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长三角地区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 1
-
-
作者
沈瑞
王立
蒋宇航
杨宜男
王原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上海栖星生态咨询有限公司
-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2-212,共11页
-
基金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AHSKZ2022D09)。
-
文摘
探究城市群尺度碳平衡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碳平衡分区对于实现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探究了长三角地区2005-2020年碳收支时空分异规律,并采用基尼系数、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进行了空间碳平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和生态角度进行碳平衡区域划分并提出针对性策略。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逐年增加趋势,碳吸收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变化幅度较小。(2)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的碳补偿率显著下降,碳补偿率基尼系数较高,长三角地区面临的碳平衡压力较大,碳排放强度在稳步下降,碳排放强度基尼系数由“相对协调”转为“比较不协调”。(3)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在城市间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经济贡献系数由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生态承载系数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4)基于碳平衡分析所反映的碳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承载力,将各城市划分为低碳经济区、碳强度控制区、碳汇功能区和高碳优化区,并对各区域提出了差异化低碳发展建议。
-
关键词
碳收支
时空分异
碳平衡
分区
-
Keywords
carbon budget
spatial-temporal variance
carbon balance
zoning
-
分类号
X32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F42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