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不锈钢换热板片回弹变形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官 耿国锋 何海澜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169,共8页
针对双相不锈钢板片显著回弹变形使得其在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行业中的开发变得非常困难的问题,采用显/隐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强度双相不锈钢FDX27板片进行冲压成形回弹预测。首先,采用显式求解法对板料进行冲压成形分析;其次,移除上下模... 针对双相不锈钢板片显著回弹变形使得其在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行业中的开发变得非常困难的问题,采用显/隐式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强度双相不锈钢FDX27板片进行冲压成形回弹预测。首先,采用显式求解法对板料进行冲压成形分析;其次,移除上下模具后采用隐式求解法对板料的回弹变形进行预测,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模具圆角半径和摩擦系数对FDX27板片回弹变形高度的影响规律,同时选取3种不同材料板片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设计不同的产品工艺试验对回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具圆角半径对板片回弹变形高度效果影响不显著,而摩擦系数的影响效果显著;材料强度性能和硬化指数N值对板片回弹变形高度的影响效果均很显著;验证结果显示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回弹数值分析方法是可靠的。研究结果对推动新材料在可拆卸板式热交换器行业中的开发应用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力学 双相不锈钢 板式热交换器 摩擦系数 材料强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沉浸管流化床内离散颗粒数值模拟 被引量:3
2
作者 任立波 韩吉田 赵红霞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基于FLUENT软件信息传递模式的多点接口(MPI)并行计算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文件发展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算法具有随计算节点数增加的良好扩展性能和加速性能.采用该算法数值模拟... 基于FLUENT软件信息传递模式的多点接口(MPI)并行计算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s)文件发展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算法具有随计算节点数增加的良好扩展性能和加速性能.采用该算法数值模拟了单沉浸管流化床内的颗粒混合过程,揭示了气固两相的运动特性和颗粒混合机制,考察了沉浸管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沉浸管引起床内气泡的聚并和破碎,气泡主要绕沉浸管而非沿两侧壁向上移动,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气相流场沿径向的分布更加均匀;颗粒宏观流动结构与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径向非均匀特性;沉浸管的存在和表观气速的增加均有助于颗粒混合,使颗粒达到完全混合的时间减少;颗粒撞击管壁的频次和冲刷速度是造成沉浸管磨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耦合并行模型 单沉浸管流化床 流动特性 颗粒混合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耦合并行算法的锥形喷动床内离散颗粒数值模拟 被引量:7
3
作者 任立波 韩吉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93-998,共6页
基于FLUENT软件的MPI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文件实现了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并行算法具有随CPU核数增加的较佳扩展性能和良好加速性能.通过构建空隙率标量场、重组基于局部平均并考虑气-固相互作用的气相控制方程,... 基于FLUENT软件的MPI平台,在二次开发框架内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文件实现了CFD-DEM耦合并行算法.该并行算法具有随CPU核数增加的较佳扩展性能和良好加速性能.通过构建空隙率标量场、重组基于局部平均并考虑气-固相互作用的气相控制方程,提高了气相控制方程的求解稳定性与收敛性;通过软球模型确定颗粒-颗粒及颗粒-壁面间的相互作用,以曳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相间相互作用关系.将该CFD-DEM耦合并行模型应用于锥形喷动床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中,结果表明:该CFD-DEM耦合并行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锥形喷动床内气固流动行为;锥形喷动床内的颗粒流动经历了鼓泡阶段和稳定流态化阶段;在稳定流态化阶段,物料流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基于锥形喷动床内颗粒相的瞬时速度场,获得了稳定流态化阶段颗粒的时均速度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计算流体力学 并行算法 喷动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输入对1Cr18Mn8Ni5N奥氏体不锈钢接头热影响区裂纹的影响
4
作者 黄忠宝 杨成刚 +3 位作者 吴家云 宾浩宇 何鹏 张永德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4-87,共4页
进行了1Cr18Mn8Ni5N不锈钢平板对接刚性拘束焊试验,研究焊接热输入对热影响区(HAZ)裂纹的影响,采用SEM、EDS、XRD等分析了接头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及裂纹特点。结果表明:该钢HAZ组织为单一的奥氏体。热输入为250~290 J/mm时,接头上下... 进行了1Cr18Mn8Ni5N不锈钢平板对接刚性拘束焊试验,研究焊接热输入对热影响区(HAZ)裂纹的影响,采用SEM、EDS、XRD等分析了接头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及裂纹特点。结果表明:该钢HAZ组织为单一的奥氏体。热输入为250~290 J/mm时,接头上下表面出现微裂纹;热输入增加至396.7 J/mm则无裂纹。裂纹自紧邻熔合区一侧的HAZ启裂,沿奥氏体晶界扩展,甚至在紧邻HAZ的母材区也分布着裂纹。这是由于接头HAZ显微组织沿厚度方向上存在差异所致。热输入为250~290 J/mm时,接头上部和下部HAZ的晶粒尺寸大于中部的尺寸,且尺寸均匀性差;当热输入为396.7 J/mm时,整个接头HAZ晶粒充分长大,沿厚度方向的晶粒尺寸趋于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Cr18Mn8Ni5N不锈钢 奥氏体 热输入 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窄通道充分发展段液固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5
作者 胡仁涛 任立波 +2 位作者 王德武 刘燕 张少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408-3417,共10页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基于水-玻璃珠体系,对长×宽×高尺寸为240 mm×12 mm×1800 mm的竖直窄通道充分发展段内液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沿窄通道竖直方向0.7 m以上液固两相流动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采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基于水-玻璃珠体系,对长×宽×高尺寸为240 mm×12 mm×1800 mm的竖直窄通道充分发展段内液固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沿窄通道竖直方向0.7 m以上液固两相流动进入充分发展阶段,在充分发展阶段的窄通道截面上,狭长方向与狭窄方向各位置颗粒速度及浓度均呈中心区域高、贴近边壁区域低的分布趋势;随着入口液速提高,截面各位置颗粒速度均提高,而颗粒浓度在流道中心区域降低,在贴近壁面区域升高;随着初始固相体积分数增加,截面各位置颗粒浓度均提高,而颗粒速度在流道中心区域略有降低,在贴近壁面区域略有升高;在窄通道截面狭长方向两端靠近三边壁影响的区域存在颗粒增浓效应,在截面狭窄方向颗粒速度和浓度分布梯度较大的区域无量纲占比随着入口液速的提高而提高,随着初始固相体积分数的提高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通道 充分发展段 两相流 流动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窄矩形通道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任立波 赵新强 张少峰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92-2100,共9页
液固两相输运研究主要集中于圆管,窄矩形通道内液固两相水平流动特性和固相扩散特性的研究鲜见报道。在12mm高的水平窄矩形通道内,采用实验研究和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玻璃珠-水液固两相流动,揭... 液固两相输运研究主要集中于圆管,窄矩形通道内液固两相水平流动特性和固相扩散特性的研究鲜见报道。在12mm高的水平窄矩形通道内,采用实验研究和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玻璃珠-水液固两相流动,揭示了压力梯度特性、固相流动特性及其统计学特性、固相扩散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固相运动过程中,形成稀密两相共存的流动结构,密相在水平方向上被加速且向上运动;随着固相浓度增加,固相沿垂向的分布更加均匀,但固相速度非对称分布增强;固相垂向扩散强度随固相浓度增加而减弱。沿垂向将流道分为3个区域:近壁区、颗粒高频碰撞区和颗粒稀疏区。在近壁区,黏性底层-湍流层交界面与颗粒相互作用并将颗粒向流道中心挤压,导致沿流向的固相速度分量和固相体积分散波动较大;在颗粒高频碰撞区,在垂直方向上颗粒无序运动造成其垂向速度分量波动比近壁区和颗粒稀疏区的大;沿流向的固相速度分量和固相体积分数标准差值在整个颗粒高频碰撞区内保持在较小的变化范围,然后在颗粒稀疏区内迅速降低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 液固 水平窄矩形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24S/2A12异种铝合金的电子束焊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忠宝 尚立宝 +1 位作者 许宏 王晓伟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75-78,共4页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机对2 mm厚的C24S铝锂合金与2A12铝合金薄板进行对接焊试验,采用组织观察、拉伸试验、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C24S/2A12电子束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缝中心组织为大块等轴晶,析出物大部分呈细小... 采用真空电子束焊机对2 mm厚的C24S铝锂合金与2A12铝合金薄板进行对接焊试验,采用组织观察、拉伸试验、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C24S/2A12电子束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缝中心组织为大块等轴晶,析出物大部分呈细小颗粒状,弥散分布。靠近2A12侧的焊缝组织为粗大柱状晶和枝晶,析出物在晶内呈弥散颗粒状,在晶界呈条状分布。靠近C24S侧焊缝的上部分布着大量柱状晶,中部和底部除了柱状晶外还形成了细晶区,底部细晶区的宽度小,柱状晶尺寸较大;析出物在该区域主要沿晶界呈条状分布。异种铝合金电子束接头的抗拉强度为253.48 MPa,断后伸长率为8.54%。焊接试样均断在焊缝,这是由于焊缝中大量析出沉淀相,固溶效果降低。靠近C24S侧焊缝的硬度略高于靠近2A12侧焊缝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4S 2A12 异种铝合金 电子束焊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狭窄矩形通道内液固两相磨蚀特性
8
作者 任立波 何海澜 +1 位作者 张曼丽 卢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81-90,共10页
液固两相磨蚀研究主要集中于圆管弯头和射流工况,板式换热器等狭窄矩形通道内液固两相磨蚀特性的研究鲜见报道。在Fluent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框架内构建了描述稀疏颗粒液固两相磨蚀特性的CFD-DPM-磨蚀耦合数学模型框架,研究了存在圆柱体阻... 液固两相磨蚀研究主要集中于圆管弯头和射流工况,板式换热器等狭窄矩形通道内液固两相磨蚀特性的研究鲜见报道。在Fluent软件及其二次开发框架内构建了描述稀疏颗粒液固两相磨蚀特性的CFD-DPM-磨蚀耦合数学模型框架,研究了存在圆柱体阻挡物的狭窄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特性和壁面磨蚀特性,揭示了壁面和固体颗粒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阻挡物的存在显著改变了狭窄矩形通道壁面的磨蚀行为;磨蚀速率随液固流速和壁面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保证设备较低的入口流速和壁面粗糙度对延长设备寿命至关重要;磨蚀速率随颗粒粒径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60μm左右时达到极大值;球形度系数对磨蚀行为影响较小。引入量纲为1颗粒尺寸,阐述了液相边界层束缚颗粒运动的作用机制;与光滑壁面工况相比,颗粒以较大能量高频撞击粗糙壁面,导致了壁面磨蚀较快。液固两相以较低的角度和速度撞击壁面,壁面材料去除机理以微切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 磨蚀 狭窄矩形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