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幕影像的感知革命:从吸引力电影到体验力电影 被引量:33
1
作者 孙绍谊 康文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5-44,共10页
以电影学者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为论述起点,作者在分析和总结晚近电影放映和电影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力电影"(cinema of experience)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认全球影像创作... 以电影学者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为论述起点,作者在分析和总结晚近电影放映和电影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力电影"(cinema of experience)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认全球影像创作领域出现的一些大胆美学实验。相较于叙事,以伊纳利图、李安和诺兰为代表的探索者近来更关注影像体验感、沉浸感的营造,更看重如何才能让影像诉诸观众的"情动力"(affect)和"全感力"(sensorium),将观众最大限度地带入到叙事中,近距离乃至"无距离"地具身体验人物的所见所触所听所感。这类影像实践,就是"体验力电影",这些电影构成了流媒体时代银幕影像感知革命的核心,也代表了晚近电影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力电影 具身体验 VR电影 感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和重建对世界的信仰”:当代西方生态电影思潮评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孙绍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70,共11页
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介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生态文学思潮直接影响下逐渐成熟的"生态电影"理论和实践。在重点评述和总结新世纪美英生态电影学者主要论说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作为一种观念和批评方法,生态电影理路已经摆脱了生态... 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介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生态文学思潮直接影响下逐渐成熟的"生态电影"理论和实践。在重点评述和总结新世纪美英生态电影学者主要论说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作为一种观念和批评方法,生态电影理路已经摆脱了生态文学理论的荫佑,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和语汇。就电影本体而言,生态电影的影像呈现、表现样式和镜头语言成为讨论的热点;就创作实践而言,生态意识日益浮出叙事,与生态电影理论构成了相辅相生的良性交互关系;就电影研究而言,早期生态电影观念和批评主要以纪录和实验电影为对象,但很快就将叙事和主流乃至动画电影纳入研究视野。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在重读和重估电影史经典的同时,生态电影理论也试图或已经在广义上重新定义了电影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电影 生态批评 生态意识 电影与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影像消费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绍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共12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界重金投资引领的跨国合作和产业重组不断刺激着国人超越自己的想象。与业界变局相适应,中国电影研究界也不甘寂寞,可统称为"国家主义派"的某些学界领军们宏论新说频现,磅礴的话语气场重笔渲染出一幅中国电...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界重金投资引领的跨国合作和产业重组不断刺激着国人超越自己的想象。与业界变局相适应,中国电影研究界也不甘寂寞,可统称为"国家主义派"的某些学界领军们宏论新说频现,磅礴的话语气场重笔渲染出一幅中国电影即将一统天下的图景。不过,透过众声喧哗的"国家主义"图绘的中国电影重彩画卷,将目光聚焦在影像的全球流通和消费面向,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远未崛起,讨论中国电影全球影响力问题至少在目前和可预测的未来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中国电影的基础和构型是区域电影(regional cinema)和本土电影(local cinema),而非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全球电影(global cinema)。明乎此,我们也许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和未来会有一个更冷静和客观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流通与消费 区域电影 本土电影 全球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专家在彩色电影制片领域的合作——以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为例
4
作者 卡普捷列夫 沙扬(译)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3,共3页
194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1)成立,很快北影厂就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代表。苏联方面为北影厂建设初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1)成立,很快北影厂就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代表。苏联方面为北影厂建设初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苏联电影人小组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使用彩色胶片拍摄了影片和照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实践彩色胶片摄影的苏联电影和图片摄影师弗拉基斯托夫·米可沙(ВладиславМикоша,Vladislav Mikosha)这样回忆当年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电影制片厂 电影制片 新中国电影 苏联电影 彩色胶片 北影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弹焦虑:战后日本电影的“受害者”历史观
5
作者 周艺文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48,共4页
二战对于日本文艺有着深远的影响,"核爆炸"永远是日本民族挥之不去的历史伤痛,很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核爆炸"话题。文学上,被誉为"日本的良心"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通过《广岛札记》等作品深刻反... 二战对于日本文艺有着深远的影响,"核爆炸"永远是日本民族挥之不去的历史伤痛,很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核爆炸"话题。文学上,被誉为"日本的良心"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通过《广岛札记》等作品深刻反思了核弹和战争的罪恶,毕生都在为"无核化"和世界和平奔走;电影上,日本涌现了多次反映二战的电影潮流,很多影片涉及"核爆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健三郎 核爆炸 战后日本 历史观 受害者 二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即银幕”:从神经科学到神经-影像 被引量:33
6
作者 孙绍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51,共12页
溯源与评介建立在当代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基础上伸延发展的电影思潮,特别是以"神经-影像"(neuro-image)为中心观念形成的当代电影思考。神经-影像概念的提出,印证了21世纪以来人文和艺术思考逐渐与科学、哲学最新成果整... 溯源与评介建立在当代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基础上伸延发展的电影思潮,特别是以"神经-影像"(neuro-image)为中心观念形成的当代电影思考。神经-影像概念的提出,印证了21世纪以来人文和艺术思考逐渐与科学、哲学最新成果整合的总体趋势,为电影实践中日益增多的"大脑旅程"找到了"物质基础"。如果说德勒兹的时间-影像诞生在"二战"废墟上的话,那么,神经-影像的浮现则关乎1989年柏林墙倒塌和2001年双子塔崩毁这两个历史节点。构成神经-影像的三重力量,即"虚幻的力量""谵妄的力量"和"感触/触感之力",有助于我们洞穿现象世界,直面事物的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影像 神经科学 感触/触感 影像具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符号的重构与应用——VR新闻的真实性问题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廖媌婧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74-76,共3页
VR新闻是VR技术应用于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VR新闻给新闻用户呈现的是三维空间,其还原了新闻事件的场景,为用户带来多感官体验。VR新闻的出现是对新闻文本符号和叙事方式的重构,使得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受多重因素的影响,VR... VR新闻是VR技术应用于新闻领域的具体体现,VR新闻给新闻用户呈现的是三维空间,其还原了新闻事件的场景,为用户带来多感官体验。VR新闻的出现是对新闻文本符号和叙事方式的重构,使得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受多重因素的影响,VR新闻不可避免地面临真实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符号 叙事方式 VR新闻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话剧演员群体的构成与解体
8
作者 张晓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7-220,共4页
繁华的城市是演员的重要社交区域,个体跨越血缘与地缘关系,进行人际关系的构建,形成跨越地域性的社交网络,直至凝结出非血缘的社会群体。职业化演剧阶段,话剧演员因个人的兴趣倾向接触进入各种社交圈,但总的来说生活圈子还是非常狭窄,... 繁华的城市是演员的重要社交区域,个体跨越血缘与地缘关系,进行人际关系的构建,形成跨越地域性的社交网络,直至凝结出非血缘的社会群体。职业化演剧阶段,话剧演员因个人的兴趣倾向接触进入各种社交圈,但总的来说生活圈子还是非常狭窄,社会交往有限,群体之间的交往成为主要社交,相互间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着欣赏和认同感。演员与群体之外的交往,则受着都市空间场域所控。对演员群体构成与社交方式的探究,将为戏剧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话剧创作 社交圈 中旅 演员群体 戏剧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翻拍与本土化重构——《误杀》中的叙事策略与视觉符码 被引量:3
9
作者 周艺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92-95,共4页
作为本土电影跨国翻拍的成功案例,《误杀》能在国内电影市场得到认可,离不开原有文本扎实的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以适应我们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该片融入了本土化的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国内的社会热点议题和伦理道... 作为本土电影跨国翻拍的成功案例,《误杀》能在国内电影市场得到认可,离不开原有文本扎实的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以适应我们本土观众的审美需求。该片融入了本土化的元素,使其更加贴近国内的社会热点议题和伦理道德规范。与此同时,电影对于故事进行了本土化或在地化的改编与重塑,特别在社会普适性、人物形象塑造、类型视觉符码等方面,打破了原有文本的惯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杀》 改编策略 跨文化翻拍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话叙事能否通向现实主义——《水形物语》和《潘神的迷宫》比较研究
10
作者 周艺文 黄亚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9-92,共4页
“童话叙事”往往以纯洁和神圣作为审美的维度,幻化出一个“非真实”的异类世界,这种叙事方式的意义在于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和精神反思。德尔·托罗的两部电影《潘神的迷宫》和《水形物语》,描绘的均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异类世界。不同... “童话叙事”往往以纯洁和神圣作为审美的维度,幻化出一个“非真实”的异类世界,这种叙事方式的意义在于对现实世界的关照和精神反思。德尔·托罗的两部电影《潘神的迷宫》和《水形物语》,描绘的均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异类世界。不同于童话叙事的纯粹与诗意,导演在电影中更为其增添一些“黑暗”底色,付诸更多的“文化谜语”。两部电影都通过童话叙事映射了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暗示了弱者对强权的反抗,童话世界的美好无法通向现实世界,童话叙事的意义则是现实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叙事 现实主义 弱者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