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吴琼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6期92-95,共4页
保险代位求偿权,是损失补偿原则所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是保险行业中存在的一种权利转移,而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正是这一制度在海上保险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本文总结了我国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规定,并分析了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 保险代位求偿权,是损失补偿原则所派生出来的一种权利,是保险行业中存在的一种权利转移,而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正是这一制度在海上保险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本文总结了我国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法律规定,并分析了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的性质、取得、行使和时效几个方面的问题,力求对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进行全面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 债权转移 海商法 保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事强制令制度的法律分析与立法完善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琼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5-159,共5页
海事强制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所独有的海事保全制度,它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保全制度是一个突破、创新和完善。海事强制令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或违约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可避免侵害的诉前和诉中的预防... 海事强制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所独有的海事保全制度,它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保全制度是一个突破、创新和完善。海事强制令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或违约行为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可避免侵害的诉前和诉中的预防措施。本文论及了我国所设立的海事强制令制度的内涵及必要性,我国海事强制令制度在实施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对海事强制令制度司法程序的完善阐述了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事强制令制度 实施 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模式划分
3
作者 刘诚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总体模式应以责任主体为标准划分为三类,即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型和个人保障型;再以管理体制为划分标准,将社会保障型进一步分为统一社会保障型和分散社会保障型,将国家保障型进一步分为国家保险型和福利国家型,将...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总体模式应以责任主体为标准划分为三类,即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型和个人保障型;再以管理体制为划分标准,将社会保障型进一步分为统一社会保障型和分散社会保障型,将国家保障型进一步分为国家保险型和福利国家型,将个人保障型进一步分为公营个人保障型和私营个人保障型。此外,以收支关系为划分标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为个人账户模式、统筹模式和统账结合模式;以筹资形式为划分标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为收费型和收税型;以立法形式为划分标准,社会保障法可以分为一法为主模式、多法并立模式和混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模式划分 划分标准 保险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的面前?何种平等? 被引量:8
4
作者 骆意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5,156,共11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视为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该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及具备何种效力却是不清楚的,并且将其具体化为同案同判原则仍然将面临冗余的怀疑。内在于法律本身的平等在概念上依赖于规则的一般性,这是因为法律中的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视为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是该原则的适用范围,以及具备何种效力却是不清楚的,并且将其具体化为同案同判原则仍然将面临冗余的怀疑。内在于法律本身的平等在概念上依赖于规则的一般性,这是因为法律中的平等原则范围只能是在适用法律中的平等,而无法完全保证法律内容中的平等,并且也不能等同于完全正当的判决。但是,平等原则在法律制度中通过抽象化的方式予以实现,并且该形式性的平等原则仍然具有实质平等无法替代的规范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形式平等 实质平等 抽象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若干条文的理解与适用(第二讲 人体头部损伤程度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夏文涛 朱广友 +2 位作者 范利华 程亦斌 迟少宇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I0008-I0008,F0003,共2页
关键词 鉴定标准 人体损伤程度 损伤程度鉴定 条文 人体头部 适用 头部损伤 相关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与“限制”的规范——对我国《宪法》第51条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石文龙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77,共11页
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了这一条款。宪法第51条的由来与苏联宪法的相关规定有一定的关系,该条的出台... 我国《宪法》第51条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了这一条款。宪法第51条的由来与苏联宪法的相关规定有一定的关系,该条的出台是对1975年宪法与1978年宪法的反思,也是对十年"文革"的总结与反思。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条款的原意已经发生了变化。鉴于我国的社会现实,并顺应我国的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应当以"为保障而限制"提炼与概括《宪法》第51条的完整内涵。这一条款在我国宪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是研究宪法权利所不能绕过、不能跨越的重要条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第51条 基本内涵 地位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1世纪国际法的理论创新 被引量:8
7
作者 石文龙 《东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1期70-76,共7页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实的国际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但现有的国际法的理论仍然发展缓慢,可以说国际法理论已经滞后于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仍未走出奥本海国际法体系。因此,当前国际法理论建设的任务是艰巨的。国际法的理论创新是时...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实的国际关系已经有了深刻的变化,但现有的国际法的理论仍然发展缓慢,可以说国际法理论已经滞后于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仍未走出奥本海国际法体系。因此,当前国际法理论建设的任务是艰巨的。国际法的理论创新是时代的需要与反映,国际法理论创新的起点在于概念与范畴的建立与创新,国际法理论创新需要运用现有国内法理论,与国内法"接轨",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国际法理论创新的重要思想源泉,国际法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对主权的制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理论创新 东方文化 主权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法执政与宪法序言中的“党的领导”制度化 被引量:9
8
作者 石文龙 《东方法学》 2011年第5期76-82,共7页
现行中国宪法文本的序言中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表述,我们也常常简称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需要制度化,因为作为基本原则的党的领导需要具体化,重大领导行为需要制度化。制度化中,又包括对部分重要执... 现行中国宪法文本的序言中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表述,我们也常常简称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需要制度化,因为作为基本原则的党的领导需要具体化,重大领导行为需要制度化。制度化中,又包括对部分重要执政行为法制化。序言中的"党的领导"是原则性规定,不是具体的操作,依法执政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将"党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在制度建设中,需要将理念上的"党的领导"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依法执政",需要借助于宪政理论,加强对"领导权"与"执政权"及其相互转化的研究。此外,需要强化对执政行为的研究。在法治建设领域,需要构建执政权、执政行为的法律理论,通过制定《党与国家机关关系法》,规范执政行为,促进执政行为科学化、民主化、法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执政 宪法序言 党的领导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精神的法治内涵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石文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62-65,共4页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它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要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新时代城市精神的法治内涵包含法治化生存,它是都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社会的进步使得都市人的情感与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个人的...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它体现民族精神,反映时代要求,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新时代城市精神的法治内涵包含法治化生存,它是都市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社会的进步使得都市人的情感与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转变;个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强化;人格尊严得到弘扬;社会的发展使得都市人具有了宽广的胸怀,表现为中国法律拥有了世界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精神 法治内涵 权利意识 民族精神 “法治化生存” 人格尊严 个人隐私 商业秘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权发展的百年流变及其趋势——以30年为研究单位的整体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文龙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共7页
我们把中国的人权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前30年、改革开放的30年与后30年。从排斥到接受是前30年国家人权发展演变的基本样态。改革开放的30年,"人权"在价值上优位于"专政",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当... 我们把中国的人权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前30年、改革开放的30年与后30年。从排斥到接受是前30年国家人权发展演变的基本样态。改革开放的30年,"人权"在价值上优位于"专政",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当下30年的人权发展的现实场景。2009年之后的"后30年"是中国特色的人权体系逐步形成的时期,是我国人权发展的未来趋势。通过前后三个30年的整体分析,我们发现,在不自觉间,我国已经走上了人权建设的百年之路,人权事业成为国家百年大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流变 人权发展 轨迹与趋势 新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伦理学的独特价值与基本原则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文龙 《东方法学》 2009年第2期33-39,共7页
法伦理学之所以是现代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新学科,是因为这一学科具有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独特价值与基本原则。法伦理学的独特价值表现为:它弱化法律的强制性,深化了人们在法治环境下对"人"的认识,完善了现有的法学理论... 法伦理学之所以是现代法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新学科,是因为这一学科具有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独特价值与基本原则。法伦理学的独特价值表现为:它弱化法律的强制性,深化了人们在法治环境下对"人"的认识,完善了现有的法学理论与法学体系。将法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归纳为人道原则、人权原则、善意原则与良知原则,这些是法伦理学得以成立的内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伦理学 法治与德治 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法治论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文龙 《东方法学》 2013年第2期46-54,共9页
法治是一个整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被局部化了。法治实践中的"民粹主义"倾向,在法律制度上,对某一种制度单方面依赖,如"立法崇拜"等都是强调了法治的某方面的作用。结合系统科学原理,"整体法治"包括法律... 法治是一个整体,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被局部化了。法治实践中的"民粹主义"倾向,在法律制度上,对某一种制度单方面依赖,如"立法崇拜"等都是强调了法治的某方面的作用。结合系统科学原理,"整体法治"包括法律的结构、法律的性态、法律的演化、法律的整体价值与价值的实现。"整体法治"的价值表现为认识问题上的本原性,在价值领域的客观性,功能意义上的相对全面性。"整体权利"观是"整体法治"的表现形式之一。"整体法治"强调将法治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强调全面、整体性地把握法治的现象与规律,反对孤立地、静止地对待法治,以把握法治的完整风貌。"整体法治"对全面客观地认识法治,建设性地从事法律实践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法治 法律整合整体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审判工作的抗干扰力——以“史上最牛公函”等热点案件为分析依据 被引量:4
13
作者 石文龙 《东方法学》 2010年第6期105-109,共5页
"史上最牛公函"等事件凸显了法院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被动地位,这些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司法机关如何讲政治?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打造和谐司法?显然,讲政治必须与讲法律、讲正气相结合,三者不可偏废。和谐社会不是放弃法治... "史上最牛公函"等事件凸显了法院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被动地位,这些案件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前司法机关如何讲政治?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打造和谐司法?显然,讲政治必须与讲法律、讲正气相结合,三者不可偏废。和谐社会不是放弃法治、不讲原则、不要规则的"一团和气",牺牲司法公正的和谐社会也是不可持续性的和谐社会。法院审判工作"抗干扰力"的能力建设离不开制度建构,诸如提级管辖和指定管辖都是提升法院"抗干扰力"的具体制度探索。需要利用现有的理论,诸如"控权论"理论、法律伦理学,提升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与水平等都是打造法院审判工作的"抗干扰力"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审判工作 硬实力 抗干扰力 史上最牛公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对司法的独特作用——以当前我国的能动司法实践为分析依据 被引量:6
14
作者 石文龙 《政法论丛》 2011年第1期32-37,共6页
无论是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还是司法能动的运用都不能忽视执政党的独特作用,"司法独立"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司法能动中执政党的独特作用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最可能把握国家当下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演变的基本趋势... 无论是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还是司法能动的运用都不能忽视执政党的独特作用,"司法独立"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司法能动中执政党的独特作用主要表现为:执政党最可能把握国家当下的社会现实与社会演变的基本趋势,执政党最可能指明能动司法的基本要求与最佳境界,执政党的政策本身对法律具有一定的补充价值,党对司法能动的指导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与低成本性,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等方面。执政党对司法的独特作用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法院的政治功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时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司法能动 执政党 独特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私法上财产公示的统一与对接——以官员财产公示和物权公示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艾围利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41,共7页
财产公示方法是一种公开的、旨在增强可识别性的、可持续存在的财产权利外观。财产公示并不是单纯为了公开财产状况而公示,财产公示方法是保护财产权和对财产权作出某种限制的工具与手段,体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 财产公示方法是一种公开的、旨在增强可识别性的、可持续存在的财产权利外观。财产公示并不是单纯为了公开财产状况而公示,财产公示方法是保护财产权和对财产权作出某种限制的工具与手段,体现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衡平考量,是一种利益均衡的政策工具。公、私法上财产公示的对接主要体现为公示效力、公示方法和公示程序上的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示 公开 权利外观 登记簿 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建设中要警惕浮夸
16
作者 石文龙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共1页
关键词 法治建设 中国 法制建设 法学教育 法制宣传 普法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良法观
17
作者 石文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0-104,共5页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良法观,我们可概括为法律的真、善、美三个字,这是良法的基本内涵。法律之"真"包括立法之真、守法之真、法律实现之真。我们认为还权于民,充分赋予公民权利,此为现代法律的"基本之善";真正地还权于...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良法观,我们可概括为法律的真、善、美三个字,这是良法的基本内涵。法律之"真"包括立法之真、守法之真、法律实现之真。我们认为还权于民,充分赋予公民权利,此为现代法律的"基本之善";真正地还权于民,落实权利实现的制度、程序并排除权利实现的种种障碍,此为现代法律的"善之善者也";法律之实质之美是法律的内在之美,这是法律之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语境 良法 真善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