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痛点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进展 被引量:39
1
作者 王丽娜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3-419,共7页
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又名肌筋膜触发点,作为肌肉骨骼疼痛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特异体征,其诊断及发生发展的机制尚在持续革新中,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也... 肌筋膜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又名肌筋膜触发点,作为肌肉骨骼疼痛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的特异体征,其诊断及发生发展的机制尚在持续革新中,随着临床应用的普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也逐渐规范。本文将就激痛点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做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痛点 理论 实践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在疼痛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
作者 郑兵 朱江 +2 位作者 吴雪莲 黄强民 吴宗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疼痛的诊疗思路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导致疼痛的因素较多,且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随着不断的学术争鸣和研究的深入,目前主要是1965年由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和特异性学说。王群等[1]认为两个学说应该不是&... 疼痛的诊疗思路较为复杂,主要是由于导致疼痛的因素较多,且疼痛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随着不断的学术争鸣和研究的深入,目前主要是1965年由Ronald Melzack和Patrick Wall提出的闸门控制学说和特异性学说。王群等[1]认为两个学说应该不是"非你即我"的关系,特异性学说强调的是正常生理性疼痛的感知和传递系统,而闸门控制学说更适合解释病理状态下中枢敏化的过程。相信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临床疼痛诊疗技术也会得到较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门控制学说 诊疗思路 学术争鸣 疼痛治疗 疼痛诊疗 传递系统 中枢敏化 肌筋膜触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激痛点联合药物治疗偏头痛病人疗效及血液ET、NO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苏昌钰 吴宗辉 +4 位作者 罗鑫 朱江 郑兵 刘杰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40-345,共6页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在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s)联合药物治疗后疼痛的疗效和对血液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清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西南大学医院2020年... 目的:探讨偏头痛病人在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s)联合药物治疗后疼痛的疗效和对血液活性物质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血清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西南大学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5名偏头痛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针刺组及联合组,每组15例。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针刺组采用针刺头夹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中的MTr Ps,每周3次,共治疗2周;联合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30 mg,每日3次,并针刺病人头夹肌、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中的MTr Ps,每周3次,共治疗2周。分别对三组病人治疗前后的疼痛和头痛影响评分、血液活性物质ET和NO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三组病人基线期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针刺组在干预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显著低于药物组且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三组病人在干预后的ET与NO数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联合组在干预后的ET与NO数值显著低于针刺组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MTr Ps联合药物能显著降低血液活性物质的水平,减轻偏头痛病人的疼痛程度且不良反应较少,较单一针刺或药物治疗更有效地减少疼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降低血液中血管活性物质ET、NO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激痛点 偏头痛 血浆内皮素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和牵伸运动对原发性痛经的即刻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兴利 乔亚芬 +6 位作者 孙明雨 钟元亨 刘刚 黄强民 吴殷 江容安 田石榴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98-1207,1218,共11页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 目的:探究一次腹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和一次牵伸运动练习对原发性痛经女性在经期时的即刻镇痛效果。方法:共54例原发性痛经女性参与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肌筋膜触发点组(20例)、运动组(18例)和空白对照组(16例),肌筋膜触发点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腹部触发点针刺治疗,运动组在经期第一天痛感最强时接受一次时长为30-45min的牵伸运动练习,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在干预前后采集压痛阈值、Mc 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结果:即刻治疗后,组内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在各个部位的压痛阈值显著升高(P<0.05)、Mc Gill疼痛评分和痛经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运动组在腹部远端区域见压痛阈值显著提高(P<0.05),在部分腹部近端区域(腰椎左侧、上腹直肌处)见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5)、Mc Gill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但痛经症状积分仅有下降趋势(P>0.05);组间比较时,肌筋膜触发点组与对照组之间仅在腕背部右侧、斜方肌右侧、下腹直肌左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期时,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立即降低机体的疼痛敏感性和疼痛强度,以及缓解痛经相关症状,而即刻的牵伸运动可能提高机体的疼痛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肌筋膜触发点 牵伸运动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按压肌筋膜触发点对非特异性颈痛治疗效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安乐 黄强民 +2 位作者 荣积峰 吴雪娇 嵇丽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41-1550,共10页
颈痛是社会中较为普遍的病症之一,全世界人群发病率在16.7%-75.1%[1]。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颈痛与下背痛是造成伤残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2]。在国家《GB/T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颈痛的编码为M54.200[3]。非特异性颈... 颈痛是社会中较为普遍的病症之一,全世界人群发病率在16.7%-75.1%[1]。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显示,颈痛与下背痛是造成伤残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2]。在国家《GB/T14396-2016疾病分类与代码》中,颈痛的编码为M54.200[3]。非特异性颈痛,又称机械性颈痛,是颈痛最为常见的类型,其定义为没有明确的解剖结构异常的情况下,颈部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疼痛[4]。肌筋膜触发点是骨骼肌上可触及的直径为3mm-6mm的结节,对其进行针刺或快速按压会产生局部肌肉跳动,相关症状包括局部疼痛或牵涉痛、肌张力升高、局部敏感性增加等[5]。其中,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触发点相关症状,通常被用来评价各种疗法对触发点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人群发病率 肌筋膜触发点 颈痛 肌张力 牵涉痛 下背痛 相关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首芳 马彦韬 +2 位作者 张艳茹 赵佳敏 黄强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33-636,共4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herpes poster,HZ)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沿着神经移动潜伏到脊髓后根神经节,引起的一种以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疾病[1~3]。临床...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为带状疱疹(herpes poster,HZ)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认为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沿着神经移动潜伏到脊髓后根神经节,引起的一种以剧烈疼痛为特征的疾病[1~3]。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抗病毒、消炎镇痛、神经营养、神经阻滞、神经干毁损技术[3~6],这些方法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偶有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7],因此,需要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法来减轻病人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末梢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消炎镇痛 神经阻滞 神经营养 神经干 PHN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