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流控技术在乳化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婉萍 赵泽源 +2 位作者 张冬梅 张倩洁 蒋汶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16,共6页
微液滴相较于普通液滴,具有更小的微观尺度特征,传导效率高、比表面积大、体系封闭且稳定等特点,在乳化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高度单分散的微液滴可以通过微流控技术精准制备和操控,同时具有试剂损耗小、无交叉污染、化学反应迅速等优点,... 微液滴相较于普通液滴,具有更小的微观尺度特征,传导效率高、比表面积大、体系封闭且稳定等特点,在乳化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高度单分散的微液滴可以通过微流控技术精准制备和操控,同时具有试剂损耗小、无交叉污染、化学反应迅速等优点,在乳化合成微粒子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微流控技术发展迅速,同时展现出在制备高阶多重乳状液和Janus粒子等具有特殊或复杂结构的微粒子具有巨大优势。本文将微流控技术在乳化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制造具有特殊结构的粒子提供新方法,以期微流控技术能够跨出实验室,在各领域展现真正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液滴 微流控技术 乳化 微粒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辅助技术对冷萃咖啡理化性质、活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
作者 施棋瀚 肖瀛 +3 位作者 唐文潇 周一鸣 周小理 卢洪秀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采用超高压辅助技术制备冷萃咖啡,并与常规冷萃对比,探究其对冷萃咖啡的理化性质、活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与保压时间对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萃取率、总酚、总糖、葫芦巴碱与绿原酸含量均存在一定影响,而对可滴定酸... 采用超高压辅助技术制备冷萃咖啡,并与常规冷萃对比,探究其对冷萃咖啡的理化性质、活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压力与保压时间对总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萃取率、总酚、总糖、葫芦巴碱与绿原酸含量均存在一定影响,而对可滴定酸用量、咖啡因含量影响较小。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冷萃咖啡样品中共检出有50余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包括呋喃类、吡嗪类、酮类和吡咯类化合物等,主要为焦糖味、杏仁味和坚果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压力400 MPa、保压时间25 min的超高压冷萃咖啡样品与常规冷萃咖啡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萃咖啡 超高压 理化指标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料化合物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于童 周露露 胡静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98-2106,2123,共10页
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大脑神经元的损伤引起的,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给老龄化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其病理涉及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和铁死亡等多种机制,其中神经炎症在病症出现前就已存在... 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是由大脑神经元的损伤引起的,包括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给老龄化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其病理涉及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和铁死亡等多种机制,其中神经炎症在病症出现前就已存在,并不断恶化,加重病情。香料化合物作为小分子物质,具有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其独特的多官能团结构能够通过抑制神经炎症来改善脑部微环境,进而发挥神经保护功能,为缓解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该文介绍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炎症;根据香料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类,对比了不同香料化合物通过缓解神经炎症进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不同机制;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局限,为未来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方案和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料化合物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炎症 抗炎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精油提取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胡静 徐若夷 邓维钧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09-213,220,共6页
食品风味与安全问题近年来受到空前关注,天然食品香料香精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从天然植物中提取风味物质,添加到终端消费产品中,可以极大满足消费者对纯天然产品的心理需求。精油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挥发性油状物,具有特征香... 食品风味与安全问题近年来受到空前关注,天然食品香料香精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从天然植物中提取风味物质,添加到终端消费产品中,可以极大满足消费者对纯天然产品的心理需求。精油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挥发性油状物,具有特征香气和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有效利用我国芳香植物资源,合理选择食用精油的提取方法,文章系统地梳理了蒸馏和萃取两大植物精油提取方法的原理和特点,总结了食用精油提取技术的最新研究和应用。新型食用植物精油提取技术提高了提取效率,降低了能耗并保持了风味物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精油 提取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谱技术在肽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硕 陈炬龙 +1 位作者 唐雨欣 蔡宝国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27-335,共9页
肽具有分子质量低、易于吸收、生物活性高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和化妆品等领域。色谱技术在肽的分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肽的分离纯化和产量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文重点阐述了离子交换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和反相... 肽具有分子质量低、易于吸收、生物活性高和低免疫原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和化妆品等领域。色谱技术在肽的分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肽的分离纯化和产量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文重点阐述了离子交换色谱、分子排阻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3种常用色谱技术在肽分离中的应用,分别从技术原理及特点、应用实例进行论述,并对未来色谱技术在肽分离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谱技术 分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油香薰法的助眠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周露露 胡静 +1 位作者 王金林 谢建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5,共10页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已成为困扰多数人的健康难题,其患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相较于传统镇静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与依赖性问题,精油香薰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凭借其安全性高、无显著副作用及使用简便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已成为困扰多数人的健康难题,其患者群体规模持续扩大。相较于传统镇静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与依赖性问题,精油香薰法作为一种自然疗法,凭借其安全性高、无显著副作用及使用简便等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种生物评价模型和临床试验指标,用于评估精油香薰法对睡眠的改善作用,并根据精油的不同香型特征,进一步阐述了如玫瑰、薰衣草等花香系列、柑橘和佛手柑等柑橘调、沉香和檀香等木质调,以及川芎、紫苏等药草香韵精油的助眠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精油在助眠领域的应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油 香薰 助眠 机理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鉴别宁夏中宁枸杞的特征标志物 被引量:2
7
作者 蔡尉彤 曹烙文 +6 位作者 宋诗清 姚凌云 孙敏 王化田 于闯 柳倩 冯涛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为对宁夏中宁枸杞产地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检测来自宁夏中宁、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5种产地的枸杞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 为对宁夏中宁枸杞产地进行鉴别,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检测来自宁夏中宁、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5种产地的枸杞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初步完成分离5种产地枸杞的目的,并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 S-DA)进一步找出宁夏中宁枸杞与新疆精河、甘肃靖远、青海西宁和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等4种枸杞相比的潜在差异化合物。结果表明,5种产地枸杞样品共有的挥发性化合物有85种,相对峰面积含量占比较大的有壬酸甲酯、己酸甲酯、3-甲基丁醛等;通过PCA和HCA分析,发现宁夏中宁枸杞与其余4种产地的枸杞样品能很好地分离,且通过OPL S-DA分析得到宁夏中宁枸杞和其他枸杞的15种潜在差异化合物,其中10种仅在宁夏中宁枸杞中检测得到,如六氢假紫罗酮、(E,E)-2,4-己二烯醛,而包含辛酸乙酯、丁酸甲酯在内的5种化合物在宁夏枸杞中未被检出。希望研究可为宁夏中宁枸杞的成分分析和产地鉴别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二维气相色谱 宁夏枸杞 产地鉴别 挥发性物质 潜在差异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MOFs纳米片用于去除环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孙心怡 周露露 胡静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83-1894,共12页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作为一种由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连接而成的具有周期性网络结构的晶体多孔材料,因其大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可修饰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然而,零维、一维和三维材料通常存在活性位点少、与污...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作为一种由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通过自组装连接而成的具有周期性网络结构的晶体多孔材料,因其大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可修饰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然而,零维、一维和三维材料通常存在活性位点少、与污染物接触面积不足等问题,而二维MOFs纳米片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丰富的暴露活性位点、厚度可调性及优异的机械性能等优点,可以快速有效地捕获水体中的污染物。该文综述了近5年二维MOFs纳米片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的应用进展,重点介绍了二维MOFs纳米片的制备方法、去除污染物的主要机制及污染物种类;介绍了二维MOFs纳米片的改性策略,如复合或衍生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去除效率;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角度揭示了MOFs与污染物内部相互作用的机制;最后,对MOFs的改性策略、相互作用机制和系统的理论指导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纳米片 吸附 催化 污染物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威士忌的风味特征
9
作者 冯涛 马辰玮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4,共10页
中国威士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本土原料、酵母菌种、橡木桶选择及储存工艺的创新,逐步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味体系。系统梳理了中国威士忌风味研究的现状,重点分析其风味物质的组成与形成机制,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类及... 中国威士忌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本土原料、酵母菌种、橡木桶选择及储存工艺的创新,逐步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味体系。系统梳理了中国威士忌风味研究的现状,重点分析其风味物质的组成与形成机制,包括酯类、醇类、酸类、醛类及其他风味化合物在发酵、蒸馏和陈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探讨橡木桶类型、原料选择、陈酿工艺、酵母菌株及蒸馏技术对风味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酯类和醇类是风味核心成分,其中酯类随陈酿时间延长显著影响香气复杂度,醇类则因原料与工艺差异呈现地域多样性;橡木桶通过木质素降解赋予香草醛、丁香醛等特征风味,而国产蒙古栎桶的应用进一步凸显东方檀香特色;谷物原料的多样化选择与酵母菌株的协同代谢为风味创新提供了基础。此外,蒸馏方式对挥发性物质的保留与分离具有显著差异,直接影响最终风味层次。研究旨在为整合现有研究成果,优化国产威士忌风味品质、推动标准化生产及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参考,同时指出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合作、建立本土风味数据库,并探索创新陈酿技术与原料适应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威士忌 风味形成机制 挥发性化合物 发酵工艺 本土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式酸奶油与内蒙古酸性奶油风味比较分析
10
作者 陈潜 杨洁 +2 位作者 于海燕 陈臣 田怀香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10-220,共11页
通过测定理化性质并结合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和电子鼻技术,系统剖析了市售西式酸奶油与内蒙古酸性奶油的风味差异。结果显示,内蒙古酸性奶油的酸度、脂肪含量及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西式酸奶油(P<0... 通过测定理化性质并结合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和电子鼻技术,系统剖析了市售西式酸奶油与内蒙古酸性奶油的风味差异。结果显示,内蒙古酸性奶油的酸度、脂肪含量及挥发性成分总量均显著高于西式酸奶油(P<0.05);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西式酸奶油具有更浓郁的奶香味和更高的整体喜好度。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内蒙古酸性奶油的风味物质以酸类、醇类和酯类为主,而西式酸奶油则以酸类和酮类化合物为主导。通过香气活性值>1结合变量投影重要性值,筛选出了9种关键差异风味化合物。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酮类物质与奶香味及整体喜好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是赋予西式酸奶油浓郁奶香及高接受度的核心风味物质;而内蒙古酸性奶油中高浓度的酸类物质与不良感官属性相关。本研究为内蒙古酸性奶油风味改良、产品开发及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油 内蒙古酸性奶油 风味 感官评价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低聚糖对健康皮肤源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生长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邵丽 岳佳威 +3 位作者 李燕 李陶 马来记 杨素珍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5-901,共7页
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C. acnes)是皮肤上的常驻菌,对维持皮肤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低聚糖是公认的肠道益生菌的益生元,常用于化妆品配方中。本研究以分离自健康皮肤的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为研究对象,从菌体增殖、发酵上... 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C. acnes)是皮肤上的常驻菌,对维持皮肤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低聚糖是公认的肠道益生菌的益生元,常用于化妆品配方中。本研究以分离自健康皮肤的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为研究对象,从菌体增殖、发酵上清pH、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产量、DPPH自由基清除以及抑制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 epidermidis)生物膜形成等方面考察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和菊粉4种低聚糖对CCSM0331菌株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优选出CCSM0331菌株的益生元。结果表明:4种低聚糖均能促进CCSM0331菌体增殖,其中低聚半乳糖效果最好;CCSM0331菌株利用不同低聚糖均能产丙酸、乙酸和异戊酸,其中产丙酸产量显著大于乙酸和异戊酸,不同于肠道益生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所产SCFAs的种类;CCSM0331菌株利用低聚半乳糖产生更多的SCFAs,具有最强的抑制表皮葡萄球菌ATCC 35984生物膜形成,提高了抗氧化效果。综上,低聚半乳糖是较优的痤疮丙酸杆菌CCSM0331的益生元。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筛选皮肤菌益生元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糖 低聚半乳糖 痤疮丙酸杆菌 短链脂肪酸 生物膜 表皮葡萄球菌 益生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工艺芝麻油的关键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张刘瑾 袁超 曹虹晖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7,共7页
为了研究加工工艺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以压滤、压榨及小磨(水代法)3种典型工艺芝麻油产品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进行风味物质及香气... 为了研究加工工艺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以压滤、压榨及小磨(水代法)3种典型工艺芝麻油产品为研究对象,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进行风味物质及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比较其关键风味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芝麻油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共11类30种,其中,吡嗪类是芝麻油的核心风味来源。压滤和小磨工艺芝麻油的吡嗪类和酚类物质稳定性好。压榨工艺芝麻油在37℃下储存15 d时,二甲基三硫OAV激增。小磨工艺通过低温水代法显著保留了原香成分,鲜香评分较压榨工艺高。不同工艺芝麻油在37℃下储存15 d的感官评分接近,负面风味主要为较弱的苦味(感官评分3.9~5.4)。总体表明,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可提升芝麻油香气和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油 风味 感官评价 油脂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食品风味配料安全性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13
作者 马辰玮 Richard PISANO Jr +1 位作者 冯涛 赖展雁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435-445,共11页
食品风味配料的安全性监管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美国的监管体系以其成熟的评估机制和透明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美国的监管体系始于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1958年的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监管框架... 食品风味配料的安全性监管对公共健康至关重要。美国的监管体系以其成熟的评估机制和透明的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美国的监管体系始于1938年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1958年的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进一步完善了监管框架,引入了“一般公认安全”(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物质的定义。美国食用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专家小组基于严格的科学标准对风味成分进行评估,并通过GRAS清单发布结果。该体系不仅在美国国内广泛应用,还对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监管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风味配料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形成了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主导的多部门协同监管模式,以国家标准和法规为基础,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中美两国在食品风味配料监管体系上的差异,并提出了对我国监管体系优化的建议,旨在推动食品行业的安全、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风味配料 安全监管 美国食用香料与萃取物制造者协会专家小组 一般公认安全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复配溶液相态与流变性研究
14
作者 张倩洁 张旭 +3 位作者 高佳佳 段鑫 张冬梅 张婉萍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49-1155,共7页
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自组装形成多种胶束结构,赋予溶液独特流变性质。以椰油酰甘氨酸类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为例,研究了复配体系形成的球形胶束、棒状胶束、蠕虫状胶束、六角相液晶的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各相态有其独特的流变特征。球... 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够自组装形成多种胶束结构,赋予溶液独特流变性质。以椰油酰甘氨酸类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为例,研究了复配体系形成的球形胶束、棒状胶束、蠕虫状胶束、六角相液晶的流变学性质。结果表明,各相态有其独特的流变特征。球形胶束表现为牛顿流体性质,黏度分布在1×10^(-3)~2×10^(-3) Pa·s区间。棒状、蠕虫状胶束高剪切速率下发生剪切稀化,蠕虫状胶束剪切稀化区斜率分布在-1.04~-0.81之间。棒状胶束表现为黏性性质,蠕虫状胶束表现出显著黏弹性。六角相液晶表现为弹性性质,具有显著的剪切稀化行为和屈服应力,零剪切黏度在103 Pa·s以上,屈服应力在40 Pa以上。可为使用流变学方法鉴别和判定表面活性剂及其复配体系相态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复配体系 相行为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油酰甘氨酸类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相行为研究
15
作者 段鑫 张雅楠 +2 位作者 高佳佳 张婉萍 张倩洁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1-870,共10页
针对椰油酰甘氨酸钠(SCG)和椰油酰甘氨酸钾(GCK)单一体系,以及SCG/GCK、SCG/GCK/椰油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CHSB)复配体系在pH=6.5下的相行为进行研究。二元相图研究结果表明,GCK的溶解温度显著低于SCG,溶解区域显著大于SCG;当SCG/GCK... 针对椰油酰甘氨酸钠(SCG)和椰油酰甘氨酸钾(GCK)单一体系,以及SCG/GCK、SCG/GCK/椰油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CHSB)复配体系在pH=6.5下的相行为进行研究。二元相图研究结果表明,GCK的溶解温度显著低于SCG,溶解区域显著大于SCG;当SCG/GCK以质量比1∶1复配时,复配体系的相行为与GCK体系类似,说明GCK的加入对SCG的溶解性有提升作用。三元相图研究结果显示,CHSB的加入使未溶解区域进一步减小,并丰富了体系相态,SCG/GCK/CHSB体系呈现球形、棒状、蠕虫状和六角相胶束相态变化,并以棒状胶束和蠕虫状胶束为主。对椰油酰甘氨酸类表面活性剂自组装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发新型氨基酸类洗护产品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油酰甘氨酸钠 椰油酰甘氨酸钾 复配体系 相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磷脂体系形成液晶的相行为研究
16
作者 张婉萍 陈婕 +3 位作者 王珊珊 顾洁 吕智 张倩洁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3-572,共10页
研究卵磷脂体系的相行为,即研究卵磷脂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行为形成的聚集体结构,对于液晶体系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大豆卵磷脂自身形成液晶结构的规律性,本文利用二元相图的形式研究了助乳化剂对不同质量... 研究卵磷脂体系的相行为,即研究卵磷脂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变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行为形成的聚集体结构,对于液晶体系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大豆卵磷脂自身形成液晶结构的规律性,本文利用二元相图的形式研究了助乳化剂对不同质量分数卵磷脂在不同温度下的相态变化,结果表明常温下质量分数为20%~35%的大豆卵磷脂复配胆固醇可以形成规则明亮的“马耳他十字”液晶。通过拟三元相图研究了油脂种类及含量对卵磷脂体系形成液晶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油脂中酯类油脂(GTCC、JOJOBA)有助于液晶结构乳状液的形成,添加16%~20%的复合油脂(m(白油)∶m(GTCC)∶m(JOJOBA)=1∶1∶1)所形成的相图中液晶结构乳液面积最大,液晶结构明亮。同时,振荡流变测试证明液晶乳液的线性黏弹范围大于普通乳液,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卵磷脂 二元相行为 三元相行为 液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子配位的多巴胺改性透明质酸钠组装行为及乳化性能
17
作者 张婉萍 孟德旭 +3 位作者 刘凯凯 王平礼 张倩洁 李成亮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06-1016,共11页
由天然来源的大分子多糖改性制备的双亲性聚合物可以将大分子自组装拓展到实际应用领域。文章以多巴胺改性透明质酸钠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自组装环境中离子的强度和种类,对多巴胺改性透明质酸钠的组装行为和乳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由天然来源的大分子多糖改性制备的双亲性聚合物可以将大分子自组装拓展到实际应用领域。文章以多巴胺改性透明质酸钠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自组装环境中离子的强度和种类,对多巴胺改性透明质酸钠的组装行为和乳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巴胺改性透明质酸钠可以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结构并吸附在油/水界面处,起到稳定乳液的作用。基于不同的离子配位作用,钠离子和锰离子分别通过静电作用和螯合作用影响多巴胺改性透明质酸钠的组装行为和乳化性能。随着体系中钠离子的浓度的增加,聚合物颗粒的粒径减小,但乳化性能降低,制备乳液的液滴增大;而随着体系中锰离子浓度的增加,聚合物颗粒的粒径减小且乳化性能提升,制备乳液的液滴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配位作用 多巴胺 透明质酸钠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麸质大米高粱面包加工工艺的研究
18
作者 屈天姿 王巍巍 +4 位作者 姜红 顾冰盈 陈春阳 周一鸣 崔琳琳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7期59-65,共7页
我国面包行业发展迅速,但针对麸质过敏乳糜泻人群的品种却较少,为提升麸质过敏人群的面包消费量,以大米、高粱为主要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分别对面包的比容、酸度、全质构(TPA)分析、老化度、感官评定、水分含量和总... 我国面包行业发展迅速,但针对麸质过敏乳糜泻人群的品种却较少,为提升麸质过敏人群的面包消费量,以大米、高粱为主要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分别对面包的比容、酸度、全质构(TPA)分析、老化度、感官评定、水分含量和总糖含量等指标进行检测,优化符合大众感官要求的无麸质面包配方。结果表明,无麸质大米高粱面包的最佳高粱粉添加量为50%,洋车前子壳粉添加量为20%,黄原胶与单甘脂的添加质量比为2∶1,在此条件下制作的面包水分含量为62.65%,总糖含量为3.9 g/100 g。面包表皮金黄、外形饱满、剖面气孔均匀、口感细腻柔软、香味浓郁。试验解决了由于大米、高粱等不含面筋蛋白无法形成面筋网络,而导致的易塌陷、比容小、难以产生气孔的问题,为开发健康无麸质的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麸质面包 洋车前子壳粉 全质构分析 老化焓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kering乳液的形成、微观结构表征及其在香料香精包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牛云蔚 高雨辰 +3 位作者 毛铖挺 王蕙婷 耿怡佳 郭晓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1-329,共9页
Pickering乳液是由固体颗粒吸附在水油界面上形成的乳液体系,具有较好的包埋、保护和递送香料香精的潜力,从而有利于防止多种不利因素对香料香精使用性能的影响。固体颗粒的润湿性、表面电荷及尺寸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Pickering乳液的形... Pickering乳液是由固体颗粒吸附在水油界面上形成的乳液体系,具有较好的包埋、保护和递送香料香精的潜力,从而有利于防止多种不利因素对香料香精使用性能的影响。固体颗粒的润湿性、表面电荷及尺寸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Pickering乳液的形成与稳定,通过对Pickering乳液微观结构的观察可进一步了解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因此,该文主要介绍了Pickering乳液的形成、微观结构表征及常用于包埋香料香精的固体颗粒,以期为推动香料香精Pickering乳液的制备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kering乳液 形成 微观结构 香料香精 包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酯类香料的微生物法转化制备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田怀香 杨睿 +2 位作者 荣绍丰 于海燕 陈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9-16,共8页
内酯类香料因具有典型奶香和花果香气,被广泛地应用于糖果、饮料、乳制品、烘焙等食品中。得益于近些年来消费者对于产品天然特性的喜爱,内酯类香料的微生物法转化制备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γ-和δ-两类内酯的微生物法转化机理包括脂肪... 内酯类香料因具有典型奶香和花果香气,被广泛地应用于糖果、饮料、乳制品、烘焙等食品中。得益于近些年来消费者对于产品天然特性的喜爱,内酯类香料的微生物法转化制备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γ-和δ-两类内酯的微生物法转化机理包括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方式、β-氧化、环化过程和降解代谢途径。对目前已有的生物转化法调控方式如基于基因组学的基因调控、溶氧氧合、底物分批培养、细胞固定化、菌种诱变等进行了总结,展望了内酯类香料的调控研究方向,为更经济高效的生物法转化内酯类香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内酯 生物转化法 溶氧氧合 内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