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黄祖成 梅炯 +3 位作者 窦帮 欧毅 张鹏 熊文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方法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结果 10.3%(7侧)在臀小... 目的推导股骨髓内钉进针点对股骨近端血供的影响。方法正常成人防腐髋关节标本68侧,观测旋骨外侧动脉、旋骨内侧动脉、臀上动脉和臀上动脉在股骨近端的分布、位置及与肌肉的关系,以及在股骨近端的血管吻合情况。结果 10.3%(7侧)在臀小肌附着处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与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吻合,89.7%(61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下动脉相吻合,70.6%(48侧)旋股内侧动脉深支与臀上动脉相吻合。结论当旋股内侧动脉损伤时其血供可由臀上、臀下动脉吻合补偿,而并非为旋股外侧动脉代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近端 旋股内侧动脉 血管吻合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骶髂融合治疗下腰痛的生物力学效应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宁华 汪方 +5 位作者 石杜芳 王冬梅 纪晓希 秦涛 王秋根 陈善广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5-431,共7页
目的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骶髂关节融合和接触的模型,比较两模型的生物力学差异,探究骶髂融合治疗下腰痛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构建包含骨盆环、骶骨、部分股骨、关节软骨和关节连接的骨盆有限元模型两例,分别设定骶髂关节连接为接触和融... 目的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骶髂关节融合和接触的模型,比较两模型的生物力学差异,探究骶髂融合治疗下腰痛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构建包含骨盆环、骶骨、部分股骨、关节软骨和关节连接的骨盆有限元模型两例,分别设定骶髂关节连接为接触和融合,探究在500 N载荷下,两例模型中骨盆环特别是骶髂关节处力学传导的差异。结果在融合条件下骶髂软骨承受的应力及位移明显低于接触条件,在双侧骶髂软骨处尤为明显,其中左骶骨关节处,位移由0.83 mm减低为0.23 mm,减低幅度达约261%,等效应力由6.6 MPa减低至5.0 MPa,减低约32%。但融合条件下,骨盆环应力的传递相对更集中。结论骶髂融合可能提供较好的疼痛治疗效果,但同时必须谨慎评估伴发骨盆损伤和股骨头损伤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有限元分析 骶髂关节 融合 接触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晓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17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接受THR术的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接受THR术的患者64例,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分别于术后第1、3个月末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级,术后3个月,康复组优26例,较好6例;对照组优10例,较好14例,良8例。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THR患者术后系统化、规范化康复护理对恢复髋关节功能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是提高THR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康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长骨骨肉瘤术前PET/CT与CT对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楚杰 朱荣 +4 位作者 方志伟 李丽琴 李艳 陈静 李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0-103,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下肢长骨骨肉瘤的PET/CT及CT影像,探讨PET/CT和CT对骨肉瘤远近转移灶的检出情况和两种检查对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入组经穿刺活检证实的下肢长骨骨肉瘤患者14例,均行术前全身平扫CT和PET/CT检查,并对肿瘤影像特点... 目的对比分析下肢长骨骨肉瘤的PET/CT及CT影像,探讨PET/CT和CT对骨肉瘤远近转移灶的检出情况和两种检查对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入组经穿刺活检证实的下肢长骨骨肉瘤患者14例,均行术前全身平扫CT和PET/CT检查,并对肿瘤影像特点、髓腔及肺转移灶影像进行分析。结果原发病灶的平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是10.68(3.7~21.1),PET/CT发现有转移组患者SUVmax平均值高于无转移组患者(11.94vs 8.01,P<0.05)。PET/CT发现髓腔转移6例8处,相应的CT检查只发现2例2处;PET/CT发现肺转移3例,而相应的CT检查发现肺转移2例。PET/CT对骨髓腔内转移灶的敏感性高于CT检查(P=0.088 67<0.1),而对于肺转移灶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CT与CT影像相比,使4例患者的TNM分期有所增加,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CT检查,PET/CT可以更好地显示骨肉瘤肿瘤范围,对肿瘤的分期诊断较为准确,易于检出髓腔内转移灶,SUVmax值可能有利于评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解剖学研究
5
作者 窦帮 梅炯 +4 位作者 高悠水 王先辉 王志远 倪明 蔡宣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3-647,共5页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1)选取10具骨盆标本,测量骨盆重建所需股骨截骨长度,并测量50例股骨干标本滋养孔位置,将截骨长度与滋养孔位置进行比较,确定股骨干滋养动脉在截骨长度内能否得到... 目的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1)选取10具骨盆标本,测量骨盆重建所需股骨截骨长度,并测量50例股骨干标本滋养孔位置,将截骨长度与滋养孔位置进行比较,确定股骨干滋养动脉在截骨长度内能否得到保留。2)对34具尸体标本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外径、长度以及臀上、下动脉起始处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进行解剖学观测,比较供、受区血管长度和外径,确定合适的吻合血管。结果 1)股骨近端第1滋养孔和第2滋养孔均在截骨范围外,不能作为移植骨的供血管。2)臀上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上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出1.74~2.23 cm和2.39~2.57 cm;臀下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下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5.87~6.44 cm和6.51~6.83 cm,能够满足吻合需要,且血管吻合后张力不大。臀上、下动脉出梨状肌孔处、旋股内、外动脉起始处外径相仿,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骨盆肿瘤尤其是髋臼部位肿瘤切除后利用带血管蒂自体股骨上段翻转移位重建骨盆环、再造髋臼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肿瘤 髋臼重建 半骨盆截肢 游离血管蒂 自体骨移植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