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同政治与政治认同——“第三条道路”与西方社会政治文化变迁 被引量:11
1
作者 何平立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6,共7页
现代政治的特征是政党政治。西方"第三条道路"是中左翼政党和政治理论家为了取得公众的政治认同,适应新社会运动、后现代主义、多元社会文化张力以及取得中产阶级支持所构建的一种政治理念。作为一种针对社会现代化中蔓延的&q... 现代政治的特征是政党政治。西方"第三条道路"是中左翼政党和政治理论家为了取得公众的政治认同,适应新社会运动、后现代主义、多元社会文化张力以及取得中产阶级支持所构建的一种政治理念。作为一种针对社会现代化中蔓延的"认同政治"的理论指导,其基本价值观是超越"左"与"右",在极端与改良之间寻求一种中间道路或中性化政治,在个人与社会之间重新确立一种权利与义务的新关系,从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变革的挑战。其主要政治特征,是西方政党在西方社会转折中贯彻"竞选——执政"的政治逻辑和实用主义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条道路 认同政治 政党政治 新社会运动 中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政治关系略论 被引量:1
2
作者 何平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4-89,共6页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NGO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这不仅与日趋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相辅相成,而且也是同国际政治中非理性因素不断泛滥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国际NGO虽在国际社会的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囿于...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NGO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益活跃,这不仅与日趋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相辅相成,而且也是同国际政治中非理性因素不断泛滥是密切相关的。然而,国际NGO虽在国际社会的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但是囿于自身的局限性,其观念和行动都可能具有工具性和两面性,成为西方国家政府推行外交政策和和政治战略的喉舌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O 国际政治 新社会运动 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国模式的挑战:“纵向民主”与中产阶层发育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何平立 沈瑞英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3,共6页
当前中国模式的崛起,不仅挑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而且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然而中国模式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尚待成熟。其关键在于如何使纵向民主与现代社会中坚力量——中产阶层的发育、发展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当下中国中产阶层... 当前中国模式的崛起,不仅挑战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经验,而且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然而中国模式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尚待成熟。其关键在于如何使纵向民主与现代社会中坚力量——中产阶层的发育、发展相互适应、相辅相成。当下中国中产阶层发展已出现"亚健康"状况,高校问题丛生、中介组织腐败日益严重、"体制内阶层"腐败泛滥等,已成为社会秩序"亚稳定"的动因。同时,中产阶层作为社会舞台中矛盾与冲突的主角,如果没有执政党与政府正确的引导、扶持与培育,没有健全的制度生态环境,其社会功能将呈现负面作用。为此,执政党与政府必须采用"制度优先"模式,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扶持社会团体与组织,发挥其作用;建设制度化渠道,促进中产阶层政治参与以及构建"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社会价值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模式 纵向民主 中产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探微 被引量:5
4
作者 孔凡河 袁胜育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大部门体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它有利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政出多门的现象,提升政府效能。推行大部门体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 大部门体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它有利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政出多门的现象,提升政府效能。推行大部门体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举措,其宗旨在于通过整合政府机构与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利益整合难、部门协调难、人员分流难以及权力监督难等诸多困境。实行决策与执行职能适度分离,健全责任监督机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重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实施相关配套改革等,是突破大部制改革困境,使其顺利进行的重要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部制 服务型政府 行政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困境、反思:社区治理基本主体与公民社会构建 被引量:38
5
作者 何平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31,共12页
目前,在社区治理基本主体结构中,不仅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聚焦所在,而且同属居民自治组织的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之间的磨擦和纠纷也风生云起。从业主委员会而论,存在着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正常... 目前,在社区治理基本主体结构中,不仅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关系是社会矛盾与冲突的聚焦所在,而且同属居民自治组织的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之间的磨擦和纠纷也风生云起。从业主委员会而论,存在着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正常运作难、司法维权难等"五大难"问题。从物业公司而言,不仅有服务质量与态度皆差的问题,而且其问题之多,已被报刊等媒体称之为"泛滥成灾"、"触目惊心"、"混乱不堪"。调查显示上海有九成业主既不满业主委员会现状,更不满物业管理。从居委会来看,其组织的职业化、科层化、行政化趋向,不仅使自身应具有的自治功能难以展现,而且作为行政权力代理人的"错位"角色,也使社区治理与民主发展的组织载体陷入紧张与不协调的困境。而在现实体制下的一些政府部门,在反映城市基层社会权力深层秩序的博弈中,行政强权始终是公民社会构建严重滞后的症结与"瓶颈"。通过对近年来上海市社区治理基本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冲突与困境的经验研究和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社区治理由于受到市场话语权和制度性因素的结构性约束,政府追求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与现实体制与制度的张力存在冲突,这使社区建设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当下社区治理不仅存在驱动力不足的困境,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变革路径,必须对社区治理的基层主体进行制度配套、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以及角色与功能重新定位,必须对制度、机制和观念层面有实质性突破与创新,否则社区治理实践的前景将充满变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治理 公民社会 居民自治 社会基层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与变量: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析论 被引量:3
6
作者 沈瑞英 何平立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3-47,共5页
中产阶级是社会秩序"稳定器"的理论属于一种市场主义话语体系。从历史与现实考察,由于西方中产阶级处于矛盾地位,不仅致其群体性格和社会行为具有矛盾性、多面性和复杂性,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 中产阶级是社会秩序"稳定器"的理论属于一种市场主义话语体系。从历史与现实考察,由于西方中产阶级处于矛盾地位,不仅致其群体性格和社会行为具有矛盾性、多面性和复杂性,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秩序与权威发生冲突与挑战,以致社会往往充满各种变数与风险。因此,文章认为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键特质是"矛盾与变量"关系。而社会秩序稳定的深刻内涵与重要原则应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中的制度均衡,执政党与政府所发挥的政治智慧与制度想象力,社会各群体在政治系统中的充分博弈与互利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社会秩序 矛盾 变量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成功时代的海权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倪乐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2,152,共7页
自古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战争主要是围绕农耕生存的战争,几乎没经历过一场为自由贸易而进行的战争。郑氏海商集团发展出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表明:以海外贸易作为经济生存的社会必然要用海军来维系自己的生存,海军建设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失的... 自古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战争主要是围绕农耕生存的战争,几乎没经历过一场为自由贸易而进行的战争。郑氏海商集团发展出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表明:以海外贸易作为经济生存的社会必然要用海军来维系自己的生存,海军建设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失的成本投入,就如同内陆农耕社会里,强大的陆军是生存的必要投入一样。这对我们现在由传统农耕国家向现代海洋国家转型期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当然,今天的文明世界准则要求摒弃以往的"丛林原则",海洋国家的军事力量目的不是为了不顾国际道义原则和伦理原则,用武力夺取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以及本国的正当商业贸易利益,这点郑成功当年建立的东亚贸易体系,以及为维护这种贸易体系的军事实践,仍然有着可供今天参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军事实践 郑成功 国际贸易秩序 意义 海权 社会生存 海军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新社会运动趋向析论 被引量:3
8
作者 何平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不仅是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新表现形式。其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秩序的挑战和冲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新社会运动虽然目前还面临着... 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不仅是西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动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新表现形式。其对资本主义制度与秩序的挑战和冲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具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新社会运动虽然目前还面临着各种问题,但是其同左翼运动"红绿联盟"的可能性,将对今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关系重大。同时,该运动的某些主张和无政府主义思潮也会为未来国际政坛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绿党 政治 左翼 右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国际人权制度的缺陷及其根源 被引量:3
9
作者 谈谭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9-142,共4页
国际人权制度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人权文件和公约的制定和实施。目前,主权国家依然是一国国内人权保障的主体,国际人权制度法律体系的效力是以主权国家的加入和认同为基础,国家主权原则和人权国际保护原则的... 国际人权制度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一系列国际人权文件和公约的制定和实施。目前,主权国家依然是一国国内人权保障的主体,国际人权制度法律体系的效力是以主权国家的加入和认同为基础,国家主权原则和人权国际保护原则的差异构成了国际人权制度缺陷的法理根源。同时,世界上不同文化体系之间价值观念的对立与竞争,使得国际人权制度的缺陷又存在深刻的文化根源。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不同社会对人权内容的构成和关系的不同理解。只有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增进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协调和共识,国际人权制度的缺陷才会逐渐得到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人权制度 制度缺陷 法理根源 文化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7世纪郑氏海商集团的生存困境 被引量:3
10
作者 谈谭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3-197,共5页
17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郑氏海商集团确实具有某些"近代特征"——以海上商业贸易为经济基础,以军事实力和国家政权做后盾的重商政策,特别是它代表着当时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然而,长期的大一统观念成为... 17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的郑氏海商集团确实具有某些"近代特征"——以海上商业贸易为经济基础,以军事实力和国家政权做后盾的重商政策,特别是它代表着当时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然而,长期的大一统观念成为郑氏海商集团无法逾越的生存障碍。在此种意识形态主导下,郑氏海商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清郑双方的军事实力、郑氏集团的组织制度和经营理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海商集团的"商业性生存要素"——海上贸易的顺利进行。当清王朝统一大陆后坚持消灭郑氏集团,同时强力推行"海禁""迁界"政策时,郑氏集团的覆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氏海商集团 迁界令 沿海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耕社会军事思维的超越——儒家战争观与现代军事技术之间的艰难对话 被引量:3
11
作者 倪乐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6-53,共8页
从人类的战争史来看,对人口数量和人力的依赖属于原始农耕、狩猎、游牧社会环境中繁衍出来的国防军事观念,它以原始粗陋的社会生产力为背景,是人类早期战争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对战争胜负的基本观点正是基于原始农耕生产力的历史背景,... 从人类的战争史来看,对人口数量和人力的依赖属于原始农耕、狩猎、游牧社会环境中繁衍出来的国防军事观念,它以原始粗陋的社会生产力为背景,是人类早期战争普遍存在的现象,儒家对战争胜负的基本观点正是基于原始农耕生产力的历史背景,反映的是战争处于低级形态时的规律。只要坚守"仁义"、施仁政、得民心,小邦可变大邦,弱国可变为强国,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取天下。所以不是武器、而是感召人心的道义力量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儒家兵学的核心全在一个"仁"字。西方文明转入资本主义轨道后,其商业殖民性决定了他们依赖技术获得战场优势,而不像东方儒家社会通过道德"仁义"、"民心"获得战场优势。近代中西战争对抗是东方儒家文明战争的制胜之道——道义力量同西方文明的制胜之道——技术实力的对抗。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宏观历史过程中考察战争与武器关系,兵家在微观战场层面考察战争与武器关系,儒家大致属于从"中层理论"的角度,在某个特殊的文明圈内考察战争与人和武器的关系,因此总结出不同的规律,并得出各自不同的结论。中国军事变革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思维 儒家战争观 军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国中产阶级与威权政府转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平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2-291,共10页
韩国中产阶级的生长、发育,不仅是威权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催生物,而且其发展又与社会政治文化民主运动紧密联系,并对威权政府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随着韩国后威权政府时期到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推行使中产阶级感到了“地位... 韩国中产阶级的生长、发育,不仅是威权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模式的催生物,而且其发展又与社会政治文化民主运动紧密联系,并对威权政府转型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随着韩国后威权政府时期到来,新自由主义经济的推行使中产阶级感到了“地位恐慌“以及经济政治上的焦虑和矛盾,但富裕了的中产阶级的专业化、官僚化已使其政治态度趋向保守主义,而“早熟民主主义”特征也表现出中产阶级的不成熟性和政治上的依附性,其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形态或阶级意识的自觉、自为阶级。故对中产阶级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还有待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威权政府 政治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盟友和对手的双重博弈——《美英互助协定》第七条谈判 被引量:2
13
作者 谈谭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0-144,共5页
《美英互助协定》谈判是美国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机制的重要机会。在协定“第七条”中,美国要求英国接受战后国际商业政策的基本原则——非歧视的多边自由贸易,要求英国承诺废除歧视性的帝国特惠和外汇管制。英国认为,帝国... 《美英互助协定》谈判是美国规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机制的重要机会。在协定“第七条”中,美国要求英国接受战后国际商业政策的基本原则——非歧视的多边自由贸易,要求英国承诺废除歧视性的帝国特惠和外汇管制。英国认为,帝国特惠和英镑区外汇管制是维系英国战后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英联邦国家政治团结的象征,拒绝用帝国特惠来交换美国的租借物资。在长达六个多月的谈判中,双方围绕“第七条”展开激烈较量。这种较量是美英对战后国际商业政策的原则之争,也是确保各自未来国际贸易地位的权力之争。美英租借协定“第七条”谈判结果对于后来的国际贸易组织和关贸总协定谈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英互助协定》第七条 《大西洋宪章》第四条 英帝国特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看海权 被引量:2
14
作者 倪乐雄 《地理教学》 2007年第12期1-4,共4页
一、海权概念与海权诞生的原因 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海权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和关注。在探讨海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做一下概念上的分析。
关键词 海权 概念 陆权 农耕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后期国际金融体系转型——1936年美英法《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及其启示
15
作者 谈谭 叶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8-94,共7页
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因全球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而面临巨大挑战之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协调机制正从G8向G20转化的过程中,深入研究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美欧主要金融大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历史很有现实意义。1... 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因全球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而面临巨大挑战之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协调机制正从G8向G20转化的过程中,深入研究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美欧主要金融大国的货币政策协调历史很有现实意义。1936年美英法《三方货币稳定协议》就是在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达成的具有明显国际金融体系转型含义的协议。该协议及其附属协议中规定的国际汇兑安排将美元的黄金价格作为买卖通货的标准,这种安排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的"美元本位",它表明英国和法国开始接受美国主导的新的国际金融协调机制,显示了美元的"准霸权"地位,也为二战后国际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作了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方货币稳定协议” “软安排” 美元“准霸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盟东扩视角下的俄欧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亚军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42,共6页
欧盟东扩一方面是组织规模和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并因而获得更大的地缘空间优势;另一方面也蕴涵着欧盟内部、新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欧盟与美国之间一系列关系乃至国际格局的演变,特别是新入盟的中东欧成员国大多在相当长时间里同苏联/俄... 欧盟东扩一方面是组织规模和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并因而获得更大的地缘空间优势;另一方面也蕴涵着欧盟内部、新成员国与俄罗斯之间、欧盟与美国之间一系列关系乃至国际格局的演变,特别是新入盟的中东欧成员国大多在相当长时间里同苏联/俄罗斯保持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此,这些新成员国加入欧盟的复杂进程和发展前景,对于俄欧关系的演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东扩 中东欧国家 俄欧关系 国际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制”还是“内销”——论明代中前期青花瓷的主要消费群体
17
作者 谈谭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55,共9页
明代中前期青花瓷器大量出现在中东、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其特殊的造型、纹饰、工艺和色料曾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东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从明代中国大量"定制"青花瓷器后运回国内。然而,... 明代中前期青花瓷器大量出现在中东、西亚和东非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其特殊的造型、纹饰、工艺和色料曾引起中外学者的广泛兴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中东西亚等地的穆斯林商人从明代中国大量"定制"青花瓷器后运回国内。然而,明代御窑厂的设立、制度和使命,明青花的造型和纹饰,特别是明代"回回瓷器"的种类、样式以及作为核心装饰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内容,都与"定制"说法难以吻合,它们都显示了明代中前期青花瓷的内销性质,其中以宫廷和皇室需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青花瓷 定制瓷 内销瓷 回回瓷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青花瓷的伊斯兰文化成因
18
作者 谈谭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59,共7页
青花瓷的出现是中国瓷器生产传统的重大转变,白地蓝花和釉下彩装饰技术与中国瓷器传统的单色调及刻画装饰差别很大。虽然元青花瓷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但明代才将青花瓷确定为宫廷用瓷,并指定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烧造。明青花瓷的造型、种类... 青花瓷的出现是中国瓷器生产传统的重大转变,白地蓝花和釉下彩装饰技术与中国瓷器传统的单色调及刻画装饰差别很大。虽然元青花瓷已经能够批量生产,但明代才将青花瓷确定为宫廷用瓷,并指定景德镇御窑厂专门烧造。明青花瓷的造型、种类和纹饰一开始就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带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装饰的"回回瓷器",从洪武到正德时期不断出现,其中很可能存在精神或宗教层面的推动因素。而国外文献中记录的相关史料也为探讨明代帝王与伊斯兰教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它有助于解释明代青花瓷中的伊斯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窑厂 “回回瓷器” 《格古要论》 《中国纪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