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直播学习问题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文熙媛 董欢 《改革与开放》 2020年第19期93-99,共7页
互联网“全民直播”时代业态突破了大学生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作为教育教学的新载体,网络直播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增强情感共鸣,还有助于转变学生角色,实现由被动接受课程传输到主动参与内容生产的过渡。文章通过研究当前移动视频直... 互联网“全民直播”时代业态突破了大学生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作为教育教学的新载体,网络直播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增强情感共鸣,还有助于转变学生角色,实现由被动接受课程传输到主动参与内容生产的过渡。文章通过研究当前移动视频直播用户的规模结构及直播平台的基本属性,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直播的问题和需求,从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上好直播课、强化网络思政潜移默化的指导效果、规范直播平台实施课程直播等角度,对如何合理利用直播平台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的效果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 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教育 课程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舆情”:基于实际工作的网络舆情概念重构
2
作者 段洪涛 刘泳诗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7期35-38,67,共5页
舆情是当下社会的关注焦点,学界不乏对舆情的研究。然而在多年的舆情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界对舆情概念的阐述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预警失效、研判失准、引导失当、应对失范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学界对舆情概念的阐述主要是一种后置性、宏... 舆情是当下社会的关注焦点,学界不乏对舆情的研究。然而在多年的舆情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界对舆情概念的阐述与实际工作存在差异,预警失效、研判失准、引导失当、应对失范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学界对舆情概念的阐述主要是一种后置性、宏观性、中立性的概括。通过以一种前置性、微观性、目的性的视角进行尝试,结合多年的舆情实际工作经验,对网络舆情概念作出新的阐释,即“网络舆情是以情报、情况、情绪为形态,以权益诉求和思想表达为内容的网络信息”。同时,针对情报、情况、情绪形态的舆情,提出应遵循“从小从早”“精准有效”“感知预防”的应对原则,以期为广大舆情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做好舆情工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舆情形态 舆情内容 应对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高校BBS传播内容分析与舆论引导策略——基于全国十所高校活跃论坛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浩 侯劭勋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5年第1期72-77,共6页
高校BBS虽已不如往日兴盛,但仍是学生交流信息与情感的重要场所。本研究通过对十个遴选出的活跃度较高BBS贴文及回复的收集整理,依照活跃高校属性、话题类型、帖文来源、情感倾向、活跃用户等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高校BBS的传播内容特点,... 高校BBS虽已不如往日兴盛,但仍是学生交流信息与情感的重要场所。本研究通过对十个遴选出的活跃度较高BBS贴文及回复的收集整理,依照活跃高校属性、话题类型、帖文来源、情感倾向、活跃用户等内容进行分析,发现高校BBS的传播内容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提出高校BBS舆论引导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BBS 内容分析 舆论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以上海高校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叶予清 段洪涛 《改革与开放》 2015年第21期117-119,共3页
微信公众平台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外宣开辟了新渠道。各高校主动介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原创内容供应不足、缺乏专业运营团队等问题。课题组基于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调查研究,从内容建设、... 微信公众平台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外宣开辟了新渠道。各高校主动介入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发展不平衡、原创内容供应不足、缺乏专业运营团队等问题。课题组基于上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调查研究,从内容建设、推送时机、管理模式、运营过程等方面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 上海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策略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坦楼 段洪涛 《改革与开放》 2017年第5期62-64,共3页
本文通过对2015-2016年若干例典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回应时间、方式、内容、舆情峰值、回落节点、回应评估等要素,探究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规律,并从舆论引导主动权掌控、危机视角下的角色反转、心理视阈下的网... 本文通过对2015-2016年若干例典型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回应时间、方式、内容、舆情峰值、回落节点、回应评估等要素,探究了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规律,并从舆论引导主动权掌控、危机视角下的角色反转、心理视阈下的网民认同、语言选择上的严谨准确等四个方面提出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回应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舆情 回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