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辨析
1
作者 厉震林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7-95,共9页
任何国家的电影表演史,最初都是承接着戏剧的遗产而发展的。当电影表演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电影化与戏剧化的异同认知问题,甚至出现“去戏剧化”表演思潮。中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的形成契机以及攻防双方的观点,确立了电... 任何国家的电影表演史,最初都是承接着戏剧的遗产而发展的。当电影表演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电影化与戏剧化的异同认知问题,甚至出现“去戏剧化”表演思潮。中国电影首轮“去戏剧化”表演观念的形成契机以及攻防双方的观点,确立了电影化和戏剧化表演博弈的基本思维方法与路径。它们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复杂的纠缠关系。虽然双方在观点上是对峙的,在实践中却是悄然接受对方的有益“养分”,是互为渗透与变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去戏剧化” 首轮思潮 观念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主义电影表演与导演的中国实践
2
作者 厉震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1,共7页
表现主义表演,虽然是20世纪初期欧洲电影的遗存,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却在中国电影中不时“显形”。它的基本路线是从淡到浓,从中国电影前期的淡约,到后期的浓郁。它缘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主义更多是属于导演的,而非表演的。表演遵... 表现主义表演,虽然是20世纪初期欧洲电影的遗存,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却在中国电影中不时“显形”。它的基本路线是从淡到浓,从中国电影前期的淡约,到后期的浓郁。它缘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主义更多是属于导演的,而非表演的。表演遵循导演的美学理想以及方向,故而表演与导演形成了一种合作路线,表演是导演表现主义美学的“假面”和“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 电影表演 电影导演 中国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中“隐含作者”的生成机制探究
3
作者 徐梦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52,共6页
通过将文学中的“隐含作者”概念引入电影叙事研究中,对电影作者与“隐含作者”进行概念厘清,指出“隐含作者”对于影片创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了电影中“隐含作者”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影像建构、蒙太奇和声音三个方面。电影... 通过将文学中的“隐含作者”概念引入电影叙事研究中,对电影作者与“隐含作者”进行概念厘清,指出“隐含作者”对于影片创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分析了电影中“隐含作者”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影像建构、蒙太奇和声音三个方面。电影中的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组合排列构成了“不可靠叙述”这一“隐含作者”的表意手段,形成了具有割裂性与多义性的表意效果,使得观众能够解读出“隐含作者”的真正意图,领略电影艺术的叙事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作者 电影叙事 不可靠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花时代”地缘电影的三重面向(1955-1960)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望莉 王馨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3,共6页
中国电影史学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划分的基本共识为三个半高潮或四次高潮,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1956年前后”“1959年的高峰”以及“一个未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其中对于1956年的成就多被认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毛... 中国电影史学界对中国“十七年”电影的划分的基本共识为三个半高潮或四次高潮,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蓬勃发展”“1956年前后”“1959年的高峰”以及“一个未成形的电影创新高潮”。[1]其中对于1956年的成就多被认为其标志性的事件是毛泽东“双百方针”的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电影创新 双百方针 百花时代 十七年 基本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胶片记录到数字生成:数智时代下的电影长镜头美学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望莉 杨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10,共8页
电影长镜头作为巴赞影像本体论的理论基石,在数智时代经历了重大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强化了电影长镜头对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性表现,另一方面拓展了其对非现实题材的艺术表现力,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时空形变、具身性交互和空间性拼贴等... 电影长镜头作为巴赞影像本体论的理论基石,在数智时代经历了重大变革。一方面数字技术强化了电影长镜头对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性表现,另一方面拓展了其对非现实题材的艺术表现力,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时空形变、具身性交互和空间性拼贴等美学特征。但同时,基于工业化、虚拟化建构的数字长镜头也挑战了传统的“影像真实”概念,削弱了对现实世界的“索引性”和传统长镜头的复杂多义性。其“超真实”审美体验更凸显了后人文主义的主体性危机。这种变革促使我们反思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在数字化时代重新定义电影艺术的本质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赞电影理论 长镜头美学 虚拟美学 超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电影学的建构意义、研究原则及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丁亚平 闫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3,共11页
为研究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应合日益频繁的中外电影交流,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要求,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建构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电影学应向已发展成熟的比较文学学科汲取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研究的... 为研究并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应合日益频繁的中外电影交流,以及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要求,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建构势在必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比较电影学应向已发展成熟的比较文学学科汲取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尊重电影研究的本体特色。基于宏观系统、目标与原则,文章从比较电影学的学科定义、建构意义、研究原则与研究路径等方面着手,详细论证比较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设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电影学 电影性 主体间性 宏观系统 数字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
7
作者 潘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1920—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尼伯龙根》《大都会》都曾在当时的中国都市公映。前者融神怪与史诗为一体,受大众热捧;后者的科幻类型与未来主题,更受智识阶层的青睐。这股电影风潮,也引发... 1920—1927年,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世界影坛大放异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尼伯龙根》《大都会》都曾在当时的中国都市公映。前者融神怪与史诗为一体,受大众热捧;后者的科幻类型与未来主题,更受智识阶层的青睐。这股电影风潮,也引发了中国文艺批评者对电影本体的思考:田汉为表现派冷峻而怪幻的抽象之美所折服;刘呐鸥则更看重这些电影作者的光影探索对确立电影艺术独立地位的重要价值。当然,这些风格鲜明的表现主义作品,也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电影创作,费穆、吴永刚等业界精英在《联华交响曲之春闺断梦》《浪淘沙》等片中化用了其最具风格化的光影布景及先锋意蕴。当时中国的不同阶层对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形式及意义建构的不同预期,以及深蕴于中国本土观众及创作者内心的“影戏”传统、“中和之美”等文化图式最终决定了其在中国虽有萌芽却终未汇为潮流的跨文化语用学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30年代中国电影 比较电影 光影 布景 跨文化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与“生态”:新农村电影中“流动现代性”
8
作者 黄望莉 宗欣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共5页
农村题材电影中农村风貌的变迁见证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农村电影以不同的视觉呈现与主题表达洞悉农村所出现的新变化。风景与自然的影像呈现出新型文化与生态意识,摩托车、卡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穿梭其中,携带着不同的文化经验往返于... 农村题材电影中农村风貌的变迁见证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出现的农村电影以不同的视觉呈现与主题表达洞悉农村所出现的新变化。风景与自然的影像呈现出新型文化与生态意识,摩托车、卡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穿梭其中,携带着不同的文化经验往返于城市与乡村,在现代与传统接壤的缝隙中逐渐模糊了乡村的边界。因此,将“风景”作为方法,借用“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理论,通过农村影像中作为现代性载体的“器物”来审视时代的变迁,探寻当下农村现代化的演变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新农村 现代性 疆域化 再疆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和重建对世界的信仰”:当代西方生态电影思潮评析 被引量:23
9
作者 孙绍谊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70,共11页
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介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生态文学思潮直接影响下逐渐成熟的"生态电影"理论和实践。在重点评述和总结新世纪美英生态电影学者主要论说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作为一种观念和批评方法,生态电影理路已经摆脱了生态... 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介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生态文学思潮直接影响下逐渐成熟的"生态电影"理论和实践。在重点评述和总结新世纪美英生态电影学者主要论说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作为一种观念和批评方法,生态电影理路已经摆脱了生态文学理论的荫佑,形成了自身的独立品格和语汇。就电影本体而言,生态电影的影像呈现、表现样式和镜头语言成为讨论的热点;就创作实践而言,生态意识日益浮出叙事,与生态电影理论构成了相辅相生的良性交互关系;就电影研究而言,早期生态电影观念和批评主要以纪录和实验电影为对象,但很快就将叙事和主流乃至动画电影纳入研究视野。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在重读和重估电影史经典的同时,生态电影理论也试图或已经在广义上重新定义了电影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电影 生态批评 生态意识 电影与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幕影像的感知革命:从吸引力电影到体验力电影 被引量:33
10
作者 孙绍谊 康文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5-44,共10页
以电影学者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为论述起点,作者在分析和总结晚近电影放映和电影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力电影"(cinema of experience)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认全球影像创作... 以电影学者汤姆·甘宁的"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为论述起点,作者在分析和总结晚近电影放映和电影语言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力电影"(cinema of experience)这一重要概念,用以指认全球影像创作领域出现的一些大胆美学实验。相较于叙事,以伊纳利图、李安和诺兰为代表的探索者近来更关注影像体验感、沉浸感的营造,更看重如何才能让影像诉诸观众的"情动力"(affect)和"全感力"(sensorium),将观众最大限度地带入到叙事中,近距离乃至"无距离"地具身体验人物的所见所触所听所感。这类影像实践,就是"体验力电影",这些电影构成了流媒体时代银幕影像感知革命的核心,也代表了晚近电影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力电影 具身体验 VR电影 感知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影视发展的现况、趋势与未来——《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实录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旭光 范志忠 +16 位作者 尹鸿 张卫 周斌 陈犀禾 汪天云 厉震林 杨俊蕾 刘智海 姚争 张邦卫 李晋林 卢炜 张宇清 叶宁 刘志江 黄平 张艺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3-11,共9页
《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于2023年6月12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与会专家就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况、趋势、问题、未来、教育进行研讨。中国电影在2023年表现出类型多... 《中国电影蓝皮书2023》《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23》首发式暨中国电影、电视剧发展对话会高峰论坛于2023年6月12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与会专家就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况、趋势、问题、未来、教育进行研讨。中国电影在2023年表现出类型多元发展、产业侧供给优化、系列生产意识明显等特征,中国电视剧在2023年表现出网台互动、垂类题材不断深化、剧场模式明显的特征。中国产业与评论之间的关系、青年受众的审美变化、电影人该如何合作共存、电影教育如何改革是此次会议研讨的核心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电视剧发展 中国电影发展 影视发展 审美变化 会议研讨 多元发展 青年受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电影表演的意象美学 被引量:4
12
作者 厉震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0,共8页
中国电影表演的意象美学,涉及“基因说”“修正说”“新质说”三种美学状态。“基因说”,追溯电影表演出发点的三个悖论关系,说明意象表演只有在一种悖论结构中才能印证它的价值并具有勃勃的生命力,从始点规范终点;“修正说”,当公开提... 中国电影表演的意象美学,涉及“基因说”“修正说”“新质说”三种美学状态。“基因说”,追溯电影表演出发点的三个悖论关系,说明意象表演只有在一种悖论结构中才能印证它的价值并具有勃勃的生命力,从始点规范终点;“修正说”,当公开提出“现实主义”和“纪实美学”运动时,意象表演以公开或者隐约的方式,“修正”它们的美学“密码”以及“轨迹”,实现一种战略或者战术的“渗透”“糅合”和“交融”;“新质说”,即创造新的意象表演语汇和气质,突破传统的美学藩篱,从边界出发“开疆扩土”,建立新美学的体系及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表演 意象美学 基因说 修正说 新质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影像消费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绍谊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共12页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界重金投资引领的跨国合作和产业重组不断刺激着国人超越自己的想象。与业界变局相适应,中国电影研究界也不甘寂寞,可统称为"国家主义派"的某些学界领军们宏论新说频现,磅礴的话语气场重笔渲染出一幅中国电... 近年来,中国电影业界重金投资引领的跨国合作和产业重组不断刺激着国人超越自己的想象。与业界变局相适应,中国电影研究界也不甘寂寞,可统称为"国家主义派"的某些学界领军们宏论新说频现,磅礴的话语气场重笔渲染出一幅中国电影即将一统天下的图景。不过,透过众声喧哗的"国家主义"图绘的中国电影重彩画卷,将目光聚焦在影像的全球流通和消费面向,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远未崛起,讨论中国电影全球影响力问题至少在目前和可预测的未来尚不具备现实基础。中国电影的基础和构型是区域电影(regional cinema)和本土电影(local cinema),而非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的全球电影(global cinema)。明乎此,我们也许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和未来会有一个更冷静和客观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流通与消费 区域电影 本土电影 全球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南洋华语制片考述——以华侨影人刘贝锦及影片《新客》为中心
14
作者 刘向阳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3,共7页
刘贝锦是南洋华语电影事业的拓荒者。1926年,他作为侨商归国考察上海的教育、文化和电影事业,并逐渐萌生创作想法,返回新加坡创办电影公司,拍摄南洋首部华语电影《新客》,书写南洋华侨的生存图景。抗战爆发后,他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 刘贝锦是南洋华语电影事业的拓荒者。1926年,他作为侨商归国考察上海的教育、文化和电影事业,并逐渐萌生创作想法,返回新加坡创办电影公司,拍摄南洋首部华语电影《新客》,书写南洋华侨的生存图景。抗战爆发后,他加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为一名爱国军人。刘贝锦的电影实践与爱国行为彰显了20世纪初南洋华侨的时代使命。本文立足中国电影史、华人华侨史及中国抗日战争史的交汇点,对其光影人生进行细致追溯与重新认知,是对早期中国电影史有关“华侨研究”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贝锦 南洋 华侨影人 《新客》 南侨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的新律动: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的城市空间建构及时代意义
15
作者 雷雯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2,共4页
一、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电影市场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空间在中国电影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都市作为农村对立面而存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从革命时期延续到和平年代,一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导思想,在很长一段... 一、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电影市场自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空间在中国电影中一直处于次要地位,都市作为农村对立面而存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路线从革命时期延续到和平年代,一直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主导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对城市空间的印象不佳,电影观众对都市的关注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市场 电影观众 农村包围城市 空间建构 次要地位 中国文化产业 主导思想 关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典型问题 被引量:7
16
作者 丁亚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0-137,共8页
中国电影即时地反映现实人生,真切地表现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塑造生动鲜明的英雄形象,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命题。近年来,中国电影以多维方式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且在不断追求变化和创新的艺术观点指导下,创造出了日趋丰富... 中国电影即时地反映现实人生,真切地表现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塑造生动鲜明的英雄形象,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命题。近年来,中国电影以多维方式塑造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且在不断追求变化和创新的艺术观点指导下,创造出了日趋丰富多彩的英雄形象,可谓收获颇丰。从电影发展史的角度,在缤纷光影中辨别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艺术观念,思考作为“熟悉的陌生人”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典型论”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的过程,并对其所传达的情感、思想做出新的读解和阐释,无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英雄形象 典型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与 技术 裂隙:对互动电影的现代性反思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星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10-114,共5页
互动电影借助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帮助人类完成从观影到与“影”互动的突破,在“缺席”与“在场”的转换中不断强化人在虚拟空间内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互动电影的商品性逐渐显现,对艺术性的冲击不容忽视。此外,借由媒介实现的介入与... 互动电影借助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帮助人类完成从观影到与“影”互动的突破,在“缺席”与“在场”的转换中不断强化人在虚拟空间内的主体性地位。但是,互动电影的商品性逐渐显现,对艺术性的冲击不容忽视。此外,借由媒介实现的介入与互动,实际上是一种本体角色危机,让我们陷入虚拟与真实之间的裂隙,而那些显现的和潜在的裂隙警示着我们:延伸至虚拟世界的现实问题可能会暂时隐藏,但终将显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电影 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 现代性 元宇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域东方到历史现场——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电影中的中国形象之流变
18
作者 冯雪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21,共6页
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逐渐展露国际视野,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故事经历了“去奇观化”的改写,题材由犯罪、强盗片类型转为现实主义片、战时纪录片,国人身份也一扫往日的阴暗、负面,以崭新形象亮相。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的四部中国题... 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逐渐展露国际视野,好莱坞银幕上的中国故事经历了“去奇观化”的改写,题材由犯罪、强盗片类型转为现实主义片、战时纪录片,国人身份也一扫往日的阴暗、负面,以崭新形象亮相。美国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的四部中国题材影片见证了这一巨变,本文通过用系谱学方法研究中国形象的历史生成路径,探讨中国形象如何被白人至上的美国社会宰制、分裂,探究西方的神秘主义、东方主义何以共同塑成了银幕上的中国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弗兰克·卡普拉 战时纪录片 东方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依的骑士:赵婷的电影创作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逸乔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115,共5页
中国导演赵婷以新作《无依之地》在2020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从首部剧情长片《哥哥教我唱的歌》至第三部剧情长片《无依之地》,赵婷不仅逐渐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影像表达传递了自己对当代美国社会边缘人群的注意,也在三部... 中国导演赵婷以新作《无依之地》在2020年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金狮。从首部剧情长片《哥哥教我唱的歌》至第三部剧情长片《无依之地》,赵婷不仅逐渐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影像表达传递了自己对当代美国社会边缘人群的注意,也在三部作品的积累下逐渐获得了国际关注。本文将从赵婷的前两部作品《哥哥教我唱的歌》《骑士》以及新作《无依之地》入手讨论导演赵婷的个人视角与影像表达,进而讨论新生代亚裔女性导演近年来在美国的电影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婷 《无依之地》 亚裔女性导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电影制片厂与苏联专家在彩色电影制片领域的合作——以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为例
20
作者 卡普捷列夫 沙扬(译)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3,共3页
194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1)成立,很快北影厂就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代表。苏联方面为北影厂建设初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4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北影厂"。1949年4月20日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同年10月1日,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1)成立,很快北影厂就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代表。苏联方面为北影厂建设初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苏联电影人小组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使用彩色胶片拍摄了影片和照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实践彩色胶片摄影的苏联电影和图片摄影师弗拉基斯托夫·米可沙(ВладиславМикоша,Vladislav Mikosha)这样回忆当年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电影制片厂 电影制片 新中国电影 苏联电影 彩色胶片 北影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