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深·务实·求新:上海古典戏曲研究七十年
1
作者 黄静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67,共13页
1949年至今,上海地区古典戏曲研究共涌现五代学人,学术梯队持续未断,在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古代戏曲作家作品考证系年、跨学科研究三个领域薪火相传、影响甚著。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依次经历了筚路蓝缕、开拓局面、整体联络、全面... 1949年至今,上海地区古典戏曲研究共涌现五代学人,学术梯队持续未断,在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古代戏曲作家作品考证系年、跨学科研究三个领域薪火相传、影响甚著。古代戏曲理论批评研究依次经历了筚路蓝缕、开拓局面、整体联络、全面排查、透视内核的过程。这一横向拓展和纵深开掘交织并进的历程正是学术史演进的典型路向。而元明清三代戏曲作家作品考证系年工作,以其资料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嘉惠学林。不仅如此,广大学人也在跨学科视野中观照戏曲史演进。他们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既“向内转”又“朝外看”,带来了研究方法的突破。七十年间,上海地区五代学人为戏曲史学贡献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厘清了大量的基本事实,完善了古代戏曲演进的讲述,使得戏曲历史图景的呈现更加立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9年以来 上海地区 古典戏曲研究 古代戏曲理论批评史 考证系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先勇的“昆曲新美学” 被引量:9
2
作者 丁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共7页
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其目标是"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核心是"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昆曲新美学"主导下的几部作品,体... 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与新版《玉簪记》的创作实践中提出了"昆曲新美学"的概念,其目标是"让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接轨",核心是"古典为体,现代为用"。"昆曲新美学"主导下的几部作品,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准,获得官方与学界盛赞的同时,也引发了戏迷的质疑。本文从白先勇"昆曲新美学"的理论内涵与创作实践着手,结合多方观点分析后认为,"昆曲新美学"是一种创作观念,而不是新的昆曲美学,如果要提到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它,可以视为一种舞台美学,不仅适用于昆曲,也适用于其他戏曲剧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新美学 青春版《牡丹亭》 新版《玉簪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仲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8-79,共12页
一个世纪的各种探索已经证明,在影视诸多因素中,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是演员,是明星。演员、明星对电影的重要性是因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目前数码高科技已经创造出"数字演员"。有人认为,把它运用于... 一个世纪的各种探索已经证明,在影视诸多因素中,对观众最有吸引力的是演员,是明星。演员、明星对电影的重要性是因为"一部戏的永久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目前数码高科技已经创造出"数字演员"。有人认为,把它运用于电影制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真人的电影表演,在理论上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了。有的文章甚至更为激进地提出:应当考虑被拍摄对象从摄影机前面消失的问题了。这引人深思:高科技数字化的发展真的会取代电影演员的真人影像表演吗?两者之间的美学价值是相同的吗?演员真人的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究竟在哪里?表演的美学价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演员本身;二是来自他创造的银幕形象。对于电影演员来说,影像呈现的人物与真人呈现的崇高,虚实结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这种复合的美,数字演员永远不可能达到。电影银幕表演的美与表演的魅力,体现在六个字上:形、性、情、精、气、神。影像外部造型的美,数字演员完全可以取代。然而,演员影像美最重要的集中在脸部。这张脸一定要有魅力,要能充分表述语言无法表述的东西。眼睛能够把内心最隐秘的活动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恐怕现在还很难想像数字演员具有这样的双眼。性的吸引力是银幕吸引力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影像表演的长处就是电影导演或摄影千方百计地运用电影技术的手段,把真人的形和性的魅力放大,放大到恰到好处,会产生一种无法估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很难相信数字演员能具有和引发性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情感。人类具有很复杂、很深邃的情感。在时间流动中积累的人类细腻丰富、复杂多变的情感,其表现属于高级审美,很难想像可以用数字演员来表现。精、气、神除了指演员本人的内在素质外,主要指角色的创造。精、气、神都是角色性格的内核。精者,个性之精华。气者,人物之能量。神者,角色之灵魂。演技是重要审美对象之一。真人影像表演令人欣赏的是同一个演员能塑造不同个性的人物。受人尊崇的演员大抵一人千面,令人难忘。这更是数字演员望尘莫及的了。综上所述,电影演员影像表演的美学价值是数字演员无法达到,更无法取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美学 影像表演 数字演员 表演魅力 本体心理学 美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生命政治与生命诗学:阿甘本的姿态论及其转向 被引量:4
4
作者 支运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9-106,共8页
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美学家阿甘本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文学批评概念——姿态。阿甘本的姿态论思想存在着由美学向生命政治以及生命诗学转变的潜在线索。在美学领域,阿甘本把姿态置于语言范畴,认为姿态是一种始源性的语言与交流方式;过渡... 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美学家阿甘本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文学批评概念——姿态。阿甘本的姿态论思想存在着由美学向生命政治以及生命诗学转变的潜在线索。在美学领域,阿甘本把姿态置于语言范畴,认为姿态是一种始源性的语言与交流方式;过渡到生命政治领域,他则从近代资产阶级"丧失姿态"并"不断沦为姿态的命运"的意义上,认为这引发了一种人类的景观化过程。最终,阿甘本倡导以生命诗学拯救姿态丢失后所造成的去主体化命运,从而"复魅"经验世界,实现人之诗意的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姿态批评 生命政治 生命诗学 理论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范畴的庄子“无竟”之源 被引量:3
5
作者 支运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0-235,共6页
现存意境起源诸说并未给出意境的具体起源,而广被认可的意境来自佛禅的一说也不具有始源性。意境具有"无竟"之源的语言学、美学证据,可以提出从庄子人生"无竟"美学向诗学范畴意境的转换是由魏晋玄学的言意论承担了... 现存意境起源诸说并未给出意境的具体起源,而广被认可的意境来自佛禅的一说也不具有始源性。意境具有"无竟"之源的语言学、美学证据,可以提出从庄子人生"无竟"美学向诗学范畴意境的转换是由魏晋玄学的言意论承担了其中的过程性细节。因此,敞开魏晋言意论对于意境生成的具体维度,沟通了先秦言意关系与魏晋以后诗学意境说的内在关系,解答了言意关系何以是意境说萌芽的疑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庄子 无竞 言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政治与《一九八四》 被引量:2
6
作者 支运波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6-112,共7页
通过考察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描绘的大洋国的生命权力管治技术与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之间存在的关联,我们发现:《一九八四》的极权主义书写属于生命政治理论范畴的死亡政治维度;大洋国实施的电幕、新话和双重思想部分地具有群体生... 通过考察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描绘的大洋国的生命权力管治技术与福柯的生命政治理论之间存在的关联,我们发现:《一九八四》的极权主义书写属于生命政治理论范畴的死亡政治维度;大洋国实施的电幕、新话和双重思想部分地具有群体生命治理的积极性;《一九八四》显示了生命政治的生与死的两面性和生存的难题。最终,奥威尔赋予工人阶级反抗与救赎的可能,并隐晦地传达了一种生命政治治理下生存与抗争的乐观主义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威尔 《一九八四》 福柯 死亡政治 生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权力之眼与可视的身体:《一九八四》政治与身体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支运波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3,共6页
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勾勒了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生命政治场景。大洋国的政治监控与以温斯顿为代表的被治理者的生命境遇构成了这幅场景的主色调。老大哥的政治权力与被治理者的身体之间以视觉化为中心构成了小说叙述的互文性焦点。权... 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勾勒了未来社会可能出现的生命政治场景。大洋国的政治监控与以温斯顿为代表的被治理者的生命境遇构成了这幅场景的主色调。老大哥的政治权力与被治理者的身体之间以视觉化为中心构成了小说叙述的互文性焦点。权力借助监控、组织、改写以及医学技术等方式,一步步攻陷大众的表面身体、内部身体,并不惜以制造分子式身体的方式撕裂身体的最后屏障,从而迫使其赤裸裸地裸露在权力视觉之下,并就范于权力的语法。与权力视觉捕获的各种身体所对应的是工人阶级不透明的身体,它是奥威尔寻求抵抗策略失败之后所寄托的希望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九八四》 生命政治 分子身体 视觉化 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姿态的诗学: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批评 被引量:1
8
作者 支运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9-68,共10页
本文旨在探究阿甘本思想中姿态批评的相关内容,澄清姿态批评何以属于政治与伦理的生命政治理论论域的根据。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勾勒阿甘本有关哑口、空无和纯粹媒介的姿态维度,指出其悬置批评传统,重新勘定新的批评边界的革命性批... 本文旨在探究阿甘本思想中姿态批评的相关内容,澄清姿态批评何以属于政治与伦理的生命政治理论论域的根据。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勾勒阿甘本有关哑口、空无和纯粹媒介的姿态维度,指出其悬置批评传统,重新勘定新的批评边界的革命性批评意义;第二部分阐明姿态也是阿甘本的思想来源者本雅明文学批评的主要概念,并论述中断作为本雅明姿态论的内容及价值;最后一个部分阐释作为生命政治批评范畴的姿态论。本文的结论为姿态论是阿甘本文学批评的根本思想,并由此标志着其文学批评从美学批评向生命政治批评的深度越界与重大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本雅明 姿态 生命政治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雅明论作为生命及其形式的艺术 被引量:1
9
作者 支运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5,145,共5页
本雅明最著名的艺术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宣告了技术引发艺术生命政治的革命性转向。本雅明认为技术渗透艺术身体之后,制造了艺术的三重生命形式。以灵韵隐喻生命属性的艺术的生物生命转变为以复制品为象征的艺术的形式生命... 本雅明最著名的艺术论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宣告了技术引发艺术生命政治的革命性转向。本雅明认为技术渗透艺术身体之后,制造了艺术的三重生命形式。以灵韵隐喻生命属性的艺术的生物生命转变为以复制品为象征的艺术的形式生命。在这种时代转向和生命隐喻的背后,本雅明乐观地预见一种具有救赎美学价值的未来生命的共同体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福柯 艺术 生物生命 形式生命 未来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堂会戏”考辨
10
作者 张凯 刘水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122,共7页
现知最早的关于“堂会”一词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指代由私人或团体出资包场演戏的戏剧观演模式。堂会是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商业演剧类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职业戏班的包场演剧。当今学界对于“堂会”的认识有颇... 现知最早的关于“堂会”一词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指代由私人或团体出资包场演戏的戏剧观演模式。堂会是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商业演剧类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职业戏班的包场演剧。当今学界对于“堂会”的认识有颇多歧见,主要表现在:一、视堂会为厅堂或私宅等演剧场所派生出来的演剧形态,再将堂会溯源到汉代的厅堂演戏;二、将堂会限定为个人出资承办,不及团体出资;三、无视堂会的商业运营模式,将堂会认定为非商业演剧;四、将非商业演剧的“家乐”“宫廷演剧”纳入堂会范畴。产生以上歧见的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界定不清,从而导致望文生义、以偏概全、以今律古等错误。今人对堂会的错误认知和随意解读,造成了戏曲史研究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其作全面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会戏 商业演剧 职业戏班 家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本有沉思诗歌:论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
11
作者 支运波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32-39,共8页
将海德格尔始于20世纪30年代诗意之思的思想特质纳入到其思想"转向"过程中所思得的思想主题词本有中考量,本文认为:第一,海德格尔对于诗的理解是从古希腊思想的始源处获得了诗归属于本有的反形而上学认识;第二,诗人荷尔德林... 将海德格尔始于20世纪30年代诗意之思的思想特质纳入到其思想"转向"过程中所思得的思想主题词本有中考量,本文认为:第一,海德格尔对于诗的理解是从古希腊思想的始源处获得了诗归属于本有的反形而上学认识;第二,诗人荷尔德林所处于的命定时刻及其所承担的历史性命运促发了海德格尔对于作为本有的诗歌的拯救观念的形成;第三,海德格尔赋予诗与思以近邻关系,并让其归属到本有的"四方"环舞中且彼此本质性地进入对方又相互分离地持有自身的本质。故而,诗与思的同一性论述是一种既不同于诗的哲学观,也有别于诗的文学理论论述的海德格尔式诗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本有 拯救 思与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竟与言意:再论意境的庄子之源
12
作者 支运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110-116,共7页
意境中的言意问题是个从未没被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这表现为:在起源上,言意与意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模糊不清;在发展上,言意究竟对意境起何作用,始终莫衷一是。本文在意境源自庄子无竟的基础上,提出意境从庄子无竟生存美学向诗歌体验美学... 意境中的言意问题是个从未没被认真对待的重要问题。这表现为:在起源上,言意与意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模糊不清;在发展上,言意究竟对意境起何作用,始终莫衷一是。本文在意境源自庄子无竟的基础上,提出意境从庄子无竟生存美学向诗歌体验美学转换的完成是经由言意之辨推动并在言意关系内部完成的观点。同时认为,在庄子那里言意与无竟具有同一性。庄子言意论中所内含的忘、超越和心物关系的三重维度是推动诗学审美范畴意境论最终形成的根本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 无竟 言意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到物本身——论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美学解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浙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106,共5页
塞尚作为西方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理论界对他的研究层出不穷。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美学解析主要从艺术现象学的维度展开,本文以梅氏的艺术美学读本为基础,重新审视塞尚如何让作品回到自然的真实,让物成其自身。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 塞尚作为西方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理论界对他的研究层出不穷。梅洛-庞蒂对塞尚绘画的美学解析主要从艺术现象学的维度展开,本文以梅氏的艺术美学读本为基础,重新审视塞尚如何让作品回到自然的真实,让物成其自身。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梅洛-庞蒂认为,塞尚对传统透视作了反思,古典透视看到的只是我们建构中的物,而不是物本身。所以,塞尚致力于视看的变形,让风景在人身上思考,人是它的意识,它借助人手的运动而显现自身。在此,视看不再是主客体间的物理视觉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梅洛-庞蒂重新理解了轮廓与线条之与物的关系,并指出绘画的本质不应是对物的一种暗示,而是呈现物的存在关系,让颜色的布局承担起表现这个不可分割的存在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塞尚 绘画艺术 透视 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