用近30年的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及中国站点降水资料,从降水、湿度、风场、水汽输送等角度研究了东亚夏季风边缘带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华北、西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场、比湿场、风场、水汽输送场所描述的东亚夏季风边缘带位置基本一致,大致沿西南—东北走向自西向东经过黄河上游—河套—华北北部—东北。夏季风边缘带附近的夏季降水年际变化较大,且夏季降水量与季风强度呈正相关。当夏季风影响到西北、华北北部时,西北、华北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则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边缘带 降水 水汽输送 西北 华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局地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38
19
作者 侯依玲 陈葆德 +1 位作者 陈伯民 郑庆锋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131-137,共7页
选用上海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06年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水汽压、气压及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温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热岛效应的年代际演变及与之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且范... 选用上海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06年逐日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水汽压、气压及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气温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热岛效应的年代际演变及与之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且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年平均热岛中心有向南转移的趋势;受城市影响,中心城区高温热浪事件频发;上海地区空气水汽含量呈下降趋势,非热岛区中空气含水量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在历年热浪事件中,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不大,但露点温度明显下降,局地气候有"暖干"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化 高温热浪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热岛对上海夏季高温热浪的影响 被引量:56
20
作者 谈建国 郑有飞 +2 位作者 彭丽 顾松强 史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B12期144-149,共6页
通过对1975—2004年夏半年(5-10月)上海市区及各区县共11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近3年(2005—2007年)夏季(6-8月)市区和郊区6个自动气象站小时平均温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上海夏季城市热岛的演变特征及其对高温热浪的影响... 通过对1975—2004年夏半年(5-10月)上海市区及各区县共11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气温和近3年(2005—2007年)夏季(6-8月)市区和郊区6个自动气象站小时平均温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上海夏季城市热岛的演变特征及其对高温热浪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夏季城区和郊区各站点均表现出增温的趋势,但是增温趋势强度不一致。城市热岛效应引起的增温在城区远大于郊区。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表现出市中心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具有更多的高温日数、更高的极端最高气温、更长的高温持续时间。然而,大范围的高温所占的比例却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热岛 高温热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