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物主义方法与主客体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31,共7页
在理论界探索哲学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当代,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被提出来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里,笔者试图从认识论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在理论界探索哲学发展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的当代,唯物主义方法作为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被提出来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里,笔者试图从认识论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也对唯物主义方法进行一些考察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方法 主体和客体 主体评价 主体需要 实践关系 主客体关系 固有属性 列宁 认识关系 改造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预见认识论意义初探
2
作者 李进 《社会科学研究》 1987年第1期36-39,127,共5页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 社会预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认识,它是认识主体对社会客体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提到,“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①认识能力首先是一种反映能力,但它更深层次的机制是创造。认识的创造本质是人的意识根据主体的需求,综合来自客观现实的内容,描述人的实践活动的可能结果和前景的能力。社会预见突出地表现出认识的创造本质,它研究社会客体的现在状态,充分发挥思维超越事物进程的能力和预示未来的能力,获取对社会客体未来状态的认识。创造力的本质是基于客体属性的揭示和主体需要的满足两者的交互作用。这就为我们从事实确认和价值评价角度探讨社会预见及其认识论意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活动 社会发展规律 创造性 社会预见 社会认识 认识主体 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实践 创造力 社会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