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综述关于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中的相关证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PsycINFO、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心理和行...目的系统综述关于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中的相关证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PsycINFO、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健康效应的系统综述,并分析其证据。结果最终纳入10篇英文文献,涉及221580例儿童青少年,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美国和西班牙。纳入文献主要来源于儿科学、儿童保育健康与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期刊。研究对象5~18岁,健康状况包括健康状态和非健康状态,其中非健康状态涉及神经发育障碍、抑郁和肥胖。干预类型包括学校体育课程、社区身体活动项目、家庭锻炼计划、课外运动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干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游戏活动。干预频率为每次15~120 min,每周2~6次,干预强度为低~高,持续6~81周。健康结局主要体现为儿童青少年的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减轻,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提高,肥胖率降低和生活方式改善。结论身体活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改善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提升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降低肥胖率,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展开更多
分析藏汉儿童青少年在体质量指数(BMI)和心肺耐力上的异同点、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探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与心肺耐力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我国4443名7~18岁藏汉儿童青少年(汉族2400名;藏族2043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分析藏汉儿童青少年在体质量指数(BMI)和心肺耐力上的异同点、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探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与心肺耐力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我国4443名7~18岁藏汉儿童青少年(汉族2400名;藏族2043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高、体质量和20 m往返跑(20 m SRT)的评定。运用LMS法构建藏汉儿童青少年BMI主要SD分布值和心肺耐力主要百分位分布特征;采用线性回归探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Z和20 m SRT-Z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5岁前藏族男女生在P50的20 m SRT成绩低于汉族男女生,15岁后藏族男女生在P3、P50和P97的20 m SRT成绩均高于汉族男女生;藏汉正常体质量儿童青少年的20 m SRT成绩高于超重肥胖儿童。藏汉儿童青少年BMI-Z分的范围是-3.0~8.0,除藏族男生外,其他不同BMI-Z分组20m SRT-Z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汉儿童青少年20 m SRT-Z分随BMI-Z分先升后降,BMI-Z分较高或较低时,20mSRT-Z分均较低。结论:15岁前藏族儿童心肺耐力低于汉族儿童,而15岁后高于汉族儿童。正常体质量的藏汉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高于超重肥胖儿童,且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和心肺耐力之间大体呈"抛物线"变化关系。展开更多
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PRISMA原则,系统综述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健康效益。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的青少年参...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PRISMA原则,系统综述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健康效益。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的青少年参与学校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结局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来自6个国家,涉及23652例参与者,主要来源于公共卫生、护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杂志、国际环境研究等期刊。身体活动干预类型主要包括体适能类(热身和伸展、休闲中心活动、穿梭跑、跳千斤顶和跳绳、深蹲和俯卧撑、跑步、腕关节及手臂训练)、技能类(运球、传球、投球和接球)和运动项目类(Kripalu瑜伽、篮球、排球和足球运动、Ringo替代运动、网球、跳绳)。活动频率为每周1~6次,活动强度以低至高强度为主,活动持续时间2~40周。健康效益主要涉及3个方面: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交情绪能力提升,负面情绪减少,自我效能感提高,主观情绪感受、行为控制和智力改善,认知适当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能构建应对压力策略,学习掌握情绪调节、正向思维和应对压力的认知结构;在身体活动相关的行为健康方面,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活动水平提高,健康责任感和意识提升,有关营养、健康的知识更加丰富,行为控制能力提高,执行功能改善,学业成绩和学校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无故缺勤等现象减少;在生活质量方面,学业成绩提高,能养成运动习惯及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技能。结论在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将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融入学校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实施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的身体活动干预,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及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改善认知和执行功能,提高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形成正向思维,养成积极的身体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素养,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业成绩,塑造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能力,增加整体幸福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综述关于身体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中的相关证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PsycINFO、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2014年1月至2024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健康效应的系统综述,并分析其证据。结果最终纳入10篇英文文献,涉及221580例儿童青少年,来自澳大利亚、中国、加拿大、美国和西班牙。纳入文献主要来源于儿科学、儿童保育健康与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期刊。研究对象5~18岁,健康状况包括健康状态和非健康状态,其中非健康状态涉及神经发育障碍、抑郁和肥胖。干预类型包括学校体育课程、社区身体活动项目、家庭锻炼计划、课外运动项目、课外体育活动和减少久坐行为干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游戏活动。干预频率为每次15~120 min,每周2~6次,干预强度为低~高,持续6~81周。健康结局主要体现为儿童青少年的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和学习能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减轻,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提高,肥胖率降低和生活方式改善。结论身体活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改善注意力、执行功能、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提升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意度,降低肥胖率,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文摘分析藏汉儿童青少年在体质量指数(BMI)和心肺耐力上的异同点、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探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与心肺耐力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个案法抽取我国4443名7~18岁藏汉儿童青少年(汉族2400名;藏族2043名)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身高、体质量和20 m往返跑(20 m SRT)的评定。运用LMS法构建藏汉儿童青少年BMI主要SD分布值和心肺耐力主要百分位分布特征;采用线性回归探讨藏汉儿童青少年BMI-Z和20 m SRT-Z分之间的关系。结果:15岁前藏族男女生在P50的20 m SRT成绩低于汉族男女生,15岁后藏族男女生在P3、P50和P97的20 m SRT成绩均高于汉族男女生;藏汉正常体质量儿童青少年的20 m SRT成绩高于超重肥胖儿童。藏汉儿童青少年BMI-Z分的范围是-3.0~8.0,除藏族男生外,其他不同BMI-Z分组20m SRT-Z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汉儿童青少年20 m SRT-Z分随BMI-Z分先升后降,BMI-Z分较高或较低时,20mSRT-Z分均较低。结论:15岁前藏族儿童心肺耐力低于汉族儿童,而15岁后高于汉族儿童。正常体质量的藏汉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高于超重肥胖儿童,且藏汉儿童青少年BMI和心肺耐力之间大体呈"抛物线"变化关系。
文摘目的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PRISMA原则,系统综述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健康效益。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6月发表的青少年参与学校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结局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来自6个国家,涉及23652例参与者,主要来源于公共卫生、护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杂志、国际环境研究等期刊。身体活动干预类型主要包括体适能类(热身和伸展、休闲中心活动、穿梭跑、跳千斤顶和跳绳、深蹲和俯卧撑、跑步、腕关节及手臂训练)、技能类(运球、传球、投球和接球)和运动项目类(Kripalu瑜伽、篮球、排球和足球运动、Ringo替代运动、网球、跳绳)。活动频率为每周1~6次,活动强度以低至高强度为主,活动持续时间2~40周。健康效益主要涉及3个方面:在心理健康方面,社交情绪能力提升,负面情绪减少,自我效能感提高,主观情绪感受、行为控制和智力改善,认知适当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能构建应对压力策略,学习掌握情绪调节、正向思维和应对压力的认知结构;在身体活动相关的行为健康方面,身体健康水平和身体活动水平提高,健康责任感和意识提升,有关营养、健康的知识更加丰富,行为控制能力提高,执行功能改善,学业成绩和学校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无故缺勤等现象减少;在生活质量方面,学业成绩提高,能养成运动习惯及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技能。结论在健康促进学校视域下,将青少年的身体活动融入学校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实施体适能类、技能类和运动项目类的身体活动干预,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及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改善认知和执行功能,提高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形成正向思维,养成积极的身体活动行为方式以及健康素养,建立积极的心态,提高学业成绩,塑造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人际关系和压力管理能力,增加整体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